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996~ 1999年连续 4年 ,在玉米粗缩病的常发重病区河北省辛集市夏玉米区 ,对灰飞虱虫口数量、不同播期和玉米粗缩病发生程度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表明 :在灰飞虱大发生年和常发生年 ,6月 15日以后为河北省夏玉米区的安全播期 ;在灰飞虱的极轻发生年 ,不同播期对病情无明显影响。因此 ,播期是影响玉米粗缩病发生的关键因素 ;灰飞虱虫量是玉米粗缩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预测灰飞虱的发生情况 ,适期播种 ,可有效地防治玉米粗缩病 ,达到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2.
李静 《种子科技》2008,26(2):20-21
玉米粗缩病又称玉米条纹矮缩病,俗称“万年青玉米”、“生姜玉米”,是由灰飞虱传播的病毒性病害。带病毒的灰飞虱吸食叶片汁液后,使玉米植株感病。从玉米苗期到抽雄期均可发生,但苗期最易感病。种子本身不带病,不传毒。因此,玉米粗缩病的发生与种子质量无关。  相似文献   

3.
玉米田灰飞虱暴发成因及粗缩病综合防治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根据邹城市2004~2008年玉米粗缩病及灰飞虱的调查资料,着重分析了灰飞虱大暴发的成因;提出了综合防治措施,选用适宜的玉米品种,切断灰飞虱虫源,防虫治病,多种技术措施配套使用,控制玉米粗缩病危害。  相似文献   

4.
化学药剂对玉米郑单958粗缩病的防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化学药剂拌种和喷雾防治玉米粗缩病的效果,降低粗缩病发病率,从而减少玉米产量损失,以玉米郑单958为材料,于2013-2014年在玉米粗缩病发生较普遍的济宁市,以新一代生物源抗病毒药剂毒氟磷混合杀虫剂吡蚜酮为试验药剂,设拌种结合喷雾、单独喷雾两种处理方式,分别在3叶期、5叶期、7叶期进行3次喷雾,研究对玉米粗缩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30%毒氟磷WP和65%吡蚜酮WP拌种结合苗期喷雾不同处理对出苗率影响较小,其中,以拌种加苗后3叶期、5叶期和7叶期喷雾3次处理在玉米苗期和吐丝期的防治效果较好,防治效果分别达71.4%~78.6%和36.5%~40.0%,两年产量分别较空白对照增产23.9%和32.9%。  相似文献   

5.
1玉米粗缩病的传播方式及传播规律 1.1传播方式 玉米粗缩病由灰飞虱携带病毒传播,病毒寄主范围广泛,主要是单子叶禾本科植物,灰飞虱具有迁飞的习性,一只灰飞虱可以连续使3~5株玉米受害。  相似文献   

6.
莫洪雨 《种子科技》2001,19(6):362-363
1 玉米粗缩病的症状特点玉米自交系感染病毒后 ,叶片宽短僵直 ,叶色深绿 ,心叶不能正常展开 ,顶叶簇生 ,呈君子兰状 ;茎秆节间缩短 ,植株矮化。发病轻者雄穗发育不良 ,散粉少 ,雌穗短 ,粒少 ;重者雄穗不能抽出或无花粉 ,雌穗畸形不结实或结实极少。2 发病规律有研究调查发现 ,玉米粗缩病发生的轻重与当地灰飞虱的发生数量 ,玉米播期、品种和播种方式 ,种植结构、耕作习惯及当年的气候条件等因素有关。其中灰飞虱的数量和玉米播期是决定玉米粗缩病发生轻重的主要因子。3 防治对策3.1 调整耕作制度 ,切断病源传播途经。玉米粗缩病主要由灰…  相似文献   

7.
<正>玉米粗缩病是玉米病毒病的一种,从玉米幼苗期至抽穗期都可发生,发病越早症状越重,导致植株不结实,对产量影响大,麦田套作玉米地块尤为突出,一般减产10%~30%,严重的减产50%以上,玉米植株一旦感病,几乎无法控制。灰飞虱是玉米粗缩病病毒的主要传播介体,2012年、2013年、2014年灰飞虱在虞城县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个别田块严重发生。由于暖冬年份增多,气温偏高,灰飞虱越冬虫量加大,虫量发生趋势逐年上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灰飞虱田间爆发的动态规律及其与玉米粗缩病发生的相互作用,降低粗缩病发病率和减少对玉米等作物产量损失,2008~2010年在麦田和玉米田系统调查了灰飞虱的发生消长规律,并设置11个播种期调查分析玉米粗缩病发病规律。结果表明:济宁市越冬灰飞虱虫量平均在75000头/hm2以上,大部分以2龄或3龄若虫在稻茬麦田越冬,越冬死亡率极低;初春后越冬若虫开始发育,5月上中旬始现一代灰飞虱成虫,下旬开始由稻茬麦田向旱作麦田和玉米苗田迁飞;6月上旬灰飞虱在旱作麦田密度达最大;6月中旬前后大量迁飞到玉米田;6月下旬随着温度和湿度升高一代灰飞虱大量死亡,部分迁到杂草上越夏,进入下一个生长周期。播种期是影响粗缩病的重要因子。5月初至6月上旬播种玉米后,玉米多处于10叶以下的敏感叶龄期,在灰飞虱成虫扩散高峰期和传毒率较高的环境下几乎完全致病,6月20日后播种的玉米出苗后能够避开灰飞虱成虫扩散高峰,受传毒的几率明显降低。因此,根据气候资料及时预报灰飞虱发生数量和动态,确定玉米安全播种期等农业措施,在时间和空间上严格有效控制玉米粗缩病发生,为科学防控灰飞虱危害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9.
玉米粗缩病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研究   总被引:38,自引:4,他引:38  
玉米粗缩病(MRDV)是七十年代以来河北省部份玉米产区的主要病害之一,严重病田因病绝收毁种.经研究明确了此病害是由灰飞虱传播的病毒病害,病原是具双层衣壳的球形病毒.田间冬小麦上的“绿矮型”病株,包括与丛矮病毒(WRSV)混生的矮缩病株是玉米粗缩病的初侵染来源.在玉米上传毒并造成危害的主要是灰飞虱的第一代成虫.此病在玉米不同主育期的感病程度差别较大,芽鞘期至七叶一心期的病情指数为55.0—67.9%,八叶一心期为35.0%,而十至十二叶期极轻,仅2.8%.为此提出了以调整播期为主的农业措施结合药剂的综合防治.包括:治麦保秋;选用抗病品种,调整播期,即春玉米提前在四月份播种,套种玉米推迟到麦收前几天播种,扩大麦收后毁茬播种的面积;结合定苗拔除病株;加强管理及药剂防治.经一万一千余亩大面积防治示范,病株率由防治前的58.3%压低到15.0%,病情指数由防治前的29.6%压低到4.4—5.3%.与不防治田相比,病株率降低78.1%,病情指数降低77.9%.  相似文献   

10.
<正>玉米粗缩病是由灰飞虱传播的一种毁灭性病毒病,近年来发生较为普遍和严重,并在部分地区造成较大损失。除了选用玉米抗耐病品种、改套种为直播等农业措施外,科学、合理使用药剂仍然是最为有效的防控办法。截至2014年5月31日,在我国登记防治玉米灰飞虱、粗缩病并在有效期内的农药产品名单如下:  相似文献   

11.
薛林  张丹  徐亮  金萌萌  彭长俊  徐辰武 《作物学报》2011,37(12):2123-2129
玉米粗缩病是近十年来危害我国部分玉米产区的主要病害之一, 挖掘抗粗缩病玉米种质, 进而培育抗病品种是防治粗缩病危害最经济有效的途径。选用184份常用玉米自交系(包括111份普通玉米和73份糯玉米)于2009—2010年在玉米粗缩病重发区江苏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试验田进行田间自然鉴定; 同时利用117对SSR引物对供试的玉米自交系进行多态性检测, 按UPGMA方法, 利用Powermarker 3.0软件对184份自交系进行系统聚类分析。筛选出2份高抗(T877和YJ7)、6份抗病普通自交系和2份糯玉米抗性种质。基于644个SSR多态性位点, 结合系谱资料和育种实践, 将184份自交系划为9个杂种优势亚群。自交系4S及其衍生系(第VI亚群)和来源于美国杂交种78599的玉米自交系(第VIII亚群)为玉米抗粗缩病育种的重要种质。  相似文献   

12.
为筛选抗粗缩病的糯玉米种质及糯玉米品种,选用64份糯玉米自交系和江苏沿江地区生产上常用的25个鲜食糯玉米品种连续2年进行粗缩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60%左右的自交系和品种对粗缩病表现为感或高感,且不同的年份、不同的品种、同一品种在不同的年份,对粗缩病的抗性均存在极显著的差异;通系5血统的自交系对粗缩病的抗性要优于其他3类种质;2个糯玉米品种田间鉴定对粗缩病达抗性水平。  相似文献   

13.
Maize rough dwarf virus (MRDV) is the most important disease affecting maize growth in Iran. In the present study, the putative resistance capacity of 35 maize inbred lines against the causal agents of MRDVwas studied under natural field infection in 2010 and 2011. The viral transmitter was a plant hopper known as Laodelphax steriatellus. Early sowing provided suitable temperatures for vector propagation and transmission and therefore natural infection under field conditions. Sowing single rows of SC704 as vector spreader between every five rows of inbred lines caused adequate vector propagation and viral transmission. This shows that viral infection was sufficient and possible resistance was linked to viral resistance, not failure, in vector transmission. In principal component biplot, plant height vector had wide angles with the vectors for disease severity index and MRDV incidence that showed the negative association of plant height with MRDV disease. The percentage of natural infection to MRDV in susceptible control(SC704) was about 64%. The genotypes A679, K3547/3, K3545/6, K3653/2, and B84 were more susceptible to MRDV. Only the line K3640/3 had low disease incidence and severity and it can be considered as resistant for possible use in genetic studies. Results showed that an early sowing of maize in temperate regions increases the chance of transmitting viruses via their vector.  相似文献   

14.
玉米粗缩病危害动态及空间格局和抽样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提高对玉米粗缩病监测预报与持续控制水平,对浙西北桐庐地区玉米粗缩病侵染循环及发病动态与空间分布格局和抽样技术的调查研究,明确了玉米粗缩病侵染循环及年际消长与发病规律,年际间粗缩病株发病率与灰飞虱种群年诱虫量呈正相关,回归式为y= 0.860605+0.071623x (R=0.9636**)。年际内夏玉米粗缩病5月底6月上旬为初病期,6月中旬至7月上旬为病情较快增长期,7月中旬达发病高峰。夏玉米发病株空间格局以聚集分布为主,在株发病率较高或较低时,聚集程度下降,或为均匀分布。根据夏玉米粗缩病病株以聚集为主的空间分布特征,田间抽样调查以单行或双行直线平行跳跃法等较宜。理论抽样模型为n=(1.96)2/D2(1.02728/m+0.10287),序贯抽样模型为Tn=1.02728/(D2-0.10287/n)。  相似文献   

15.
亳州谯城区玉米粗缩病发生及流行规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分析亳州市谯城区玉米粗缩病发生规律,通过系统调查,分析了亳州谯城区玉米品种、作物播期、栽培模式、气象规律等因素对玉米粗缩病发生及流行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亳州地区粗缩病发生及流行主要原因为高温干旱与播期的交互影响。‘鲁单981’的抗病性最弱,发病率高达4.1%;‘金赛6850’的抗病性最强,发病率仅有0.9%。2007年持续高温干旱,粗缩病发生最重,5月发病率为21.2%,6月发病率为0.12%。  相似文献   

16.
几种药剂拌种后对玉米种子萌发和生长效应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4种杀菌剂和4种杀虫剂拌种后对玉米种子萌发和生长效应的研究,结果表明:甲霜灵、多菌灵、戊唑醇、萎锈灵、氟虫腈、吡虫啉、毒死蜱、丙溴灵种子有效成分拌种量分别小于2、4、0.06、1.4、0.5、0.6,0.28、0.7 g/kg时均不影响玉米种子的发芽率。但戊唑醇种子有效成分拌种量在0.06 g/kg时对种子的发芽势和发芽指数具有抑制作用,萎锈灵种子拌种量在1.4 g/kg时,种子活力指数明显低于对照,毒死蜱种子拌种量在0.28 g/kg时对玉米种子的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明显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噻虫啉拌种对玉米幼苗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为明确噻虫啉悬浮种衣剂拌种对玉米幼苗生长的影响,以及对玉米幼苗叶片保护酶和根系活力的影响。[方法]通过室内盆栽法,以噻虫啉浓度为2 g/kg、4 g/kg、5 g/kg、6 g/kg、8 g/kg(种子)拌种,测定玉米幼苗三叶一心期的生物学性状、根系活力和叶片保护酶。[结果]结果表明:噻虫啉拌种能显著提高玉米幼苗的各生长指标、叶片保护酶活性和根系活力,随着噻虫啉浓度的增加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浓度为4-5 g/kg(种子)拌种处理大于吡虫啉处理, 8g/kg(种子)处理对玉米植株的生长有轻微的抑制作用,但叶片保护酶和根系活力仍高于对照。[结论]研究表明:适宜剂量的噻虫啉拌种处理可以显著促进玉米幼苗的生长。  相似文献   

18.
采用沃尔巴克氏体(Wolbachia)表面蛋白基因(wsp基因)的通用引物81F和691R对河北曲阳和容城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体内的Wolbachia进行PCR检测,结果表明,从灰飞虱DNA样品中可扩增出600 bp大小的wsp目的基因片段,证实河北曲阳和容城田间的灰飞虱种群有Wolbachia 感染;对wsp目的基因片段的序列测定和同源性分析表明,河北的2个灰飞虱种群感染的Wolbachia与来自白背飞虱的wFur品系、灰飞虱的wStri品系亲缘关系较近,同属于Wolbachia B大组Con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