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植被动态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通过回顾植被动态研究的历史,简要概述了植被动态的发展。综述了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历年来植被动态的研究现状。研究指出植被动态变化与农牧交错带内气候、自然环境演变、农牧业经营方式的转变及土地利用有着密切的关系。结合前人的研究,根据农牧交错带内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出应从北方农牧交错带植被动态与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生态系统健康以及对全球变化响应的关系进行研究,揭示其受损及恢复机理,为农牧交错带受损的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北方农牧交错带沙尘源植被恢复潜力评价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北方农牧交错带沙化土地植被恢复进程缓慢和沙尘源植被恢复潜力评价困难的问题,该文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对北方农牧交错带沙尘源植被恢复能力进行潜力评价.该评价模型首先采用比例标度法对沙尘源影响因素打分,再用改进的层次分析法确定沙尘源植被恢复影响因素的权重,并通过综合指数反映植被恢复能力,最后利用模糊隶属度对植被恢复能力进行分级.试验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确定北方农牧交错带沙尘源植被恢复潜力,并为确定沙尘源植被恢复的优先顺序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3.
采用α-多样性指数即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群落均匀度指、和丰富度指数对盐池县四儿滩湿地周边的植被与盐池县天然草场、人工封育区和撂荒地的植被进行比较研究,得出湿地周边的植被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都大于天然草场,大于撂荒地,人工封育区植被多样性指数最小.均匀度指数撂荒地最大,其次分别是天然草场和湿地,人工封育地均匀度指数最小.  相似文献   

4.
盐池不同保护及恢复措施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以位于我国西北半干旱区的宁夏盐池县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植被保护及恢复措施下植物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选取4类样地类型:分别为老封育区草地、新封育区草地、退耕地、天然草地。老封育区草地各项植物多样性指数均为4类样地类型中最低,可见,并不是封育年限越长,植被恢复生长效果就越好。退耕地的综合多样性指数及均匀性指数在4类样地类型中均较高,退耕还草是一种非常可取的植被恢复措施。  相似文献   

5.
利用极点排序法对宁夏盐池县四儿滩湿地交错带的边界进行确定,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其植物的生物多样性.结果表明:1)沿湿生带-交错带-旱生带的生境梯度,交错带划分结果为北样线交错带样方为N8 ~ N13,南样线为S15~ S24,东样线为E13 ~ E22,西样线为W23~W30.2)4条样线多样性指数与丰富度指数均表现为交错带>旱生带>湿生带,均匀度指数均表现为旱生带>交错带>湿生带,优势集中性指数均表现为湿生带>交错带>旱生带.3)受人为干扰和地形差异的影响,不同方向植物群落差异较大,北样线和东样线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匀性指数较高,优势集中性指数较低.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气候对植被的影响规律,以宁夏盐池县为对象,采用样方调查法进行植被调查,并收集研究区降水、气温等气象资料。通过统计学方法对调查资料进行处理,并结合多年的气象数据分析了宁夏盐池气候变化对各种植被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大时间尺度上,气温与植被生长呈负相关;在短期内,植被生长与气温关系不很明显;降水与盐池地区植被生长呈现明显的正相关,是植被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降水的变化对植被的影响存在滞后效应,主要体现在植被盖度、植被高度和生物量上。  相似文献   

7.
半干旱区湿地植被群落结构与交错带的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四儿滩湿地为例,通过2005—2010年7—9月份的野外调查,以重要值为基础数据,采用丰富度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数﹑生态优势度指数对四儿滩湿地植被群落结构年际间的变化以及湿地湿生带、交错带、旱生带这3带之间植被群落结构的差异进行了对比分析,并研究了湿地—干草原交错带边缘效应。结果表明:(1)四儿滩湿地植被生长状态在2005—2007年呈现增长趋势,2008—2010年长势衰减,湿地出现退化情况。其中,2007年植被长势最好,2010年植被长势最差。(2)在湿地与干草原交错带中,出现明显的边缘效应。生态优势度(SP)、丰富度(R)和物种多样性(SW)均是交错带最大,其次是旱生带,湿生带最小。(3)铁路建设对湿地边缘靠近铁路的旱生带影响最大,而上游人工湖的建设对湿生带影响最大。(4)在四儿滩湿地,交错带的植被变化情况与降雨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塔里木河是我国干旱区最长的一条内陆河,同时塔里木河流域也是我国生态环境脆弱地区之一,总体上荒漠化日益加剧,具体表现为土地沙漠化、土壤盐渍化、草场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这些都严重的制约了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阿拉尔灌区位于塔里木河上游,从1950年以来,本区垦荒规模逐渐扩大,现已成为塔里木盆地最大的新绿洲。绿洲内部水量不断增加,而绿洲以外的水量却在减少。根据对样地的实际调查资料,采用物种多样性指数、丰富度和均匀度指数对塔里木河上游阿拉尔地区的天然植被的物种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本研究区内的植物区系组成贫乏,群落结构简单,绿洲一荒漠过渡带的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均非常低。通过以上分析并结合实际情况,可以得出了以下结论:本地区天然植被生态系统在人类干扰下普遍存在退化现象,尤其在绿洲一荒漠过渡带,这种现象更为严重,应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对天然植被特别是过渡带的植被进行生态恢复。  相似文献   

9.
基于SPOT-VGT NDVI时间序列的农牧交错带植被物候监测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为了分析中国农牧交错带植被典型物候期(生长开始日期,生长结束日期和生长季长度)的变化趋势,利用2001-2010年SPOT-VGT NDVI(SPOT-VEGETATION normalized differential vegetation index)数据,基于Savitzky—Golay滤波和动态阈值法,提取了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植被物候期,探讨研究区植被物候期的空间差异和时间变化。研究表明,农牧交错带植被的生长季一般从4月中旬到5月下旬开始,9月下旬至10月下旬结束;从西南部到东北部,植被物候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农田植被物候期与自然植被略有不同;对研究区10a物候期线性拟合,得出研究区大部分植被覆盖区域生长季开始日期呈现提前趋势,提前日期大约为1~10d左右;除部分地区外,2001-2010年农牧交错带植被生长季结束日期没有明显变化趋势;10a间研究区大部分草地生长季延长,也有一部分地区的生长季出现缩短趋势。研究提取结果与已有的相关研究结果较为一致,可为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评价和保护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是中国少数关键的生态区域和全球变化响应敏感区域之一,对保持中国北方生态系统的农业生态服务功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该文从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研究的重要性入手,分析了近年来国内外在农作物产量研究方面的进展,提出北方农牧交错带高时空分辨率的农作物产量分布格局和预测研究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对发展北方农牧交错带高时空分辨率的农作物产量分布格局和预测研究的主要方向和途径,对未来气候变化对该区农业生产力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利用1986年、1993年和2000年3期遥感资料,基于遥感和GIS技术,选取反映景观格局特征的指数,分析了陕北农牧交错带景观格局及动态变化的特征。结果表明,陕北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景观整体多样性增加,整个景观正从单一景观向多样化的景观过渡,景观类型在空间上呈离散性分布趋势,结构复杂,景观斑块间离散度增大,形状变得较为不规则,整体破碎度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12.
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为典型生态脆弱带,对其科学合理的界定对基于资源利用的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北方农牧交错带界定的最基本条件是水分条件,但是前人的界定均以降水作为水分条件,均没考虑灌溉对农牧交错带形成的影响。本研究在传统界定方法的基础上,增加了灌溉条件订正,以订正后的水分条件作为界定指标,并结合水分变率和干燥度指标,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北方农牧交错带进行界定,并进一步结合行政边界进行农牧交错带县域的划分。结果显示,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呈东北—西南走向的带状分布,总面积65.90万km~2;北方农牧交错带县(市、旗)共有123个,总面积66.08万km~2,分布于北方的9个省(自治区),农牧交错带县数量以内蒙古自治区、山西省和青海省居多,农牧交错带县总面积以内蒙最大。本研究的界定结果在位置上比农业部指定范围略向西北方向偏移,范围上分别向东北和西南扩展,增加了黑龙江、吉林、青海3个省份,去掉了辽宁省;在县域总数上有所减少,黑龙江、吉林、内蒙古、青海的农牧交错带县域(市、旗)总数有所增加,而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宁夏的农牧交错带县域(市)总数有所减少;部分位于内蒙河套灌区和宁夏河套灌区的县域被划入。由对农牧交错带水热条件的分析可知,农牧交错带大部分地区的年积温为2000~3500℃,空间上呈中间高,东北、西南低的趋势;大部分地区的水分条件(降水和灌溉)为300~450mm,空间上沿东南—西北方向递减;大部分地区的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为0~1%,空间上呈中间低,东北、西南高的趋势。本研究将灌溉指标纳入农牧交错带的界定指标系统,弥补了传统气候界定方法的缺陷,是对农牧交错带界定工作的科学补充和发展,得到的县域尺度的农牧交错带结合农牧交错带水热条件分布研究,可为农牧交错带区域农牧结构调整和精准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借鉴。  相似文献   

13.
东北黑土区农牧交错带严重的水土流失破坏了草场资源,降低了土地承载能力,导致草场沙化退化严重。为了以最快的速度最大程度地实现沙化退化草场的植被恢复与重建,通过野外小区对比试验和室内分析,采用二因素完全随机设计,研究了在不同植被条件下施用不同剂量聚丙烯酰胺后草场植被的生物学性状及物种组成的变化,分析探讨了聚丙烯酰胺促进沙化退化草场植被恢复的效果。结果表明:聚丙烯酰胺对植被盖度、株高、生物量和植物多样性的提高均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剂量在120 kg/hm2时,聚丙烯酰胺促进草场植被恢复的效果最为突出。  相似文献   

14.
北方农牧交错带界线变迁区的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变化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交错带是相邻生态系统的边缘交汇带,是陆地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和人为干扰响应较为敏感的地段。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为干扰的影响下,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地理位置和界线不断变迁,界线变迁区的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也处于快速的变化之中。该文基于气象和土地利用数据,利用遥感、GIS技术和景观生态学方法,界定了北方农牧交错带及界线变迁区的地理位置,并分析了1986-2000年界线变迁区的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时空变化特征。结果显示:(1)北方农牧交错带的西北界、东南界缓冲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不同地类之间的相互转化及土地利用动态度变化存在明显区域差异;(2)西北界、东南界缓冲区景观重心迁移的距离和方向、景观格局变化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宁夏盐池县植被恢复过程中的植物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聚类方法分析了盐池县天然草地、撂荒地、人工封育区和湿地4种样地的植被组成和群落特征,同时应用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群落均匀度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对植物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分析,以了解植被恢复的状况.结果表明,四儿滩保护区湿地由于水分充足,其植物多样性明显高于其它样地,柳杨堡人工封育区的多样性高于天然草地及撂荒地,另外,降水量对植被恢复影响明显,由于降水量减少,2008年的植被特征值和多样性指数均比2006年和2007年有所减小,其中,2008年总的植被盖度相比减少50%~60%,无量殿天然草地和四儿滩保护区湿地的生物量都减少约50%,撂荒地减少60%,而柳杨堡人工封育区相比减少了70%,2008年4种类型样地的多样性指数均有小幅度的减小,而丰富度指数有明显的降低,封育区丰富度指数比2007年减少了约46%,四儿滩湿地比2006年减少12%,比2007年减少22%,另外,四儿滩湿地的均匀度指数受影响较大,2006年为0.905,2007年为0.836,而2008年降低到0.467.  相似文献   

16.
分析不同荒漠化治理措施下植物群落的稳定性,可以为制定防沙治沙对策和措施提供基础数据。以植物α-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Sw、Simpson指数SD、群落均匀度指数Jsw和Js)和β-多样性指数(相似性系数Cs)、生物量变动系数为指标,从空间和时间2个尺度上分析宁夏盐池县不同荒漠化治理措施下的植物群落稳定性。结果表明:从α-多样性一群落稳定性分析,退耕还林措施下的植物多样性指数和群落均匀度指数较高,人工封育各指数年际间波动较小;从β-多样性一群落稳定性分析,人工封育措施下的植物群落相似性系数较大,且各年间波动较小,群落最稳定,退耕还林地次之;从功能指标分析,人工封育措施下的各年生物量值最高,退耕还林措施下的生物量波动最小。  相似文献   

17.
绿洲——荒漠交错带活化沙丘的植物群落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民勤绿洲-荒漠交错带活化沙丘上的植物群落为对象,研究了活化沙丘不同部位的沙地植物群落物种组成、结构和多样性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从活化沙丘的下部、中部、丘顶,到背风坡的中部、下部,再到丘间低地,每一个生境对应着不同的群落类型。各部位不仅植物种类和数量存在差异,而且群落结构差异明显,其中丘顶为一年生草本植被构成,而丘间低地处只有灌木。群落物种多样性与相似性指数表明,从沙丘下部到丘顶再到丘间地,生态因子的差异对物种的分布格局产生了影响,从而导致了群落结构和功能发生了变化。活化沙丘植被简单,退化严重,需加强保护,防止继续退化。  相似文献   

18.
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是指自东北西部科尔沁草原向西南沿长城至兰州附近长2 000多km、宽200~300 km的特殊地带,区内年降水量在400 mm以下,生态环境脆弱,土地生产力的丧失是风蚀对土壤吹蚀累积影响的结果。分析了农牧交错带农田风蚀的成因和风蚀对农田生产力的影响,认为通过实施农田保护性耕作措施控制风蚀是可行的,从植被覆盖及农田耕作时间、措施上对风蚀进行控制应是防治风蚀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9.
辽东山地老秃顶子冰缘地貌植物群落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老秃顶子冰缘地貌植物群落的多样性特征,为其上植被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48个样地的群落调查数据,采用物种丰富度指数和α多样性指数,对石海、石河、石流坡3种冰缘地貌植物群落的多样性进行定量研究,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植被划分为22个群系,6种植被类型,其中石河地貌上植被类型以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为主;石海地貌上以灌丛、灌草丛为主;石流坡地貌上以针阔混交林为主,22个群系对应分布于3种地貌,有些群系具有专有性,有些具有共有性。(2)3种冰缘地貌群落总体综合多样性指数大小依次为:石河石流坡石海,乔木层、灌木层综合多样性指数变化均次为:石河石流坡石海;草本层依次为石海石流坡石河。(3)不同植被类型、不同植物群系的物种多样性因所处的生境特征不同而出现差异。(4)地形因子中的海拔对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影响最大,且灌木层的物种多样性对海拔敏感程度最小。[结论]研究区植物群落的多样性特征较好,海拔是影响多样性指数的主导因子。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我国南方农牧交错带内生态系统生产能力的变化程度,以2005—2014年MOD17A3H数据为数据源,利用简单差值法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对区内的植被年均NPP空间分布及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2005—2014年南方农牧交错带内植被NPP分布差异较大,整体呈南部高北部低。(2)年均植被NPP为389 gC/(m2·a),平均植被NPP变化范围在344~426 gC/(m2·a)之间。(3)2014年较2005年相比,南方农牧交错带植被NPP增加了106 gC/(m2·a)。但10年间植被NPP总体变化呈略微减少趋势,减少的地区面积占南方农牧交错区总面积的57%。(4)不同生态系统平均植被NPP均值表现为:森林生态系统 > 农田生态系统 > 灌丛生态系统 > 湿地生态系统 > 草地生态系统;不同生态系统植被NPP变化相似,呈波动略微减少变化。说明区域内生态系统变化波动较为明显,应对该区域生态系统给予更多的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