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自古以来为农业大国,在农产品种植与生产过程中,为了达到病虫害防治的效果,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难免会用到大量农药,造成农产品大量农药残留,不仅破坏了农田生态环境,而且危害人体健康。因此,绿色植保技术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结合农药的危害,讨论了绿色植保主要技术与实施措施,希望有助于绿色植保技术的推广。  相似文献   

2.
当前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保护生态环境和绿色环保发展。我国是农业大国,对农产品的需求量大,在生产农作物阶段,由于农药及化肥破坏了生态环境,因此,我国根据这一情况提出了绿色植保的方针,推动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通过分析和探究绿色植保理念下小麦病虫害防治工作,论述了绿色植保的概念和意义,分析研究了小麦病虫害防治方法,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绿色植保是近几年提出的一种理念,它的目的在于保护植物健康生长。如今植物中存在滥用化学药剂促使植物快速生长的现象,这一做法不利于植物健康生长,同时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对于环境也会造成一定的污染。因此,为了改善这些问题,绿色植保技术得以出现和发展,需要充分运用绿色植保技术。分别阐述了绿色植保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绿色植保技术运用中存在的不足、我国农业生产现状及绿色植保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化肥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是粮食的"粮食",在促进粮食和农业生产发展中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贵州省粮食稳定增长做出较大贡献,但化肥用量持续增长、盲目施用化肥等问题,带来成本增加和环境污染。本文通过分析贵州省农业生产中化肥施用存在问题,结合现代农业技术,提出今后肥料施用对策,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正>继第30届中国植保双交会被认定为5A级展会后,第31届中国植保双交会所传递出的信息正引领农业现代发展方向。今年植保会的主题为"科学用药,绿色发展",很多绿色环保农药和新型高效植保机械亮相展区,并受到参会人员的追捧。此次植保双交会以专业的水准,呈现出了具有市场导向的植保理念。农药零增长、绿色农药、农资电商、新品迭出等关键词再次诠释植保会!"农药零增长"——我们不得不聚焦在国家提出农药使用量零增长政  相似文献   

6.
<正>本刊讯农业部近日通报,正式启动2020年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预计到2020年,在不影响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我国农作物化肥使用量和农药使用总量将实现零增长。化肥、农药作为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在促进我国粮食和农业生产发展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过量施用、盲目施用的问题在相当范围内存在。数据显示,1979年至2013年35年间,我国化肥用量由1086万吨增加到5912万吨,年均增长率5.2%;2012至2014  相似文献   

7.
正(接上期)专家关注:农药零增长的同时,农业生产仍需保质保量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粮食产量实现了跨越式增长,化肥和农药功不可没。但盲目施用带来的问题也日益显现。从实践来看,减少施用次数、施用剂量,防止流失,提高效率,是实现化肥和农药使用量零增长的必经之路。而从实际效用来看,农药减量不但不会影响国家粮食安全,而且会有利于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去年,农业部下发《到  相似文献   

8.
戴玲 《种子科技》2022,(1):124-126
农业是国家生存之本,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农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在农业发展的大时代背景下,绿 色植保技术也有了创新发展,为农业高质量生产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文章主要阐述了绿色植保技术概念,讨论了绿色植保技术现阶段存在的一些问题,并进行了相关对策分析,为今后绿色植保技术的发展提供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9.
赵相华 《种子世界》2021,(9):0186-0188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病虫害是影响农作物产量以及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为了能够提高农业生产经济,农民会采取喷洒农药的方式防治病虫害。农药虽然能够保证农作物不受病虫害的影响,但是大部分化学农药会残留在蔬菜中,影响农作物食品质量安全,对人体产生较大的危害,并且大面积喷洒化学农药,会对农业环境造成较大的污染,促进农业病虫害防治更加绿色化。绿色防控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应用,能够有效降低化学药物在农药中的使用率,保证农作物食品质量安全,因此需要加大绿色防控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10.
根据当前土壤肥力水平和历年化肥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和综合研究.按照平塘县不同区域化肥施用效果,将平塘耕地共划分为4个施肥分区,提出不同区域氮、磷、钾化肥的施用措施,为以后平塘县合理安排施肥配方、改善农产品品质、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种植布局、发展特色农业、保护生态环境、生产绿色无公害农产品、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等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绿色生产方式对维护生态敏感区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从生态、经济、环境和社会4个维度,建立了生态补偿标准综合测算指标体系(包括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环境成本和额外成本),通过问卷调研方法调查西峡县2015年绿色及常规猕猴桃种植情况,并计算出绿色猕猴桃种植的生态补偿标准值。在此基础上,采用条件价值评估法对当地猕猴桃种植户(使用50%的化肥农药和完全不用化肥农药)的受偿意愿值进行估算。以上2种方法得出的计算结果表明,当地猕猴桃种植户对减少化肥和减少农药的绿色种植方式的受偿意愿值为16524元/(hm2·a),小于绿色猕猴桃种植的生态补偿计量标准值24105.5元/(hm2·a);而当地猕猴桃种植户对零化肥零农药的种植方式的受偿意愿值为28983.9元/(hm2·a),大于绿色猕猴桃种植的生态补偿计量标准值。由此可知,种植有机猕猴桃的生产成本远高于减少化肥和减少农药施用的绿色种植模式,实现从绿色生产方式到有机生产方式的转换需要更多的资金和技术投入。  相似文献   

12.
正在粮食生产已经实现高度工业化的国家,如美国,农药的常规使用是进行有害生物治理的重要措施。中国在21世纪初确定了绿色防控的植物保护工作发展战略,其内涵就是按照"绿色植保"理念,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生态调控以及科学、合理、安全使用农药的技术,达到有效控制农作物病虫害,确保农作物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环境安全,促进农业增产、增收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正>农药化肥减量施用,可采取的方式多种多样。但无论是在植保方面采取绿色防控、统防统治、精准施药、应用高效新产品,还是在保障作物生长所需养分方面的测土施肥、配方施肥等技术手段,对农药化肥减量施用只能起到一定效果,且真正实施起来也不容易,既需要较长的时间,又需要多部门的配合实施。笔者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土农民,见的世面也比较小,对目前全国的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及家庭农场的数量及其  相似文献   

14.
微生物肥料具有活性高、用量少。易被其它生物或自然因素分解,在环境中不易积累,在当前化肥、农药施用过量。农田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情况下。发展和使用微生物肥料对作物特别是蔬菜的绿色可持续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为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农业农村部决策部署了“农药零增长行动”。农药不仅会污染土地和水源,食用农药残留超标的农产品还会威胁人类的身体健康,长期会诱发慢性疾病。农药残留中的化学物质属于致癌物质,含有剧毒,甚至会造成胎儿畸形,积极开展“农药零增长行动”对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农业生产中应积极推广新型病虫害防控技术、监测预警技术,应用绿色除虫、除害手段,发展绿色农业,改善农药使用的现状。以温泉县为例,探讨了温泉县“农药零增长行动”开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6.
<正>笔者从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获悉,由该所主持的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农药高效安全科学施用技术"子课题"果树重要病虫害防治农药高效安全科学施用技术"验收会于日前在山西省运城市召开。农业部科教司产业技术处张振华处长、种植业司植保植检处王建强副处长,山西省农  相似文献   

17.
在农业发展中,由于农药的不合理应用,导致生态环境被严重污染。为加强绿色植物保护技术的应用,应减少农药污染问题。就农药的危害性进行了分析,并对绿色植保技术的应用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18.
<正>为了认真贯彻国家农业农村部提出的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和"一控两减三基本"要求(即农业用水总量控制,化肥、农药施用总量减少,地膜、秸秆、畜禽粪便基本资源化利用),加快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实现农业生产生态协调、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增产增效并重,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与市场竞争力,近年来笔者对小麦测土配方施肥试验示范进行回顾,走访生产一线麦农,根据减量施肥经验,总结提出小麦减量施用化肥关键技术措施如下:  相似文献   

19.
正农业生产中施用农药有助于节约劳动投入、抑制农作物病虫害和提高农业生产经济效益;然而过量施用农药,不但有损使用者健康,而且会危害食品安全,污染生态环境。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等单位研究人员基于1990~2016年全国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从社会和私人利益最大化视角,应用农药环境测算工具、环境影响因子和损害控制模型,将水稻生产中农药过量施用的外部成本映射为对农药使用者、农产品消费者  相似文献   

20.
在果树农药使用工作中,应大力引进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及植物源及矿物源农药,普及推广各项绿色植保新技术,加快产业优化升级和整体效益的提高,保障农业安全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增加农业收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