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为探明颈盲蝽Pachypeltis sp.取食对薇甘菊叶片内主要防御酶活性的影响,以薇甘菊为材料,室内条件下测定颈盲蝽取食12,24,48,96 h后薇甘菊叶片中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及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的活性。结果表明,颈盲蝽取食后薇甘菊叶片中的POD和PAL的活性下降,PPO活性提高。取食48 h后,处理组叶片中POD和PAL活性分别下降了5191%和7500%,而相应的对照组叶片则分别下降了3234%和4986%;处理组和对照组叶片PPO活性分别上升了37173%和12113%。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外源草酸处理对低温下去壳绿竹笋Bambusa oldhami的保鲜效果及其机制。  方法  用5 mmol·L?1草酸浸泡去壳绿竹笋10 min,置于(6±1) ℃下,定期测定去壳绿竹笋的过氧化氢(H2O2)质量摩尔浓度、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硬度、木质素质量分数和木质素代谢关键酶(PAL、4-CL、CAD、POD)的活性及其基因表达水平。  结果  5 mmol·L?1草酸溶液浸泡去壳绿竹笋10 min,能够提高去壳绿竹笋组织内SOD和CAT的活性并延缓H2O2的累积,抑制去壳绿竹笋木质素代谢关键酶(PAL、4-CL、CAD、POD)的基因表达水平和活性的上升,并显著降低木质素质量分数和硬度的上升。  结论  外源草酸处理通过抑制木质素代谢和提高抗氧化酶系统阻止去壳绿竹笋采后木质化进程,从而延缓了其冷藏期内品质的下降。图4参32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水杨酸对黄芪愈伤组织代谢产物中几种E活性的影响.方法通过添加不同浓度的水杨酸(SA)处理黄芪愈伤组织,并从提取物中检测几种酶活性的变化.结果黄芪愈伤组织代谢产物中的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多酚氧化酶(PPO)和苯丙氨解氨酶(PAL)的活性均随水杨酸(SA)体积质量和培养时间的改变而改变,随着SA浓度的增加可提高PAL,POD及PPO的活性,但抑制CAT的活性.结论 SA体积质量在0.01 mg/L时抑制CAT活性最明显;SA体积质量在0.1 mg/L和1 mg/L时POD和PPO活性最高,并且均在36 h出现最高峰.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葡萄的防锈措施,本研究以阳光玫瑰葡萄为试验材料,于花后14 d,用25 mg/L的GA_3分别和0mg/L、5 mg/L、10 mg/L、15 mg/L的CPPU组合处理果穗,以清水处理为对照(CK)。待果实进入转色期后分别采集不同成熟阶段的葡萄果实,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与果锈生成相关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基因和白藜芦醇合酶(RS)基因的表达水平,测定葡萄果皮果锈发生率、果皮中次生代谢物含量等指标。结果表明,果实成熟过程中,与对照相比,GA_3+CPPU处理后,PAL和RS基因表达水平降低,PAL基因表达峰值、RS基因表达水平均与CPPU处理浓度呈负相关。与对照相比,GA_3+CPPU处理显著降低了果皮中白藜芦醇、总酚和木质素含量,咖啡酸、香豆酸、丁香酸等酚酸含量随CPPU浓度增加显著下降,儿茶素和没食子酸含量随CPPU处理浓度增大先升后降。GA_3+CPPU处理的葡萄果皮果锈发生率明显降低。与GA_3+5 mg/L CPPU处理的葡萄果实相比,GA_3+10 mg/L CPPU和GA_3+15 mg/L CPPU处理的葡萄果实成熟期推迟,风味下降,商品性显著降低。因此,生产实践上用GA_3+CPPU处理阳光玫瑰葡萄果穗的适宜质量浓度为25 mg/L GA_3+5 mg/L CPPU。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热激蛋白(HSP)在花楸树响应高温胁迫过程中的作用,以期为花楸树引种低海拔地区提供理论基础。  方法  以2 ~ 4年生花楸树实生苗为研究对象,进行了花楸树SpHSP70-3基因的克隆、系统进化分析、组织特异性表达模式以及响应高温胁迫的表达机制研究,并利用农杆菌介导法转化拟南芥,对SpHSP70-3基因在高温胁迫下的响应进行了异源验证。  结果  SpHSP70-3基因开放阅读框全长为2 088 bp,编码695个氨基酸;SpHSP70-3蛋白与蔷薇科梨属的白梨PbHSP70同源性最高。内源性表达分析显示:SpHSP70-3基因在叶片中表达量最高,在花蕾、初花、盛花时表达量偏低;42 ℃处理花楸树后,发现前6 h SpHSP70-3基因表达量没有显著变化,12 h时表达量增至对照组的12倍,24 h时表达倍数最高,为对照组的19倍。对3个转SpHSP70-3基因拟南芥纯合株系(OE1、OE2、OE3)和野生型拟南芥(WT)进行45 ℃高温处理后,OE1、OE2、OE3中的丙二醛(MDA)含量均高于WT,且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结果均低于WT。此外,SpHSP70-3在转基因株系中的表达量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而上升,并且其抑制了正调节因子AtHSP70、AtHSP18.2、AtHsfA1D和AtHsfA1A的表达,同时诱导了负调节因子AtHsfB2B的上调表达。  结论  SpHSP70-3在花楸树响应高温胁迫过程中起负调控作用,初步推测SpHSP70-3是花楸树引种低海拔地区响应高温响胁迫机制中的负调控因子。   相似文献   

6.
以金艳猕猴桃为试材,于花后14 d分别对幼果喷施氯吡脲(CPPU)10 mg/L、CPPU 20 mg/L及CPPU 10 mg/L+赤霉酸(GA3)20 mg/L的溶液,以不喷施生长调节剂为对照,研究不同处理对金艳猕猴桃果实的膨大效果及不同采样时期果实中的生长调节剂残留情况。结果表明,喷施CPPU 10 mg/L+GA3 20 mg/L处理的金艳猕猴桃纵径、横径、果实单果质量相对最大,分别为5.78 cm、4.48 cm、85.19 g,极显著高于对照(P<0.01)的4.86 cm、3.63 cm、43.03 g;各处理果实中CPPU的残留量均远小于国家残留限量标准(0.05 mg/kg)。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薇甘菊萎蔫病毒(Mikania micrantha wilt virus,MMWV)对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叶片生理生化的影响,探讨了MMWV侵染对薇甘菊叶片超氧化物岐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henylalanine ammonia-lyase,PAL)活性及叶绿素总含量和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MMWV感染薇甘菊16d内叶片的SOD活性均比对照组高,其中第16天达最大值,但接种后第24和32天SOD活性分别比对照低了13.28%和25.37%;POD活性在接种后16-32d均显著高于对照.PPO和PAL变化趋势相似,在接种后第8天这两个酶的活性分别比对照高了77.75%和23.58%,而在第32天分别比对照减少了14.27%和20.53%.随着侵染时间的增加,感病薇甘菊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减少,叶绿素a/b值逐步降低;同时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和光饱和点(LSP)分别比健康对照减少了32.34%和12.52%,而对暗呼吸速率(Rd),光补偿点(LCP)和表观量子效率(AQY)无显著影响.表明MMWV侵染可减低薇甘菊叶片光合作用的效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蓟马取食对2种苜蓿抗虫酶(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的影响。【方法】以草原2号杂花苜蓿和草原4号紫花苜蓿品种为供试材料,在智能温室内分别对其进行牛角花齿蓟马接种和不接种处理,7 d后鉴定接种蓟马组苜蓿的虫情指数,并测定各处理苜蓿叶片的PPO、POD、PAL活性和总酚含量;以β-actin为内参基因,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分析PPO、POD、PAL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结果】草原4号紫花苜蓿的虫情指数(0.418)显著低于草原2号杂花苜蓿(0.784);蓟马未取食处理的草原4号紫花苜蓿PPO和POD活性均显著高于草原2号杂花苜蓿(P<0.05),PAL活性无显著差异;蓟马取食处理2个苜蓿品种的PPO、POD、PAL酶活性均显著升高。蓟马取食处理2种苜蓿总酚含量均显著增加(P<0.05)。qRT-PCR分析发现,PAL、PODPPO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变化趋势与相应酶活性相同。【结论】草原4号紫花苜蓿抗虫性极强,抗虫酶基因表达量的变化趋势与相应酶活性的变化趋势一致;PPO、POD和PAL在组成型和诱导型苜蓿抗蓟马防御反应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究水杨酸(SA)诱导紫楠Phoebe sheareri对炭疽病的抗性。  方法  以2年生紫楠为材料,用0、50、100、200、500 mg·L?1质量浓度SA对紫楠进行喷雾处理,以无菌水喷洒不接种为对照(ck)。喷雾后选择不同时间采集紫楠叶片,采用离体刺伤接种法测定对炭疽病病斑的抑制作用,并测定了紫楠叶片中可溶性蛋白质、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的变化。  结果  不同质量浓度SA处理的紫楠叶片均对炭疽病病斑有抑制作用,100 mg·L?1 SA处理对病斑抑制率达64.28%,在SA喷雾的同时接种炭疽病孢子悬浮液后,叶片的可溶性蛋白质、SOD、CAT和POD在1~7 d内升高,达到峰值时可溶性蛋白质为ck的2.57倍,SOD活性为ck的1.21倍,CAT活性为ck的2.04倍,POD活性为ck的1.46倍,7 d后呈下降趋势,15 d内各生理指标均显著高于ck。  结论  SA可诱导紫楠叶片可溶性蛋白质、SOD、CAT和POD升高,对炭疽病产生抗病性。图3参23  相似文献   

10.
薇甘菊对农田常见杂草和水稻化感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中次生化合物对植物生长的影响,通过室内生测试验评价了薇甘菊乙醇提取物正丁醇部分对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和牛筋草(Eleusine indica)3种常见农田杂草以及水稻(Oryzasativa)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干物质质量浓度为0.005~0.100 g/m L 的薇甘菊乙醇提取物正丁醇部分对狗牙根、稗草和牛筋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均有抑制作用,且随着溶液质量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增强,其中0.050~0.100 g/m L的薇甘菊提取物表现出显著的抑制效应;干物质质量浓度为0.025~0.100 g/m L的薇甘菊提取物对水稻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0.050~0.100 g/m L的薇甘菊提取物表现出显著的抑制效应,而质量浓度为0.005 g/m L的薇甘菊提取物则对水稻幼苗生长表现出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施加少量薇甘菊乙醇提取物正丁醇部分溶液可以有效控制稻田杂草,且不会对水稻生长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USPs蛋白(universal stress proteins)是一类胁迫相关类蛋白,被广泛报道参与了植物应对非生物胁迫的过程。本研究通过对青杄中PwUSP1基因进行功能分析及验证,探索PwUSP1在植物应对盐和干旱胁迫时的作用,从而为未来通过转基因工程提高青杄对非生物胁迫的耐受性提供候选基因。  方法  通过瞬时转化烟草叶片实验揭示PwUSP1在细胞中的定位;利用酵母双杂实验鉴定PwUSP1自身能否形成同源二聚体;通过农杆菌侵染法转化野生型拟南芥(WT),获得纯合的PwUSP1过表达株系。通过测定干旱和盐胁迫下过表达株系(L1、L7)及野生型(WT)和空载体(VC)株系的存活率、失水率,来分析比较不同株系对于干旱和盐胁迫的耐受能力;通过二氨基联苯胺(DAB)和氯化硝基四氮锉蓝(NBT)染色,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以及丙二醛(MDA)的含量,研究PwUSP1发挥作用的生理机制。  结果  烟草亚细胞定位实验表明,PwUSP1定位于细胞核、细胞质和细胞膜中。酵母双杂结果显示PwUSP1蛋白自身能够形成同源二聚体。利用qRT-PCR检测转基因拟南芥,成功获得两个稳定纯合的株系(L1、L7)进行进一步分析。在盐和干旱胁迫下,相对于WT和VC,过表达PwUSP1能够显著提高植物对盐和干旱的耐受能力,表现出更高的存活率和更低的失水率,且显著降低了植株中过氧化氢、超氧阴离子的累积,提高了SOD、POD和CAT活性,抑制了MDA的积累。  结论  青杄PwUSP1定位于细胞核、细胞质和细胞膜中且自身能够形成同源二聚体,在干旱和盐胁迫条件下,PwUSP1通过增强植物的ROS清除能力及抑制膜脂氧化损伤来提高植物对非生物胁迫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12.
为阐明青稞幼苗对钴胁迫抗逆基因的响应模式,以青稞‘昆仑15号’为材料,克隆青稞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基因,采用电子同源法克隆青稞苯丙氨酸解氨酶基因cDNA序列,并分析相关抗逆基因的表达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该基因开放阅读框(ORF)序列有2 142bp,编码713个氨基酸,命名为HvPAL,其GenBank登录号为MK695675。经分析HvPAL编码的氨基酸序列有3个高度保守结构域,包含典型的植物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中心的保守氨基酸序列,与禾本科植物大麦和小麦的氨基酸序列有较高的相似性(90%)。PAL氨基酸的分子系统进化树显示青稞属于禾本科植物。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分析,与对照相比,70mg/L Co~(2+)处理下青稞幼苗SOD基因表达为最高(P0.05),150mg/L Co~(2+)处理下PAL、GSH和P5CS基因的表达量达到最大值(P0.05),200mg/L Co~(2+)处理下POD基因表达量最大(P0.05)。综上,青稞幼苗中POD、PAL、GSH、P5CS和SOD基因协同表达来抵抗和适应Co~(2+)胁迫。  相似文献   

13.
  目的  Remorin蛋白是广泛存在于苔藓、裸子和被子植物中的蛋白家族,在调控植物生长发育及生物胁迫反应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有关remorin抵御非生物胁迫作用机制的研究较少。前期研究发现抗逆树种胡杨的remorin 6.5(REM6.5)可通过增强质膜质子泵活性提高植物耐盐性,在此基础上,本文研究了胡杨PeREM6.5在植物耐受水分胁迫中的作用,旨在进一步揭示植物抗旱的生理与分子机制。  方法  以过表达PeREM6.5拟南芥(OE1和OE2)、野生型(WT)和转空载体对照(VC)拟南芥为试验材料,对各基因型拟南芥进行水分胁迫处理(包括渗透胁迫和土壤干旱)以及复水处理,从生理生化及分子生物学角度研究了胡杨PeREM6.5在拟南芥干旱胁迫中的响应机制。  结果  甘露醇处理后,过表达PeREM6.5拟南芥的存活率、根长显著高于WT和VC,并且在渗透胁迫下细胞膜受损程度较小,这些表型差异主要与转基因拟南芥水分吸收、抗氧化防御能力增强有关。甘露醇处理后,过表达PeREM6.5拟南芥水通道基因AtPIP1;2和AtPIP2;1的表达量提高。甘露醇处理诱导WT和VC根细胞积累H2O2,对细胞膜造成氧化伤害。转基因株系在甘露醇处理后过氧化物酶基因POD和过氧化氢酶基因CAT表达量显著上调,能维持较高的POD和CAT酶活性,清除H2O2及其对细胞膜造成的损伤。在土壤干旱处理9 d后,转基因株系的叶绿素含量下降幅度低于WT和VC,复水后叶绿素含量恢复程度较高。另外,PeREM6.5转基因株系在干旱胁迫下维持PSⅡ实际光合量子产量的能力增强。  结论  过表达胡杨PeREM6.5基因提高了拟南芥对水分胁迫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山桐子作为新近开发的木本油料树种,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鄂选1号”山桐子作为新近认定的山桐子新品种,具有丰产稳产、适应性强等特点,备受行业关注。高质量“鄂选1号”山桐子良种苗木的需求日益增加,因此亟需构建高效的山桐子良种繁育体系,旨在满足“鄂选1号”山桐子在行业中的广泛运用。  方法  (1)以高产优质山桐子良种“鄂选1号”为研究对象,以其新生芽为外植体试验材料,以MS培养基为基础培养基,在对其外植体消毒方法、不定芽诱导培养基激素组合、不定芽增殖培养基激素组合、组培苗生根培养基激素组合优化研究的基础上,利用组织培养技术构建山桐子组培繁育体系。(2)系统地分析了“鄂选1号”外植体的消毒方法及植物激素在其丛芽诱导、增殖及生根过程中的作用。  结果  (1)75%乙醇处理30 s,联合0.1% HgCl2处理8 min是“鄂选1号”山桐子良种外植体最佳消毒方法。(2)不定芽的诱导过程中,(1/2MS + 0.03 mg/L TDZ + 1.5 mg/L 6-BA + 0.05 mg/L NAA)培养基组合适合“鄂选1号”山桐子良种不定芽的诱导。(3)(1/2MS + 0.2 mg/L TDZ + 2.0 mg/L 6-BA + 0.05 mg/L NAA)培养基组合适合“鄂选1号”山桐子良种组培不定芽增殖培养。(4)(1/2MS + 0.3 mg/L NAA + 0.5 mg/L IAA)培养基组合适合山桐子良种组培苗生根诱导,在此条件组培苗生根率达到98%。  结论  本研究构建了“鄂选1号”山桐子的快速繁育体系,为“鄂选1号”山桐子的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入侵对三裂叶蟛蜞菊(Wedelia trilobata)生理特性的影响,比较了薇甘菊入侵区域的三裂叶蟛蜞菊和无薇甘菊入侵区域的三裂叶蟛蜞菊叶片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以及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和叶绿素含量。结果表明,薇甘菊入侵区域的三裂叶蟛蜞菊相对于无薇甘菊入侵区域的三裂叶蟛蜞菊,除SOD活性没有显著性差异外,POD活性、CAT活性、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及叶绿素含量均有显著降低。薇甘菊对三裂叶蟛蜞菊的保护酶系统、渗透调节系统和光合系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核桃在短期缺钾胁迫下的适应机理。  方法  以核桃幼苗为研究对象,设置为期75 d不同程度的缺钾处理:对照(CK)、中度缺钾(MK)和重度缺钾(SK),每隔15 d进行相关指标测定,分析缺钾胁迫对核桃幼苗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结果  (1)在缺钾胁迫下,核桃幼苗地上部分生物量、根系生物量、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均显著低于CK,且总体上随着缺钾程度的加重和处理时间的延长下降更明显;(2)相比于CK处理,MK和SK处理后期(60 ~ 75 d)核桃幼苗的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电子传递速率(ETR)和光化学猝灭系数(qP)显著下降;(3)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不同缺钾处理下的核桃幼苗中过氧化氢酶(CAT)先上升后下降,MK、SK和CK处理中分别在30、45和60 d时出现最大值;MK和SK处理使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增加,而SK处理降低了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处理中期(30 d)后,核桃幼苗中丙二醛(MDA)含量随胁迫程度加深而升高。  结论  核桃受到缺钾胁迫后,根系和地上部分生长以及光合色素的合成均受到明显影响,但核桃能通过自身调节,加大对根部的投入,以提高吸收能力;并通过增加热耗散来消耗PSⅡ反应中心的过剩激发能,减少胁迫对光合机构的损害,调动体内的酶促抗氧化系统,对缺钾胁迫的伤害产生一定的抵抗能力。   相似文献   

17.
以菜豆豆荚为供试材料,探讨1、5和10g/L壳聚糖涂膜处理对采后菜豆豆荚纤维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壳聚糖涂膜处理能减缓采后菜豆豆荚切割力的增加速度,抑制粗纤维的合成进程。贮藏至第8天,经10g/L壳聚糖处理的菜豆豆荚其切割力比对照组低12.5%,粗纤维质量分数比对照组低7.4%,这是因为壳聚糖涂膜处理能抑制豆荚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的增加,从而延缓豆荚纤维化进程。贮藏至第8天,10g/L壳聚糖涂膜处理的豆荚POD、PPO和PAL活性分别比对照组低21.8%、80.0%和31.8%。壳聚糖涂膜处理效果比较表明,10g/L壳聚糖涂膜处理延缓纤维化进程的效果最显著。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薇甘菊抗烟草花叶病毒(TMV)活性,采用半叶枯斑法及叶圆片法对薇甘菊地上部分提取物抗TMV的活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在浓度为1 mg/mL时,5种提取物对TMV侵染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薇甘菊甲醇提取物对TMV的侵染有较强的保护、治疗和钝化作用,抑制率分别为60.03%、54.24%、70.27%,均显著高于宁南霉素。正丁醇萃取物馏分Fr2对TMV侵染有较好的保护作用,高于宁南霉素,其他萃取物馏分的保护活性均低于宁南霉素。乙酸乙酯萃取物馏分Fr4和馏分Fr5对TMV的治疗活性显著高于宁南霉素;石油醚萃取物馏分Fr3和乙酸乙酯萃取物馏分Fr3的治疗活性相当于宁南霉素。石油醚萃取物馏分Fr4和乙酸乙酯萃取物馏分Fr2~Fr4的钝化活性均显著高于宁南霉素。5种提取物及萃取物馏分对TMV离体增殖均有抑制活性,其中甲醇提取物抑制活性较显著,与宁南霉素相当。综上,薇甘菊提取物具有一定的抗TMV活性,为进一步追踪...  相似文献   

19.
薇甘菊杀线虫活性成分及其对番茄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活性追踪法,从外来人侵杂草薇甘菊中提取到两种活性化合物——薇甘菊内酯和间-甲氧基苯甲酸.以南方根结线虫为测试对象,测试了两种化合物的杀线虫活性和卵囊孵化抑制率.结果表明,两种化合物具有中等强度的杀线虫活性,其中薇甘菊内酯活性较高,药后48 h的致死中浓度(LC50)为57.75 mg/L,药后6d的抑制中浓度(IC50)为415.87 mg/L.另外,测试了两种化合物对寄主植物番茄生长、根系活力和叶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酶活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化合物对番茄生长没有明显影响,但是可以显著减少根结线虫的侵染.根系活力和SOD酶活结果进一步证明了两种化合物抑制线虫侵染的活性.  相似文献   

20.
本试验以辽阳地区栽培的品种‘辽峰’葡萄为试材,于盛花期用3个浓度的赤霉素(GA)处理花序,之后两周用以9个浓度的赤霉素(GA)+吡效隆(CPPU)处理花序,讨论不同浓度GA和CPPU对品种‘辽峰’果实膨大和无核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50 mg/L浓度GA对‘辽峰’果实的无核化影响最大,其无核率较低浓度GA高,平均可达到29.27%;10 mg/L的CPPU可以促进果粒膨大,而2 mg/L的CPPU可以提高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GA总浓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果粒的膨大和果实品质,本试验表明25mg/L+25mg/L浓度的GA在供试处理试验中表现最佳,其果粒的膨大和果实品质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