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棉花铃期是红铃虫危害的主要时期,研究不同日龄的棉铃与成虫产卵及幼虫侵入成活的关系,可以为制定防治指标、招导防治提供依据。所以,从1980—1982年,我们在省农业厅  相似文献   

2.
食卵赤螨Abrophees sp.又名大红蜘蛛,对红铃虫卵有一定抑制作用。我们于1978~1979年对它进行了一些调查观察,现将结果整理如下。生活习性食卵赤螨以成虫在树皮裂缝、枯叶、墙壁缝隙等避风向阳处越冬,次年3月下旬开始活动。在竹叶、野菊花、蚕豆、榆树、黄花菜等植物上均有分布,5月下旬进入棉田,多在棉花中、下部叶片背面活动,并能钻进棉铃萼片内捕食红铃虫卵,也能捕食红铃虫初孵幼虫。在食料缺乏时,也吃棉红蜘蛛和棉铃上的锈病孢子。成螨一般多在下午4时交配,交配时间一般2~3分钟,最长达5分钟左右,交配后三天雌螨开始产卵。卵多  相似文献   

3.
七星瓢虫是以休止状态越冬的。如果温度在13℃以上、有光照和食料充足,就可进行产卵繁殖。利用这一特性,我们在小麦阳畦复盖塑料薄膜繁殖瓢虫获得成功。试验的瓢虫于1976年1月29日产卵,幼虫于2月26日化蛹;以后几年的产卵时间为1977年2月1日,1978年1月1日和1979年1月24日。1978年,我们复盖了2平方米的小麦阳畦,放入3头越冬代成虫,1月1日开始产卵,2月上中旬为产卵盛期,2月中下旬为幼虫盛期,并且开始化蛹,3月9日出现一代成虫。第一代繁殖了幼虫1250头;4月17日产第二代卵,5月初为第二代幼虫盛期,5月4日出现二代成虫;5月28日产第三代卵。到麦收前共繁殖了三代,比麦田多繁殖了一代。从而说明七星瓢虫在冬天也能产卵繁殖。  相似文献   

4.
稻茎毛眼水蝇是一种水稻害虫。为阐明该虫的发生特点,为防治提供依据,作者采用室内饲养观察和田间定期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稻茎毛眼水蝇在江西1年发生7代,以幼虫越冬。成虫羽化、交配、产卵均在白天进行。羽化高峰在7:30~10:00之间。1对成虫一生平均交配7.83次,交配持续时间平均4分48秒,经过交配的成虫比未交配的成虫每雌产卵量多10.77粒,产卵前期和寿命分别缩短68.2小时和42小时。成虫产卵喜选择矮秆品种。卵大多数产在叶片下部,单粒产,卵全天24小时均可孵化,孵化盛期在22:00至次日4:00。幼虫取食叶肉和幼穗,在叶鞘内化蛹。  相似文献   

5.
稻茎毛眼水蝇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稻茎毛眼水蝇是一种水稻害虫。为阐明该虫的发生特点,为防治提供依据,作者采用室内饲养观察和田间定期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稻茎毛眼水蝇在江西1年发生7代,以幼虫越冬。成虫羽化、交配、产卵均在白天进行。羽化高峰在7:30~10:00之间。1对成虫一生平均交配7.83次,交配持续时间平均4分48秒,经过交配的成虫比未交配的成虫每雌产卵量多10.77粒,产卵前期和寿命分别缩短68.2小时和42小时。成虫产卵喜选择矮秆品种。卵大多数产在叶片下部,单粒产,卵全天24小时均可孵化,孵化盛期在22:00至次日4:00。幼虫取食叶肉和幼穗,在叶鞘内化蛹。  相似文献   

6.
1995~1997年,通过对韭菜蛾室内外观察研究,发现韭菜蛾在沈阳一年发生4~5代,世代重叠严重。无滞育虫态,以成虫和蛹越冬,翌年4月中旬越冬成虫开始活动,第1代成虫发生在6月中旬。以幼虫在田间危害,幼虫发育最适温度为19~23℃,种群消长周年出现两个高峰。防治该虫应以初夏、秋季防治为主,重点防治秋季第4、5代;每代防治关键时期为幼虫孵化盛期,在幼虫未蛀入茎内危害之前,选用菊酯类杀虫剂喷雾防治。  相似文献   

7.
邵振润 《植物保护》1984,10(4):25-25
棉铃虫(Heliothis armigera Hue-b.)在北方菜区为害番茄,青椒、茄子、豆角和白菜,北京地区一年发生四代,越冬蛹4月下旬羽化,5月上旬是产卵盛期,此代幼虫数量少,且因寄主分散,为害轻,只需对定植早及地膜栽培生长旺、着卵量高的田块进行防治;第二代成虫6月上、中旬羽化,此时大田蕃茄正现蕾开花,棉龄虫集中在蕃茄上产卵,6月下旬至7月上旬是第二代幼虫为害盛期,此阶段温湿度合适,为害最重,  相似文献   

8.
棉红铃虫是一种世界性的大害虫,也是我区棉花上的主要害虫之一,此虫寄主植物有8科77种,除为害棉花外。还有羊角绿豆、秋葵、红麻、蜀葵、茼麻、木桂等。红铃虫为害蕾、花可引起脱落,为害棉铃则对皮棉的整齐度、纤维强度、成熟度和棉花品级都有很大影响。 棉红铃虫一年发生三至四代,在我区以第二代及二、三交叉代发生量最大,为害最重。现就红铃虫主害代产卵、为害规律及防治对策叙述如下, 1 棉红铃虫主害代产卵、为害规律 1.1 产卵规律 1984年8月31日,我们在麻城市  相似文献   

9.
1992年棉铃虫猖獗,麦田一代幼虫平均百复网775头;二代百株累计卵量4280~5950粒,对照未防田百株幼虫达417头。虫盛发期内每日产卵量都超过防治指标,常年二代卵量100—200粒,用药次数1—2次,而1992年相当于常年发生量的30—40倍。  相似文献   

10.
油菜花露尾甲的发生规律及药剂防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贺春贵 《植物保护》2001,27(1):15-17
通过田间系统调查和室内饲养观察表明 :油菜花露尾甲在甘肃临夏春油菜上 1年发生 1代。越冬代成虫春季先侵害早熟的门源油菜 ,之后再危害中熟的甘蓝型油菜和晚熟的芥菜型油菜。侵入的高峰期与油菜蕾盛期 (初花 )相吻合 ,花后虫量锐减。在室温 16.9~17.9℃下饲养 ,卵期3~4d ;幼虫 2龄 ,1龄 2~3d ,2龄 2d ;预蛹期3~5d ,蛹期5~ 9d。幼虫在田间化蛹深度0~6cm ,80%集中在0~3cm的表土中。成虫对黄色有趋性 ,蕾 (花 )期用药是控制该虫危害的关键时期。 2.5%敌杀死3.12mg/kg防治成虫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1.
红铃虫为害棉铃的损失分析和经济阈值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大田取样调查资料分析了第二代和第三代红铃虫对棉铃的为害损失。被害样本的损失表现在铃重减轻和品级下降。样本单铃活虫数与重量损失率具有幂函数回归关系。二代为y=6.65x~(.9763),三代为y=5.42~(.9575)。虫量与品级具直线回归关系,二代为y’(级别)=1.4x(虫量)+1.3,三代为y’=1.2x+1.3(不计小数)。经济阈值(经济允许虫量)和防治指标是按Chiang,H.C.(1979)模式按照幂函数关系修正为由于棉花产量随时间进程渐增,因而经济阈值和防治指标也呈动态交化。设计了微机运算程序以适应在防治方法、防治次数、产量、价格变化时的运算。  相似文献   

12.
本文系根据1950—1962年的部分研究结果。从红铃虫各期虫态发育与温湿度关系、食料对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以及幼虫滞育的一些有关生态特性,来探讨它的发生规律。根据分析:西北无虫区的原因,主要是受冬季低温强度大,夏季温差大,湿度低的限制,红铃虫既不能越冬,又不能繁殖;已感染的地区,根据红铃虫的有效繁殖日数,可以划分为四个世代类型:即二代区、二三代区、三四代区和多代区。关于红铃虫数量变动原因,与发生基数、气候条件和繁殖期的食料条件关系最为明显。与此同时,也指出了不同地区控制红铃虫种羣数量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综合评价了54个棉花种质铃期(棉红铃虫二代)和吐絮期(棉红铃虫三代)的抗性,结果抗性种质分别有9个(占16.7%)和4个(7.4%),感性种质分别有15个(27.8%)和28个(51.9%),其它属于中间类型。比较种质铃期和吐絮期对棉红铃虫的抗性,铃期抗性表现随棉红铃虫的世代延续,种群数量增大,呈不稳定性。鉴以吐絮期抗性表现是在当年棉红铃虫种群压力最大时的结果,因此认为,抗性鉴定以吐絮期为适。综合指标(又称主成分)能更好地发现和评价种质的抗虫性,但进一步作抗性分级须继续探索。  相似文献   

14.
15.
棉花结铃动态与红铃虫防治适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88—1989年在郑州和太康县对红铃虫蛾量消长和棉花结铃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发蛾动态与敏感青铃期并不完全吻合。一代和二代初期(6—7月份)为蕾花期,敏感青铃很少,且棉株对蕾花脱落有较强的超补偿功能,可不进行防治。8月上旬至9月中旬初为二代盛、末和三代初盛期,平均蛾量虽小人,但正是敏感青铃盛期,应为防治的关键时期。9月中下旬,特别是9月15日以后,蛾量虽居高不下,但大部棉田的敏感青铃率均已降到5%。故一般可以不治,如必须防治,也应把阈值放宽。模拟蛾量和敏感青铃动态多用 Logistie 曲线,作者发现此两种动态曲线受气候影响极大,常呈多波动式曲线,作者选用以生理时间(日度)为自变数的4次多项式模拟,精确度提高了近三倍,其模型为:春棉(?)=1.2467-6.2399x+7.3227x~2-0.8381x~3+0.02636x~4夏棉(?)=6.2935-22.4460x+22.3335x~2-4.1307x~3+0.2393x~4麦棉套(?)=2.6936-1.6746x+1.6804x~2+0.4252x~3-0.05153x~4  相似文献   

16.
棉红铃虫微胶囊性信息素干扰棉红铃虫交配的大田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6年在沿海棉区,应用2%微胶囊棉红铃虫性信息素,在8公顷棉田进行迷向防治试验。从6月26日至9月6日喷性信息素7次,折合每公顷纯量51克。与相隔1.5公里的药剂防治区对比,效果显著,对红铃虫成虫定向抑制效率89.4%,铃害率压低到1.5%,单铃活虫0.014条。  相似文献   

17.
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是以作物群体为中心形成的,害虫的综合防治问题应与作物生产紧密结合。了解棉花生长和发育是设计与执行棉虫综合防治不可忽视的部分。棉红铃虫的防治措施不仅要根据蛾量,而且更重要的应考虑棉株发育时期。如果红铃虫蛾量达  相似文献   

18.
80年代以来,河南棉区红铃虫为害呈加重趋势。据1985—1989年田间试验,早发棉田一代红铃虫平均虫花率1.21%—4.4%,一般棉田为0.6%—2.0%,尚勿须防治;二、三代时,百铃累计卵量每增加100粒,铃害率分别增加7.5%和9.3%,籽棉产量损失分别为0.795%和1.497%。根据防治工本、产量水平和产品价格,估算了经济允许为害水平,计算了亩产皮棉50、75和100kg 棉田的防治指标:按百铃累计卵量取样,二代分别为150、100和76粒,三代分别为94、63和46粒,并经大田生产验证,可以排除由于虫害,品质下降造成的损失,取得了明显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9.
红铃虫Pectinophora!gossypiella(Saunders)的为害可分为直接取食为害和间接诱发病害。两年来每隔5天左右系统剥查吐絮棉铃,分析结果表明,受害棉籽产量损失平均为60.92克籽棉/千粒,每头幼虫平均为害2.03粒棉籽。根据单铃幼虫数估计的每条幼虫为害造成的产量损失是籽棉0.24克,皮棉0.101克,其中直接为害分别是0.133克和0.0467克,间接为害分别是0.11克和0.0543克。棉籽受害后皮棉等级降低4级,单价降低31.6%。百斤皮棉单价损失是9.383元/条/铃,其中直接为害5.559元/条,间接为害3.824元/条。应用皮棉产量损失0.101克/条和百斤皮棉单价损失9.383元/条/铃,推导了估计产值损失的公式,可以在生长期的不同阶段估计当时红铃虫所造成的产值损失。  相似文献   

20.
北疆棉铃虫自然种群生命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作用因子构建了北疆棉铃虫自然种群生命表,并对棉铃虫种群生命表进行了研究和讨论。结果表明:由于棉田捕食性天敌的大量发生,北疆棉铃虫2代的3、4龄是关键虫期;另外, 2007年2代6龄发生期大量降雨,气温很低,空气潮湿,不利于棉铃虫幼虫的发育生长,同时茧蜂和寄蝇等寄生性天敌也大量发生,因此6龄也是关键虫期。棉铃虫3代的低龄期,由于棉田捕食性天敌草蛉、瓢虫、蜘蛛、食虫蝽的大量发生,卵至1龄为关键虫期。同时这段时期大量降雨,气温降低也不利于棉铃虫幼虫的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