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1 毫秒
1.
油松落针病发生与地形因子及林分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辽宁省清原县油松天然林及人工纯林进行全面踏查,分析了油松落针病发生地的地形因子和林分条件,结果发现:在所研究的地形因子中,不同坡向油松发病率有差异,阴坡发病率较高;坡位对油松落针病的发生程度有影响,下腹发病程度较重;林分树种组成及密度对油松落针病发生的程度有显著影响,油松人工纯林发病重,林分密度、郁闭度大时发病较重。  相似文献   

2.
油松是豫北太行山主要的造林树种。通过对林州市四方垴林区油松人工林和山西省平顺县桑家河林区油松人工林火灾现场的调查,分析和研究了不同结构、不同环境因子对油松人工林耐火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植物有机挥发物的保健作用现已成为生态旅游的一个吸引点.油松作为我国北方山地主要的造林树种之一,其有机挥发物对人体的影响一直备受关注,从20世纪80年代我国就有了对油松有机挥发物的研究报道.随着仪器设备的更新和研究的不断进步,油松有机挥发物的研究在提取方法、组成成分分析方面都得到了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对于油松有机挥发物的空间和时间变化规律、抑菌效果等与森林保健功能相关的研究也不断深入,为人们森林游憩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4.
植食性昆虫诱导的植物抗性最新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朱麟  杨振德  赵博光  方杰 《林业科学》2005,41(1):165-173
植物抗性分为组成抗性和诱导抗性两种类型。组成抗性是植物的一种固有特性 ,取决于植物不同的基因型 ,始终存在于植物中并发挥作用 ;诱导抗性是一种类似于免疫反应的抗性现象 ,是植物的一种表型反应 ,只有在外源损伤的情况下才得以表现。本文主要综述了自 1997年以来植物诱导抗性的最新研究进展 ,包括对诱导抗性特性的重新认识及一些新的证据 ,对诱导抗性中能量分配与植物防御效益之间的风险平衡 ,信号 (特别是植食者的取食信号 )在诱导抗性中的作用 ,一些新发现的防御机制以及植食者的适应性等。对植物诱导抗性在生产上的应用前景作了简要的讨论 ,展望了这一领域的研究方向和尚需深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诱导抗性已成为植物病虫害防治的新手段,其广谱性和对环境的安全性使它受到广泛的关注。文章综述了国内外植物诱导抗性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它的一般概念、诱导因子和机制以及近年来发现的与抗性有关的物质等。  相似文献   

6.
失叶对油松抗赤松毛虫的影响及其防治策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周章义  李景辉 《林业科学》1993,29(3):220-226
本文研究了不同失叶量、不同季节失叶、不同叶龄对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叶的光合、蒸腾、叶绿素、淀粉、可溶性糖及油松生长与抗性的影响,还研究了油松的贮藏营养物质。结果表明:30%失叶量能提高树势与对赤松毛虫的抗性;油松的贮藏营养是脂肪,主要贮存于叶内,新叶的营养制造与贮存大于老叶;油松失新叶后所抽的梢比失老叶后的短,光合、蒸腾及树势与抗性更弱;为增强树势与抗性,新叶是应重点保护的对象;赤松毛虫(Dendrolimus spectabilis)幼龄幼虫主要危害新叶,取食新叶死亡率低,体重增长率大,为保护新叶与树势,应抓紧对幼龄幼虫的防治。  相似文献   

7.
应用热扩散技术对油松栓皮栎比导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年4-10月,应用热扩散技术研究北京西山地区31年生油松栓皮栎混交林标准木的比导率并对13个环境因子的变化规律进行同步观测.结果表明,在野外自然条件下,油松和栓皮栎的比导率在标准日内均呈明显的凸形变化规律,栓皮栎的比导率始终高于油松.影响树木比导率的因素基本上可以分为2类,即生物学结构的遗传特性和环境因素.在林分生长期内的不同时段,环境因子对2个树种比导率的作用各不相同,即使是同一树种,在各个时段内对其比导率产生显著影响的环境因子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但一般可用少数几个环境影响因子来比较准确地模拟出比导率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以北京市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和相关文献资料为基础,采用主成分分析及相关性分析方法对北京山区海拔、坡向、坡度、土壤质地、土壤类型、土壤厚度、枯落叶厚度等7个因子对林木生长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因子对不同龄级油松人工林平均树高、胸径及蓄积量的影响不同,对Ⅲ龄级、Ⅳ龄级各生长量影响最大。对Ⅰ龄级和Ⅲ龄级油松人工林各生长量均有影响的立地因子是海拔和坡向,对Ⅱ龄级油松人工林各生长量均有影响的立地因子是坡向,对Ⅳ龄级油松人工林各生长量均有影响的立地因子是海拔、土壤质地和土壤厚度。土壤因子对油松人工林Ⅲ、Ⅳ龄级的生长情况影响较大,对Ⅰ、Ⅱ龄级油松人工林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9.
本文应用线性回归、数理统计的方法,对定西口阴屲山油松人工林生长与立地因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本地区影响油松生长的主要因子是坡向、坡度和密度三个因子,同时对该地区油松人工林的发展和经营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10.
作为生态系统的一分子,植物无时无刻不在同环境进行着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交换。环境中与植物相关的因子多种多样,且处于动态变化之中,植物对每一个因子都有一定的耐受限度,一旦环境因子的变化超越了这一耐受限度,就形成了逆境。因此,植物在生长过程中,逆境是不可避免的。植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保护机制,从感受环境条件的变化到调整体内代谢,直至发生遗传性的改变,将抗性传递给后代。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影响双龙油松良种基地及采种基地油松种子产量的林分分布、坡向、林分密度、种实害虫等因素进行了调查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通过多年生产实践,在分析影响大苗栽植成活因素的基础上,总结出油松大苗栽植的方法和技术。  相似文献   

13.
巴山松和油松地理分界和分类关系的数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山松和油松二者的地理分界和分类关系一直存在争议。本文基于对包括巴山松分布区和油松分布区南缘部分的15个天然林分球果、种子和针叶方面的24个形态特征的测定,采用多变量分析技术,从群体的角度研究了巴山松和油松的形态差异和地理分界。结果表明,巴山松和油松在球果、种子等形态特征上存在明显差异。作者认为巴山松作为一个独立种为宜,它与油松的地理分界在米仓山至大巴山一线。  相似文献   

14.
油松对赤松毛虫的诱导化学防御及滞后诱导抗性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对当年受赤松毛虫危害和未受危害的油松新长出的一年生针叶化学成分以及用其饲养的赤松毛虫的发育情况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发现受害油松新长出的一年生针叶化学成分仍有较大幅度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氨基酸总量及多数游离氨基酸含量下降;水溶性总糖,粗脂肪,生物碱含量及总糖/投案基酸比例上升;脂肪酸、单宁、酚类化合物均有较大幅度的减少,用其饲不养的赤松毛虫幼虫体三 ,死亡率比对照高19.2%,油松对赤松毛虫的滞后诱导  相似文献   

15.
大青山人工油松单木生长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利用内蒙古大青山油松人工林的调查数据来研究内蒙古大青山油松人工林单木生长模型。结果表明:①不同立地条件下油松人工林的树高、胸径和材积及其相应的生长量和峰值时的连年生长量以下坡最大,上坡最小,中坡介于二者之间。②用Logistic模型y=k/(1+ea-rt)拟合不同立地条件下油松人工林的树高、胸径和材积的生长过程,不同立地条件下的参数值不同,模型的拟合精度较高,R2均在0.90以上。③用Logistic模型的三阶导数d3y/dt3=kr3 ea-rt(e2lna-2rt-4ea-rt+1)(1+ea-r)-4划分不同立地条件下油松人工林树高、胸径和材积的各个生长阶段,结果表明油松人工林以下坡前慢期最短,进入后慢期的时间最晚,速生期持续时间最长;上坡前慢期最长,进入后慢期的时间最早,速生期持续时间最短;中坡介于二者之间。总的来看,内蒙古大青山油松人工林生长速生期的时间树高为7~19龄、胸径为8~24龄、材积为14~30龄。  相似文献   

16.
松阿扁叶蜂(Acantholyda posticalis Matsumura)以取食油松、赤松、樟子松针叶危害,繁殖快,食量大,危害严重,近年在陕西秦岭东段及商洛市各县油松纯林中发生严重,洛南受害油松林面积达3万多hm2,加强对松阿扁叶蜂的防治工作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7.
采用盆栽控水法和单因素试验设计,对两种针叶树种辐射松(Pinus radiata D.Don)、油松(Pinus tabulaeform is Carr.)幼苗在连续干旱胁迫下分别测定其植株的叶片相对含水量、质膜相对透性、脯氨酸含量和脱落酸含量等4项抗旱生理指标,以评定两种树种的抗旱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在连续干旱胁迫下,两树种叶片相对含水量均呈下降趋势,但辐射松的降幅较大,两树种的质膜相对透性、脯氨酸含量和脱落酸含量均有所增加,但辐射松的增幅较小,因此,辐射松的抗旱性能次于油松。  相似文献   

18.
油松和巴山松种源选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松和巴山松是用材树种,林木生长量的大小是选择优良树种1个重要指标。根据2次21a油松和巴山松种源试验和种源选择的结果,第1批陕西宁陕和黄陵及四川广元种源,7a生树高比其它种源平均值提高15.9%。第2批陕西商县和黄龙官庄、河南栾川2#,湖北巴东1#和四川广元种源17a生长量比其它种源平均值材积提高22.8%。  相似文献   

19.
内蒙古东南部山地人工林造林立地质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了内蒙古东南部山地主要造林树种华北落叶松、兴安落叶松、油松、樟子松人工林立地条件和林分生长情况,依据立地因子(海拔高度、土壤类型、土层厚度、坡向、坡度)和林分因子(优势木高、树龄),应用统计学方法划分了造林立地类型,用样地资料拟合了4个针叶树种的生长模型,分别编制了适宜该区的立地指数表,并对该区针叶树造林立地质量做出了评价。研究表明,内蒙古东南部山地针叶树人工林中57.11%的立地质量处于中等水平,近30%立地质量较差,仅有13.22%的林分生产力水平处于优等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