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安(今福建省建瓯县)东,众山连绵,广三十多里,有内茶园三十六所,外茶园三十八所。内园中有山一座,宛如翔凤俯饮之状,因名凤凰山。山下茶焙面向北方,南唐时,始称为北苑。据丁谓《北苑茶录》载:官私之焙千三百三十有六,而独记官焙三十二。计东山十四焙,南溪十二焙,西溪四焙。北山二焙中,北苑茶推居首位。  相似文献   

2.
巩志 《福建茶叶》1999,(4):52-53
宋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龙团凤讲、名冠天下"!宋徽宗赵倩以建安北苑为背景,撰写了《大观茶论》,赞誉"北苑龙凤茶,采摘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盛造其极"。建州凤凰山之北苑,是全国贡菜制作中心,是中国古代精制茶发祥地,其龙凤贡茶是我国茶叶生产中一颗绚丽璀灿的明星。研究中国宋代茶文化必从贡茶说起.而讲贡茶又离不开建茶。我国贡菜制度在唐代已经确立。代宗大历五年(770),在顾清山设贡茶院,官营茶叶自此始。条至陆羽著作《茶经)问世,对中国茶文化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然而(茶经)不第建茶,放北苑条、武…  相似文献   

3.
福建茶文化纵横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詹梓金 《福建茶叶》2000,(Z1):12-13
福建产茶文字记载 ,最早见诸南安县莲花峰石刻“莲花茶襟” (公元 376年 )。陆羽《茶经》对福建建州等地产茶有“往往得之 ,其味极佳”之誉。八世纪福建列入全国主要茶区 ,为茶税主要来源之一。宋代采造茶叶供皇室饮用的贡焙 ,由江苏阳羡改设在福建建安 (今建瓯市 )的北苑。北苑贡茶经蔡襄等人的倡导 ,茶叶采制技艺的精湛 ,品饮的考究 ,“莫不胜造其极” (《大观茶论》)。与此同时 ,品尝 ,评比茶叶的“斗茶之风”更风靡全国。这时也是我国茶文化的繁荣时期 ,论述北苑茶采制技艺、品饮艺术的著作与诗文空前繁盛。以著名的蔡襄《茶录》 ,范仲…  相似文献   

4.
新世纪之春 ,3月 10日。北苑之春茶会于福州凯闽茶艺苑举行。茶会以北苑茶为主题 ,回顾北苑千年茶都发展简况 ,探讨当今北苑茶发展方向。还品尝了荣获金奖的“水仙王”、“乌龙王”。茶会主办单位有 :福建省茶文化研究会、中国新闻社福建分社、建瓯市北苑贡茶协会、福州凯闽茶艺苑。省茶文化研究会林心炯会长谈茶会的收获 :发扬北苑茶成就 ,建茶为贡 ,见于五代闽 ,盛产于唐、宋、元、明 ,是历史辉煌壮丽的一页。古代茶叶技术进步 ,较大体现制茶技术的进步 ,贡茶采制技术又是集中表现。会上 ,省博物馆介绍“宋元建安北苑茶焙遗迹考” ,这七处…  相似文献   

5.
北苑茶产于建安(令福建建瓯县),为宋、元两朝的贡茶,曾极盛于北宋。由于“建安不但形成为宋朝制茶和茶学的中心,而且宋朝茶书大多以建安贡茶为内容”,历代学者对建安北苑茶研究颇多,但对北苑的称指则有异同,本文就这些方面作初步考证。 一、史料中的“北苑” 1.北苑茶焙。《福建通志》四十五卷“古迹”中载:“五代北苑茶焙在凤凰山麓”。《元丰九域志》在  相似文献   

6.
1关于北苑 北苑古代属于建州的建安县(今福建省建瓯市),建安是州治的所在地,因此建安是建州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建州约为现在的闽北地区,建州茶叶简称建茶.建州茶叶历史较早,并稍有名气.陆羽《茶经》中说:"岭南生福州、建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由于唐时盛行饮茶,"茶为食物,无异米盐,于人所资,远近同俗"(旧唐书),茶叶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生活物质,也成为一个有利的经营项目.  相似文献   

7.
一、北苑茶溯源 福建省建瓯县(原建安县),沿建溪河畔,东去三十二里的凤凰山,其上有凤翼庙、凤冠岩诸胜,山麓紧靠一条小河边形如翔凤下饮之状,称凤凰嘴。方围数十里即古之北苑,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茶区之一。据《茶事拾遗》载,远在八世纪末唐德宗时,常袞为建州剌史,已经在这里制造“研膏茶”了。唐朝后期,建瓯的大财主张廷晖在今凤山一  相似文献   

8.
丁俊之先生《关于“洗茶”一词的商椎》(载《茶叶信息》总394期)云:“人们通常用茶壶冲泡乌龙茶时,习惯上把第一泡水倒掉,称之为洗茶……长期以来,不少人人云亦云,抱着不求甚解的态度……日本有人提出洗茶是怎么一回事……洗茶之说,可能给人以中国茶不卫生的看法……洗茶用语也欠策略,我的见解,宜修正‘洗茶’为‘浸茶’或‘温茶’。读后颇有感慨。其实“洗茶”一词始于北宋。宋子安为补充丁渭《北苑茶录》和蔡襄《茶录》记述建安茶事的不足,曾撰《东溪试茶录》,率先提出了要制成品质优异的茶,必须严格要求技术操作的四道工序———“择之必…  相似文献   

9.
<正>本刊讯"生她的山,是中国最绿的地方。身披龙凤,是她倾国倾城的衣裳。多少诗人,把她深深吟唱……"为弘扬北苑御茶文化,打造北苑御茶品牌,推进北苑御茶产业的发展,建瓯市北苑御茶文化研究所委托建瓯市方志委主任、《建瓯市志》主编赖少波等创作的《北苑御茶》荣获福建省十佳文明金曲奖,日前在福建大剧院举办的福建省"谱文明  相似文献   

10.
原文: 一、种茶宜择山高向阳之地,有黑土砂砾者种之,其味清远兼有岩骨花香之胜。 诠释: 俗话:“高山出好茶,平地产好茶。”明·熊明遇《岕茶记》也述:“茶产平地,受土所多,故其质浊。”宋子安北苑《东溪试茶录》:“茶宜高山之阴,而喜日阳之早”。唐·陆羽《茶经》记载:“上者生烂石(有光彩的砂砾土),中者生砂壤,下者生黄土”。这些都说明  相似文献   

11.
龙凤茶(亦称龙团凤饼茶),宋代驰名天下的御茶。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载:“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龙团风饼,名冠天下”。 龙凤茶产于福建建州(今建瓯市)北苑,取名为原产地北苑有龙山和风凰山之意。北宋初年,宋朝废唐代顾渚山贡茶院至建安,设官焙,置龙焙精制贡茶,北苑开始成为宋代贡茶产制中心。  相似文献   

12.
柯冬英  王建荣 《茶叶》2005,31(2):119-122
本从宋代斗茶的兴起与鼎盛、斗茶之茶、斗茶之器具、斗茶之程序、斗茶胜负的标准、斗茶的消亡、斗茶在茶化史上的地位、龙凤团茶的试制及斗茶茶艺的开发等方面论述了斗茶。认为斗茶出现于晚唐而盛于宋代,北苑之名始于南唐北苑使,而非因其面北而名北苑,论述了北苑茶的加工方法、层出不穷的茶品,介绍了斗茶的程序、斗茶胜负的标准,分析了斗茶器具的特点、斗茶消亡的原因,总结了斗茶在茶化史上的地位,通过龙风团茶的试制及系列试验,分析了影响斗茶胜负的因素。  相似文献   

13.
作者认为:石刻的发现为有关北苑茶事的考证提供了物证,特别是澄清了九百多年来北苑在南京,抑在建瓯(沈括《梦溪笔谈》云:北苑乃江南禁苑,在皇陵,非建安也。)的公案。据石刻确定的北苑地理位置,即今之建瓯  相似文献   

14.
建瓯种茶历史悠久,远在唐代就以研制生产"北苑御茶"而著称.解放以后,又创立了"建溪牌茶叶"和"明芝牌系列茶叶"等一批颇具影响力的茶业新品牌,有力推动了建瓯茶业的持续向前发展.我市在茶业原产地保护方面起步迟,进展缓慢.做好申报我市"北苑御茶"原产地保护工作势在必行.因此,笔者根据建瓯实际,对做好申报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5.
郑立盛 《福建茶叶》2000,(Z1):42-43
北苑茶产于宋代建安县 ,即今建瓯市。北苑茶作为贡茶源于后唐 ,盛于宋 ,经历了唐、宋、元、明四个朝代 4 58年 ,是我国茶业史上最辉煌壮观的一页。北苑茶文化也由此发展 ,博大精深 ,独成体系。本文就北苑茶文化作个初步探讨。一、北苑茶文化的主要形式与内容1、斗茶 宋代北苑茶品质的不断提高 ,又促进了茶叶品饮技术的提高 ,在茶人互相比试茶的品质高低的活动中 ,形成了一整套斗茶艺术 ,并为朝廷士大夫所仿效。斗茶要经过灸茶、碾茶、罗茶、候汤、盏、点茶六个步骤。灸茶 ,是把茶饼放到炭火上去烘烤。碾茶 ,把烘烤过的茶饼碾细。罗茶 ,用…  相似文献   

16.
蔡襄字君谟,福建仙游人,是北宋的一位著名茶人,他以创制小龙团茶和著作《茶录》闻名于世。我在1984年曾写了“蔡君谟与茶”,刊登在《福建茶叶》第4期上,现根据新收集到有关他的茶诗方面的资料,写一续篇,蔡襄有茶诗二十余首,这些茶诗,既是福建的珍贵茶事史料。又是中国茶文化的精品,特撰之以文供大家研究和欣赏。北苑十咏这十咏包括:出东门向北苑路,北龙、茶垄、采茶、造茶、试茶、御井、龙塘风池、修贡亭。纵观这十咏,它写了北苑的地理位置(第一、二首),贡茶(龙凤团茶)的采制和品尝(第三、四、五、六、十首),优质的条…  相似文献   

17.
<正>建瓯茶叶历史悠久,由于生态环境优越,所产的茶叶品质特别好。唐末五代闽龙启元年(933),建州人张廷晖将凤凰山方圆30里茶山悉数献给闽王王延钧,闽王将其列为皇家御茶园,因地处闽国北部,故称"北苑"。从此建茶由贡茶升格为御茶,从五代至明代,北苑御茶深受六朝(五代的闽和南唐、北宋、南宋、元、明)42位皇帝的青睐,历时458年。更可贵的是北苑茶灿烂辉煌过后没有沉寂,没有殒灭,在历史的长河中依时而变,与时俱进,用前世今生谱写了中国茶叶史上最为璀璨的一页。  相似文献   

18.
(二)采摘方面 从陆羽《茶经》来看,唐代采茶要求在天气晴朗的清晨“凌露采焉”,所选采对象是“中枝颖拔者”,此外并无更多的要求。而宋代贡焙中,则更进一步提出“凡采茶必以晨兴,不以日出,日上露唏,为阳所薄,则使芽之膏腴出耗于内,茶及受水而不鲜明,故常以早为最。凡断芽必以甲不以指,以甲则速断不柔,以指则多温易损”(宋·宋子安《东溪试茶录》)。为防茶汁蒸发,采摘时间上明确了要在日出之前,这是继承了《茶经》所说的“凌露采焉”的方法,并特别提出了“以甲不以指”的采摘手法,这对保证鲜叶的品质有重要作用。 为较长时间地保持芽叶的鲜洁度,更有“茶工多以新汲水自随,得芽则投诸水”(宋·赵佶《大观茶论》)之说。鲜叶采下后,要经过挑选,剔去“乌蒂”(红梗)“白合”(鳞片),进而“再四清洗,取令洁净,然后入甑”(宋·赵汝励《北苑别录》)。在净化芽叶的同时,还要进行分级处理,取其中最嫩者如雀舌、鹰爪,名为小芽,其次一芽一叶者为中芽等等。另有一种水芽者,“盖将已拣熟芽再剔去,只取其心一缕,用珍器贮清泉渍之,光明莹洁,若银线然”(《宣和北苑贡茶录》),故又称之为“银线水芽”。宋人熊蕃曾评论当时的芽叶之精:“郡人黄儒撰《品茶要录》,极称当时灵芽之富,渭使陆羽数子见之,必爽然自失。蕃亦谓使  相似文献   

19.
茶叶历来为闽江上游山区的传统产品,武夷茶是茶中之精品.武夷茶生产可远溯唐代,至明代,茶叶生产虽有所停滞,但"(武夷)环九曲之内,不下数百家,皆以种茶为业,岁所产数十万斤,水浮陆转,鬻之四方"[1].降至清代,茶叶商品生产有较大发展,鸦片战争后走向鼎盛. 一、福建茶叶生产的兴衰沿革 福建茶叶大规模种植开始于唐代.肃、代年间,陆羽著《茶经》记:茶"生福州、建州、韶州、象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福建有武夷茶(建州茶)与福州茶,福州茶主要是方山露牙和正黄茶两种,《三山志》记方山茶:"唐宪宗元和间,诏方山院僧怀恽麟德殿说法,赐之茶,怀恽奏曰:‘此茶不及方山之佳’.则方山茶得名久矣……盖建茶未盛前也"[2].《膳夫经手钞》记正黄茶:"福州正黄茶,不知在彼味峭."直至唐末,建茶才开始出名,所谓"自建茶出,天下所产皆不复可数"[3].五代期间,建州茶生产更加兴盛,南唐统治建州时,还大规模组织人民种茶采茶于北苑,并制造团茶,用特制的龙凤模压印,谓之"龙凤腊面茶",简称"龙凤茶",为贡茶.作为建州茶中突起的名品——武夷岩茶也已普遍种植.福建茶叶除了茶品有名外,其产量也颇为可观.唐代时,福建茶叶产量已居全国第五位[4],为全国重要产茶区.  相似文献   

20.
正一、安化黑茶品牌营销发展的现状安化黑茶早在千年前的泱泱华夏文明史上就写下了辉煌篇章。唐朝人杨晔在其编著的《膳夫经手录》中记载,安化"渠江薄片"当时已被列为宫廷贡品,宋代熊蕃《宣和北苑贡录》也明确提到安化"芙蓉仙茶"走进了宋代的皇宫庙堂,并高度评价安化在唐宋时期即享有"唯茶甲于诸州(县)"的美誉。时至元明时期,安化黑茶依旧名声远扬,朱元璋皇帝曾钦点安化每年交22斤"安化芽茶"上贡尊皇;清同治年间散黑茶"安化天尖"也走进庙堂之上。2008年湖南益阳市制订了《益阳市茶叶产业10年发展规划》(2007~2016),确立了产业发展的方向、目标和措施。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着力推进茶产业从"以产定销"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