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旨在分析鄂西北耕地表层土壤全氮含量的空间变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采用地统计学、逐步回归方法和GIS技术.研究结果表明:(1)十堰市耕层土壤的全氮平均含量为1.12 g/kg,耕层土壤全氮含量较高,701个土壤样点全氮含量变异系数为0.49,属于中等变异程度.(2)土壤全氮的空间变异最佳模型为高斯模型,块金效应值为48.0...  相似文献   

2.
利用GPS定位,在陕西省汉阴县采集耕地表层土样(0 ~ 20 cm) 1500个,应用经典统计学与地统计学方法,对汉阴县耕层土壤全氮含量的空间变异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汉阴县土壤全氮的平均含量为1.20 g·kg-1,为中等偏上水平;土壤全氮的变异系数为0.31,为中等变异程度.通过各向同性和备向异性的半方差模型分析可得,汉阴县全氮含量空间变异以各向同性指数模型拟合效果最好,其块金系数为0.425,表明全氮空间变异主要是由结构性因素引起的.土壤全氮空间分布呈现中部高、东北和西南低的趋势,这主要受当地地形、土壤类型和施肥状况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北京市平谷区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的空间变异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探明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的空间分布,是合理科学配方施肥的重要依据。在北京市平谷区布设了1076个采样点,测定了其耕层(0~20cm)、亚耕层(20~40cm)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的含量。统计结果表明,两个土层的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属中上水平,变异系数为中等程度变异,其剖面分布表现一定的表聚性;通过结构分析,耕层有机质和亚耕层全氮的理论模型采用球型模型拟合较好,耕层全氮及亚耕层有机质采用指数模型拟合较好,耕层土壤有机质与全氮的空间自相关范围较小,变程分别为18.32和19.0km,亚耕层有机质和全氮的变程较大,分别为131.9和51.0km,它们的空间变异主要是由结构性因素引起的;采用Kriging方法对未测点进行了估值,绘制了等值线图,表明有机质和全氮含量空间分布格局基本一致,由东北向西南逐渐减少,主要受地形、土壤类型、土地利用方式和施肥状况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天全河流域土壤氮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天全河流域土壤氮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常规统计、地统计学和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的方法分析780个表层土壤(0~30cm)样点数据。【结果】该流域土壤全氮含量达(1.40±0.52)g/kg,碱解氮含量达(125.79±56.24)mg/kg。土壤全氮含量由高到低为水稻土>潮土>黄壤>紫色土,土壤有效氮含量则为水稻土>黄壤>潮土>紫色土。全氮和有效氮块金值/基台值分别为0.78~0.90和0.96~0.97,两种氮素空间变异均以指数模型最好。【结论】全氮和有效氮的空间分布均呈由西向东逐渐减少的趋势。成土母质、地形部位、土地利用和耕地种植制度都极显著地影响土壤全氮和有效氮的含量。  相似文献   

5.
在新垦荒地以 15m× 15m的网格采样 ,对不同层次土壤有机质与全氮空间变异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新垦荒地土壤有机质与全氮含量均为低水平 ,且在土壤表层富集作用不明显 ;不同层次土壤有机质与全氮的空间变异特征具有一定的差异 ,但结构性因素对有机质与全氮的空间变异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山地丘陵交错地带耕层土壤pH和养分空间变异特征及影响因素,为指导山地丘陵交错地带开展农业生产和科学定量施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湖北省广水市山地丘陵交错地带耕层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和室内检测获得200个土壤样点的相关数据,采用统计学、地统计学和GIS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土壤pH和有机质等土壤养分元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湖北省广水市山地丘陵交错地带耕层土壤pH和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缓效钾含量变异程度均属中等变异,土壤养分元素均有弱空间相关性特征.养分含量在空间上以集聚分布为主,相互关系较弱,养分元素的块金效应值均处于25%~75%,养分元素的空间变异性受随机性因素和结构性因素共同影响.耕层土壤的pH介于5.5~6.5,以弱酸性土壤为主;有机质含量级别为适宜,有效磷、速效钾和缓效钾含量较高;全氮含量较低,含量级别为缺乏.有机质含量与生物多样性呈正相关,全氮含量与海拔和坡度呈负相关,速效钾含量与海拔呈负相关、与有效土层厚度呈正相关,缓效钾含量与有效土层厚度呈正相关,但相关性均较弱.[结论]湖北省广水市山地丘陵交错地带耕地表层土壤养分中除全氮含量较低外,其余养分元素的含量均不缺乏.土壤pH及主要养分元素的空间变异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对于山地丘陵交错地带的耕层土壤养分含量而言,灌溉能力、海拔、坡向、坡度、有效土层厚度和生物多样性为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氮素是构成蛋白质的主要成分,对茎叶的生长和果实的发育有重要作用,也是与作物产量最密切的营养元素。为促进鄄城县农业的生产可持续发展,实现对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耕地,本文采用查询现有资料和实地调查等方式,查明了解县域内耕层土壤的全氮和碱解氮含量状况,结果显示:鄄城县耕层土壤全氮含量及碱解氮含量整体不高,大部分土壤处于三至五等地之间,在不同轮作模式下、不同土壤质地下的氮含量也不尽相同,应通过多种措施改良土壤中全氮及碱解氮含量,实现对耕地的长效保护。  相似文献   

8.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全氮与碱解氮累积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滇池宝象河流域5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全氮和碱解氮含量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宝象河流域土壤全氮含量0.40~3.60g/kg,碱解氮含量34.27~320.82mg/kg,氮素含量水平较高。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全氮和碱解氮含量均表现为0~10cm土层〉10~20cm土层,层次间差异不显著;5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全氮含量依次为:下游大棚土壤〉中上游平地耕地〉下游平耕地〉上游坡耕地〉上游稀疏林地,其中下游大棚土壤的全氮含量与上游稀疏林地的全氮含量达到显著性差异;碱解氮含量依次为:下游大棚土壤〉中上游平地耕地〉上游坡耕地〉上游稀疏林地〉下游平耕地,其中下游大棚土壤的碱解氮含量与上游稀疏林地、下游平耕地的碱解氮含量均达到显著性差异。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氮素空间分布具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9.
太湖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问题日趋严峻,南湖荡是太湖流域典型圩区之一,南湖荡圩区的农业非点源污染可能成为间接影响太湖和长江的潜在污染源。以江苏省常熟市南湖荡圩区为研究区域,测定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含量等,利用地学统计软件分析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性。结果表明,该地区土壤有机质和全磷空间变异主要受成土母质、地质、地形和水文等内因控制,但施肥、管理等人为因素产生的空间随机变异也不容忽视;土壤全氮变异由成土母质、地质、地形等内因控制,外因影响较小;土壤有机质和全磷的空间相关范围较大,全氮的空间相关范围较小。  相似文献   

10.
探明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的空间分布,是进行合理科学配方施肥的重要依据。利用山西全省采集的75个典型农田剖面数据,测定其0~20,20~10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的含量。研究结果表明,2007年山西省主要农田耕层0~2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7.7,0.85 g/kg,均属中等偏上水平,变异系数为中等程度变异;20~10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的平均含量分别为8.5,0.45 g/kg。其剖面分布表现出一定的表聚性。山西省农田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空间分布格局基本一致,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主要受地形、土壤类型、土地利用方式和施肥状况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山东省土壤有效硫含量及分布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通过对全省不同土壤类型1105个耕层土壤样本的调查分析,明确了全省土壤有效硫含量平均为4731mgkg土,最低219mgkg土,最高799mgkg土,不同土类有效硫含量高低依次为潮土>砂姜黑土>盐土>褐土>棕壤>粗骨土。分析不同地貌类型区土壤有效硫含量及分布规律,为全省不同地区硫肥的合理应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以庆安县南部1993、2000和2003年监测的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钾含量为数据源,利用SPSS和GIS软件对庆安县南部土壤养分的数量变化和空间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庆安县南部土壤各种养分含量具逐年下降的趋势,空间变异强度为中等,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状态呈现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减少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艾比湖湿地土壤水分-盐分-养分空间异质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艾比湖湿地土壤水分-盐分-养分空间异质性,在环湖一周160 km范围内,以湖心质点为中心,将艾比湖湿地划分为东北、西北、西南、东南4个区域,于2014—2015年5、8月采样,对表层(0~20 cm)土壤含水量、盐分、养分、pH值空间异质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区域土壤盐分、养分、pH值8月高于5月,土壤含水量则相反,其中土壤含水量、盐分、养分属于中等变异,土壤pH值为弱变异;5、8月不同区域土壤盐渍化在中度盐化与盐土化水平之间,pH值呈碱性或强碱性,土壤养分等级较低,总体较为贫瘠。球状模型、指数模型、高斯模型能较好地描述艾比湖湿地土壤空间变异特征,决定系数变化范围为31%~96%;不同区域土壤含水量块金系数小于34%;除5月西南部土壤pH和东北部土壤养分外,不同区域土壤盐分、pH、养分块金系数均小于25%;土壤盐分、pH、养分的Moran′s I(莫兰)系数波动均较大,表明空间相关性较强。从空间上看,5、8月土壤含水量呈带状分布,高值区出现在西北部与西南部,低值区主要在东南部与东北部;土壤盐分高值区主要在西北与东南部,低值区在西南部与东北部;土壤pH高值区主要在西北部及湖周围;土壤有机质、全氮高值区都出现在西北部、西南部,土壤全磷呈无规则斑点状分布,高、低值区较为分散。研究发现,影响艾比湖湿地空间异质性的因素中,土壤盐分、pH、养分主要受结构性因素影响,土壤含水量受结构性因素和随机性因素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克拉玛依农业开发区地下水作用条件下土壤的积盐规律,为研究其土壤盐渍化的成因以及制定合理改良对策提供依据.[方法]运用GIS和地统计学的原理与方法,结合地下水埋深的空间分布,对土壤盐分分布规律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地下水埋深、耕层土壤含盐量均属于中等变异强度,中、底层土壤含盐量属强等变异性;受结构性因素和随机性因素的共同作用,地下水埋深、底层土壤含盐量呈强空间自相关性,耕层、中层土壤含盐量具有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对空间尺度上的地下水埋深与土壤含盐量定量分析表明,耕层、底层土壤含盐量与地下水埋深呈负相关性,中层土壤含盐量与地下水埋深相关性不明显.[结论]加强排水,制定合理灌溉定额并严格实施,从而控制并降低地下水位是当前盐碱改良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5.
在新疆干旱区绿洲农田区的玛纳斯县选取了180个土壤调查点,测定了耕作层(0~30 cm)有机碳含量,并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地统计学方法绘制了主要农田区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指数模型可以较好的拟合研究区耕作层土壤有机碳的空间结构,其决定系数达到了显著水平(P <0.05);有机碳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西北部和中部区域,东部区域含量相对较低,主要受灌溉及土壤质地等因素的影响,粘质土壤与有机碳含量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P <0.01).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不同连作年限膜下滴灌棉田土壤有机碳变化特征,为连作棉田有机碳储量估算、固碳潜力分析提供支撑。【方法】采用田间调查、取样测定方法,分析不同连作年限下(L5、L12、L17、CK)0~4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易氧化有机碳、有机碳密度、土壤容重及碳库活度和碳库管理指数变化。【结果】随连作年限的延长,棉田土壤有机碳含量在时间尺度上表现为先增后降,连作1~5a时土壤总有机碳增加,连作5~17 a时总有机碳显著下降;在空间尺度上,有机碳含量表层0~20 cm大于20~40 cm土层含量;不同连作棉田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和土壤有机碳密度也表现出与总有机碳相同的变化趋势。随种植年限增加各土层土壤容重变化趋势总体为逐渐增大,L17>L12>L5>CK在空间尺度上,土壤容重随土层深度增加逐渐增大。在时间和空间尺度上,土壤碳库活度均表现为逐渐减小。【结论】长期膜下滴灌,短期连作可以提高土壤总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含量,随着连作年限延长,土壤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含量均显著下降,土壤碳库管理指数下降,土壤质量降低,土壤肥力受影响。  相似文献   

17.
山东省土壤交换性镁含量及分布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通过对全省不同土壤类型1105个耕层土壤样本的调查分析,明确了全省土壤交换性镁含量平均为0.48g/kg土,最低0.02g/kg土,最高2.41g/kg土,不同土类交换性镁含量高低依次为潮土>盐土>砂姜黑土>褐土>粗骨土>棕壤。分析了不同地貌类型区土壤交换性镁含量及分布规律,为全省不同地区重视和合理应用镁肥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烤烟连作对重庆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田间取样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调查研究了重庆市石柱、奉节和南川3个县烤烟连作土壤的养分状况。结果表明:烟田连作后土壤pH值下降,相邻茬次之间平均下降0.05,土壤酸化;有机质含量逐年下降,相邻茬次之间平均衰减0.56%g/kg;全氮、全磷、全钾含量随连作年限延长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升高趋势,表现为P(6%~31%)>K(6%~21%)>N(2%~12%);速效磷、速效钾含量随连作年限延长逐年降低,且降低程度P(6%~24%)>K(2%~10%),速效氮含量略有上升;速效养分N/P、N/K和K/P比值明显增加,土壤养分比例失调。  相似文献   

19.
基于克里格插值的兰州市土壤全氮和有机质空间变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用普通克里格法对兰州市土壤全氮和有机质的空间变异趋势及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土壤表层全氮和有机质的含量分布具有较高的空间变异性,且变异趋势较为一致.土壤全氮和有机质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中偏南部分地区,且存在高度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