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以广东、广西、云南、福建等科研机构选育的15个甘蔗新品系为试验材料,以新台糖22号为对照品种,在漳州市龙文区进行国家甘蔗品种(系)第11轮预备试验,结果表明:福农09-2201、福农09-7111、粤甘45号、桂糖06-2081和闽糖06-1405显示出适应性强及高产高糖的特性,其中福农09-2201蔗茎产量最高(每667 m28476 kg),福农09-7111含糖量最高(每667 m21305 kg);这5个品系的枯心苗发生率为0.30%~2.55%,无黑穗病、梢腐病和赤腐病发生。  相似文献   

2.
广西甘蔗主要真菌病害调查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广西蔗区主要真菌病害的发生情况和种类,为甘蔗病害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09~2011年采用随机踏查、种植户随访、资料查询和定点调查等方法对广西蔗区甘蔗真菌病害种类及发生程度进行调查,并采集病害样本,通过病原分离培养鉴定等方法确定真菌病害的种类.[结果]共采集和鉴定出13种主要真菌病害,分别为:黑穗病、凤梨病、梢腐病、锈病、叶焦病、赤腐病、轮斑病、褐条病、褐斑病、虎斑病、白疹病、眼点病、黄点病,其中发生严重并对甘蔗品质和产量影响最大的病害有黑穗病、锈病、梢腐病和凤梨病.[结论]黑穗病仍然是对甘蔗危害最严重的病害,生产中急需选育高抗且综合性状优良的甘蔗品种以替代现有的感病品种.  相似文献   

3.
甘蔗梢腐病田间抗性评价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甘蔗梢腐病田间分级标准和品种(系)区域性抗病差异。【方法】以11个甘蔗新品种(系)和广西当前主栽品种ROC22在南宁、柳州、河池、百色、北海和崇左6个试验点梢腐病的发病情况为依据,建立甘蔗梢腐病田间病害分级标准及品种(系)抗性评价体系。【结果】参试点新植蔗梢腐病发病率为0.16%~23.82%(平均为3.51%),病情指数为0.03~16.48(平均为3.45),宿根蔗梢腐病发病率为0~25.89%(平均为4.27%),病情指数为0~17.37(平均为4.61)。建立了田间抗性评价标准,并将抗性水平划分为高抗、抗病、中抗、中感、感病和高感6个不同抗性等级。研究的12个品种(系)中没有发现高抗和高感材料,其中桂辐06-156、桂糖05-3846、桂选B9和ROC22抗性最好,表现为抗性;桂糖06-1023和桂糖06-400抗性最差,均表现为感病。根据病情指数对12个材料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甘蔗品种(系)的聚类与抗性等级划分的结果一致。梢腐病在广西蔗区的发生呈现区域性,崇左、柳州和河池3个试验点属于梢腐病重发区;北海次之;百色和南宁2个试验点属于轻发区。【结论】不同甘蔗种植区域、不同品种(系)以及不同植期存在感抗梢腐病差异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明确广西柳州和来宾蔗区甘蔗梢腐病的发生情况及品种抗性,为甘蔗品种的合理布局及梢腐病的综合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定点和随机的方法,在甘蔗梢腐病发生初期对广西柳州和来宾市6个县级蔗区甘蔗主栽品种梢腐病的发生情况进行调查.根据发病程度,利用病情指数划分的抗性标准和聚类分析的方法对品种的田间抗性进行综合评价,并分析梢腐病的区域性发生情况.[结果]2016年广西柳州和来宾蔗区甘蔗梢腐病发病率为0~6.11%,其中新植蔗发病率为0.34%~1.87%,宿根蔗发病率为0~6.11%;除柳城05-136外,宿根蔗感病程度均比新植蔗严重.粤糖93-159在来宾市兴宾区发生最严重,其次为粤糖00-236在来宾市武宣县.综合各品种新植和宿根蔗在不同蔗区的抗性表现,柳城03-1137、ROC16和桂糖40表现为高抗,其余6个品种表现为抗性.从小蔗区来看,调查的6个不同县(区)甘蔗梢腐病发病率差异较明显,其中武宣蔗区的发病率最高(2.85%),融安蔗区发病率最低(1.52%).从大蔗区来看,调查的两个大蔗区(柳州和来宾)甘蔗梢腐病发生程度差异不明显(P>0.05),柳州蔗区发病率稍低(1.93%),来宾蔗区发病率稍高(2.39%).[结论]目前甘蔗梢腐病在广西柳州和来宾蔗区发生程度较轻,柳州和来宾两个大蔗区甘蔗梢腐病发生程度差异不明显,但小蔗区差异较明显.甘蔗品种对梢腐病的抗性具有一定的遗传稳定性,但区域性气候及生态环境条件等是影响梢腐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5.
以广东、海南、广西、云南和福建等科研机构选育的甘蔗品种为试验材料,新台糖22号为对照种,在福建省漳州市龙文区进行1新2宿的联合区域试验。结果表明:参试品种适应性好,表现高产或高糖的特性。1新2宿平均蔗茎产量福农09-2201和闽糖06-1405表现好于对照,分别达到106.15t/hm~2和106.84t/hm~2;海蔗22号、德蔗07-36和柳城07-150蔗糖分表现位于品种前三,平均蔗糖分分别达到16.64%、16.25%和16.18%;闽糖06-1405和福农09-2201平均蔗糖产量高于对照,分别达到16.56%和16.36%。参试品种枯心苗发生率为0.89%~4.27%,部分品种出现黑穗病、花叶病、梢腐病和赤腐病,发生率低(除赤腐病外),为害较轻。  相似文献   

6.
【目的】筛选出适应不同生态区域的优良甘蔗新品种,为各地推广甘蔗新品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进行集成示范品种2017年新植试验,系统调查分析供试的9个甘蔗新品种农艺性状、经济性状的综合表现。【结论】桂糖40号、桂糖44号、粤甘43号、福农07-3206、福农09-4095等5个品种综合表现均优于ROC22(ck),可以在百色蔗区进行扩繁示范。【建议】进一步考查桂糖40号、桂糖44号、粤甘43号、福农07-3206、福农09-4095等5个品种宿根性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云瑞甘蔗种质资源进行梢腐病抗性鉴定及农艺性状分析,筛选出优异的云瑞甘蔗种质,为甘蔗抗梢腐病育种及培育高产高糖新品种提供种质材料.[方法]以161份云瑞甘蔗种质为研究对象,3个生产性品种为对照,分别调查参试材料新植蔗和宿根蔗梢腐病发病情况,根据病情指数进行抗病性评价;于甘蔗成熟期测量与甘蔗产量和糖分相关的株高、茎径、锤度和有效茎数4个农艺性状,并进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新植蔗与宿根蔗间的梢腐病自然发病率、病情指数和农艺性状田间表现差异极显著(P<0.01,下同);梢腐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与株高、有效茎数和锤度呈负相关,其中发病率与株高呈显著负相关(P<0.05),病情指数与株高呈极显著负相关,梢腐病的发生对甘蔗产量和糖分影响大;根据病情指数将161份云瑞种质划分为高抗、抗病、中抗、中感、感病和高感6大等级,其中高抗30份(占18.63%)、抗病54份(占33.54%)、中抗24份(占14.91%)、中感13份(占8.08%)、感病10份(占6.21%)、高感30份(占18.63%);新植蔗和宿根蔗均未发生梢腐病的有11份(占6.83%);聚类分析将86份抗病型种质分为六大类群,第Ⅱ和第Ⅴ类群产量和糖分性状较好,其中云瑞04-145、云瑞09-753、云瑞05-283、云瑞05-733和云瑞10-554等27份材料不仅抗梢腐病,还具有高产高糖育种潜力.[结论]大部分供试云瑞甘蔗种质易感梢腐病,且宿根蔗较新植蔗发病率高、发病更严重.CP×云瑞类型组合具有较好的梢腐病抗病性和高产高糖育种潜力,评价出的27份云瑞甘蔗材料可为甘蔗抗梢腐病和高产高糖育种提供种质来源.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甘蔗杂交组合及亲本的抗病特点,为甘蔗亲本和杂种后代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对2015年146个甘蔗家系试验新植实生苗的主要农艺性状、梢腐病、黑穗病、叶片病害和宿根梢腐病进行调查,采用相关、方差、配合力分析等方法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结果]甘蔗新植实生苗以叶片病害为主,丛发病率极高,主要种类有赤腐病、环斑病、褐条病、紫斑病和黄点病;宿根蔗梢腐病发病率明显高于新植;相关分析发现新植实生苗黑穗病发生将影响蔗茎产量;梢腐病与叶片病害存在极显著负相关(P<0.01,下同).宿根梢腐病发病率、叶片病害发病率和叶片病害可选率在家系间存在极显著差异,其性状的广义遗传力偏低.梢腐病发病率的加性和非加性效应同时存在,叶片病害发病率和叶片病害可选率不存在非加性效应.在前20位亲本中,叶片病害病指数的育种值最高,其次是梢腐病情指数,叶片病害可选率较低;在组合效应中,梢腐病、叶片病害和叶片病害可选率表现相对较好的家系分别有87、74和50个.[结论]不宜用新植实生苗进行甘蔗黑穗病和梢腐病的抗性评价,评价宿根蔗梢腐病抗性时可根据环境变异大小选择选病情指数或株发病率.  相似文献   

9.
为筛选出适宜宣威西部烟区种植的优质烤烟品种,于2019年采用田间对比试验,研究10个烤烟品种的农艺性状、主要病害发生率、经济性状以及初烤烟叶的含梗率、化学成分和感官质量等方面的差异性。结果表明,‘云烟105’、‘中川208’等烤烟品种的大田长势表现较好,病害发生率低,4种主要病害发病率均低于2.34%,其中黑胫病的发病率均低于0.93%,发病率较其他品种低;‘云烟105’、‘中川208’和‘云烟97’以单位产值为主的经济性状较优,产值均大于71711.70元/hm2,生态适应性较好。同时‘云烟105’的平均含梗率相对较低(35.98%)、化学成分和感官质量平均综合分值较高,分别为0.63和0.58,市场适应性较好。‘云烟100’、‘云烟87’等烤烟品种整体表现中等,可作为储备品种加以研究。‘云烟121’、‘云烟123’和‘云烟116’等烤烟品种整体表现较差,不适合在该区域种植和推广。  相似文献   

10.
全国甘蔗新品种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远福  幸新妹  郭承芸  刘春平  刘春红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6):22283-22285,22299
[目的]为甘蔗新品种的推广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Roc22号为对照,对国家甘蔗产业技术体系提供的9个甘蔗品种进行比较,筛选综合性状表现较好的甘蔗品种。[结果]甘蔗品种粤糖55、福农15、桂糖02-901、粤糖00-236萌芽率较高;粤糖55、粤糖00-236分蘖率高。蔗茎产量高于对照的有粤糖55、桂糖97-69、粤糖00.236和福农15几个品种,蔗糖分较高的为桂糖02-901和云蔗99-91。云蔗99-91、云蔗03-422、粤糖55、甘蔗品种粤糖00-236几个品种耐寒性较强。公顷舍糖量较高的为粤糖55、福农15、粤糖00-236和桂糖97.69。[结论]甘蔗品种粤糖00-236和福农15号综合性状表现较好,可繁殖推广。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讨较佳种植密度,为甘蔗主要病虫害的综合防控提供技术支持,以桂糖37号和桂糖40号为材料,设置5个不同种植密度:11.61、13.58、15.72、17.87和20.01万芽·hm-2,研究种植密度对甘蔗主要病虫害的影响。结果表明,下种量密度对桂糖37的出苗数有明显的影响,当下种量为17.87万芽·hm-2时,出苗数最多。而下种量密度对桂糖40的出苗数没有明显影响。两个品种的出苗率均随着下种量密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种植密度对2个甘蔗品种新植蔗的黑穗病发生无明显影响。随着下种量增加,桂糖37梢腐病的发生逐渐加重,然后减轻。桂糖40甘蔗梢腐病较轻,规律不明显。2个品种的花叶病均表现为随着下种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但2个品种的枯心率均随着下种量的增加而不断上升。相关性分析表明,下种量分别与螟害枯心苗率和出苗数呈显著正相关。种植密度对甘蔗梢腐病、花叶病和螟害均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甘蔗叶冠形态与抗梢腐病相关性,在南宁市设置大田试验,以广西蔗区甘蔗梢腐病主要致病菌Fusarium verticillioides为毒源,对美国佛罗里达引进的13个甘蔗新品(系)和广西主栽品种ROC22进行接种研究。主成分分析法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甘蔗抗梢腐病性与其+1叶叶面积极显著正相关,与角度指数显著正相关。根据梢腐病病情指数抗性评价和聚类分析,14个参试甘蔗品种(系)被分成4类,即高抗品种CP07-2518、CP06-4647、CP06-3458和CP06-3332;抗病品种CP07-2547、CP07-1527、ROC22、CP06-3477和CP06-2897;中抗品种CP09-4707、CP09-4369和CP07-1533;中感品种CP06-3051和CP06-2422。结果表明,甘蔗叶冠形态与其抗梢腐病性存在一定相关性。株型紧凑、叶片狭窄直立且易脱叶的甘蔗品种对梢腐病抗性较强。反之,叶片宽大、披散下垂型且不容易脱叶的甘蔗品种对梢腐病抗性较差。  相似文献   

13.
1 999- 2 0 0 2年 ,在广西甘蔗研究所试验农场进行 1 5个优良品系和 2个对照品种的 2年新植和 1年宿根的区域试验。福农 91 - 471 0、闽糖 86 - 2 1 2 1、粤糖 92 - 1 2 6和云蔗 92 - 1 9在试验中表现较突出。福农 91 - 471 0产蔗量和含糖量最高 ,分别达 99.4 0和 1 4 .0 3t· hm-2 ;闽糖 86 - 2 1 2 1和粤糖 92 -1 2 6产蔗量和含糖量分别为 95 .5 1、1 3.5 4t·hm-2 和 90 .2 3、1 3.71 t· hm-2 ;而主对照新台糖 1 0号(CK1 )和副对照桂糖 1 1号 (CK2 )的产蔗量和含糖量分别为 78.82、1 1 .87t· hm-2 和 88.5 3、1 2 .4 9t· hm-2 。云蔗 92 - 1 9在参试材料中蔗糖分最高 ,达 1 5 .4 8% ,而新台糖 1 0号和桂糖 1 1号糖分仅分别为 1 4 .97%和 1 4 .1 5 %。  相似文献   

14.
[目的]综合评价国家甘蔗品种区试参试品系,筛选优良品系,为其在生产上的应用和推广提供参考.[方法]在云南瑞丽蔗区的湿润气候生态条件下,采用DTOPSIS法对国家第八轮甘蔗品种区试参试品系进行综合评价,筛选具有推广潜力的甘蔗品系.[结果]在10个参试甘蔗品系中,柳城03-1137、云蔗05-51、福农39和云蔗06-407等4个甘蔗品系的综合表现皆优于两个对照品种ROC22和ROC16,赣南02-70、粤甘35的综合表现介于两个对照之间.DTOPSIS法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甘蔗品系C值大小排序依次是柳城03-1137、云蔗05-51、云蔗06-407、福农39、ROC22(CKl)、粤甘35、赣南02-70、ROC16(CK2)、云蔗04-241、福农02-5707、福农36、粤甘34.[结论]柳城03-1137、云蔗05-51、福农39和云蔗06-407等4个品系适于在云南瑞丽湿润气候生态型及其气候相似蔗区优先推广应用;赣南02-70表现早熟、中产,亦可在该类型蔗区应用,但在栽培过程中要注意防倒伏.  相似文献   

15.
条锈病是我国小麦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甘肃省特别是陇南越夏区危害严重,培育和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最经济有效且环境友好的措施。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先后育成333个抗条锈冬小麦新品种,在甘肃陇南小麦条锈病的持续控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陇南越夏区条锈菌毒性变异速度快,抗源材料及生产品种抗性保持时间短,病菌新小种出现与品种抗条锈病性丧失周而复始。介绍了甘肃陇南越夏区在中国小麦条锈病流行中的作用,回顾了主要抗源材料及生产品种抗条锈病性变异特点,总结了抗源利用及品种应用的经验教训,提出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及今后抗病品种(基因)的利用方向和现有品种的布局建议,旨在为持续控制该区域小麦条锈病发生流行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6.
[目的]培育和广泛应用抗病小麦品种是防治条锈病最经济有效和环境友好的措施.由于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sp.tritici,Pst)群体中毒性变异频繁,发生新生理小种常导致主栽品种抗病性'丧失',引发条锈病大规模流行,严重威胁我国主粮安全供给.本研究通过监测和评价已知抗条锈病基因对我国目前...  相似文献   

17.
为了培育高产稳产、抗旱节水、多抗广适的突破性小麦品种,以高产品种‘临麦2号’为母本,以高产抗旱品种‘烟农19’为父本,采用系谱法聚合二者优异农艺性状,通过多点多生态鉴定与评价,育成小麦新品种‘济麦262’。该品种产量高,品质优良,抗病抗逆性好,农艺性状优异,水旱兼用。在2010—2011年度济南和蒙阴水浇地品比试验中,平均产量较对照‘济麦22’增产2.87%和9.41%,均居第一位;在2012—2013年度山东省旱地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较对照‘鲁麦21’增产9.74%,是近10年来增产幅度最大的旱地小麦。该品种籽大饱满,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和面粉白度等品质指标优于对照品种‘鲁麦21’;抗干热风,中抗条锈病;株高67.2 cm,后期叶片功能期长,落黄佳,长方形穗,穗粒数37.5粒,千粒重44.7 g,白粒,粉质。‘济麦262’于2016年2通过山东省审定,适宜在无浇灌条件的旱肥地及水资源匮乏地区种植应用。  相似文献   

18.
Wheat stripe rust caused by Puccinia striiformis f. sp. tritici occurs widely in China and seriously affects wheat production. Global warming could profoundly impact the incidence and prevalence of low-temperature diseases such as stripe rust. Studies on the effects of temperature on the distribution of overwintering stripe rust could help us understand the incidence and prevalence of the disease and could also provide support for monitoring, forecasting and developing control strategies. An exponential model and a spherical model of the ordinary Kriging method in the ArcGIS platform were used to predict the overwintering regions of stripe rust based on the probability that the average temperature of the coldest month from December to February was higher than -6 or -7°C from 2001 to 2012.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reas with a probability between 70% and 90% were transition regions for the overwintering of stripe rust. Based on annual mean temperature of the coldest month from December to February for 2001 to 2012, overwintering distribution of stripe rust was likewise evaluated. The boundary for overwintering of stripe rust was consistent with the areas where the probability was predicted to be 70% to 90% for the overwintering distribution of stripe rust, but the boundary was shifted northward toward Beijing in North China. Some areas in Xinjiang, including Akto, Pishan, Hotan and Yutian, were also predicted to be suitable for the overwintering of stripe rus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