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实验测定了新型农药环己磺菌胺及对照药剂异菌脲对番茄灰霉病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用50%环己磺菌胺水分散粒剂有效成分333.3 mg/kg和500 mg/kg防治番茄灰霉病,对叶片和果实的防效分别为74.21%和75.38%、80.22%和82.42%,与对照药剂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有效成分540 g/ha的防效差异不显著。建议在生产上防治番茄灰霉病应用50%环己磺菌胺1 000~1 500倍稀释液与其他药剂轮换使用,在灰霉病发生初期喷药,每667m2喷30 kg药液,每7 d施药1次,连续使用2~3次,可控制住灰霉病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决番茄灰霉病菌的抗性问题,筛选出理想的替代药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山东寿光和河北徐水两地番茄灰霉病菌对不同类型杀菌剂的敏感性。两地的番茄灰霉病菌对咯菌腈、氟啶胺均高度敏感,对其他不同作用方式的杀菌剂表现出不同的敏感性。用同样方法检测了不同地区的106株番茄灰霉菌对咯菌腈的敏感性,结果显示其EC50值分布在0.003 9~0.044 9μg/mL之间,平均EC50值为(0.014 2±0.008 1)μg/mL。咯菌腈可作为防治番茄灰霉病的候选药剂。  相似文献   

3.
哈茨木霉菌与5种杀菌剂对番茄灰霉病菌的协同作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对峙法、菌丝生长速率法和离体叶片法分别测定了哈茨木霉菌Trichoderma harzianum与5种不同作用机制杀菌剂联用对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联用可增强哈茨木霉菌及啶酰菌胺、嘧菌酯、咯菌腈、氟啶胺和啶菌噁唑5种供试药剂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抑制作用,即具有协同作用,因此可考虑将杀菌剂与木霉菌联合用于番茄灰霉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4.
番茄灰霉病菌对嘧霉胺的抗药性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1年从辽宁省不同地区的保护地中采集番茄灰霉病果或病叶,经单孢分离共获得番茄灰霉病菌70株。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其对嘧霉胺的敏感性。结果表明,番茄灰霉病菌已对嘧霉胺产生中等水平抗药性,抗性频率为20.0%。经室内药剂诱导获得了高抗菌株,抗性倍数最高达35.7倍。嘧霉胺与多菌灵及嘧霉胺与速克灵间不存在交互抗药性。野生抗性菌株具有较好的遗传稳定性,连续转接9次后抗药性无明显下降。不同菌株的菌丝生长速度、鲜重和渗透敏感性存在显著差异,但该差异与灰霉病菌对嘧霉胺的敏感性无相关性。抗性菌株与敏感菌株具有同样的致病能力。  相似文献   

5.
两种季铵盐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毒理效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探讨季铵盐阳离子表面活性剂1227和C8-10对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的毒理效应,运用电子显微镜、氧电极、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等测定了1227、C8-10对番茄灰霉病菌分生孢子萌发、细胞壁结构、呼吸作用和三种细胞壁降解酶的影响,并在番茄叶片活体上接种经药剂处理的番茄灰霉病菌,观察药剂对其侵染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两种季铵盐阳离子表面活性剂5μg/mL处理可使分生孢子芽管变短变粗、基部明显膨大,显著抑制聚甲基半乳糖醛酸酶、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和羧甲基纤维素酶的活性,并可显著影响番茄灰霉病菌在番茄活体叶片上的侵染活性;40μg/mL处理可导致菌体细胞壁表面出现多处破损、细胞内含物聚集等现象;100μg/mL处理显著抑制分生孢子的呼吸作用;250μg/mL和1 000μg/mL处理对病原菌菌丝呼吸产生破坏作用.说明两种季铵盐杀菌剂高剂量能够破坏菌体细胞壁结构,导致番茄灰霉病菌呼吸完全停止和死亡,而低剂量可以抑制细胞胞壁降解酶的活性,降低其致病力.  相似文献   

6.
北京地区番茄灰霉病菌对嘧霉胺的抗药性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检测北京地区番茄灰霉病菌对嘧霉胺的抗药性,指导生产上科学用药,从北京12个区、县采集番茄灰霉病样150份,分离纯化获得109个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的单孢菌株,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番茄灰霉病菌对嘧霉胺(pyrimethanil)的抗药性。所测菌株中嘧霉胺抗性菌株出现的比例高达82.57%,且以高抗菌株为主,占78.89%,抗性水平最高的菌株EC50是最敏感菌株的5 096倍;不同区县番茄灰霉病菌对嘧霉胺的抗药性存在差异,门头沟区、密云县、延庆县、怀柔区和平谷区、大兴、通州和顺义8个区县的高抗菌株所占比例达66.67%~100%,海淀、朝阳和房山3个区未检测到高抗菌株。上述结果说明北京地区番茄灰霉病菌对嘧霉胺的抗药性非常普遍,且以高抗菌株为主,生产上应替换新型杀菌剂防治番茄灰霉病。  相似文献   

7.
利用电子显微技术研究了丙烷脒在活体植物上对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 Pers.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丙烷脒对番茄灰霉病菌的生长发育有明显影响,但不同时期施药,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扫描电镜观察发现,在先施药后接菌的情况下,番茄灰霉病菌产孢量显著下降,并且所产孢子表现出凹陷、变形等不良发育状况;在先接菌后施药的情况下,丙烷脒处理后不影响番茄灰霉病菌的产孢量,但所产孢子也表现出凹陷、变形等不良发育状况;透射电镜观察发现,在先施药后接菌的情况下,番茄灰霉病菌无法有效地侵入番茄表皮以下组织,病情得以有效控制;在先接菌后施药的情况下,药剂处理的番茄灰霉病菌可以侵入番茄表皮以下组织,但生长状况不良。不同时期丙烷脒处理后均能使番茄灰霉病菌的菌丝出现塌陷、生长点缢缩等不良生长现象;病菌菌丝细胞壁表现出不规则的加厚,尤以顶端加厚明显;线粒体异常增多,并出现基质型肿胀;病菌菌丝内细胞器液泡化,最终形成大的液泡;病菌细胞内含物外渗,出现质壁分离和空腔细胞;病菌细胞器泡囊化解体和细胞组织崩解,细胞趋于死亡等。研究表明,丙烷脒对番茄灰霉病菌的生长发育具有明显的影响,除具有保护性防病效果外,还表现出较强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农药的沉积量是判定农药有效利用率的重要指标之一。采用3种不同的喷雾器喷施防治灰霉病的化学药剂——10%环酰菌胺可湿性粉剂于大棚种植的番茄上,并于2 h后采集番茄叶片,通过构建气相色谱法(带UECD检测器),分析不同的施药器械对农药沉积量及防治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3WBD-16型背负式电动喷雾器和3WJD-18静电喷雾器施药,环酰菌胺在番茄叶片上的沉积量分别为3.25和5.61 mg/kg,而采用TSP-60(S)热力烟雾器施药,环酰菌胺沉积量最高,达12.83 mg/kg;在防治番茄灰霉病方面,也以热力烟雾器的防治效果最好(对番茄叶片和果实上灰霉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6.53%和85.50%),显著高于背负式电动喷雾器处理(叶防效73.88%,果防效74.03%),与静电喷雾器处理的叶防效(77.45%)差异显著,而与果防效(79.85%)无显著差异。本研究结果表明,TSP-60(S)热力烟雾器和3WJD-18静电喷雾器均能提高环酰菌胺在番茄叶片上的沉积量,并可提高对大棚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9.
河北省设施番茄灰霉病菌对啶酰菌胺和咯菌腈的敏感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明确河北省设施番茄灰霉病菌对啶酰菌胺和咯菌腈的敏感性,2013-2016年,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采自河北省八个地区的2 425株灰霉病菌对啶酰菌胺和咯菌腈的敏感性。2013-2016年监测数据显示,河北省设施番茄灰霉病菌对啶酰菌胺和咯菌腈的敏感性呈下降趋势。2016年从河北省不同地区采集的番茄灰霉病菌对啶酰菌胺具有相似的敏感性,且对啶酰菌胺产生了低水平的抗性,仅在唐山地区检测到了啶酰菌胺的高抗菌株;而不同地区采集的灰霉病菌对咯菌腈的敏感性具有差异,但均为咯菌腈的敏感菌株。因此,啶酰菌胺和咯菌腈仍可用于番茄灰霉病的防治,但应严格控制其使用频率,监测灰霉病菌对其敏感性变化动态。  相似文献   

10.
木霉菌转化体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保护地的特殊条件使番茄灰霉病的发生越来越严重,同时由于生产上仍缺少抗病品种,且灰霉病菌已对多种化学杀菌剂产生了抗药性,严重制约了番茄的安全生产。因此筛选或构建具有高效生防活性的新型生物农药具有重要意义。利用木霉菌防治番茄灰霉病已有一些成功的例子,如Elad等、Eden等和Dik等利用339或Trichoderma harzianum成功防治了灰霉病。然而多数生防木霉菌的防效仍难超过化学农药,因此通过生物技术筛选出对番茄灰霉病具有高效生防活性的木霉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连续施药对番茄灰葡萄孢对咯菌腈敏感性的影响,在温室条件下,从灰霉病发生初期开始,按推荐剂量(有效成分67.5 g/hm2)定期向番茄苗喷施咯菌腈,通过菌丝生长速率法检测灰葡萄孢对咯菌腈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在番茄1个生长季节中连续施药7次后,病菌对咯菌腈仍表现敏感,其EC50值在0.004 7~0.046 2 μg/mL之间。在含咯菌腈的PDA培养基上对30个灰葡萄孢敏感菌株进行药剂驯化7代后,共产生2个抗药性突变体(Rg-12和Rdz-28),其中Rg-12对咯菌腈的EC50值是其亲本菌株g-12的46倍,Rdz-28的EC50值大于500 μg/mL,2个抗性突变体在菌丝生长速率、产孢量和产菌核能力方面均显著低于其亲本菌株。推测灰葡萄孢可能不易对咯菌腈产生抗性,咯菌腈可作为防治番茄灰霉病的理想候选药剂。  相似文献   

12.
河南省番茄灰霉病菌对3种杀菌剂的抗药性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明确河南省番茄灰霉病菌对苯并咪唑类杀菌剂多菌灵、二甲酰亚胺类杀菌剂腐霉利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菌剂乙霉威的抗药性状况,2013年从河南省不同保护地中采集番茄灰霉病病果或病叶,经单孢分离共获得番茄灰霉病菌菌株139株。采用最低抑制浓度法(MIC)测定了其对多菌灵、腐霉利和乙霉威的抗药性。结果显示:番茄灰霉病菌对多菌灵、腐霉利和乙霉威产生抗性菌株的频率分别为81. 29%、80.58%和93.53%; 所测菌株对3类杀菌剂的抗性类型有BenRDicSNPCS、BenRDicRNPCS、BenRDicSNPCR、BenSDicRNPCR、BenSDicSNPCR和BenRDicRNPCR 6种,所占比例分别为2. 88%、3.60%、3.60%、5.04%、13.67%和71. 22%。表明河南省番茄灰霉病菌已对多菌灵、腐霉利和乙霉威产生抗药性,迫切需要筛选新的杀菌剂防治番茄灰霉病。  相似文献   

13.
灰霉病是葡萄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之一,严重影响葡萄果实的品质和产量。为明确葡萄灰霉病菌对四霉素和啶酰菌胺的敏感性,本研究分别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测定了四霉素和啶酰菌胺对采自云南省宾川县、湖北省武汉市和辽宁省北镇市60株葡萄灰霉病菌的有效抑制中浓度EC50,建立了敏感性基线,并分析了二者之间的交互抗性。结果显示,葡萄灰霉病菌对四霉素和啶酰菌胺的敏感基线分别为0.245和1.115 μg/mL;上述葡萄灰霉病菌均对四霉素敏感,而11.7%的菌株表现为啶酰菌胺抗性。并且四霉素与啶酰菌胺之间不存在交互抗性(r=-0.040,P>0.05)。因此,四霉素可作为防治葡萄灰霉病的候选药剂,研究结果对两种杀菌剂的科学使用以及葡萄灰霉病的可持续防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通过几种药剂对苦瓜白粉病的防效比较试验,结果表明:30%醚菌·啶酰菌SC对苦瓜白粉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且对作物安全无药害,可以放心在生产上推广应用。使用30%醚菌·啶酰菌SC防治苦瓜白粉病的浓度以2000~3000倍为宜,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进行施药防治,隔7d施药1次,发病偏重时喷药浓度可用2000倍液。  相似文献   

15.
拮抗放线菌B1菌株鉴定及其防治番茄灰霉病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为明确放线菌B1菌株在植物病害生物防治中的应用潜力,采用平板对峙培养法、离体叶片和果实及温室盆栽苗测定其抑菌作用,通过多相分类法研究其分类地位,并且采用单因子试验与正交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筛选出该菌株的液体发酵培养基配方.结果表明:菌株B1对10种植物病原真菌和3种植物病原细菌有抑制作用,其中对番茄灰霉病菌、番茄早疫病菌、小麦纹枯病菌、甘蓝黑腐病菌和西瓜果腐病菌的抑制作用较强,对番茄灰霉病菌的生长抑制率达86.25%;菌株B1的代谢产物对番茄灰霉病菌菌丝有致畸作用;菌株B1发酵上清液在离体叶片和活体植株上对番茄灰霉病具有良好的生防作用,其防治效果分别为68.80%和64.03%.根据形态特征、培养性状、生理生化特性和16S rDNA序列分析结果,将菌株B1初步鉴定为淡紫灰链霉菌Streptomyces lavendulae.通过正交试验筛选出菌株B1的液体发酵培养基组成为:葡萄糖15 g、玉米浆20g、NH4H2PO40.5 g、MgSO41.0 g、自来水1 000mL,pH 7.2~7.4.  相似文献   

16.
通过保护地番茄上灰霉病发生规律的调查研究,基本探明了本地灰霉病发生的条件和时期,有利于在生产上指导大面积防治。  相似文献   

17.
辽宁省不同地区番茄灰霉病菌对咯菌腈的敏感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智  朱赫  祁之秋  纪明山 《植物保护》2016,42(5):214-216
为明确辽宁省不同地区间番茄灰霉病菌对咯菌腈的敏感性是否存在差异,以及咯菌腈与其他杀菌剂之间是否存在交互抗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番茄灰霉病菌对咯菌腈、腐霉利、多菌灵的敏感性。结果表明,从辽宁省6个不同地区分离的番茄灰霉病菌菌株对咯菌腈的平均EC50差异不显著,番茄灰霉病菌菌株对咯菌腈的敏感性频率呈正态分布,咯菌腈对不同地区共117株番茄灰霉病菌的EC50平均值为(0.007 3±0.004 5)μg/mL,且咯菌腈与腐霉利和多菌灵之间均不存在交互抗药性。  相似文献   

18.
吡唑酰胺类杀菌剂是近年新农药开发的热点。本研究采用EDCI/HOBt酰胺化法合成了14个结构新颖的N-(2-三氟甲基-4-氯苯基)-2-吡唑酰氨基环己烷基磺酰胺类化合物 ( 3a ~ 3n ),其结构均经1H NMR、13C NMR、质谱和元素分析确认,并用X-射线衍射法确定了化合物 3g 的单晶结构和立体构型。菌丝生长速率法试验结果表明,化合物 3a 、 3e 和 3j 对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 KZ-9的EC50值分别为4.28、10.08和11.31 mg/L,抑菌活性不及对照药剂啶酰菌胺和腐霉利;但在孢子萌发试验中,目标化合物表现出与对照药剂相近的抑菌活性,在10 mg/L下有7个化合物对灰霉病菌孢子萌发的抑制率超过了85%;在番茄活体盆栽试验中,化合物 3e 在200 mg/L下对番茄叶片及其花上灰霉病菌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7.5%和65.2%,高于对照药剂啶酰菌胺 (防效分别为59.8%和30.3%),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李磊 《植物保护》2004,30(2):56-56
瓜类和茄果类作物真菌、细菌病害混发现象普遍,如西瓜霜霉病、白粉病、细菌性角斑病,西红柿灰霉病、细菌性溃疡病经常混发,在整个生长季节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危害。西瓜霜霉病和细菌性角斑病病状很相似,不好区分,这给农民们对症选择药剂防治带来困难,若病害判断失误,起不到防治的效果,如应用多种药剂,增加不必要的投入。由新加坡利农公司推出的克菌宝COPFORCE可很好解决以上问题。克菌宝COPFORCE独特的配方可同时防治真菌和细菌病害,农民们只需使用一种药剂,不需增加其他成本,便能解决这两种病害。克菌宝COPFORCE是保护性杀菌剂,杀菌谱广,不易产生抗药性。在发病前、发病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竹黄菌Shiraia bambuscola代谢产物竹红菌甲素(HA)对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的关键抑菌因子,依据活性氧淬灭原理,测定了HA的光反应类型;采用单线态氧(~1O_2)捕捉法、芬顿试剂法和核黄素光化学反应法,分析了单线态氧(~1O_2)、羟基自由基(·OH)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_2~(-·)) 3种活性氧浓度与HA对番茄灰霉病菌抑制率的相关性。结果表明:HA是通过光动力作用中的2种光反应类型(TypeⅠ和TypeⅡ)产生的活性氧对番茄灰霉病菌起到抑制作用,其中主要以TypeⅡ为主。~1O_2、·OH和O_2~(-·)的浓度与其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抑制率均呈极显著的线性正相关,3种活性氧均为关键抑菌因子。经回归分析,获得最优回归模型为:Y=0.055 9+0.814 5X_1+0.002X_2+0.738 4X_3,其中Y为抑制率,X_1、X_2和不分别为~1O_2、·OH和O_2~(-·)的浓度,R2=0.9619,可见三者抑菌能力顺序为~1O_2O_2~(-·)·OH。本论文首次提出HA抑制番茄灰霉病菌的关键因子,为HA作用机理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并为其作为光活化农药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