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根据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害鼠在湖北省有两个明显的繁殖和危害高峰,一个在春季4~5月,一个在秋季10~11月,该时期害鼠表现为雌鼠怀孕率增加,胎仔数培多,雄鼠睾丸下降率增加,各年龄组成中,亚成体和成体鼠所占的比例大,表现出强劲的生  相似文献   

2.
2011年8-9月在江西永修、新干、赣县、宁都、南丰、上饶等6个县进行的农田害鼠种类与密度调查结果表明:江西农田鼠种以啮齿目鼠科占绝对优势,所占比例为95.3%,食虫目鼩鼱科占4.7%。鼠科鼠种有褐家鼠、黑线姬鼠、黄毛鼠3种,所占比例分别为45.3%、25.0%和25.0%,不同区域间差异很大。鼠密度总体处于中等水平,平均4.2%,最高8.6%,赣南赣中高于赣北,水稻田明显高于柑橘园。害鼠雌雄性比褐家鼠为1︰0.82、黑线姬鼠为1︰1.33、黄毛鼠为1︰2.20。害鼠处于繁殖高峰期,雌鼠怀孕率69%~100%,雄鼠睾丸下位率55%~80%,褐家鼠和黑线姬鼠成体和亚成体、黄毛鼠老体和成体占85%以上。  相似文献   

3.
褐家鼠种群动态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报道了1986—1993年贵州余庆县褐家鼠种群动态的研究结果。共解剖标本676只(雌353只,雄323只),对其雄鼠睾丸下降率,雌鼠怀孕率、胎仔数、繁殖指数的季节变化及年度差异和种群数量消长动态作了系统分析,研究期间平均怀孕率为22.03%,平均胎仔数为7.92只,繁殖指数为0.7321,每年1—3月和10—11月为两次妊娠高峰。确定了各年龄组的体重标准,研究了褐家鼠的肥满度。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息烽县黑线姬鼠种群繁殖特征变化规律,为其种群数量预测预报及防治提供依据,对1986—2014年该县黑线姬鼠种群繁殖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共捕获黑线姬鼠3 385只,种群总性比为0.99,多年平均怀孕率为39.40%,平均胎仔数为4.85只,平均睾丸下降率为67.80%,平均繁殖指数为0.95。主要繁殖期在3—11月,在3—5月和8—10月各出现1个繁殖高峰期。不同年度种群性比、怀孕率、胎仔数、繁殖指数差异不显著,睾丸下降率差异极显著。不同月份种群性比、胎仔数差异不显著,怀孕率、繁殖指数、睾丸下降率差异极显著。  相似文献   

5.
小麦雪霉叶枯病产量损失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工接种试验结果表明,雪腐格氏霉引起小麦成株期叶枯、鞘枯和穗腐。鞘枯使小麦穗粒重减少0.8%~32.9%,千粒重降低9.5%~16.9%;穗腐使小麦穗粒重减少9.6%~39.8%,千粒重降低7.8%~17.9%;鞘枯-穗腐复合症状使穗粒重减少10.2%~65.2%,千粒重下降9.5%~14.8%,叶斑-鞘枯-穗腐使粒重减少11.7%~51.5%,千粒重下降12.1%~18.3%。  相似文献   

6.
甜菜夜蛾在潍坊市大发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甜菜夜蛾在潍坊市大发生1997年甜菜夜蛾在潍坊市玉米、大豆、蔬菜、花生、甘薯等作物上大暴发,各种作物累计发生面积达21.3万hm2,为历史罕见。该虫在潍坊市1a发生5代,世代重叠严重,发生为害盛期集中在7~9月份。据7~9月份各地调查,晚播玉米、大豆...  相似文献   

7.
黄毛鼠是我县农田害鼠的优势鼠种,1985年至1987年调查所捕获的1357只农田害鼠中,黄毛鼠就占578%。为了把握农田灭鼠的最佳时机,更有效地防除农田害鼠,以保护农作物丰产丰收,笔者对黄毛鼠发生规律进行了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一、研究方法采用贵溪捕鼠器械厂生产的120X60mm中型铁皮鼠夹调查,用曲线市夹法,每sin一夹,以新鲜油条或花生米作饵料,每月固定在月中旬调查一次,每次投放鼠夹300只,夜放晨收,分别记载黄毛鼠雌雄数量,并对雌鼠逐一解剖,观察记载其怀孕情况,孕仔数。二、研究结果1.田间消长从图中可以看出,黄毛鼠…  相似文献   

8.
苏云金杆菌发酵中环境温湿度对噬菌体污染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苏云金杆菌发酵中常常受到噬菌体的严重威胁。作者从1986~1994年进行了Bt发酵中噬菌体污染与环境温湿度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9年平均倒罐率为0.69%,3、4、5、6、11月份倒罐率分别为0.74%、1.06%、3.24%、0.38%和0.39%。5月份平均温度偏高,平均相对湿度大,有利于噬菌体的增殖,是防治噬菌体污染的关键月份。在研究中发现,环境中的TP-4型噬菌体检出率高,对发酵生产的威胁最大。  相似文献   

9.
滇中农田褐家鼠种群繁殖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4~1997年采用系统调查法,对滇中占农田混合种群43%的褐家鼠的繁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褐家鼠的生殖随季节变化呈周期性波动。春季、秋季为怀孕生殖高峰期,夏季、冬季为低谷期;年平均怀孕率37.3%,平均胎仔数9.70只,一只雌体每年平均繁殖60只仔鼠加入种群;3月和9月为药剂防治的最佳时期。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来,水稻条纹叶枯病在兴化市呈明显上升趋势。为了解其发病特点及为害损失,笔者于1999~2000年对该病进行了初步研究。1发病概况多年来水稻叶枯病在兴化市为零星发生,1998年病田率仅10%左右。1999年该病发生较为普遍,病田率达60%左右,但病穴率较低,仅为1.3%(0~5.4%)。2000年全市种植水稻8万hm2,其中粳稻6.7万hm2,杂交稻1.3万hm2。当年,该病在粳稻田全面暴发,病田率达93.2%,病穴率平均5.4%(2%~23%),病株率0.82%(0.5%~2.1%),部分…  相似文献   

11.
金华市种植芋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逐年发展,目前,全市种植面积已过3500hm2,年总产量达1亿kg,已成为金华市蔬菜主栽品种之一。经过多年的生产实践和总结,已建立了比较成熟的无公害生产体系。现将芋主要病虫发生种类及无公害生产植保技术总结如下:1主要病虫草发生种类1)芋蚜。又叫芋虱、棉蚜。是芋上常发性害虫,为害期在4~5月份(苗期)及8~9月份(后期),以苗期为害为重。2)红蜘蛛。又称红叶螨、棉红叶螨。是芋上常发性害虫,为害期在5~8月份,干旱年份往往发生猖獗。3)斜纹夜蛾。又叫莲纹夜蛾、莲纹夜盗…  相似文献   

12.
茶钹盾蚧在室内可用马铃薯和南瓜大量饲养和繁殖。20~28℃,蚧虫的发育历期为37.0~64.5天,历期随温度升高而缩短。世代存活率在25℃时最高,为75.9%;30℃下为44.7%。爬虫爬出率在20~28℃下与温湿度关系不大,均在98%以上;但在30℃下,爬出率仅39.2%。温度对爬虫期影响明显,22℃为65.2天,30℃下仅6.0天。每雌产爬虫数以28℃时最多,为142.1头,30℃下为3.8头。发育温度上限在30.5~31.0℃之间,31.0℃以上不能完成发育。雌蚧寿命20℃下最长,为200.2天;30℃下仅62.1天。  相似文献   

13.
《农药科学与管理》2000,21(1):42-42
1999年7~9月份,浙江省药检所在杭州市、宁波市、嘉兴市、金华市的蔬菜基地,共采集了小白菜、豇豆、茭白样品39批。采用多残留检测方法对甲胺磷、乙酰甲胺磷、甲拌磷、呋喃丹、甲基对硫磷、毒死蜱等6种农药进行残留监测。1农药残留检测结果从39批样品中共检出甲胺磷残留的有18批,最高的为5.55μg/g,最低0.3μg/g,检出率为46%;有一批检出乙酰甲胺磷,含量为0.51μg/g;有3批检出毒死蜱,含量为0.03~0.13μg/g;甲拌磷、呋喃丹、甲基对硫磷均未检出。见表1、表2。1.1小白菜残留…  相似文献   

14.
我国小麦秆锈菌种群动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5~1996年间,在我国7省区62个县点共收集标样283份,涉及品种117个,分离到菌株455份,鉴定出15个致病类型,其出现类型的发生频率分别是21C3CKR为17.5%,21C3CFH9.6%,21C3CKH8.8%,21C3CFR6.0%,21C3CTR22.0%,21C3CPR9.4%,21C3CTH8.8%,21C3CPH11.9%,34MKG1.3%,34C2MKH0.2%,34C2MKK0.1%,34C2MFH3.6%,34C2MFK0.4%,34C1MKR和34C1MFR为0.2%。1996年21C3CKR的出现频率上升为第1位,对Sr11有毒力的致病类型出现频率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5.
台湾稻螟在汕头部分地区上升为稻螟优势种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发生为害基本情况台湾稻螟是广东省的3种水稻螟虫之一,长期以来都是局部轻发生。汕头市水稻螟虫一直以三化螟为主,但是近几年来台湾稻螟的发生为害逐渐加重,每年发生面积0.3万~0.7万hm2,大发生年份达1.3万hm2,尤以澄海市发生严重。主害代第二、四代白穗率一般为0.5%~2%,最高达10%以上。澄海市2000年8月下旬至9月上旬调查第三代稻螟密度,平均667m2有3种稻螟1935头。其中台湾稻螟1451头,占75%,三化螟193头,占10%,大螟291头,占15%。枯心率平均1.8%,最高10…  相似文献   

16.
经 1996~1999年4年对黄毛鼠鼠情监测 ,明确黄毛鼠在广东阳春各月的捕获量差异很大。全年以 12月捕获率最高 ,1、2、9、11月次之 ,5~7月捕获率最低。雌雄比为1∶1.34 ,平均每只雌鼠胎仔数4.61只 ,最高为8只。在阳春灭鼠最适时机为12月~翌年2月和早、晚稻水稻抛插后排水露晒田前。鼠药宜选氯敌鼠钠盐、敌鼠钠盐和溴敌隆等高效、低毒安全的慢性杀鼠剂 ,饵料以稻谷为好  相似文献   

17.
苏玉秀  李品禄 《广西植保》1996,9(4):16-17,38
调查四塘农场的农作区,果树区,住宅区和家畜饲养区4个生境类型区的害鼠有2科4属9种,种群数量大的是黄毛鼠,黄胸鼠,褐家鼠,小家鼠和板齿鼠,各不同类型生境的鼠种构成中,分别以及3种为优势种。  相似文献   

18.
为丰富小家鼠种群生态特征研究资料,给其预报及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对贵州省息烽县2003-2018年住宅区小家鼠种群数量动态及繁殖特征的历史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阶段息烽县小家鼠种群数量较1987-2005年呈明显下降趋势,平均捕获率为0.78%;每年在3月、7月、10月出现3次种群数量高峰,平均捕获率分别为1.13%、1.02%、1.08%。平均怀孕率为29.68%,在3—4月和9—10月出现两次怀孕高峰期,平均怀孕率为42.86%~50.00%和33.33%~45.45%。平均胎仔数为4.41只。平均繁殖指数为0.66,在3—4月和9—10月出现两次繁殖高峰期,平均繁殖指数为0.96~1.09和0.71~0.78,繁殖指数以春季最高,冬季最低。平均睾丸下降率为60.93%,4月最高、为76.92%,7月最低、为47.06%。种群性比为1.03,雌、雄鼠数量接近1:1。总体来看,当地小家鼠种群繁殖力呈下降趋势,从而导致种群数量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9.
稻飞虱(含白背飞虱与褐飞虱)是岑溪县目前发生危害最大的水稻害虫,一年发生8个世代。经19年的冬后调查说明有本地虫源,其中以白背飞虱为多。早稻秧田虫量与3月上中旬沟边若虫量有一定关联性(r=0.6730);外地虫源迁入盛期一般在5月中下旬;第三代系主害代,其若虫高峰期与早稻抽穗盛期至灌浆初期相吻合;经十多年调查资料整理筛选出预测第三代高峰期成若虫密度的相关因子:3月上中旬沟边若虫平均密度(x_1)、3月中下旬秧田成若虫平均密度(x_2)、5月份降雨量(x_5)及5月15~25日平均成若虫密度(x_6)、5月份降雨系数(x_7)等,分别建立、修订预测式:y=0.176x_1+0.222x_2+0.203x_5+2.302(级)……Ⅰ'、y=2.507+0.340x_6+0.171x_1(级)…Ⅱ'。R值和F值均达极显著水平,历史符合率为94.7%~100%。  相似文献   

20.
鼠类不育控制已成为我国草原鼠害有效控制的发展趋势.为明确不育剂对荒漠草原害鼠种群繁殖的控制作用,2011年在内蒙古阿拉善荒漠区采用春季一次性投饵的方法,研究复合不育剂EP-1对子午沙鼠Meriones meridianus、三趾跳鼠Dipus sagitta和小毛足鼠Phodopus roborovskii3种啮齿动物优势种群的控制作用.结果显示,不育剂EP-1致使3种雄鼠的睾丸明显萎缩且下降率降低;春季子午沙鼠和三趾跳鼠的睾丸、附睾和精囊腺3项脏器系数均极显著低于对照区(P<0.01),睾丸下降率均显著低于对照区(P<0.05);小毛足鼠5月和10月睾丸脏器系数和4-10月睾丸下降率均显著低于对照区(P<0.05),且持续时间较长.不育剂EP-1导致3种雌鼠子宫明显水肿、外壁变薄、体积变大、孕鼠平均胎仔数减少,4月子午沙鼠和三趾跳鼠的子宫脏器系数与宽度均显著高于对照区(P<0.05),5月3种雌鼠的平均胎仔数均显著低于对照区(P<0.05).表明不育剂EP-1对3种荒漠啮齿动物优势种群的繁殖起到了有效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