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探明毯苗插秧机增加取秧块面积的改进技术以及在该技术下稀播长秧龄的水稻适宜播量、秧龄和育秧盘,并形成毯苗机插稻稀播长秧龄农机与农艺相配套技术。结果表明,经过对毯苗插秧机性能的改进,增大取秧面积,毯苗机插杂交稻可实现与钵苗机插稻相当的产量,同时常规稻产量比未改进的常规毯苗机插稻增产4.74%~6.83%;机插水稻秧龄在30 d内,秧龄和产量成正相关关系,播量80 g/盘、秧龄30 d的处理产量最高;与普通塑料盘相比,大体钵型毯状降解盘透水透气性好,栽插带土成球,秧苗素质好,植伤轻,水稻缓苗期短。  相似文献   

2.
《杂交水稻》2019,(2):32-35
为了定量分析单季杂交水稻机插秧盘播种量与秧苗生长的关系,以籼型杂交水稻丰两优6号和籼粳杂交水稻甬优538为试验材料,设置秧盘播种量分别为30、50、70、90、110、130g/盘的6个处理,分析播种量与株高、叶龄、绿叶数与黄叶数、秧苗生长量及其充实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播种量增加,秧苗素质变差,绿叶数减少,黄叶数增加,叶面积和干物质积累量显著下降,充实度下降。当播种量为50~90 g/盘时,秧苗素质较好,且秧苗开始成毯,有利于水稻机插和后期群体的调控。  相似文献   

3.
播种量与秧龄对机插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旱育秧方式下,研究了不同播种量和不同秧龄对秧苗素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秧龄在25 d以内,不同播种量之间的秧苗素质差异不大;秧龄超过25 d,播种量为70 g/盘的处理秧苗素质要好于其他播种量处理。  相似文献   

4.
不同播种量对机插粳稻秧苗素质及大田栽插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淮安市不同类型粳稻品种机插标准化育秧技术,以淮稻11号和甬优2640为材料,研究了播种量对机插粳稻秧苗素质和大田栽插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常规粳稻在120~130 g/盘、杂交粳稻在80~90 g/盘的播种量(干种)下,所育秧苗素质较好,不仅秧苗成毯效果佳,且大田的移栽质量更高。  相似文献   

5.
为确定双季稻机插育秧适宜播种量,以早稻品种淦鑫202、晚稻品种五丰优T025为材料,通过秧盘育秧试验和大田机插试验,研究了播种量对双季稻机插秧苗素质、机插质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量对秧苗素质、漏插率及产量影响显著。随着播种量的增加,秧苗高度、单株根数、假茎宽、百苗干物质质量及成秧率下降,秧苗个体素质降低,但单位面积秧苗数增加,秧苗成毯性增强,漏插率降低,机插质量提高,大田基本苗及有效穗数增加。产量则表现出随着播种量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双季早、晚稻实际产量均以100 g/盘(干谷)处理最高。综合来看,机插双季稻适宜播种量(干谷)早稻为100~120 g/盘、晚稻80~100 g/盘。  相似文献   

6.
为了降低机插稻育秧、运秧劳动强度,在云南籼稻地区探索籼稻小苗机插技术。以吉优716为材料,设置160 g/盘(T1 )和180 g/盘(T2)2个播种量处理,秧龄9 d,每667 m2大田用秧6盘。以常规播种量70 g/盘,15 d秧龄,每667 m2用秧15盘为对照,比较分析了不同处理间秧苗素质、栽插质量、茎蘖动态和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虽然密播小苗处理秧苗素质不如对照,并且缺丛率较高,但每丛基本苗数、各时期的茎蘖数和有效穗数均显著高于对照,最终产量均高于对照。较高的有效穗数是机插密播小苗技术增产的主要原因。其中,T1处理用种量比对照减少了8.57%,秧盘数比对照减少60%,但产量比对照增加了9.0%,节本增效的效果明显,具有较大的推广潜力。  相似文献   

7.
江淮水稻钵苗机插生育特性与高产栽培关键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常规粳稻、杂交粳稻、杂交中籼稻为试验材料,于2011-2014年在安徽省凤台、包河、白湖、庐江等地,以常规毯苗机插为对照,对钵苗机插水稻生育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毯苗机插相比,钵苗机插具有播种量低,秧苗素质好,秧龄弹性大,栽后返青活棵快,分蘖发生早,群体茎蘖苗消长平稳,成穗率高等优点;每穗粒数与群体颖花量显著增加,产量构成协调。在此研究基础上,对水稻钵苗机插超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了定量,为探索安徽水稻种植机械化新模式,促使农机与农艺更好结合,加速安徽水稻机插进程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及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8.
提高秧苗素质是提高水稻产量与抗逆性的有效途径。为明确播种量和壮秧剂喷施时期对湘南机插晚稻秧苗素质和产量的影响,以H优518为材料,设置3个壮秧剂喷施时期(A1.1叶1心期;A2.2叶1心期;A3.1叶1心期+2叶1心期)与4个播种量(干种子)(B1.75 g/盘;B2.90 g/盘;B3.105 g/盘;B4.120 g/盘),于2018—2019年在湖南衡阳县开展大田试验。结果表明:(1)随播种量增加,秧苗成苗数和苗高增加,但成苗率降低,每穴总根数、平均根长、茎基宽和百株干质量减少;壮秧剂喷施时期中以A1和A2处理秧苗素质较高。(2)随播种量增加,秧苗分蘖速度逐渐降低,最高茎蘖数和有效穗数逐渐提高,壮秧剂喷施时期对水稻分蘖无显著影响;播种量和壮秧剂喷施时期对晚稻干物质积累和LAI影响显著,以A1B2和A2B2处理较高。(3)晚稻产量以B2处理最高,较B1、B3和B4分别提高7.1%、14.4%、9.9%;壮秧剂喷施时期中以A1处理产量较高;两者互作中以A1B2和A2B2处理产量较高。(4)相关性分析表明,产量与成苗率、每株总根数、干物质积累量、每穗粒数和结实率呈显著正相关。综上所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不同秧龄下机插方式与密度对杂交稻光合生产及产量的影响,为水稻机插秧配套技术的应用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以超级杂交稻F优498为材料,采用两因素裂区试验设计,在25 d和40 d秧龄下,设置"钵苗机插+高密度(M_1D_1)"、"钵苗机插+中密度(M_1D_2)"、"钵苗机插+低密度(M_1D_3)"、"毯苗机插+高密度(M_2D_4)"、"毯苗机插+中密度(M_2D_5)"、"毯苗机插+低密度(M_2D_6)"6种机插方式与密度的处理开展试验。【结果】秧龄与插秧方式和密度对水稻主要生育期光合生产及最终产量均存在显著的调控作用,且互作效应显著。同一机插方式及密度处理下,机插25 d秧龄水稻的秧苗素质、群体茎蘖数、叶面积指数(LAI)、单茎叶片和茎鞘表观转运量及转运率、单茎和群体干物质量、阶段干物质积累量、群体生长率、光合势、抽穗后净同化率以及产量均明显优于40 d秧龄处理。同一秧龄和机插方式下,水稻群体茎蘖数、各时期LAI和衰减率、群体干物质量、光合势以及抽穗前干物质积累量、群体生长率、净同化率均表现出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而抽穗后物质积累量、群体生长率、净同化率在25 d秧龄下钵苗机插均表现为随着密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以M_1D_2处理最优,而毯苗机插则表现为随着密度的降低而降低的趋势,且钵苗机插各指标较毯苗优势明显。25 d秧龄下,钵苗机插行距33 cm、配套株距14.5~15.5 cm,因群体总颖花数、结实率的优势,产量显著高于其余处理,其中又以行距33 cm、株距15.5 cm最能充分发挥其杂交籼稻株型的优势,提高光合物质生产,产量最高可达到12.74 t/hm~2,是本研究最佳组合;而毯苗机插随秧龄增大以及栽插密度的降低,群体质量指标恶化,有效穗数不同程度降低,产量并不高。  相似文献   

10.
播种量对机插稻产量和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两优2186为试验材料,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进行播种量对机插稻产量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播种量为50 g/盘和70 g/盘处理的秧苗素质明显好于90 g/盘、110 g/盘、130 g/盘处理;在栽插时播种量为70 g/盘的缺丛率为13.67%,显著低于播种量50 g/盘的处理,与90 g/盘、110 g/盘、130 g/盘处理差异不显著;随着播种量的增加,机插稻基本苗数显著增加,高峰苗数也显著增加,但有效穗数增加不显著;从产量构成因素和实际产量来看,播种量为70 g/盘的有效穗数、千粒重和成穗率最高,分别为23.13万穗/667 m2、30.09 g和63.5%,实际产量达到865.67 kg/667 m2,在所有处理中最高。在本试验中,杂交籼稻品种70 g/盘的处理,由于秧苗素质高、基本苗适宜、高峰苗较低,产量构成因素协调,产量也最高。因此,每盘70 g是机插稻适宜的播种量。  相似文献   

11.
稀播长秧龄对机插水稻生长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南粳9108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育秧方式对机插水稻生长特性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稀播长秧龄与常规秧龄相比,秧苗素质得到改善,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和结实率增加,产量提高;稀播长秧龄在机插水稻上应用具有秧龄弹性大、大田生育期进程提早等特点。  相似文献   

12.
播种量、秧龄和移栽密度对高原粳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云昌粳1号为材料,研究不同播种量、秧龄和移栽密度对高原粳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种量的减少,带蘖数、干物质有增加的趋势,播种量为15 kg/667 m2时的秧苗素质最好,产量最高;随着秧龄的增大,有效穗数、实粒数、结实率降低,导致产量降低,60 d秧龄的产量明显高于70 d秧龄的产量;在2.16~2.64万丛/667 m2移栽密度内,随着密度的增加,有效穗数有增加的趋势,产量增加。总之,较少播种量、较小的秧龄、适宜的基本苗数是水稻高产的基础。为了应对干旱,可以通过稀播提高秧苗秧龄弹性,把秧龄延长到70 d,栽足基本苗,降低水稻产量损失。  相似文献   

13.
为探明不同育秧与插秧方式对水稻秧苗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以甬优2640为供试材料,研究毯苗机插、钵苗机插和钵苗有序抛秧3种育插秧方式下水稻秧苗农艺性状、漏秧率及产量表现等的差异。结果表明,水稻甬优2640钵苗机插的根长、根数和基茎宽等秧苗农艺性状较毯苗机插秧苗的表现更好,漏秧率降低,产量明显增加;钵苗有序抛秧秧苗的农艺性状表现介于钵苗机插与毯苗机插的秧苗之间,产量较毯苗机插略有增加。  相似文献   

14.
麻育秧膜与播种量对机插水稻秧苗素质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Y两优900为材料,在使用和不使用麻育秧膜的情况下,进行了不同播种量田间育插秧试验。结果表明,高播种量处理的秧苗纤细,而秧盘垫铺麻育秧膜处理使得秧苗更壮实;低播种量(55.0 g/盘)导致严重的漏丛,并降低了每丛苗数,从而降低了基本苗数,使用麻育秧膜可以显著降低漏丛率;麻育秧膜处理在较低播种量(55.0 g/盘)条件下仍达到了536.1 kg/667 m~2的产量,高于无膜条件下82.5 g/盘播种量的处理,接近110.0 g/盘播种量的处理。麻育秧膜通过促进秧苗地下部生长发育,调和了秧苗个体素质和群体素质,在相同产量目标下,使用麻育秧膜可以降低播种量。由于杂交稻自身的特性,麻育秧膜尤为适宜用于杂交稻的机插育秧。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不同拌种剂拌种对超级稻机插秧苗素质的影响,以广东省主推超级杂交稻品种五丰优615为材料,设置了在露白期进行拌种的试验。结果表明,4种参试拌种剂配方对秧苗素质均有显著影响,能有效降低秧苗高度,显著提高绿叶数、叶龄及SPAD值,28 d秧龄时秧苗茎基宽比未用拌种剂拌种的对照增加8.21%~32.70%;与对照相比,经拌种剂处理的秧苗根系发达,白根数、总根数以及地下部干质量均有提高,成秧率提高5.49%~24.73%,有效提高了壮秧指数和苗高干质量;同时,拌种剂处理的秧苗POD活性、游离脯氨酸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比对照平均分别提高了32.61%、163.42%和14.67%。可见,用拌种剂拌种有利于改善机插水稻秧苗素质,提高抗逆能力,其中,以B4配方处理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6.
杂交稻钵形毯状育秧机插不同播种密度与秧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中迟熟杂交稻F优498为材料,对钵形毯状育秧机插的不同播种密度与秧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钵形毯状育秧机插可以显著改善秧苗素质,提高栽插质量和籽粒产量,比常规育秧盘育秧机插增产5.18%~14.80%,其杂交稻的最佳播种密度为60~80 g干种/盘,秧龄可以适当延长至36 d。  相似文献   

17.
水稻钵苗机插与毯苗机插生产力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武运粳24号为材料,研究了钵苗机插和毯苗机插两种栽培方式对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钵苗秧苗素质明显优于毯状苗,栽后早发,分蘖成穗率高,群体干物质生产能力强,穗大粒多,钵苗机插比毯苗机插产量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决连作晚稻育插秧中存在的播种量高、秧苗素质差及植伤较重等问题,以籼粳杂交稻甬优538和甬优1540为材料,对钵形毯苗和常规毯苗的播种育秧与机插效果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与常规毯苗播种育秧方式相比,钵形毯苗精量播种育秧可以有效降低播种量,培育带土壮秧;与毯苗机插相比,钵形毯苗机插技术的伤秧率和漏插率低,在降低插秧密度条件下,其抽穗期叶面积指数、抽穗期-成穗期干物质积累量和有效穗数却更高,实际产量增幅在5.42%~6.40%之间。  相似文献   

19.
以生产上应用面积较大的广适性籼粳杂交稻甬优1540为材料,设置钵苗育秧和毯苗育秧2种育秧方式以及4种播种量处理,研究不同播种量和育秧方式对籼粳杂交稻秧苗素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种量的增加,无论是钵苗育秧还是毯苗育秧,各秧苗素质指标总体上呈降低趋势。同一播种量条件下,钵苗育秧处理的株高极显著高于毯苗育秧处理;钵苗育秧处理出苗率在S4播种量(8粒/孔)时显著低于毯苗育秧处理(86.0 g/盘),其他播种量下无显著差异。2种育秧方式的叶龄和茎基宽在S1播种量(2粒/孔或21.5 g/盘)时差异不显著,在其他播种量时钵苗育秧处理显著或极显著高于毯苗育秧处理。2种育秧方式的根长、地上部干物质量和地下部干物质量仅在低播种量时差异显著;同一播种量下2种育秧方式间的根数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0.
通过引进东北某型号水稻钵苗移栽机,探究了南通市钵苗机插水稻群体发育动态及产量形成优势。结果表明,与常规毯苗机插水稻相比,钵苗机插水稻具有品种选择范围广、秧苗健壮、秧龄弹性大、栽后活棵发苗快、茎秆粗壮、易获得足穗大穗等优点,试验点实收产量646.8 kg/667 m2,比对照增产9.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