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草莓灰霉病是草莓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前期影响草莓叶片的生长,影响光合作用与减少营养物质的合成;产果期严重影响浆果的品质,导致减产减收。且发病后能有效控制的理想药剂很少。为此,开展了43%戊唑醇悬浮剂(商品名好力克)防治草莓灰霉病的防效、持效期、适宜量及安全性试验。试验在东阳市河头草莓基地进行。农药好力克由德国拜耳公司提供。  相似文献   

2.
草莓灰霉病(Botrytia cinerea Pets.)是草莓的常发性病害,发病多从花期开始,主要为害花、叶和果实,也侵害叶片和叶柄,防治不好严重影响草莓的产量和品质.近年来我省果农在防治该病药剂上多采用常规老药,因长期使用,已产生抗性.药效降低,防效不理想.  相似文献   

3.
微生物制剂对草莓重要真菌病害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筛选防治草莓几种重要真菌病害的高效微生物制剂,本研究测定了以植物免疫蛋白、淡紫拟青霉、枯草芽胞杆菌和粉红黏帚霉等为活性成分的3种微生物制剂对草莓炭疽病、灰霉病和白粉病的防治作用及对草莓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微生物制剂对草莓炭疽病的防效均在65%以上,对灰霉病的防效在30%~55%。对于草莓白粉病害,沃丰康-克线散防治效果较好,达到64.1%,而普绿通粉剂和沃丰康-复合微生物菌剂防效不明显(<40%)。此外,3种微生物菌剂均表现出明显的促生、增产作用,其中沃丰康-复合微生物菌剂效果最为显著,植株干重增加57.3%,草莓干重增加83.1%;施用沃丰康-克线散粉剂植株和果实增幅分别为47.5%和76.1%,普绿通粉剂分别增加17.9%和66.2%。本研究表明,生防制剂可以替代化学农药用于草莓病害防治和有机生产。  相似文献   

4.
鉴于草莓生产过程中真菌性病害发生严重的现状,进行了4种不同处理方法的草莓灰霉病防治效果比较试验。结果表明,4个处理都对草莓灰霉病有较好的防效(81.3%~94.1%),但枯草芽孢杆菌的防效明显高于未施组,常规化学农药短期防效显著,之后逐步减退,枯草芽孢杆菌完全替换常规化学农药的前期防效较差,后期防效逐步提升,3次施药后防效高于常规农药10.9%;枯草芽孢杆菌还具有明显的增产促生作用,且不影响环境,不造成残留,能提升果实品质。  相似文献   

5.
30%大力(大克力)水悬浮剂是浙江温州市鹿城农药厂新产品,是防治灰霉病和菌核病的新一代杀菌剂。30%大力(大克力)水悬浮剂是防治葡萄、草莓、茄果类、瓜类灰霉病、梨黑星病,油菜、莴苣菌核病、烟草赤星病等病害的强力杀菌剂,对于防治灰葡萄孢、核盘菌等半知菌亚门真菌和子囊菌亚门真菌有预防和治疗的作用。在重庆近郊菜区和巴南区草每基地用1:800-1000倍预防和1:500-800治疗病害效果很明显。该药成本较速克灵低,防效好,值得推广。新一代杀菌剂大力(大克力)防治灰霉病  相似文献   

6.
苯菌灵防治大棚黄瓜灰霉病试验李研学,谢俊英(辽宁朝阳市植保站,122000)黄瓜灰霉病是大棚黄瓜近几年发生的严重病害,并有继续发展的趋势。一些药剂防效不理想。我们试用苯菌灵,效果较好。1材料及方法试验设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海城桑格化学有限公司生产...  相似文献   

7.
草莓灰霉病是草莓种植期间和采后主要真菌性病害,严重影响草莓的产量和品质。本研究通过离体试验对比了水杨酸、哈茨木霉、尖孢镰刀菌菌株F-1和F-2防治草莓果实灰霉病发生的效果,发现非致病性尖孢镰刀菌菌株F-1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田间防效测定结果显示,F-1对草莓灰霉病的防治效果达到了70.06%,与400 g/L嘧霉胺悬浮剂的1000倍稀释液的防效相当。进而探讨了该菌防控草莓灰霉病发生的机制,结果表明该菌株的发酵液能降低灰霉病菌丝的粘附性,对灰葡萄孢孢子萌发的抑制率为19.8%,且能诱导提高草莓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的活性。F-1的孢子能有效提高草莓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同时接种F-1孢子和发酵液则能最高限度地提高草莓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最高值分别达到13.6、158.9和269 U/g。  相似文献   

8.
正草莓灰霉病是草莓生长发育中重要的病害,发生普遍,贯穿整个生育期,特别在采果期正值春雨时节,发病越来越严重。草莓灰霉病会直接危害花器和果实,常常造成果实病果率在30%左右,严重的可达60%以上,严重影响草莓产量和品质。现结合工作实践,总结其发生规律及绿色防控措施,为草莓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正草莓色泽鲜艳、香味浓郁、酸甜可口、营养丰富,深受消费者欢迎,经济效益较高。草莓棚室栽培面积在郓城县逐年扩大,但由于棚内湿度大,极易诱发草莓灰霉病。灰霉病已成为郓城县大棚草莓为害最严重的病害之一,是当前制约大棚草莓生产发展的主要病害。近年来,笔者对郓城县大棚草莓的发病症状、发病规律、流行因素进行了调查,并且对灰霉病进行了防控试验,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0.
40%嘧霉胺悬浮剂防治番茄灰霉病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番茄灰霉病是由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Pers.)引起的。是番茄生产上的1种重要病害。不仅可以为害叶片。影响光合作用,而且可以侵染果实。造成烂果和落果。严重影响番茄的品质和产量。生产上曾一度使用多菌灵、甲基硫菌灵等防治番茄灰霉病,由于抗性的产生。致使防效大大降低。为了寻找1种安全高效的防治番茄灰霉病的药剂和用量.我们对新药40%嘧霉胺悬浮剂进行了防治番茄灰霉病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证明该药剂是防治番茄灰霉病的一种理想药剂。  相似文献   

11.
草莓灰霉病的发生和防治措施樊慕贞,朱杰华,刘景芬,田锋,郝嘉彦(河北农业大学,071001)(保定市草莓研究所)由灰葡萄孢菌(BotrytisCinereaPers.)引起的草莓灰霉病是一种侵染性病害,在草莓促成,半促成和露地栽培中已是造成果实腐烂,...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臭氧功能水防控温室番茄全生育期病虫害的效果,在温室开展了防治试验,调查臭氧功能水对番茄上灰霉病、叶霉病、早疫病、晚疫病、烟粉虱的防控效果,以及对番茄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全生育期使用臭氧功能水对温室番茄4种病害的防效均达80%以上,对烟粉虱的防效达94.80%,相应处理区番茄较空白对照增产18.9%.  相似文献   

13.
速克灵防治葡萄灰霉病张茂伟,于培贞,薛克富(青岛市植保站,266071)(山东省植保站)葡萄灰霉病(BotrytscinreaPers.)是青岛地区的一种新病害,它主要为害叶片,使叶片变黄枯死,造成大量落果,一般减产50%以上,严重的约80%。应用波...  相似文献   

14.
草莓病虫害无害化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吴敏荣 《江西植保》2003,26(3):111-113
草莓是人们喜爱的水果,在常规栽培中。防治病虫害主要依靠喷洒化学农药。往往防治效果差。而且污染了果实,造成口感异味严重。实施草莓病虫害综合治理措施,以农业措施为主,在药剂防治中。根据草莓不同生育期选择使用农药。防治白粉病效果在90%以上,而常规栽培整个挂果期均发生白粉病,严重时病果率达40%以上;防治灰霉病效果比常规栽培提高17~30个百分点。延长采果期40d~60d。示范效果。增产、增值显著。分别可达38%和3000元/667m^2。  相似文献   

15.
防治高原地区草莓炭疽病的药剂筛选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草莓引入西藏日喀则后,炭疽病是其主要病害,在当地发生严重。对防治草莓炭疽病的市售药剂进行快速筛选试验,比较了40%五氯硝基苯粉剂、70%(?)霉灵可湿性粉剂、250 g/L嘧菌酯悬浮剂和20%五氯·福美双粉剂对温室内草莓炭疽病的防效,发现40%五氯硝基苯粉剂1 000倍液喷施处理防效最高,第3次药后的病指校正防效达到81.9%,防效与速效性均优于其他供试药剂。  相似文献   

16.
《湖北植保》2003,(6):27-28
草莓白粉病(Sphaerotheca aphanis)是草莓生产中的主要病害。自1997年以来,草莓白粉病在山东省胶东地区发生为害逐渐加重,特别是保护地草莓白粉病,发生严重时,病叶率在45%以上,病果率在50%以上,严重影响草莓的产量、品质和效益。为此,笔者对草莓白粉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进行了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17.
草莓灰霉病是露地和保护地草莓栽培的最主要的病害。近几年来,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城郊农村草莓种植面积逐渐扩大,仅宜昌市郊就达133hm2以上。1998年,湖北省宜昌地区露地栽培和保护地栽培的草莓灰霉病大发生,发病率 35%~  相似文献   

18.
应用捕孢法预测橡胶树白粉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南地区橡胶白粉病每年平均发病指数为43.1,损失干胶5000t以上。应用孢子捕捉器进行病害测报和指导防治,比常规测报方法平均防效提高5.1%。  相似文献   

19.
选用3亿CFU/g木霉菌可湿性粉剂,以3种常规化学药剂做为对照,在河南商丘开展了大棚草莓灰霉病防治试验,比较不同药剂的防效高低;并采用喷雾、灌根、喷雾+灌根3种方式施用木霉菌,比较同种药剂不同施用方式取得的防效高低。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施药次数增多和药后时间延长,木霉菌对草莓灰霉病的总体防效高于3种对照药剂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和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喷雾+灌根综合施用木霉菌对该病的防效最高,3次药后防效达到90.83%,草莓品质、产量提高明显。  相似文献   

20.
吡虫啉防治玉米粗缩病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试验证实利用吡虫啉通过防治传毒介体的方法来控制玉米粗缩病有一定的效果。防效一般在25%~40%之间,提高用药浓度可提高防效10%~15%左右。采用连片防治的办法可明显很高防治效果,在病害大发生的情况下2次用药防效可达55%以上.试验表明,如能进一步改进施药技术并与其它有关措施相结合,吡虫啉可在玉米粗缩病的防治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