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6 毫秒
1.
3.柱层析法 无论是采用溶剂浸提法从红茶中提取茶黄素,还是通过体外氧化制备法制取茶黄素,所得的茶黄素纯度仍然不高,限制了茶黄素类相关产品的应用和开发.  相似文献   

2.
茶多糖提纯、精制及其生理活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茶多糖的提纯精制方法、多糖组成及药理作用。目前多用水提法制茶多糖粗品;经除蛋白、脱色初步纯化;用沉淀法、超滤法或柱层析法等进一步纯化;多糖组成因原料及分离纯化方法不同有较大差别。茶多糖具有降血糖、降血脂、抗血栓、降血压及增强机体免疫力等功能,可用于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的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3.
李东  李洁媛  雷雨  童凯  姜斌  李亚兰  唐璇 《茶叶通讯》2021,48(3):399-404
近年来,茶黄素作为一种具有多种生理功能的天然物质,受到国内外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本文从筛选酶促合成茶黄素PPO的酶源、影响茶黄素制备的因素、酶工程技术在制备茶黄素上的运用以及植物源PPO结构特点和酶促氧化茶黄素机理等方面综述PPO酶促合成茶黄素的研究进展,以望能为工业化制备茶黄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茶黄素是一类具有广泛开发前景的茶叶天然产物。介绍了茶黄素提取制备的主要方法、基本原理,以及新技术在茶黄素提取制备中的应用,为开发利用茶黄素提供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综述了儿茶素酶促制备茶黄素各反应条件的研究进展,旨在为确定儿茶素酶促制备茶黄素自动化提供科学依据,并就酶促制备茶黄素在选择多酚氧化酶方面以及同工酶方面做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6.
目的本文主要利用酸催化水解人参总皂苷制备20(R)-人参皂苷Rg3。采用大孔树脂吸附法对人参总皂苷进行脱糖,硅胶柱层析法和制备HPLC法分离纯化单体人参皂苷,UPLC法能够快速、灵敏度高检测人参皂苷含量。结论研究表明,人参总皂苷在高温、低pH值条件下,20(R)-人参皂苷Rg3的转化率较高。该方法成本低廉,操作简单,适合工业化生产,为20(R)-人参皂苷Rg3在医药行业中的应用提供了基础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7.
采用茶汤有机试剂萃取分离,并分别经过反相C_(18)柱层析纯化,制备出乙酸乙酯层、正丁醇层和酸性正丁醇层三部分茶红素。根据紫外可见光波扫描计算出色价,并研究了茶红素在不同条件下的稳定性。结果表明,30%、50%和70%甲醇梯度洗脱,纯化后3类茶红素液相检测发现无咖啡碱和茶黄素,仅有少量儿茶素杂质。纯化后色素色价分别为乙酸乙酯层128.04,正丁醇层91.04,酸性正丁醇层76.16。遮光处理,p H=3酸性条件,45℃以下贮藏,有利于茶红素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对用2-氨基乙基二苯硼酸盐分析法(ISO/Tc34/SC8)测定红茶的茶黄素作了讨论。该文的实验明显地鲜释了为什么有些分析方法可产生实验室内和实验室间的差异。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问题是冲泡温度和叶子内含有的茶黄素总量和实际提取出的量的比例。叶子内含的铝对茶黄素分析的作用也作了讨论。并表明或许可能廉价的A1C1-3取代了昂贵的2-氨基乙基二苯硼酸酯试剂。用2  相似文献   

9.
研究从毛栓菌中分离得到的多酚氧化酶(PPO)用于茶黄素的体外氧化制备。结果表明毛栓菌胞外PPO较适的反应温度范围在28~36℃之间;最适pH值为5.2;恒温反应30min内均表现出较高的活性和稳定性;50%的硫酸铵可以沉淀粗酶液中96.0%的PPO。将毛栓菌PPO加入到儿茶素反应液中进行双液相反应,可得到10.19%的茶黄素,与茶鲜叶来源的PPO相比,毛栓菌PPO制备茶黄素的总含量偏低,但其中TF-3-G的比例较高,达到总茶黄素的68.10%,占脂型茶黄素总量的92.08%。  相似文献   

10.
多酚氧化酶(PPO)是茶树生理与茶叶加工中的一类重要氧化还原酶,也是茶黄素及其组分酶促合成中的关键酶。从PPO结构分类、同工酶、PPO与茶叶品质关系、PPO分离纯化及酶促合成茶黄素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茶树品种适制性评价、茶黄素及其组分高效制备以及PPO同工酶酶源筛选与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茶色素中茶黄素类的HPLC定量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应用高速逆流色谱结合Sephadex LH-20和半制备HPLC对茶色素中三种主要茶黄素(茶黄素,TF1;茶黄素单没食子酸酯,TF2+TF3;茶黄素双没食子酸酯,TF4)进行了分离纯化,并以它们为标样,建立了茶色素中三种主要茶黄素的HPLC定量法。精密度和加样回收率实验结果表明,TF1、TF2+TF3和TF4的变异系数分别为2.6’8.5%、2.0’3.8%和2.0’3.9%,三者总量的变异系数为2.2’4.1%。应用该法对Sigma公司的混合茶黄素标样测定表明,其相对误差为3.4%。对自制茶色素中茶黄素类含量分析表明,茶黄素类总量可达20.5%、其中TF1、TF2+TF3和TF4的含量则分别为6.0%、9.1%和5.4%。茶色素中茶黄素类HPLC定量方法的建立,对于茶色素质量控制具有重要的实际价值,并有助于茶色素的开发以及药理功能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2.
本文综述了茶黄素合成过程中影响茶黄素的形成、降解的各个因素,为茶黄素的生物合成提供了基本的思路,并展望了茶黄素将来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3.
儿茶素体外氧化制备茶黄素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9,他引:10  
对儿茶素通过体外酶促氧化和化学氧化定向制备茶黄素进行了研究,并对两种制备途径进行了比较。酶促氧化结果表明,发酵80分钟时,茶黄素的生成量最高(为15.05%)。化学氧化结果表明,以大叶儿茶素为材料,浓度为10βmg/ml, 氧化剂的比例为2:3:1(儿茶素: K3Fe(CN)6:NaHCO3)时,有利于茶黄素类物质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董尚胜  童启庆 《茶叶》1993,19(4):32-34
利用柱层析法提纯茶鲜中部分Ⅰ蛋白。提纯流程为:0.5MPBS(pH7.4)冰浴研磨→35%~50%饱和度硫酸铵分部→Sephadex G-200凝胶柱分离→纤维素 DE-52柱梯度洗脱→Sephadex G-25凝胶柱脱盐收集。所得蛋白液经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纯度检验仅显示一条谱带,蛋白得率为0.073 mg/g 鲜叶。提纯过程中各步收集液经免疫双扩散检验均具有部分Ⅰ蛋白活性。  相似文献   

15.
红茶酚性色素的分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向群 Clif.  MN 《茶叶科学》1998,18(2):155-156
红茶中含有三类主要的酚性色素——茶红素、茶黄素和黄酮醇甙。茶黄素和黄酮醇甙的化学结构已清楚。而茶红素是非常复杂的异源性酚性色素的混合物,分离纯化异常困难。尽管人们采用纸色谱、纤维素吸附色谱和凝胶过滤色谱分离〔1—4〕,均未能使茶红素组分完全分离开来。...  相似文献   

16.
单双液相下不同多酚氧化酶源对酶性合成茶黄素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比较了单双液相条件下不同来源的多酚氧化酶对酶性合成茶黄素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本试验体系下单双液相试验中,以不同的酶源合成茶黄素的试验效果不同,就茶鲜叶酶源而言,双液相明显比单液相的效果要显著,在单液相系统中总乙酸乙酯层茶黄素总含量达33.74%,合成率为14.245%,而在双液相系统中,其总含量达39.74%,合成率为31.792%;而就梨酶源处理而言,单液相的效果要比双液相稍好,在单液相系统中总乙酸乙酯层茶黄素总含量达45.73%,合成率为18.799%;而在双液相系统中,其总含量达40.20%,合成率为22.11%;就苹果酶源而言,单液相比双液相的效果要好些,在单液相系统中总乙酸乙酯层茶黄素总含量达18.22%,合成率为13.34%;而在双液相系统中,其总含量达11.56%,合成率为6.935%。  相似文献   

17.
采用NKA-9、AB-8和ADS-7 3种不同极性的大孔吸附树脂研究纯化茶黄素的工艺条件。比较大孔树脂的类型、pH值、上样速度、除杂液质量分数、样品洗脱液质量分数和体积对茶黄素纯度的影响,初步确定工业纯化茶黄素的工艺。结果表明,NKA-9的纯化效果明显优于AB-8和ADS-7,采用NKA-9纯化茶黄素的最佳工艺条件为:pH值为3,上样速度2BV/h,先用1BV 15%的乙醇除杂,再用3BV 90%的乙醇洗脱。纯化后茶黄素的纯度为44.1%。各单体纯化条件与上述纯化条件不尽相同,单体纯度与纯化条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天然抗氧化剂茶多酚制备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介绍了天然抗氧化剂茶多酚四种不同的制备技术,包括有机溶剂萃取法、金属盐沉淀法、吸附树脂层析法和超临界CO2萃取法。其中重点介绍了吸附树脂层析法,并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对它们进行了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9.
茶黄素体外氧化制备方法的影响因子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综述了茶黄素体外氧化制备方法中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氧化途径、底物的组成与含量、反应所选择的酶、系统pH值、反应温度和溶氧浓度。  相似文献   

20.
茶黄素类是构成红茶色素的一类重要化合物,简称 TF,目前在红茶中已发现的茶黄素有九种,主要是茶黄素单没食子酸酯(TF2),茶黄素双没食子酸酯(TF3)、茶黄素(TF1)和茶黄酸(TF4)。茶黄素与红茶品质的关系非常密切,优质红茶往往含有较高的茶黄素,目前世界茶叶贸易市场卖价较高的肯尼亚红茶和印度红茶都具有较高的茶黄素含量。1982年日内瓦召开的联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