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为了给菌糠改善土壤重金属污染提供理论参考,探究菌糠对污灌区种植不同作物的土壤中重金属铜和铬形态的影响,针对污灌区土壤,采用田间试验,对玉米、高粱、糯玉米3种作物基施菌糠后,在作物成熟期采集土壤样品,研究了重金属铜、铬总量及不同形态的分布变化。结果表明:菌糠的施用增加了污灌区土壤中铜、铬总量的降低幅度,与不施菌糠相比,3种作物种植后土壤中的铜、铬总量都呈现减少趋势。在不施用菌糠土壤中,Cu含量减少率在3.17%~16.20%,Cr含量减少率在5.00%~15.40%;在施用菌糠的土壤中,Cu含量减少率在6.17%~18.60%,Cr含量减少率在8.94%~20.60%;菌糠的施用提升了碳酸盐结合态、有机结合态、残渣态铜和铬的减少率,除可交换态铜含量呈增加趋势外,其余各形态铜和铬均呈减少趋势。3种土壤中,种植玉米的土壤中铜、铬各个形态的含量减少率显著高于种植其他两种作物的土壤,这与土壤中铜、铬全量的减少率规律一致。除种植玉米的土壤中铁锰氧化物结合态铜的含量外,种植其他两种作物的土壤施加菌糠后,铜、铬各个形态含量的减少率均高于不施用菌糠土壤,说明施用菌糠可以促进重金属铜和铬碳酸盐结合态、有机结合态、残渣态的减少,降低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  相似文献   

2.
采用改进的BCR法和Tessier法,分别对云南省个旧市稻田土壤样品中重金属元素Pb、Cd各形态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样品中的Cd主要以酸可提取态的形式赋存,Pb主要以可还原态的形式存在;改进的BCR法分析结果的精密度高于Tessier法的;采用Tessier法分析的土壤重金属有效态的含量高于BCR法的;在用这两种方法测定得到的土壤重金属部分形态含量间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采用改进的BCR法和Tessier法,分别对云南省个旧市稻田土壤样品中重金属元素Pb、Cd各形态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样品中的Cd主要以酸可提取态的形式赋存,Pb主要以可还原态的形式存在;改进的BCR法分析结果的精密度高于Tessier法的;采用Tessier法分析的土壤重金属有效态的含量高于BCR法的;在用这两种方法测定得到的土壤重金属部分形态含量间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针对平顶山市环境状况,分析了表层土壤中重金属迁移转化规律。对重金属形态的分析中,测定了在自然状态下土壤中有效态重金属的含量,并分析了pH值、有机质等因素与重金属含量形态的相关关系,以及对迁移转化等的影响,对平顶山市的生态环境保护做出了积极的探索。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以小白菜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石灰、活性炭及石灰+活性炭处理对铬胁迫下小白菜铬吸收量及对铬污染土壤中铬形态分布的影响,旨在阐明改良剂抑制重金属铬对小白菜的毒害作用机理。其研究结果表明:(1)在铬污染土壤中,小白菜不同部位铬含量顺序依次为根>叶>叶柄,改良剂能有效抑制小白菜对土壤中铬的吸收,不同改良剂在不同铬处理下对小白菜吸收铬的抑制效果不同。(2)形态提取分析表明,施用改良剂处理使土壤铬的水溶态、可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减少,而有机结合态和残渣态增加,从而降低小白菜对土壤中铬的吸收。  相似文献   

6.
珠江口沉积物中重金属形态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吕文英  周树杰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0):4607-4608
测定了珠江入海口沉积物中的重金属镉、铬、铜、铅、锌的含量,并采用Tessier形态分类法对镉、铬、铜、铅、锌在沉积物中的存在形态进行了提取和测定。结果表明,珠江口沉积物中镉、铬、铜、铅、锌的含量与国内其他河口相比,处于一种较高的含量水平。与珠江三角洲土壤背景值相比,镉、铬、铜、铅、锌在沉积物中有不同程度的富集,其中以镉的富集系数最大,为12.67,表明镉的污染比较严重。各种重金属的主要存在形态不同,镉以可交换态为主,占总量的27.63%;铬以残渣态为主,占总量的51.92%;,铜以有机态为主,占总量的81.27%;铅以残渣态为主,占总量的52.60%;锌则以铁/锰态为主,占总量的61.40%。  相似文献   

7.
利用自制草木灰对单一与复合污染土壤中铜、铅和铬进行钝化处理,以重金属有效态含量的减少对草木灰投加量进行优化,化同时对欧共体标准物质局提出的三步提取法(简称BCR法)进行适当的改进,以改进的BCR分级提取法研究最佳草木灰投加量下土壤中3种重金属的形态变。结果表明,草木灰对单一与复合污染土壤的最佳投加量分别为2%和5%。草木灰在最佳比例投加后对土壤中3种重金属有效态含量、可交换态含量的减少和残渣态含量的增加有明显的影响。与空白对照相比,在单一污染土壤中,铜、铅和铬3种重金属可交换态含量分别减少41.3%、31.5%和9.3%,残渣态含量分别增加4.2、3.3和1.1倍;在复合污染土壤中,铜、钳和铬3种重金属可交换态含量分别减少34.0%、34.9%和9.7%,残渣态含量分别增加4.9、1.5和1.2倍。草木灰主要是通过提高土壤pH和自身的吸附性能实现对土壤中重金属的钝化。  相似文献   

8.
钼矿区交通运输干线周边菜地土壤重金属污染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选择采集钼矿区交通运输干线周边菜地土壤样本180个,采用HNO3-HF-HClO4混酸对土壤样品进行处理,运用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OES)测定土壤样品中Mo、Pb、As、Hg、Cr、Cd、Zn、Cu、Ni的含量,全面系统地评价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并进行元素形态分析,同时对矿区周边水域中重金属元素的含量也进行了分析测定.结果表明,钼矿区交通运输干线周边菜地土壤污染属于多金属复合污染,其中土壤重金属Cd、Hg污染较为严重;污染强度以菜地距运输干线0~50m最高,内梅罗综合指数为17.35,随距离增加污染减轻.重金属元素形态分析表明,0~50 m菜地土壤范围Cd、Cr、Cu、Ni、Zn总量中化学形态分布为:残余态>有机结合态>氧化结合态>酸可提取态;As、Hg、Mo、Pb总量中化学形态分布为:有机结合态>残余态>氧化结合态>酸可提取态;50~100 m范围内菜地土壤中重金属的化学形态分布大致为:残余态>有机结合态>氧化结合态>酸可提取态;100~150m范围内重金属总量中化学形态分布大部分为:残余态>有机结合态>氧化结合态>酸可提取态.土壤中Hg、Cd的有机结合态较高,可能主要来源于污灌及化学农药的施用以及塑料薄膜的使用.  相似文献   

9.
广州农田土壤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研究农田土壤中镉、铬、铜、铅、锌的生物有效性提供依据。[方法]研究测定了广州一城中村的水田和旱田土壤中的重金属镉、铬、铜、铅、锌的含量,并采用五态分级法对镉、铬、铜、铅、锌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进行了提取和测定,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这些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结果]结果表明,该村的水田和旱田土壤中镉的含量分别为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二级标准值的6.87倍和10.23倍;铜含量分别为标准值的4.68倍和3.76倍,锌含量分别为标准值的1.22倍和2.01倍,铬和铅达标。水田土壤中镉和铬以残渣态为主,铜以有机态为主,铅以有机态和残渣态为主,锌以铁/锰态为主。旱田土壤中镉、铬和铅以残渣态为主,铜以有机态为主,锌以铁/锰态为主。[结论]重金属的可交换态和碳酸盐态具有较高的生物有效性,镉在水田和旱田的可交换态与碳酸盐态之和为0.32mg/kg和0.31 mg/kg,超过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二级标准值,其污染状况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0.
通过计算每种重金属含量极差,制作每种重金属次数分布图,对河北省优势农产品——小麦、玉米主产区20.53万hm2农田的1 535个土壤样品中8种重金属含量检测数据进行了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河北省小麦、玉米主产区不同的土壤重金属含量分布也不同,有的元素接近正态分布,如砷和镍,有的是属于偏态(对数正态)分布,如铅、镉、锌、铜、汞和铬。在剔除异常数据后,对剩余数据再制作次数分布表,可以看出,将数据修正后,铬、锌、铜接近正态分布,铅和汞仍然属于偏态分布。  相似文献   

11.
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统一制备液测试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目前不能同时检测土壤中总镉、总铬、总铅、总汞、总砷、总铜、总锌和总镍等现状,本试验通过对样品前处理、消解方法及消解条件的选择及优化,探索出一套可以同时消解和测定8种重金属元素检测方法,此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快速、准确、干扰少等优点,适用于大批土壤样品的测定,可提高土壤中重金属检测效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选择微波消解来进行土壤样品前处理,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重金属元素,以期提高土壤重金属检测效率。[方法]对三种标准土样进行检测,并对农田土壤样品进行三个水平的添加回收试验。[结果]结果表明,微波消解-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土壤铜、锌、锰、镍、铬以及镉时,标准土样的回收率为94%-107.69%,农田土壤添加回收率为87.08%-104.34%。[结论]该方法可以用作土壤重金属检测。  相似文献   

13.
土壤重金属化学形态转化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凤  丁克强  刘廷凤 《安徽农业科学》2014,(29):10083-10084,10096
阐述土壤中重金属的一般化学形态分布,并且重点讨论土壤环境中重金属化学形态转化的影响因素,如重金属总量及来源、pH、氧化还原电位、有机质、阳离子交换量及铁锰氧化物等,为土壤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评价和治理修复研究提供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耐镉细菌对红壤、赤红壤和棕色石灰土3类型土壤胶体镉吸附性能的影响及细菌—土壤胶体复合体上所吸附镉形态的变化,为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矿区镉污染土壤中筛选分离出一株耐镉细菌,同时提取红壤、赤红壤和棕色石灰土3种土壤胶体,研究接种耐镉细菌后3种土壤胶体吸附镉的变化及细菌—土壤胶体复合体上所吸附镉形态的变化。【结果】接种耐镉细菌能提高3种土壤胶体对镉的吸附,以红壤有机—无机复合胶体的提高幅度最大;接种耐镉细菌使3种类型土壤胶体上弱酸可溶态和残渣态的镉含量降低,而可还原态和可氧化态含量则提高。接菌后,红壤胶体和赤红壤(自然土)无机胶体上不同形态镉含量为残渣态>可还原态>弱酸可溶态>可氧化态,而赤红壤(耕作土)胶体和棕色石灰土胶体则为可还原态>残渣态>弱酸可溶态>可氧化态。【结论】接种耐镉细菌能促进土壤胶体上镉形态由无效态向有效态转化,提高镉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土壤硒的荧光法测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测定土壤中不同形态的硒,研究了土壤中不同形态硒的提取、荧光法测定的方法和条件.结果表明:淹水土壤有效态硒的最佳提取剂是KH2PO4,土壤样品的最佳消化液是HNO3-HClO4,建立了土壤不同形态硒的荧光系统分析方法,应用本法测定淹水土壤不同形态硒。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耐镉细菌对红壤、赤红壤和棕色石灰土3类型土壤胶体镉吸附性能的影响及细菌—土壤胶体复合体上所吸附镉形态的变化,为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矿区镉污染土壤中筛选分离出一株耐镉细菌,同时提取红壤、赤红壤和棕色石灰土3种土壤胶体,研究接种耐镉细菌后3种土壤胶体吸附镉的变化及细菌—土壤胶体复合体上所吸附镉形态的变化。【结果】接种耐镉细菌能提高3种土壤胶体对镉的吸附,以红壤有机—无机复合胶体的提高幅度最大;接种耐镉细菌使3种类型土壤胶体上弱酸可溶态和残渣态的镉含量降低,而可还原态和可氧化态含量则提高。接菌后,红壤胶体和赤红壤(自然土)无机胶体上不同形态镉含量为残渣态〉可还原态〉弱酸可溶态〉可氧化态,而赤红壤(耕作土)胶体和棕色石灰土胶体则为可还原态〉残渣态〉弱酸可溶态〉可氧化态。【结论】接种耐镉细菌能促进土壤胶体上镉形态由无效态向有效态转化,提高镉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运用微波消解-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扎龙湿地不同类型土壤中的铬(Cr),着重对其进行对比得出结论:在保护区范围内,重金属污染主要来源于地表径流补给,而地下径流补给对于表层土壤影响并不大;扎龙湿地内铬顺着地表径流流向逐渐减少,东升水库测定的铬明显高于下游地区,而在保护区东北有地表径流补给的方向铬急剧升高向保护区内又逐渐减小;正常的人类从事第一产业部门的生产活动对于湿地的重金属污染很小;通过实验对比发现,在湿地内沼泽土中的铬高于草甸土。  相似文献   

18.
刘伟  蔡香丽  刘汉湖  马朝伟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1):4806-4807,4810
[目的]探讨重金属的形态分布特征,揭示重金属污染对土壤环境的影响程度,阐明重金属形态与理化性质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Tissier的同步提取法测定Cd形态含量,利用SPSS对Cd形态和理化性质作Pearson相关分析,并且对Cd形态与其主要影响因子作线性回归模拟。[结果]土壤Cd以残渣态、可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为主,三者含量之和占总量的91.40%;Cd活性态含量较高,占总量的40.09%。[结论]土壤Cd具有一定的生物有效性和潜在危害性,在土地利用时应给予关注;pH是影响土壤Cd形态含量的主要因素;此外,CEC和有机质含量对Cd形态含量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采用土培盆栽实验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Cr单一和Cu-Cr复合污染条件下,外源施加的Cr在土壤中的形态变化及其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外源Cr浓度的增加,土壤交换态Cr含量增多,残渣态占总量的百分比减少,铁锰氧化物结合态与有机结合态变化不大(碳酸盐结合态未检出)。Cu-Cr复合污染条件下,≤400mg·kg-1Cu能促进Cr从有机结合态向交换态及铁锰氧化物结合态转化(P<0.05),而高浓度Cu(800mg·kg-1)却抑制了这种转化的发生。与对照(CK)相比,重金属Cu、Cr单一及复合污染均对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且酶活性抑制率随外源金属浓度的增加而增大;3种供试酶相比较,Cr、Cu对土壤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影响较大,对除C(r5mg·kg-1)处理的过氧化氢酶活性影响较小;低浓度C(r5mg·kg-1)对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有一定激活作用。土壤脲酶活性受土壤交换态Cr含量的影响较大;碱性磷酸酶活性与铁锰氧化物结合态Cr含量有关;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和有机物结合态Cr对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产生一定的影响。残渣态Cr含量与3种供试的土壤酶活性间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