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笔者在巴东县自1981到1984年连续4年,在30点次用微生物农药“7216”拌粮食(种子)5吨以上,防治贮粮害虫收到较好效果。 用含菌100亿/克的“7216”菌粉(1981年4—5月产品),分别以0.2%、0.5%、1%、2%的用量拌玉米和小麦,贮存1年虫蛀率依次低于不处理15%、32%、52%、  相似文献   

2.
“7216”杀虫菌系湖北天门县微生物实验站从自然死亡的红铃虫虫体中分离获得;大芽孢,棱状晶体,血清型H3a3b,为苏云金杆菌中的一个新的变种,该菌对鳞翅目害虫有较强的毒杀作用,其防治效果相当于常用化学农药—对硫磷、滴滴涕;优于青虫菌和其它杀虫菌。 本试验属于验证“7216”对棉铃虫的室内防治效果,试验用接虫法,重复三次,于药后不同时间分别调查虫口下降率和计算防治效果。 1.“7216”(1亿/m1)对棉铃虫的初孵幼虫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药后132小时虫口下降率为94.7%,防治效果71.7%;其效果明显优于青虫菌  相似文献   

3.
为了保护西红柿的产量和品质,生产“无公害蔬菜。”几年来我们用苏云金杆菌制剂“HD-1”(下称Bt)乳剂,在河北省保定、邯郸两市郊区西红柿田防治棉铃虫,取得较好效果。 菌剂 湖北省农科院微生物厂产品。有Bt乳剂和复方(含氯氰菊酯2%)Bt乳剂两种。每毫升含活孢子100亿。使用浓度100~400倍喷雾,在卵高峰期部份幼虫初孵时进行防治,以辛  相似文献   

4.
秦久刚 《植物保护》1981,7(3):39-39
目前我国在推广应用苏芸金杆菌防治农业害虫中,存在下列急待解决的问题: 一、降低成本,提高质量: 目前苏芸金杆菌的工业生产成本高、出售价格贵,100亿/克的菌粉一般为每公斤3元左右,有的高达5元。如防治棉铃虫每亩用100亿/克的7216菌粉一次需3元以上,而用25%滴滴涕只需0.7元。显著地增加了防  相似文献   

5.
“7216”杀虫菌农药是湖北省天门县微生物站从自然死亡的越冬红铃虫体分离出来的一株繁殖快,晶体大,对夜蛾科害虫毒力较强的芽孢杆菌。1978年2月,我们从该县引进二级菌种,用土法生产制成“7216”菌粉,经吉林省农科院微生物研究室镜检活孢子量为100亿/克左右。为了探讨对粘虫的防治效果,当年我们在扶余县新安镇公社李家店大队农科队等几个单位,先后对粘虫做了室内药效试验和田间防治试验。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道国产高孢子含量Bt(1.6×10~4IU)可湿性粉剂对挑小食心虫初孵幼虫的室内和田间药效,及其与低浓度化学农药混用的试验结果。室内实验表明,在苹果上分别喷洒高含量Bt可湿粉1000和2000倍液后接虫,第3天幼虫蛀果率均为零;喷洒2.5%溴氰菊酯(3个供试浓度)的结果与之相同,亦无1头幼虫蛀入果内。但是,高含量Bt可湿粉2000倍液在田间的残效期较短,施药后第3和第6天在苹果上接虫,死亡率分别为45.5%和54.6%。本试验观察到,高含量Bt可湿粉2000倍与2.5%溴氰菊酯6×10~4倍液混配后,明显延长了田间残效期,施药后第3和第6天接虫,幼虫死亡率分别为84.4%和73.2%,其杀虫效果相当于生产上常用的50%对硫磷1500倍液。  相似文献   

7.
苏云金杆菌乳剂(简称Bt乳剂)于1982年试制成功。产品含孢子数 为120亿/克,1982年-1984年在16个省市,对菜青豆、玉米螟、杨小舟蛾、杨尺蠖等害虫进行防治试验和大面积示范,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
1985年在广西隆安县从未施过Bt菌剂的柑桔园中喷洒Bt菌剂(Bt5a5b).1986年对该园的土壤和柑桔叶片取样分析,结果表明,施菌区土壤及叶片的Bt(H5a5b)检出率均高于不施菌剂的对照区。1987年检测果园的鳞翅目害虫,施菌区活虫的Bt检出率为51.4%,其中Bt(H5a5b) 占60.2%,死虫的Bt检出率为81.3%,其中Bt(H5a5b)占67.1%。对照区活虫Bt检出率为20.5%,其中Bt(H5a5b)占34.3%,死虫的Bt检出率为35.7%,其中Bt(H5a5b)占10%。说明施用菌剂两年后,果园中仍残留一定量的Bt,对害虫有致死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1984—1986年作者等进行水果熏蒸处理苹果蠹蛾研究,得出溴甲浣、二硫化碳处理苹果(2个品种),梨(6个品种)的熏蒸安全范围及不同温度、不同浓度下的杀虫效果。溴甲烷在15—18℃100%杀虫效果的CT值(浓度×时间)为90;22—24℃为60—70;28—30℃为50。二硫化碳在15—18℃为600;22—23℃为520;28—30℃为300。处理苹果、梨的残留量的分析研究得出,用40克/米~3溴甲烷处理4小时,80克/米~3二硫化碳处理6小时,散气12小时,只在皮层发现溴甲烷残留0.07—0.09ppm,二硫化碳0.15—0.16ppm。果肉内均未检出这两种熏蒸剂的存在。在熏蒸处理安全范围内处理的水果,其味道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0.
利用生物农药防治粮食和种子贮藏期害虫,国内外的报道,仅属开始阶段。笔者1981—1984年在巴东县30点次采用微生物农药“7216”处理玉米和小麦种7吨以上,进行麦蛾、米象防治试验,效果良好,结果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11.
青虫菌6号液剂是我国研制的苏云金杆菌新剂型。1984年、1985年在荆州地区进行大面积防治稻纵卷叶螟、棉铃虫、棉小造桥虫试验示范,取得良好效果。 防治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青虫菌6号液剂(武汉工业微生物研究所生产),按每亩100毫升加水75公斤使用;以25%杀虫双水剂(湖北沙市农药厂产品),按每亩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粘虫(Mythimna separata)在湖南省城步县南山牧场发生普遍,为害牧草十分严重,采用Bt乳剂防治取得一定效果。 Bt(HD-1)乳剂(含孢子是120亿/毫升,湖北省农科院1987年产品)每亩用量分150和200毫升,加水至40公斤,于粘虫3龄高峰期喷施一次。药后3天调查效果,虫口下降率  相似文献   

13.
番茄是我国北方的主要夏、秋蔬菜之一,栽培面积大,近年来受棉铃虫为害日趋加重,轻则造成孔洞畸形,重则发霉腐烂,有的蛀果率高达25%以上;严重影响番茄品质和产量。1985—1986年我们用“HD—1”乳剂,分别在保定,邯郸郊区进行防治试验,结果如下: 一、供试药剂 Bt乳剂和复方Bt乳剂(含菊脂0.2%)为湖北省农科院微生物实验工厂  相似文献   

14.
1981~1983年对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Bals)Vuill]黄斑星天牛菌株进行了研究,1984~1985年利用该菌株防治黄斑星天牛幼虫。 试验林为大关杨行道树,树龄5~6年,平均树径17厘米,天牛为害株率为95%。 白僵菌粉每克含孢量36亿。施药次数分1、2、3次三种处理,连续3天定时(8时、14时、20时)施药,重复3次。  相似文献   

15.
1977年我们获得一株对棉红铃虫毒杀作用很强的芽孢杆菌,代号“018”。该菌纯孢晶(芽孢和蛋白质晶体毒素)混合物对越冬红铃虫的致死中浓度(LC50)为0.01413mg/m1,0.1—0.5亿/ml菌悬液的校正死亡率高达90%以上。经1977、1978两年田间试验:“018”菌的防治效果明显高于DDT和1605。经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虫菌组鉴定:认为“018”菌是我国首次发现的苏云金杆菌英里逊变种(Bacillus thuringiensis Var.  相似文献   

16.
芦毒蛾(Laelia coenosa candida Leech)是危害芦叶的暴食性害虫之一。我县芦苇场1980年受害面积一万亩。洞庭湖畔各苇场,近年来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危害。 在防治试验中,我们于1979年9月采用河北省高邑县土法生产的7216菌药,在室内对三龄幼虫进行50—100倍药液防治试验。1980年7月,又采用湖北省天门县微生物所生产的7216工业品菌药,在野外用机动喷雾器,以1:200倍药液,对4—5龄幼虫,分2次进行了80亩苇田的中间试验:  相似文献   

17.
测定了3个苏云金芽胞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Bt)菌株F6、NBT-18、Rt184与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菌株HK4复配剂对椰心叶甲致死作用。结果表明,3株Bt菌株对绿僵菌控制椰心叶甲的效果都有不同程度增强。在HK4孢子含量为106个/mL时,F6与HK4、NBT-18与HK4的复配剂处理椰心叶甲,5 d后死亡率分别达71.67%、61.35%,与单独用HK4分生孢子处理(死亡率为30.71%)相比,具有显著差异;而Rt184和HK4复配剂处理的死亡率与HK4单独处理无显著差异。在HK4孢子含量为107个/mL时,3种复配剂处理椰心叶甲5 d后,死亡率分别为82.74%、83.07%、68.61%,均与绿僵菌HK4单独处理(死亡率61.49%)有显著差异;且3个Bt菌株均能使绿僵菌HK4菌株侵染椰心叶甲的致死时间提前。  相似文献   

18.
杨玉洁 《植物保护》1991,17(3):47-47
Bt乳剂(湖北农科院微生物厂,活孢子含量120亿个/ml)200、250、300倍,二代棉铃虫卵盛期施药,亩喷稀释药液50公斤。1987-1988年在肥乡、临漳、曲周、成安4县进行Bt乳剂防治二代棉铃虫和控制伏蚜的试验。 生产示范,每县示范点面积30亩,Bt乳  相似文献   

19.
苏云金杆菌与高效氯氰菊酯对美国白蛾的协同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明确苏云金杆菌 Bacillus thuringiensis (Bt)和高效氯氰菊酯的协同作用,采用Bt预处理及直接混用2种方式施药,室内饲毒法测定了2种药剂对美国白蛾 Hyphantria cunea (Drury) 2龄幼虫的活性,同时研究了高效氯氰菊酯对Bt生长曲线的影响。结果表明:试虫先用每mL含1×106个孢子的Bt S19菌悬液预处理,1 d后再用系列浓度的高效氯氰菊酯处理,其48 h的LC50值为0.76 mg/L,而未经预处理,仅用高效氯氰菊酯处理48 h的LC50值为1.28 mg/L;2种处理在高效氯氰菊酯质量浓度为2.25 mg/L时对试虫的半致死时间(LT50值)分别为9.2 h和34.7 h,两者间增效作用明显。对于直接混用,采用1×106个/mL的Bt S19与6 mg /L的高效氯氰菊酯混剂处理,增效作用明显,72 h的共毒系数为122.5,此后再增加高效氯氰菊酯的浓度则表现出轻微的拮抗作用。高效氯氰菊酯处理可使Bt生长对数期延迟,且浓度越高影响越大,说明高效氯氰菊酯可影响Bt芽孢萌发,使菌体增殖延迟。研究表明,先用Bt预处理后再使用高效氯氰菊酯对美国白蛾的作用效果优于二者直接混用。  相似文献   

20.
昆虫病原线虫与Bt联用对黏虫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昆虫病原线虫与Bt联用后对黏虫致病力的协同增效作用, 本研究分别测定了自主分离获得的一种新嗜菌异小杆属线虫Heterorhabditis sp.(LF)和实验室保存的Heterorhabditis bacteriophora(Hb)线虫对黏虫的致病力; 比较了两种Bt菌株(HD1和G03)对黏虫的毒力差异, 开展了G03对黏虫的毒力测定试验; 明确了室内和田间试验条件下两种线虫(LF和Hb)与G03联用对黏虫的交互作用。结果表明, 黏虫的死亡率随两种线虫剂量的增加而增加, 在100 IJs/mL剂量下黏虫死亡率均达到了90%以上; Bt菌株G03对黏虫的毒力显著高于HD1, G03对黏虫的LC50为3.55×10 10 cfu/mL; 室内条件下LF 25 IJs/mL+G03(LC50)联用处理6 d对黏虫的防治具有显著的协同增效作用, 较单独LF线虫和G03处理死亡率分别提高了50.72和50.0百分点, Hb 25 IJs/mL+G03(LC50)联用处理6 d对黏虫的防治也具有显著的协同增效作用, 较单独Hb线虫和G03处理死亡率分别提高了76.67和50.0百分点; 田间小区试验表明线虫与Bt联用对黏虫的防治具有协同的加成或增效作用, 其中LF线虫与G03联用具有显著的增效作用, 较单独LF线虫和Bt处理死亡率分别提高了47.96和46.80百分点。本研究为黏虫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技术措施, 拓宽了黏虫生防研究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