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绿竹山地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在福安市进行山地及河滩地种植绿竹对比试验 ,表明山地 、 级地上绿竹的新竹胸径并不比河滩 级地逊色 ,山地 级地则略差于河滩 级地 ;绿竹平均单株产笋量以山地 级最好 , 级其次 ,河滩 级第三 ,山地 级第四 ,而河滩 级最差 ;各地类间单个笋重差异不显著。山地 、 级和河滩 级是理想的造林地 ;发展山地绿竹造林具有良好前景。  相似文献   

2.
富源县光皮桦天然实生苗造林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天然实生苗造林试验证明,光皮桦适应性强,是优良速生的乡土树种.在玄武岩山地、石灰岩山地均能生长,年均地径生长1.16cm,年均高生长0.8m.在土层深厚、土壤疏松、水肥条件较好的土地上生长极其显著,年均地径生长2cm,年均高生长1.5m.经方差分析,栽植在退耕地内的光皮桦与栽植在玄武岩山地、石灰岩山地、对照地的光皮桦差异极显著.而栽植在玄武岩山地、石灰岩山地的光皮桦与对照地的光皮桦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3.
落叶松人工林第二代效应引种更新大扁杏及其栽植新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落叶松人工林第二代效应进行了阶段性研究,大扁杏作为更新树种成活和长势与山地阔叶林皆伐迹地无差异,在四平市山地(森林草原气候)可以正常生长,并能结实,生长节律完整。通过大扁杏的栽植研究了一项不用浇水的简捷实用技术,即秋季挖坑并回填土、春季醮吸水剂缝植。这项技术为果树栽植提供了新的技术,解决了取水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撑绿竹是一种速生优良竹种,适应较强,产量高,是珙县退耕还林、生态公益林营造的主要竹种之一。多年以来,撑绿竹在珙县紫色砂土上的造林成活率一直不高。本文通过对比实践操作及调查分析,提出了珙县紫色砂土撑绿竹营造较为系统、完善的栽植实用技术。  相似文献   

5.
本文首次报道了马桑育苗、栽植获得成功。对不同试地马桑苗木生长状况进行分析,发现马桑育苗在疏松、肥力中等的土壤上有利于根系发育,在肥力高、偏粘性土壤上有利高生长;马桑移袋育苗、山地栽植以多株簇状形式成活率高,单株形式不易成活。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落叶松人工林第二代效应进行了阶段性研究,大扁杏作为更新树种成活和长势与山地阔叶林皆伐迹地无差异,在四平市山地可以正常生长,并能结实,生长节律完整。通过大扁杏的栽植研究了一项不用浇水的简捷实用技术,即秋季挖坑并回填土,春季醮吸水剂缝植。  相似文献   

7.
撑绿竹是优良的材用竹、纤维用竹、笋用竹和观赏竹,是贵州省遵义市优良的经济竹种之一。主要分布在仁怀、赤水和习水等县(市),栽植面积达1.73万公顷。近年来,撑绿竹茎腐病常常导致2年生以上撑绿竹出现不同程度的枯死,仁怀、赤水和习水等县(市)撑绿竹发病面积为1.16%,竹子枯死5万余株。据调查,在竹林密度大的地方或低洼地,撑绿竹茎腐病发病较严重。染病后竹杆变黑发脆,  相似文献   

8.
撑绿竹栽培及利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简要介绍了撑绿竹的生物学特性,从撑绿竹的生长及结构研究、栽培技术研究和利用研究三个方面综述了我国撑绿竹的研究进展。并探讨了撑绿竹的研究与应用方向。  相似文献   

9.
丛生竹的引种繁殖及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10余年来的丛生竹引种、育苗和造林试验得出:丛生竹走母竹育苗,以苗繁苗、竹苗造林来扩大和发展江西省丛生竹之路是行之有效的。并筛选出了适合江西省东西部栽植的丛生竹优良品种有黄竹、坭竹,青皮竹、绿竹、梁山慈竹。赣南地区除上述竹种外,还适合栽植的有粉单竹、大头典竹、吊丝单竹、吊丝球竹、吊丝竹、撑绿竹等10多个丛生竹种。  相似文献   

10.
绿竹混农栽培模式绿竹混农栽培可增加林内湿度,降低林内温度,促进绿竹高生长和出笋数量。福建林学院林思祖在混种黄豆、花生、地瓜对比试验中,以绿竹—黄豆或花生的混农模式栽培效果最好。连续套种3年平均收入3750元/hm2,绿竹栽培和管理成本可收回有余。绿竹...  相似文献   

11.
采用Logistic曲线经验式拟合橄榄竹的出笋规律,并对不同时期、立竹年龄、土层的出笋、退笋、成竹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出笋量日进程符合Logistic曲线的“慢一快一慢”规律。由此其出笋期可划分为3个时期。研究结果也表明:不同时期、不同立竹年龄、不同土层的出笋、退笋、成竹存在明显差异。橄榄竹适宜留笋的时期为出笋中期。适宜留笋养竹的立竹年龄以1、2年生为好。橄榄竹不同竹龄发笋能力,与毛竹差别甚大。橄榄竹发笋早,1年生竹连着的鞭可孕笋成竹,竹寿命较短。这就要求在经营管理上要有别于毛竹。橄榄竹适宜留笋养竹的土层深度16~30cm。本研究为橄榄竹制定留笋养竹保育技术提供了可借鉴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甜龙竹发笋和退笋规律及秆高生长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文章对甜龙竹秆基芽目发育规律、芽目发笋顺序、发笋规律、秆高生长、秆龄识别、退笋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甜龙竹发笋历期较长,约120 d,发笋盛期主要集中于7月下旬到8月中旬。初期所发笋笋体较大,退笋少,成竹率高;盛期竹发笋笋体粗状,退笋增多,末期所发笋笋体较小,且退笋多、成竹率降低。甜龙竹Ⅰ、Ⅱ年生秆的发笋量较大,Ⅲ年生秆基本不发笋,Ⅳ年生秆不发笋。  相似文献   

13.
竹类植物生长规律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国内竹类植物生长规律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重点总结了竹类植物地下茎、芽、根、笋、秆、枝和叶等部分的生长规律,探讨了笋和幼竹的生长规律,以期为竹类研究者提供参考,并推进对竹类植物生长规律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以遭受霜冻的麻竹(Dendrocalamus latiflorus)为试验材料,研究在2016—2018年3种霜冻恢复措施对麻竹立竹生长和竹笋生长特性的影响,运用主成分分析对3种霜冻恢复措施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3种霜冻恢复措施对竹高、胸径、丛幅、笋地径、笋高、笋质量及出笋数量均具有影响。皆伐后常规经营模式下的立竹生长指标和笋生长特性指标均逐年增大,其中2017年和2018年竹丛丛幅、笋总质量和笋数量大于其他2种模式;持续常规经营模式下的麻竹立竹竹高、胸径和平均笋基径最大;无人工经营模式下的立竹各生长指标和笋生长指标最小。主成分分析表明,麻竹遭受霜冻后,采取持续常规经营措施能够保证麻竹生长和笋产量的增加,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
佯黄竹(Bambusa changningensis Yi et B.X.Li)具有发笋期长、发笋量大、生长适应性广、材性好等特点,是优良的笋材两用竹种,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文章试验研究了底肥类型(农家肥、复合肥)、栽植季节(春季、冬季)、栽植方式(双头带蔸埋秆栽植、单株栽植)对佯黄竹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底肥类型间对佯黄竹成活率具有显著影响,对发笋数和成竹数则影响不显著;不同的栽植季节和栽植方式对佯黄竹成活率、发笋数和成竹数均有显著影响;底肥类型、栽植季节和栽植方式的不同处理组合对佯黄竹成活率、发笋数、成竹数均具有显著影响,其中施复合肥底肥,春季采用双头带蔸埋秆栽植方式在成活率、发笋数、成竹数3个指标上均表现最优,成活率达到96.7%,发笋数达到8.3株/丛,成竹数达到6.7株/丛。  相似文献   

16.
毛竹笋竹两用林挖掘鞭笋增产效应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在毛竹笋、竹两用林中挖掘鞭笋对冬笋、春笋、竹材产量和竹鞭生长情况影响的分析,结果显示:①鞭笋7月开始挖掘,每600m2冬笋产量增加113.66kg,春笋减少7.46kg,竹材增加74.12kg。②处理间各种产量无显著影响F0.05(4.46),受气象因子干扰,重复间冬笋产量有显著差异F=4.02>F0.05(3.84),春笋F=7.77>F0.01(7.01),竹材F=38.68>F0.01(7.01),有极显著影响。③2m2样方中的竹鞭段总长度增加545.0cm,竹鞭段支数增加4支,竹鞭大小无变化。④竹鞭在土壤中垂直分布15cm内鞭段总长度增加18%,鞭段支数增加10%。  相似文献   

17.
经对天目早竹梅雨季节造林试验和笋期观测3年调查资料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梅雨季节移栽天目早竹,成活率高,发笋成竹快,3年即可满园。天目早竹自然出笋期在3月26日~4月12日,分为初期、盛期、后期,各期成竹率和早期退笋率以及新竹质量有明显差异;母竹系统质量和距母竹远近对新造竹林的出笋成竹能力有一定影响;笋竹高生长服从S型曲线增长规律。  相似文献   

18.
肿节少穗竹林分立竹密度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设4个立竹密度,2个对照,4个重复,共24个样地,其4个立竹密度分别为A)15000株·hm-2,B)30000株·hm-2,C)45000株·hm-2,D)60000株·hm-2。2个对照样地其立竹密度均在75000株·hm-2以上。采取对比试验,结果表明:C、D密度产量最高,且与对照差异极显著;A密度产量最低,与对照差异显著;B密度产量小于C、D密度,但大于A密度,与对照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9.
实验观测了青皮竹(Bambusa textilis McClure)和慈竹(B.emeiensis)不同发育期(竹笋、幼竹和成年竹)的解剖特征,包括组织比量、基本组织、维管束及纤维形态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发育成熟,2个竹种的基本组织比量都呈现下降趋势,而输导组织和纤维组织则呈现不同程度的增长趋势。基本组织的减小量基本上等于纤维组织和输导组织的增加量。在同一发育期慈竹的维管束密度大于青皮竹。纤维长度随着竹龄的增加而变长和增宽,在同一发育期,纤维细胞的直径中部大于基部和顶部。竹子发育期间,纤维直径、双壁厚、长宽比及腔径比都随竹龄增加而增大,壁腔比则呈现下降趋势。2种竹材维管束的径向宽度均大于其弦向宽度。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刚竹属竹种新造林笋期出笋、成竹、“竹笋~幼竹”高生长特性作了研究,并采用关联度分析法研究了“候”平均气温等气象因素对“竹笋~幼竹”高生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