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小麦生长后期的环境条件和灌浆时间,强度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明确了增加粒重的关键是提高灌浆物质源和改善小麦灌浆期间的养分、水分供应条件,提出了增加粒重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究显性矮秆基因Rht10降低粒重的原因,本研究以Rht10鲁麦15、鲁麦15近等基因系为材料,分析其籽粒形成期粒重的变化,并利用Logistic方程拟合灌浆过程。结果显示,在籽粒形成过程中,二者粒重的变化均呈"S"型曲线,但Rht10鲁麦15粒重均低于鲁麦15,降低幅度在1.17%~35.71%之间;灌浆速率的变化均呈单峰曲线,灌浆中期Rht10鲁麦15的灌浆速率明显高于鲁麦15。Logistic方程拟合结果表明,与鲁麦15相比,Rht10鲁麦15的最大灌浆速率出现时间提早1.57 d,最大灌浆速率高0.26 g/(百粒·d),籽粒灌浆期短10.08 d,灌浆活跃持续天数短11.12 d,灌浆中期、后期的时间明显低于鲁麦15。由此可见,Rht10基因对粒重的影响贯穿于籽粒发育的整个过程。该基因提高了灌浆期的最大灌浆速率,但缩短了灌浆时间,尤其是缩短了灌浆中期、后期的时间,造成粒重降低。  相似文献   

3.
小麦籽粒灌浆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试验以扬麦5号,宁麦895004为材料,研究了小麦籽粒灌浆过程和不同施氮,磷,钾水平对灌浆的影响。两年试验结果表明,小麦浆速率品种间有明显差异,宁麦895004花后灌浆起步早,增长速度一直领先,最终粒重高于扬麦5号,增加磷钾投入能显著改善小麦灌浆。氮素投入量对小麦灌浆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后期保持植株适度的氮素营养水平是增加粒重的重要环节,后期小麦根系活力与灌浆速率,光合速北关系密切,提高后期植株  相似文献   

4.
灌浆期高温和干旱对小麦灌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盆栽和人工气候箱模拟条件下,研究了高温与干旱胁迫对两个不同筋力小麦品种豫麦34号(强筋)和豫麦50号(弱筋)灌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温胁迫抑制了子粒灌浆速率,使最大灌浆速率出现时间提前,灌浆持续期缩短,导致子粒干物质积累量下降.不同时段高温胁迫对粒重的影响有差异,豫麦34号和豫麦50号分别以前期和中期受高温胁迫影响最大,后期相对小.豫麦34号以中期干旱胁迫粒重降幅最大,而豫麦50号在前期受干旱胁迫影响最大,后期干旱使两品种的粒重略有增加.高温和干旱对小麦子粒灌浆特性及粒重的影响存在明显的水、温互作效应.研究还表明,渐增期平均灌浆速率的降低及快增期、缓增期持续时间的缩短是最终导致粒重降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杂交水稻后期增施氮肥对籽粒的增重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究粒肥对水稻粒重的综合影响,为制定杂交水稻优化栽培方案提供参考,采用盆栽和大田两种栽培方式,研究了杂交水稻在生育后期施用氮肥增施粒肥对水稻后期灌浆进程、千粒重和谷粒充实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粒肥可延长水稻籽粒灌浆时间5~7d,有利于延长光合作用时间;后期施氮肥使水稻千粒重增加2~2.3g,增加幅度达到7%左右;千...  相似文献   

6.
小麦干物质积累与穗粒重形成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试验研究了11个品种(系)穗粒重形成过程中的干物质累积分配特性。小麦开花后穗粒重形成可分为初期(即穗粒形成期,开花至花后10天)、中期(花后10天至30天),和后期(花后30天至成熟)三个阶段穗粒重与中、后期的灌浆速率密切相关,其相关数分别为0.9757和0.8518后期灌浆速率存在较大的遗传变异性,可供育种家利用。本研究指出,重穗育种应在增加同化源的基础上,着重提高穗粒数。  相似文献   

7.
黄淮麦区不同生态型小麦籽粒灌浆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目前河南省生产上推广的小麦品种和河南省洛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新培育的小麦品种为材料,用Logisitic方程对黄淮麦区不同生态型小麦品种的籽粒灌浆过程进行了拟合;用变异系数法分析了各灌浆参数的变异大小,用相关分析研究了灌浆参数与粒重的关系。结果表明,旱地各灌浆参数变异系数均大于水地,水旱地品种均为T3、R3的变异系数较大,其次是R1和R;水地品种间Tmax和T差异小,相对稳定;旱地品种R2和T相对稳定。水地品种中,最大灌浆达到时间Tmax、最大灌浆速率Rmax、平均灌浆速率R和各阶段灌浆速率是影响其粒重的主要因素,其中R对粒重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而对旱地品种,与粒重显著相关的灌浆参数为R3、R、T2。针对河南省豫西丘陵地区小麦灌浆后期常有干热风的气候特征,通过栽培措施协调不同生态型小麦品种灌浆速率与持续时间的矛盾,针对不同灌浆特点选育不同用途小麦品种,从而达到增加粒重、获得高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小麦耐旱品种籽粒灌浆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研究了旱地条件下不同小麦品种籽粒灌浆进程模型及灌浆特性与粒重、籽粒饱满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小麦灌浆期间籽粒干物质积累以logistic曲线递增,籽粒含水量呈直线下降,灌浆速度的变化为单峰曲线。旱地条件下的籽粒灌浆速度较水浇地上升得快、高峰期提前。灌浆中前期灌浆速度的快慢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粒重的高低,开花后8~17d灌浆速度快的品种千粒重高。在粒重相近的情况下,平均灌浆速度快的品种籽粒饱满度好。灌浆中后期品种间籽粒含水量差异较大,籽粒含水量高者其饱满度差。因此,选育小麦耐旱品种,应以选择灌浆中前期灌浆速度快、后期脱水较迅速的材料力宜。  相似文献   

9.
以目前河南省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高肥小麦品种和洛阳农科院新培育的小麦品种为材料,研究不同习性小麦籽粒灌浆的特性及其灌浆特性比较。用Logisitic方程对不同习性小麦品种的籽粒灌浆过程进行了拟合;用变异系数法分析了灌浆各参数的变异大小,用相关分析研究了灌浆参数与粒重的关系。结果表明:(1)对所有品种来说,T3,R3的变异系数较大,其次是R1和R,Tmax和T品种间差异小,相对稳定;对春性品种来说,品种间变异较大的是T3和R3,相对稳定的是Tmax和T;相对于半冬性品种,T3和R3的变异大,其次是R1和T1,T和Rmax的变异小。(2)对所有品种来说最大灌浆达到时间Tmax、最大灌浆速率Rmax、平均灌浆速率R和各阶段灌浆速率是影响粒重的主要因素,而且R对粒重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而对春性品种,与粒重显著相关的灌浆参数为Rmax、R、R2;半冬性品种,平均灌浆速率R、R1和T2与粒重显著相关。针对河南省小麦灌浆后期常有干热风的气候特征,通过栽培措施协调不同习性小麦品种灌浆速率与持续时间的矛盾,选育平均灌浆速率较高的高肥小麦品种,从而达到增加粒重、获得高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不同生育时期施氮肥与小麦的产量、千粒重、穗粒重、抗倒伏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小麦幼穗分化药隔后期适量追肥可明显地发挥穗粒数和千粒重的潜力。前氮后移,重施药隔肥,可增强后期植株的吸氮能力,有利于籽粒灌浆,增加穗粒重,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11.
郭盈温  赵花周  袁华京 《安徽农业科学》2013,(14):6173-6174,6177
南阳是河南省粮食主产区,夏粮产量对全年粮食生产至关重要。虽然在小麦生育前期,基本苗和苗情都和黄淮高产麦田没有很大差别,但由于后期外界因素的差别和影响,主要是倒春寒、干热风和连阴雨,易形成冻害、冷害、赤霉病、植株早衰、穗发芽等,导致穗粒数减少,粒重降低,品质下降,产量受到很大影响。通过小麦灌浆期、灌浆阶段影响南阳小麦灌浆的外界因素的分析,提出如何应对南阳小麦灌浆期的各种不利因素,认为提高小麦灌浆速度和缩短灌浆时间,着重增加小麦粒重,从而提高小麦产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12.
四川盆地小麦的粒重优势明显,但其稳定性受生育后期不利环境的影响较大,研究籽粒灌浆参数的稳定性对于提高粒重和产量的稳定性十分重要。以10个粒重、熟期和株叶型差异明显的小麦品种为材料,设置5个试验环境(年份×地点),研究小麦籽粒灌浆参数的基因型差异及其稳定性。结果表明,参试品种的千粒重差异很大,环境均值变动在42.9~53.0g之间。多数灌浆参数均存在显著的基因型差异和环境效应,且年份效应大于地点效应。相同年份,粒重(TKW)、最大灌浆速率(Rmax)、平均灌浆速率(Rmean)、渐增期(T1)、缓增期(T3)及快增期灌浆速率(R2)主要受基因型的影响。CM104、CM42、CY23和NM836等品种的所有灌浆参数的稳定性都较好。相关分析表明,TKW与灌浆速率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而TKW的稳定性则主要与籽粒生长起始势(C0)、渐增期灌浆速率(R1)的稳定性关系密切,C0和R1的稳定性是决定粒重稳定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小麦倒伏从时间上可分为早倒和晚倒,从形式上可分为根倒和茎倒。一般根倒多发生在小麦生长后期,受损失较小。茎倒则在早期和后期均可发生,是倒伏的主要形式,损失较大。一般灌浆前早期倒伏主要影响粒数和粒重,减产20—50%;灌浆后晚期倒伏,主要影响粒重,一般减产10-20%。因此,防止小麦倒伏,是实现小麦高产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4.
一、小麦倒伏的分类小麦倒伏从时间上可分为早倒伏和晚倒伏,从形式上可分为根倒伏和茎倒伏。一般根倒伏多发生在晚期,损失较小;茎倒伏则早期、晚期均可发生,是倒伏的主要形式,损失较大。灌浆前期倒伏主要影响粒数和粒重,灌浆后期倒伏主要影响粒重。二、倒伏发生的主要原因(一)不良的气候条件是主要外因小麦生育后期,植株上部负荷逐渐加重,大雨过后遇大风,或风雨交加易造成倒伏。小麦生育后期风雨天多,光  相似文献   

15.
黄淮麦区不同习性小麦籽粒灌浆参数相关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目前河南省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高肥小麦品种和洛阳市农科院新培育的小麦品种为材料,用Logisitic方程对不同习性小麦品种的籽粒灌浆过程进行了拟合,用相关分析研究了灌浆参数与粒重的关系。结果表明:对所有参试品种来说最大灌浆达到时间Tmax、最大灌浆速率Rmax、平均灌浆速率R和各阶段灌浆速率是影响粒重的主要因素,而且R对粒重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而对春性品种,与粒重显著相关的灌浆参数为Rmax、R、R2;半冬性品种,平均灌浆速率R、R1和T2与粒重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6.
石满良 《现代种业》2009,(6):24-24,19
小麦抽穗后即进人生育后期,是增加粒重的关键时刻,必须防止早衰,延长光合期,使其灌浆顺利进行,进而增加粒重,夺取丰收。笔者认为,要增加小麦粒重应抓好以下“十字诀”。  相似文献   

17.
<正>针对春季以来的气候特点和苗情长势,在麦田后期管理上要突出落实好"开花灌浆水、叶面喷肥、综合除治病虫草害"等保穗、增粒、提高粒重的技术措施,夺取小麦丰产丰收。1落实开花灌浆水小麦开花后810d是籽粒形成阶段,如果水分不足,会造成籽粒退化或胚乳细胞数目减少,降低粒数和粒重。开花后10d左右进入灌浆期,此  相似文献   

18.
小麦籽粒灌浆特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根据 1998~ 2 0 0 0年对不同小麦品种灌浆特性的观察 ,利用logistic方程拟合其籽粒灌浆过程 ,并推导出一系列次级灌浆参数。用通径分析逐步回归等统计方法分析了不同灌浆参数与粒重的关系。结果表明 ,籽粒灌浆速率和灌浆期持续天数是影响鲁中南高产小麦粒重的 2个重要因素 ,灌浆速率的作用更大。进一步分析表明 ,灌浆快增期灌浆速率、持续天数和渐增期灌浆速率密切相关。因此 ,提高渐增期灌浆速率对增加粒重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从抽穗到灌浆成熟,是小麦生长的后期.小麦抽穗后,茎、叶生长基本停止,生长中心转入开花授精和灌浆成熟的生殖生长时期.抓好此阶段的田间管理,可促使穗粒数及粒重有所提高.主要措施是:  相似文献   

20.
以两系杂交稻组合培两优E32和培两优500为材料,探讨水稻籽粒胚乳内源激素与粒重的关系.结果发现,籽粒胚乳内源IAA,GA3,Z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随生育期延长先升后降,ABA则相反.灌浆前期较高的ABA/IAA值有利于籽粒灌浆,增加粒重,灌浆后期高ABA/AA值则不利于籽粒充实.多元同归分析表明,内源IAA,ABA,GA3和z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互作效应,其中IAA和ABA之间的互作效应对粒重影响达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