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 毫秒
1.
小麦倒伏是影响产量以及籽粒品质的重要因素,有效缓解克服小麦的倒伏问题,对于小麦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作者从小麦倒伏原因进行分析,提出解决小麦倒伏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小麦倒伏发生后对生产影响极大,因此小麦抗倒性不仅是育种研究的突出问题,同时也是栽培研究的热点.造成小麦倒伏的影响因素有多种,如大风、病虫害、品种、播期、密度、水肥管理、化学调控等,评价指标也涵盖形态、结构、成分、生理学以及衍生出的数学模型等方面,部分学者也据此对部分小麦的抗倒性进行了评价.对近年来小麦抗倒性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系统总结,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氮素是小麦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大量营养元素之一,对小麦的产量和品质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根据目前国内外氮素营养研究的现状,从氮素营养对小麦生理特性的影响、群体质量和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籽粒产量及粒重的调控、氮素对小麦籽粒品质的影响、小麦籽粒品质与产量的相关性等方面阐述了小麦氮素营养研究的进展,并概述了提高小麦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的氮素营养机理和调控措施,进而表明了氮素在小麦营养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小麦生产中倒伏是影响其产量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从品种抗倒性不强、栽培管理不当、病虫害及自然灾害等方面分析了鲁中地区小麦发生倒伏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的防止技术,以期为鲁中地区小麦产量的提高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根据目前国内外氮素营养研究的现状.从氮素营养对小麦生理特性、群体质量与叶片光合特性、籽粒产量及粒重的调控、小麦籽粒品质、小麦籽粒品质与产量的相关性等方面的影响阐述了小麦氮素营养研究进展,并概述了提高小麦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的氮素营养机理和调控措施.进而表明氮素在小麦营养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不同氮肥施入量及基追比对小麦倒伏性状及产量的影响,对增加小麦产量、提升籽粒品质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分别对种植田块氮肥施入量及基追比两个因素进行随机区组设计。氮肥施入量共设置四个不同水平;而在基追比共设置四个水平。分析小麦倒伏率及倒伏程度、基部节间形态特征及抗倒指数、茎秆基部节间干重、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结果】在氮肥施入量为135-225kg/hm2这一范围内,随着氮肥施入量的增加、前期基肥量的提升,小麦株高、重心高度以及基部节间长度均有所提升,在氮肥施入量为225kg/hm2、基追比为5:5时,小麦基部节间茎壁厚度以及粗度达到了最大值,在氮肥施入量继续增加的情况下,小麦茎壁厚度以及粗度并未持续增加。在氮肥施入量超过225kg/hm2时,小麦倒伏率及倒伏程度将明显提升。在氮肥施入量为135kg/hm2-225kg/hm2时,在基追比相同的情况下,随着氮肥施入量的增加,小麦籽粒产量呈增加趋势,在氮肥施入量超过225kg/hm2时,小麦籽粒产量略微降低。在氮肥施入量为225kg/hm2、基追比为5:5时小麦产量达到了最大值。【结论】在氮肥施入量为225kg/hm2,基追比为5:5时,田间小麦群体结构较为合理、茎秆节间具备良好的综合抗倒性,可有效降低小麦茎秆倒伏率,减轻小麦倒伏程度,便于实现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7.
玉米倒伏已成为影响玉米高产的重要因素。以植株特征、茎秆强度、根系状况、茎秆主要成分、籽粒品质等为要素,研究分析玉米抗倒伏能力的大小。结果表明,茎秆抗拉弯强度与抗倒性有显著的正相关性,可作为抗倒性鉴定的指标之一;茎秆主要成分、籽粒品质与品种抗倒性没有相关性;气生根和不定根的生长数量、发育好坏影响玉米植株的抗倒性。  相似文献   

8.
施氮量与追肥时期对弱筋小麦扬麦9号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以扬麦9号为材料,研究施氮量及其追肥时期对弱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施氮量可显著提高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降值以及籽粒硬度等主要指标,降低弱筋小麦品质;拔节期以后追施氮肥对产量形成影响最大;追氮时期推迟,可显著提高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降值以及硬度等主要品质指标。在该试验条件下,弱筋小麦生产中适宜施氮量为240 kg.hm-2左右,适宜追肥时期为8.1~10.1叶龄期。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干旱对灌浆期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小麦抗旱栽培提供理论参考,以洛旱12号为试验材料,研究灌浆期干旱胁迫下小麦籽粒特性变化特征、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以及籽粒品质。结果表明,干旱显著降低了小麦籽粒千粒重、籽粒长度和籽粒宽度,小麦产量显著下降,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沉降值和出分率显著下降,湿面筋含量显著增加。因此,灌浆期干旱胁迫能降低小麦产量,影响小麦品质。  相似文献   

10.
小麦生产中进行喷施抗倒性药剂劲丰维他灵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劲丰维他灵可降低小麦高度3~5 cm,增强植株抗倒性,增强小麦后期3张叶功能,提高小麦结实籽粒数,增产3.5%~7.8%;对于长势较好、有倒伏倾向的田块,宜在破口期喷施劲丰维他灵,抗倒效果最为理想。  相似文献   

11.
水稻倒伏是严重影响水稻产量与品质的一个重要因素。影响水稻倒伏的因素主要有品种差异、栽培条件及水稻植株高度等,而秆壁厚度和茎粗与抗倒伏性密切相关,茎秆中贮藏物质含量的多少及组成成分决定其抗倒性能,此外,钾、硅等元素与水稻茎秆的抗倒伏性也密切相关。文章在阐述水稻倒伏的遗传学研究的同时提出了在育种上应选择倒伏指数低的品种(系)作为亲本,尤其应采用以亲本倒伏指数低×低的组配育种方式,并指出应从改善水稻栽培条件和加强抗倒伏品种培育等方面来增强水稻的抗倒伏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矮壮素滴施量对滴灌冬小麦茎秆特征及其抗倒伏性的影响,研究滴灌冬小麦抗倒伏的矮壮素最佳滴施量,为新疆滴灌小麦抗倒伏及其调控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8~2019年在大田滴灌条件下,设置5个不同矮壮素滴施量,分别为0 mL/hm2(D0)、1500 mL/hm2(D1)、3000 mL/hm2(D2)、...  相似文献   

13.
抗倒是小麦高产育种的主要目标,抗倒鉴定是育种的必要环节。目前我国对抗倒力矩和茎秆弹性等指标缺少简便、准确的测量仪器,小麦品种抗倒性鉴定基本处在以株高等直观指标为主的水平。利用最新设计的小麦抗倒电子测量仪测出的基部茎段最大抗折力矩和临界弯曲角,结合株高、重心高和茎秆重力等重要指标,采用临界分析法计算小麦最大风载荷力,以此为抗倒指数,以区域试验对照品种作对照,以10%差异作为分级标准,将抗倒指数划分为5个等级,根据抗倒级别判定抗倒性大小。分析并提出了主茎与分蘖按1:2取样,密度为600万穗/hm^2,在子粒形成期测量,初步构建了小麦茎秆抗倒性能评价体系。用该体系评价小麦茎秆抗倒性能具有相对全面、准确、客观和明了的优点,对抗倒伏研究和高产育种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小麦倒伏原因与应对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敬昌  陈洁 《农技服务》2009,26(9):32-32,43
针对小麦倒伏的原因与类型,分析了小麦倒伏后对小麦产量和品质造成的影响,提出了预防小麦倒伏的措施,以期防止小麦倒伏,达到小麦高产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强筋小麦育种实践与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强筋品种数量和类型少已经成为河南省强筋小麦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现阶段强筋小麦育种要在突出品质这一目标性状的前提下,兼顾高产、抗病、抗倒和农艺性状的选择,从亲本取材、组合配置、杂种后代的选择等一系列工作环节,始终牢牢抓住品质性状,采取一切可能的直接或间接手段提升蛋白质质量,增加面筋强度。  相似文献   

16.
施氮对水稻茎秆抗倒伏能力的影响及其形态和力学机理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6  
【目的】研究施氮对水稻茎秆抗倒伏能力的影响及其与茎秆形态性状和力学性状的关系及其作用机理,为水稻抗倒高产栽培调控提供依据。【方法】以常规籼稻银晶软占为材料,设置4个氮水平,进行大田试验,研究施氮对水稻茎秆基部节间形态和力学性状的影响及其与倒伏指数的关系。【结果】施氮影响水稻茎秆的形态和力学性状。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株高增加,重心上移,基部节间长度增加,节间充实度下降,抗折力和弹性模量减小,茎秆倒伏指数增加,抗倒伏能力下降。倒伏指数与株高、重心高度及基部节间长度呈正相关,而与基部节间充实度、抗折力及弹性模量呈负相关,且相关系数大多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倒伏指数与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每穗总粒数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而与结实率和千粒重呈负相关趋势。【结论】株高、重心高度、基部节间长度和基部节间充实度等形态性状,以及弯曲力矩、抗折力等力学性状,是影响水稻茎秆抗倒伏能力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Improved lodging resistance is important for achieving high yield in irrigated environments.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determine genotypic variation in lodging resistance and related morphological traits among winter wheat cultivars planted at two densities, and to identify key traits associated with lodging resistance. Lodging performance of 28 genotypes, including 24 released cultivars and four advanced lines, was evaluated at 250 plants per square meter and 500 plants per square meter in Shandong province during the 2008–2009 and 2009–2010 crop seasons. At the higher density, the average grain yield was 2.6% higher, even though lodging score rose by as much as 136%. The higher planting density increased lodging through increased leaf area index (LAI), plant height, center of gravity and length of basal internodes, and reduced grain weight per spike and diameter of the lower two stem internodes. LAI, center of gravity and diameter of first internodes, as the important indicators for lodging resistance, we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lodging score, with R= 0.62, 0.59 and −0.52 (P<0.01), respectively. Plant pushing resistance was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diameter and length of the first internodes (R = 0.71–0.77, P<0.01), indicating it could be used to assess the strength of the lower stem. Higher planting density could be used to select genotypes with lodging resistance in irrigated environments. Cultivars carrying high plant density tolerance and high yield potential, such as Jimai 22 and Liangxing 66, were recommended as leading cultivars for production as well as elite crossing parents for further increasing yield potential in the Yellow and Huai Valleys Winter Wheat Zone in China.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春季不同追氮模式对小麦各节间茎秆抗倒伏能力、木质素积累及籽粒产量的影响,明确高施氮量条件下适宜的春季追氮模式,为小麦高产稳产抗逆应变栽培提供技术支撑。【方法】 于2017—2018和2018—2019年2个小麦生长季,以倒伏敏感型品种山农16和抗倒伏品种济麦22为供试材料,在高施氮量300 kg·hm-2基施1/3条件下设置4种春季追肥模式,分别为等量二次性追氮和剩余一次性追氮,即起身期﹕孕穗期1/3﹕1/3(T1),拔节期﹕开花期1/3﹕1/3(T2),孕穗期一次性追施剩余2/3氮(T3)和拔节期一次性追施剩余2/3氮(CK)。深入研究春季不同追氮模式对冬小麦植株茎秆抗折力、木质素积累、木质素合成关键酶基因的表达丰度及籽粒产量的调控效应。【结果】 抗倒伏品种济麦22的各节间茎秆抗折力、木质素积累量以及单体含量均高于倒伏敏感型品种山农16,2种类型品种开花期T1、CK处理的抗折力高于T2和T3处理,木质素积累量、单体的含量表现为T1>T3>CK>T2,灌浆期和成熟期各处理间抗折力、木质素积累量以及单体的含量表现为T1>T3>T2>CK。灌浆期山农16和济麦22在T1处理下抗折力较CK、T2、T3处理分别增加24.69%、19.97%、13.15%和26.92%、15.36%、5.87%;山农16和济麦22在T1处理下的各生育阶段木质素积累量平均值分别较CK、T2、T3处理提高了21.71%、15.45%、8.85%和25.19%、21.75%、15.83%;成熟期2个品种T1处理的木质素S型单体含量平均值分别较CK、T2、T3处理高18.82%、18.48%、8.39%。不同追氮模式处理的木质素合成相关酶基因(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咖啡酸3氧甲基转移酶:COMT、香豆酸-3-羟基氧化酶:C3H、肉桂酰辅酶 A 还原酶:CCR、肉桂酸4羟化酶:C4H等)表达均随生育进程呈下降趋势,其表达量高低依次为T1>T3>T2>CK。孕穗期追氮处理模式的千粒重高于其他处理,因T1处理可提高穗粒数以及群体有效穗数,其最终籽粒产量较高。同一时期相同处理各节间茎秆木质素积累量、单体含量均呈现为I1>I2>I3>I4>I5的趋势。【结论】 高施氮量300 kg·hm-2基施1/3条件下起身与孕穗期等量二次性追氮模式较其他春季追氮模式处理显著提高了小麦开花后茎秆各节间抗折能力、木质素积累量、木质素合成途径相关酶基因的表达以及籽粒产量。因此,起身与孕穗期等量二次性追氮模式可作为黄淮海麦区高施氮量300 kg·hm-2基施1/3条件下的春季适宜追氮模式。  相似文献   

19.
从2012-2013年度区试中的苗头品系看山东省小麦育种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2012-2013年度山东省小麦区域试验苗头品系与对照济麦22产量、农艺性状、抗逆性及品质特性的比较分析,发现山东省小麦育种在穗粒数、千粒重、株高、抗倒性、综合抗病性、品质特性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从育种方向上提出了几点供山东省今后小麦育种参考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灾害性倒伏对小麦粒重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灾害性倒伏导致粒重及产量的下降达极显著水平,分别比正常生长状态下降17.77%和40.00%。正常生长状态和倒伏生长状况下的粒重与产量的正相关都达极显著水平,产量下降值与粒重下降值之间的相关虽不显著,但也表现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3种相关系数分别为 r=0.8102、r=0.8403、r=0.3366。并讨论了倒伏发生的直接和间接原因,提出了预防倒伏的具体措施。为保持小麦稳产高产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