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模式化驱虫在养猪生产中的应用刘均贵(河北省藁城市畜牧局052160)在养猪生产中因猪的寄生虫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越来越受到养猪生产企业和养猪专业户的重视。危害猪的寄生虫不仅种类多,而且对猪的生长发育、增重影响严重。据对3窝28头30~60日龄仔猪驱虫试...  相似文献   

2.
1猪消化道寄生虫病的危害在发展养猪生产过程中,对生猪的生长、发育、健康构成威胁的消化道寄生虫主要有猪胃线虫、猪蛔虫、毛首线虫(鞭虫)、棘头虫。尽管近些年来圈养管理方式得到了普及,常规驱虫制度不断健全,但是由于猪床、垫草、运动场环境因素的复杂性,场内其他动物的传播,加之寄生虫生活史的多样性,在不同饲养规格的养猪场(群)中,猪消化道寄生虫病对各日龄猪仍呈现一定危害。  相似文献   

3.
目前农村养猪 ,仍有大多数农户为散养或放养 ,圈养较少。少数户有圈的 ,也只是土木结构 ,卫生条件极差 ,有利于寄生虫的感染。而且大多数农户驱虫意识不强 ,对猪进行预防性驱虫的农户不多。从全县各个乡镇生猪寄生虫粪便镜检普查情况看 ,蠕虫感染率高达 97% ,感染虫种多 ,密度大 ,严重影响了养猪业的发展。 2 0 0 0年 3月 1 2~1 5日和 8月 8~ 1 2日 ,我们在姚店、杨冲分别进行了肥育猪驱虫对比试验 ,现将其结果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 1 )在杨冲养猪场选择杂交肥育猪 (白猪 ) 40头 ,姚店养猪场选择本地猪 (黑猪 )40头 ,日龄分别在 6 0~…  相似文献   

4.
害获灭等驱除猪寄生虫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验证害获灭、丙硫咪唑和盐酸左旋咪唑对猪寄生虫的驱虫效果,我们于1990—1991年进行了药效对比试验,并用农户的猪观察了驱虫效果,现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试验动物:药效对比试验,用乐都县种猪场20头4月龄苏×本杂交一代猪。驱虫效果观察,用互助、平安县农户饲养的60头3—5月龄杂交猪。  相似文献   

5.
通过12个县市(场)7385头生猪的调查,64.6%的生猪感染寄生虫,其感染率:山区>丘陵>滨湖>平源。本文确定了猪寄生虫的优势虫种和优势虫种的感染高峰期,30日龄、60日龄、120日龄为最佳驱虫时间;盐酸左旋咪唑和丙硫咪唑为生猪驱虫的最佳药物。  相似文献   

6.
猪体内的寄生虫以蛔虫最多.蛔虫病主要危害3~6月龄的仔猪,一般情况下虫卵在猪体内需要经过2.0~2.5个月后发育为成虫.如果驱虫不及时或方法不得当,将会导致猪的发育不良、生长速度缓慢以致形成僵猪甚至死亡.  相似文献   

7.
猪的寄生虫种类很多,尤以线虫感染为重,种类多至数十种,感染率可高达100%,在相同饲养管理条件下,感染猪较健康猪因耗料多、饲养期长,造成畜产品病变等无形损失高达10~30%。猪寄生虫病的防治工作困难很多,长期以来,依靠兽医人员走村串户对猪进行驱虫,驱虫率低,且多采用片剂,往往因采食不均,影响驱虫效果,甚至造成中毒。为寻找适时、高效、筒便的防治方法,结合生产中45日龄左右阔割、90日龄左右在苗猪市场成交、180到200日龄左右出栏的实际情况和大多数线虫从幼虫感染到在猪体内发育到性成熟大多为30~60天左右的特点,从198…  相似文献   

8.
模式化驱虫是低成本养殖技术的重要内容之一。模式化驱虫技术 ,就是按照危害猪的几种主要寄生虫的发育繁殖规律 ,科学地使用药物进行定期驱虫。猪的寄生虫病感染率高 ,且呈慢性经过 ,症状不明显 ,极少造成死亡 ,但损失却是巨大的。模式化驱虫技术 严格技术要求 ,推广模式化操作。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 ,具体操作程序为 :第 1次驱虫仔猪在 2 0~ 30日龄 (乳猪补料时 )进行 ;第 2次在 60~ 70日龄 (断乳散窝时 )进行 ;第 3次在 1 0 0~ 1 1 0日龄 (断乳后 5 0d)进行。首选药物为左旋咪唑 ,从出生到出栏共驱虫 3次。驱虫时可结合春秋防疫进行。…  相似文献   

9.
我县猪寄生虫危害比较严重,我们曾随机剖检54头猪(其中有肉猪、母猪、小猪),共查获蠕虫21673条,平均每头猪有虫401条,尤以后圆线虫、蛔虫、食道口线虫,姜片虫、细颈囊尾蚴感染率较高。为了探讨猪驱虫的经济效益,我们作如下试验.一,猪的选择:选择7户养猪农家,每户都同栏养2头猪,每栏猪的体重与生长速度基本一致。经过粪便虫卵检查,寄生虫的种类与感染量都大致相同.二,试验方法:每户猪分驱虫猪与对照猪(不  相似文献   

10.
对猪群健康构成威胁的消化道寄生虫主要有猪胃线虫、猪蛔虫、毛首线虫(鞭虫)、棘头虫。尽管近年来圈养管理方式得到了普及,常规驱虫制度不断健全,但是,在不同饲养规格的养猪场(群)中,由于猪床、垫草、运动场环境因素复杂,其他动物如猫犬在圈舍内穿行造成的交叉传播,以及寄生虫生活史的多样性,各种消化道寄生虫病对各龄猪只仍显现着一定的危害。主要表现为夺取营养、分泌毒素、损害局部肌体、患猪生长停滞。  相似文献   

11.
猪寄生虫病感染率高.是对养猪业危害非常严重的疾病。由于猪患病症状不明显,损失不易见等原因,往往未引起人们足够重视。猪感染的寄生虫种类很多,常见的寄生虫有猪蛔虫、棘头虫、囊虫和某些线虫类等。寄生虫在猪体内寄生过程中,不断地吸取猪体营养.分泌毒素,产生代谢产物.引起猪代谢机能紊乱,致使饲料利用率低.增重缓慢.发育不良.甚至生长停滞形成僵猪。而且某些寄生虫人畜共患,人们误食了带有病虫体的猪肉后还危害健康。因此,养猪驱虫,是提高增重速度.增加经济效益的有效措施。驱除消化道寄生虫常用药物有:丙硫咪哇、敌百…  相似文献   

12.
小尾寒羊羔羊寄生虫病调查及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查清当地放牧的小尾寒羊寄生虫感染情况,降低养羊户的饲养成本,提高养羊户的经济效益。方法部检4~6月龄自然感染羊,收集全部剖检4~6月龄羊32只,镜检血片42张,粪检33份。寄生虫,进行镜检鉴定。采用粪检法、监测小尾寒羊寄生虫感染情况,确定驱虫时间,并进行驱虫增重试验。结果查出体内寄生虫48种,隶属于5纲11目17科31属。其中危害严重的有胃肠道线虫、肺线虫、莫尼茨绦虫、双腔吸虫、羊鼻蝇幼虫、羊泰勒虫等。结论针对各类寄生虫侵袭规律和危害特点,开展定期驱虫,可使4~6月龄羊平均体重增加4.5kg,提高15.95%;平均增重增加4.57 kg,提高1倍以上(P<0.01)。  相似文献   

13.
一、材料与方法供试猪选择90日龄、体重18千克左右,经粪便镜检虫卵,确定感染寄生虫后的本地黑猪20头为试验猪。随机分为驱虫组和对照组,每组10头。驱虫组用自配5%左旋咪唑注射液,按每千克体重10毫克肌肉注射。试验开始注射一次,体重达50千克时再注射一次。试验从同体重开始,试验期176天,采用完全相同的日粮和饲养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14.
1驱虫方法1.1不定期驱虫将发现猪群发生寄生虫感染病症的时刻确定为驱虫时期。针对所发现的感染寄生虫种类选择驱虫药物进行驱虫。1.2定期驱虫在每年3~4月份进行第1次驱虫,10~12月份进行第2次驱虫,每次都对全场所有存栏猪进行全面用药驱虫。  相似文献   

15.
在危害猪的四大传染病逐步得到控制的情况下,寄生虫对养猪业的危害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寄生虫危害是目前养猪业效益低下的重要原因,由于本地区缺乏全面、系统的猪寄生虫资料,使得防治陷于盲目,虽年年驱虫,但虫却越来越多。为适应新时期畜牧业发展的需要,有效防治猪寄生虫病,我们于1992年9月至1993年6月,对道真县进行了猪寄生虫区系调查,现将结果报告于后。  相似文献   

16.
1 猪的主要寄生虫 (1)线虫:如猪蛔虫、猪胃虫、猪肾虫、猪肺虫、猪旋毛虫等。 (2)绦虫:如猪囊尾蚴、细颈尾蚴、棘球蚴、猪绦虫等。 (3)原虫:如弓形虫、猪肉孢子虫、猪小袋纤毛虫等。 (4)吸虫:猪姜片吸虫、血吸虫等。 (5)体外寄生虫:猪疥螨、猪蠕形螨、猪虱等。2 驱虫一般程序 (1)36~70日龄的仔猪应进行1~3次驱虫。  相似文献   

17.
从咸宁市选取2个不同规模的养猪场,每场各选取150头猪(包括公猪、母猪、育肥猪、仔猪),检查其寄生虫感染情况。然后进行药物驱虫,检查驱虫效果。结果表明,使用药物驱虫取得了满意效果,主要寄生虫类的感染率大幅度下降。  相似文献   

18.
猪疥螨与蛔虫病的诊断及寄生虫病的综合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猪的寄生虫种类繁多,但以疥螨和蛔虫病最为常见,对猪的危害也特别严重,常常造成猪群饲料转化率下降、生长发育不良、生长缓慢。因此,做好猪群体内外寄生虫的驱虫工作,是提高猪场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9.
本文总结了猪场感染寄生虫的危害,如寄生虫对猪的皮肤或黏膜造成损伤,夺取宿主大量的营养、影响猪的发育和饲料转化,寄生虫产生的毒素对猪的神经系统和血液循环系统造成毒害作用;并提出了猪场应制定科学合理的驱虫模式,保证足够用药疗程,重视猪场寄生虫高度接触传染的防控,保持通风、干燥的环境,减少寄生虫的存活,并严格实行全进全出制度,只有科学规范控制寄生虫,才能够使猪场驱虫彻底,取得良好的驱虫效果。  相似文献   

20.
猪驱虫效益测定柴阳春,符文英,王文福,李黎(互助县畜牧兽医工作站,810500)互助县猪寄生虫感染普遍,危害较严重。据1989-1990年调查,猪寄生虫危害以猪蛔虫、圆形似蛔线虫等肠道线虫为主,感染率在90%以上,主要感染2-6月龄猪。近几年用丙硫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