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新疆垦区奶牛乳房炎致病菌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选取新疆垦区七个试验牛场,临床调查和试剂诊断,检测奶牛712头,采集奶牛乳房炎阳性乳样314份.其中,奶牛隐性乳房炎阳性检出率平均为36.3%,临床性奶牛乳房炎为16.7%;采集阳性奶样经试验分离鉴定,革兰氏阳性菌仍是引起奶牛乳房炎的主要致病菌,但金色葡萄球菌已基本取代链球菌成为主要的致病菌,其检出率为78.98%.另外,常见环境性致病菌如沙门氏菌、大肠杆菌已明显减少,检出率仅为21.1%和9.24%.相反,绿脓杆菌和蜡样芽孢杆菌的检出率明显增加,其检出率为5.41%和11.15%,而且绿脓杆菌和隐球菌已经成为引起临床性乳房炎爆发的两种新的病原,其中隐球菌已经成为造成顽固性乳房炎的又一种新型病原.  相似文献   

2.
实验选取新疆垦区7个试验牛场,经临床调查和试剂诊断,检测奶牛 712 头,采集奶牛乳房炎阳性乳样 314 份。其中,奶牛隐性乳房炎阳性检出率平均为36 3%,临床性奶牛乳房炎为 16 7%;采集阳性奶样经实验室分离鉴定,革兰氏阳性菌仍是引起奶牛乳房炎的主要致病菌,但金色葡萄球菌已基本取代链球菌成为主要的致病菌,其检出率为 78 98%。另外,常见环境性致病菌[1]如沙门氏菌、大肠杆菌已明显减少,检出率仅为 21 1%和 9 24%。相反,绿脓杆菌和蜡样芽孢杆菌的检出率明显增加,其检出率为5 41%和11 15%,而且绿脓杆菌和隐球菌已经引起临床性乳房炎的爆发,其中隐球菌已经成为造成顽固性乳房炎的又一种新型病原。  相似文献   

3.
天津地区奶牛乳房炎调查及阳性乳中真菌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兰州奶牛乳房检测试剂(LMT)和临床检查对天津市4个区县奶牛场的奶牛进行了乳房炎检测.共检测奶牛乳房炎阳性奶样181头份,其中临床型乳房炎奶样125头份,隐性型乳房炎奶样56头份,然后对阳性样品进行真菌的分离和鉴定.结果共分离到酵母样真菌46株,分离率为25.4%;天津地区奶牛真茼性乳房炎主要为新型隐球菌、白色念珠菌...  相似文献   

4.
为进一步了解奶牛乳房炎致病菌的菌群分布,以及条件致病菌的致病性和耐药性。采集了302份临床型乳房炎乳样,从中分离出257株细菌,使用16SDNA PCR试剂盒鉴定分析,对其中检出率较高的条件致病菌进行小鼠致病性和耐药性研究。结果显示,检出菌可分为主要致病菌、条件致病菌、乳酸菌及其他菌。条件致病菌化脓隐秘杆菌对小鼠具有明显的致病性,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对小鼠没有明显的致病性,但它们对抗生素均有一定的耐药性。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具有条件致病性,但它们属于乳酸菌,而乳酸菌一般作为益生菌使用。说明奶牛乳房炎致病菌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除了常见的主要致病菌和条件致病菌外,有些益生菌进入乳腺组织也能成为条件致病菌引发乳房炎。  相似文献   

5.
奶牛乳房炎病原真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合肥某地区奶牛乳房炎发病情况的调查,探讨引起奶牛乳房炎病原真菌的种类及药敏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无菌采集乳房炎阳性奶牛的乳汁,对奶牛的乳样进行真菌的培养、分离、纯化、鉴定及药敏试验。根据菌落形态、染色特性及鉴定结果,判定引起乳房炎的致病菌主要为热带假丝酵母菌和阿氏丝孢酵母菌。针对这两种病原真菌进行了药敏试验,结果表明:两种病原真菌对酮康唑、制霉素、氟康唑高度敏感;对两性霉素B、伊曲康唑中度敏感;对环丙沙星、氟罗沙星、青霉素G、氨苄西林、丁胺卡那、四环素、庆大霉素、链霉素不敏感。  相似文献   

6.
奶牛乳房炎(cowMastitis)是奶牛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也是对奶牛业生产危害最大的一种疾病。奶牛乳房炎一直困扰着本溪地区的奶牛业发展,成为影响地区经济效益及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甚至危害消费者身体健康。本研究通过对本溪地区木兰花乳业公司、爱民奶牛场、北方牧业公司、志东奶牛小区和朝阳生态养殖场5个奶牛场的70份乳样进行细菌分离鉴定和药敏试验,分离出本溪地区奶牛乳房炎的主要致病菌,同时进行了药敏试验,为本溪地区治疗奶牛乳房炎提供了有针对性的方案。细菌分离鉴定以及药敏试验结果表明:BMT阳性乳样和临床乳房炎型乳样致病菌的检出率分别为86.7%和90%。70份乳样中分离出77株致病菌,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链球菌、棒状杆菌、其他细菌占致病菌的比例分别为44.1%、25.6%、18.3%、7.0%和5.0%,这些致病菌对青霉素、链霉素普遍耐药,对庆大霉素、红霉素、氟哌酸、林可霉素、环丙沙星敏感。  相似文献   

7.
<正>奶牛乳房炎是引起奶牛业经济损失最严重的一种疾病之一,可造成产乳量的减少和质量低下。据报道,奶牛乳房炎发病率20%,其中隐性乳房炎发病率为50%,临床性乳房炎33.41%,隐性乳房炎平均阳性检出率为73.10%,乳区阳性平均检出率为44.70%。对临床奶牛乳房炎病例病原体的分离鉴定。结果表明,临床乳房炎检出率最高的病原菌主要是真菌、大肠杆菌、葡萄球  相似文献   

8.
我国部分地区奶牛乳房炎的病因及发病情况调查   总被引:43,自引:0,他引:43  
1980~1989年对22个城市32个奶牛场10371头成年泌乳牛进行乳房炎病因及发病情况调查,并对其中3384头泌乳期奶牛的12660个乳区进行隐性乳为检查,结果临床型乳房炎奶牛发病率为33.41%,隐性乳房炎奶牛头阳性检出率为73.91%,乳区阳性检出率为44.74%,采集2015份患乳房炎和健康奶牛奶样进行细菌性检查,临床乳房炎,隐性乳房炎和健康奶样病原菌检出率分别为85.37%,62.76  相似文献   

9.
用兰州乳房炎试验(LMT)对来自西安市某个牛场的76份奶样作隐性乳房炎检验,并对乳样进行细菌分离鉴定。结果表明,该牛场的隐性乳房炎检出率为33%,阳性乳样中细菌检出率为93.4%。阴性乳样中病原菌检出率为28%,在检出的94株细菌中,共有5种菌22株是与乳房炎有关的病原菌。其中葡萄球菌和链球菌占病原菌总数的90%以上。是引起该场奶牛隐性乳房炎的主要病原菌。  相似文献   

10.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引起奶牛乳房炎的主要致病菌之一,为调查引起新疆石河子地区规模化奶牛场奶牛乳房炎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感染情况及其对常用药物的敏感性,于石河子地区部分奶牛场采集85份临床型或隐性乳房炎奶牛的奶样进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试验。结果表明:从85份奶样中分离到9种共计127株细菌,经选择性培养基培养、生化试验和16S rRNA PCR鉴定,其中60株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占47.24%;还有腐生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链球菌属、假单胞杆菌属、肠球菌属等。药敏试验结果表明:所有菌株对杆菌肽、青霉素、头孢氨苄和强力霉素高度耐药,耐药率分别为100%、71.67%、66.67%和76.67%;对氯霉素、氟苯尼考和阿米卡星的敏感率分别达80.00%、83.33%和66.67%;除此之外也有一些菌株对新霉素表现为既不明显耐药也不敏感现象。  相似文献   

11.
在对山东7个地区14个奶牛场临床型和隐性乳腺炎调查的基础上采集234头临床乳腺炎病牛乳样、241个隐性乳腺炎乳样并分别做了细菌学检查,结果表明:泌乳期临床型乳腺炎病原菌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酵母菌和棒状杆菌为主;干奶期临床型乳腺炎病原菌以大肠杆菌、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酵母菌为主;隐性乳腺炎病原菌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酵母菌、假单胞菌和棒状杆菌为主;厌氧菌在隐性乳腺炎、干奶期乳腺炎和干奶期乳腺炎乳样的捡出率分别为 5.82%,4.17%,10.16%;隐性乳腺炎、干奶期乳腺炎细菌的共感染率较高,与泌乳期乳腺炎病原菌的差异极显著(P<0.01),隐性乳腺炎与干奶期乳腺炎病原菌共感染率差异不显著(P >0.05)。  相似文献   

12.
新生隐球菌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隐球菌是条件致病性深部真菌,易发于细胞免疫功能受损的人群.新生隐球菌是隐球菌属的重要致病菌,属环境腐生菌,可从土壤和鸽粪中分离到,并被认为是人和动物最主要的传染源.医学方面,近年来由新生隐球菌引起的感染有逐渐增多的趋势,主要引起人的脑膜炎和肺炎.动物医学方面,可引起马的呼吸道病、牛羊的乳腺炎.鸽是隐球菌的自然宿主,但并不引起发病.该文从隐球菌病的病原特征、分类、毒力因子、致病性等生物学特性进行了概述,并对人和动物新生隐球菌病的传染和流行的基本环节、发病机制、临床表现、防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3.
南京郊区奶牛乳房炎病原菌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调查了南京郊区部分奶牛场乳房炎发生情况 ,采集临床型乳房炎患牛的乳样进行细菌分离鉴定 ,并选择主要病原菌做药敏试验。结果表明 ,临床型乳房炎的发病率为 2 36 % ,隐性乳房炎平均头阳性率和乳区阳性率分别为 53 97%和 1 8 92 % ;主要致病菌为葡萄球菌、链球菌和大肠杆菌 ,它们对环丙沙星、氟哌酸和氟嗪酸等药物均高度敏感  相似文献   

14.
采用CMT检测法,对重庆地区146头泌乳奶牛进行隐性乳房炎检测,并对部分阳性牛进行致病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显示:146头泌乳奶牛隐性乳房炎感染率为79.62%,泌乳乳区阳性率为56.31%(574个乳区);致病菌检出率75%;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沙门氏菌分别占509,6和25%;致病菌对一些不常用的药物敏感性较好,而常用的药物抑菌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15.
乳房炎是奶牛最常见的疾病,随着奶牛产业的蓬勃发展,乳房炎已经成为制约该产业的瓶颈之一。从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5个奶牛养殖场采集了1 000头荷斯坦奶牛共计3 991份奶样,对临床型和非临床型(隐性)乳房炎分别通过临床症状和兰州隐性乳房炎诊断液(LMT)进行诊断。结果显示:该地区奶牛临床型乳房炎发病率18.20%,亚临床型乳房炎发病率36.50%,总阳性率54.70%,总阳性乳区率54.72%。从阳性奶样中分离纯化得到的主要病原菌为链球菌属、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且在不同类型乳房炎中的分布情况不同,临床型中链球菌属最多(54.37%),亚临床型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最多(48.56%)。对主要病原菌进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治疗凉州区奶牛乳房炎的最佳药物应为喹诺酮类和庆大霉素类。  相似文献   

16.
奶牛临床型乳房炎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奶牛乳房炎是奶牛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其病因复杂,难以防制,给奶牛饲养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作者通过对某奶牛场的奶牛临床型乳房炎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从105份样品中共分离出76株细菌,经培养特性、染色镜检、生化鉴定等试验,鉴定出无乳链球菌58株,占分离菌的76.32%;大肠杆菌18株,占分离菌的23.68%。本试验结果表明,无乳链球菌是奶牛临床型乳房炎的主要病原菌,其次是大肠杆菌。这为奶牛乳房炎的防制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内蒙古地区部分奶牛养殖场乳房炎生鲜乳样本及环境样本致病菌种类和耐药性,为乳房炎的防控提供临床用药指导和参考。【方法】采用平板划线法对内蒙古地区4个规模化养殖场468份(乳房炎生鲜乳样本199份,乳房炎奶牛饲养环境样本269份)样本进行细菌分离培养,采用形态学观察、革兰氏染色镜检以及16S rDNA测序对分离出的细菌进行鉴定,且对引发乳房炎的主要致病菌进行药敏性试验。【结果】高盐甘露醇培养基上呈现出小、白且偏黄色的菌落,经16S rDNA测序比对,与金黄色葡萄球菌高度相似的菌株共56株,分离率为11.97%;在伊红-美蓝培养基上呈现出黑紫色泛有金属光泽的菌落,经16S rDNA测序比对,与大肠杆菌高度相似的菌株共44株,分离率为9.40%。在199份生鲜乳样本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分离率最高,分别为21.11%和17.09%;在269份环境样本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分离率分别为5.20%和3.72%。药敏试验结果显示,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磺胺异噁唑、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的耐药性相对较高,耐药率分别为90.63%、78.13%、75.00%、68.75%;对庆大霉素、环丙沙星、复方新诺明的敏感性较高。大肠杆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噻吩、磺胺异噁唑存在明显耐药性,耐药率分别为100%、94.29%、45.71%;对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多粘菌素E、美罗培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以及利福昔明表现出较高敏感性。【结论】内蒙古地区引发奶牛乳房炎的主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磺胺异噁唑、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的耐药性相对较高;大肠杆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噻吩、磺胺异噁唑存在明显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18.
The accurate identification of mastitis‐causing bacteria assists in effective management by both dairy farmers and veterinarians and can be used to implement the selective use of antimicrobials for treatmen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ability of our developed anti–ribosomal protein-L7/L12 antibody–coated immunochromatographic strip (ICS) test to detect coliforms in milk by comparing the results with the bacteriological culture method. We investigated the performance of the ICS test as compared with the bacteriological culture method using 308 milk samples from clinical bovine mastitis. First, to determine the optimal ICS test cutoff point for detecting coliform mastitis, we developed a receiver-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cutoff point was at 0.5 of our index. The sensitivity, specificity, 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 (PPV), and 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 of the ICS test were 81.3%, 84.8%, 69.2%, and 91.54%, respectively. As the clinical signs increased in severity, the F-measure, a weighted harmonic mean of the sensitivity and overall PPV performance, increased. Because it is especially important to treat clinical mastitis appropriately in the early stages of detection, the ICS test, which can be used by both dairy farmers and veterinarians on dairy farms, is considered to be a useful tool for detecting coliform mastitis, which often presents with severe signs.  相似文献   

19.
为评价口蹄疫病毒A型竞争ELISA(cELISA)抗体检测试剂盒在流行病学调查中的应用前景,对2017年从福建省三明市采集的336份黄牛、奶牛、羊和猪血清样品,用A型cELISA抗体检测试剂盒进行抗体检测。结果显示,92份黄牛血清、92份羊血清、92份猪血清、60份奶牛血清的A型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3.04%、11.96%、20.65%、86.67%。从上述4种血清中,各挑选10份血清(阴性、阳性各5份)共40份,采用口蹄疫病毒液相阻断ELISA(LPB-ELISA)抗体检测试剂盒进行验证。结果显示:cELISA检测为阳性的20份血清中,用LPB-ELISA检出阳性19份;cELISA检测为阴性的20份血清中,用LPB-ELISA检出阴性17份;两种方法的κ值为0.8,总符合率为90.00%。结果表明,A型cELISA试剂盒与LPB-ELISA试剂盒的符合率和一致性均较高,可用于口蹄疫流行病学调查和血清学监测。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海西地区畜牧业的发展,牛羊流产现象也伴随多发,给牧民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为调查布鲁氏菌病、衣原体病、弓形虫病在青海省海西州畜群中的整体流行状况,了解海西州牛羊流产多发的主要病因,对海西州31个乡镇97个牧业村的空怀牛羊群随机抽样,集中采血,分离血清,共分离牛羊血清共14114份,其中羊血清12620份,牛血清1494份。分别采用凝集试验、间接血凝试验和弓形虫快速检测卡对布鲁氏菌、衣原体和弓形虫进行抗体检测与数据分析。结果表明,羊布鲁氏菌、衣原体和弓形虫的抗体阳性率分别为0.056%、8.7%、0.11%;牛布鲁氏菌、衣原体和弓形虫的抗体阳性率分别为4.6%(69/1494)、5.8%(74/1494)、9.9%(87/1494),其中有15头牛同时检测到上述3种病原的抗体。海西州空怀羊群中衣原体阳性率最高,可能是导致羊流产的主要病因;空怀牛群中3种病原抗体阳性率普遍较高,且存在一定程度的共感染,流产病因较为复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