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发病情况 广西贺州市某猪场2005年4月2日从外地购入45-55日龄断奶仔猪328头,(该批猪在原产地21-25日龄时进行过猪瘟疫苗首免),畜主将猪只饲养在同幢猪舍的28个圈内。进栏后3天发现部分仔猪皮肤苍白,被毛粗乱、厌食、咳嗽、消瘦、呼吸急促、淋巴结肿大,拉黄色稀粪,贫血、黄疸,一星期后蔓延至整幢猪舍,几乎每圈都有发病猪只,有的全圈猪只发病,当地兽医诊断为猪圆环病毒2型,并积极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至2005年4月17日,除死亡24头,被迫淘汰8头外,尚存留的296头猪只临床症状有所减轻,食欲逐渐增加,基本恢复正常。为了预防猪瘟和副猪嗜血杆菌病(经检测首免猪瘟抗体已下降或消失),随后进行猪瘟疫苗二免和副猪嗜血杆菌病灭活疫苗首免。两种疫苗免疫后10天,猪只的采食量、体温、精神状态基本正常。  相似文献   

2.
选择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和抗体阴性、猪伪狂犬病抗体阴性、猪瘟抗原阴性的20头仔猪,随机分成4组,分别为试验Ⅰ、Ⅱ、Ⅲ组及对照组,分别设计3种猪瘟、猪伪狂犬病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免疫程序,首免后第2周开始每隔2周分别采血检测抗体。试验结果表明只有试验Ⅰ组的免疫程序可行,即:21日龄进行猪瘟疫苗首免,60日龄加强免疫1次,母猪分娩前10日龄进行猪伪狂犬疫苗首免,35日龄加强免疫1次,35日龄进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疫苗首免,60日龄加强免疫1次。  相似文献   

3.
选择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和抗体阴性、猪伪狂犬病抗体阴性、猪瘟抗原阴性的20头仔猪,随机分成4组,分别为试验Ⅰ组、Ⅱ组、Ⅲ组及对照组,分别设计3种猪瘟、猪伪狂犬病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免疫程序,首免后第2周开始每隔2周分别采血检测抗体.试验结果表明只有试验Ⅰ组的免疫程序可行,即:21日龄进行猪瘟疫苗首免,60日龄加强免疫1次,母猪分娩前10日龄进行猪伪狂犬疫苗首免,35日龄加强免疫1次,35日龄进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疫苗首免,60日龄加强免疫1次.  相似文献   

4.
正猪副嗜血杆菌病,又称多发性纤维素性浆膜炎和关节炎,也称格拉泽氏病。临床上以体温升高、关节肿胀、呼吸困难、多发性浆膜炎、关节炎和高死亡率为特征的传染病,严重危害仔猪和青年猪的健康。目前,副猪嗜血杆菌病已经在全球范围影响着养猪业的发展,给养猪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1概况2015年5月12日一养殖户从外地购入124头仔猪,体重13㎏左右,5月15日注射了猪瘟疫苗,7d后注射口蹄疫疫苗,第2天陆续开始发病,2流行病学调查经了解,注射疫苗前猪只精神状态良好,采食正  相似文献   

5.
为了了解生产实践中猪瘟细胞苗和脾淋苗的免疫保护效果,试验将21日龄仔猪分成2组,32头/组,分别用猪瘟脾淋苗和猪瘟细胞苗在21日龄和56日龄时进行首免和二免,并检测首免、二免前1天及二免后42天的猪瘟抗体水平。结果表明:首免后,细胞苗组仔猪猪瘟抗体水平整齐度好于脾淋苗组,二免后两种疫苗组的仔猪猪瘟抗体效价均在1∶32以上。说明2种疫苗的免疫效果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6.
规模化种猪场猪瘟免疫情况调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猪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以高热、出血为主要特征的烈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至今仍在中国广泛流行。接种疫苗是防控该病发生的最根本的方法,为了查清山西省规模化种猪场猪瘟疫苗免疫情况,课题组采用ELISA试剂盒,对8个地市42个规模化种猪场465头哺乳猪、456头保育猪、436头育肥猪、419头母猪进行了猪瘟免疫抗体检测。查明了哺乳猪抗体阳性率平均为70.11%,保育猪抗体阳性率平均为40.57%,育肥猪抗体阳性率平均为50.22%,母猪抗体阳性率平均为69.69%,证明被检猪群免疫抗体不理想,尤其是保育猪抗体水平较低。同时对12个规模化种猪场,4类不同免疫方法免疫猪瘟疫苗的133头哺乳猪、110头保育猪、105头育肥猪、135头母猪进行了免疫抗体检测。结果表明:乳猪在吃奶前超免猪瘟高效细胞苗6头份,21日龄时二免猪瘟高效细胞苗4头份,60日龄三免猪瘟高效细胞苗2头份,母猪产后21 d跟胎免疫效果最好,使保育猪免疫抗体阳性率达到89.29%,有些猪场使用该方法免疫后,使保育猪的死亡率有了明显的降低,生长发育逐渐走向正常;而采用仔猪在断奶后28日龄至35日龄时首免猪瘟普通细胞苗4头份,60日龄二免猪瘟普通细胞苗2头份,母猪产后28 d跟胎免疫的方法效果最差,不宜推广应用。通过对山西一些规模化种猪场猪瘟免疫情况的调研,基本查清了规模化种猪场猪瘟免疫效果和最佳免疫方法,可为养猪场防控猪瘟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吴海超  覃旺  赵攀  杨帆 《猪业科学》2019,36(2):94-95
为了找到适合本场合理的商品猪猪瘟疫苗免疫程序,通过测定21日龄保育猪猪瘟母源抗体水平,再根据保育猪猪瘟母源抗体水平高低进行分组。低抗体水平组(试验组)在35日龄进行首次免疫加56日龄第二次免疫,并在二免之后21 d(77日龄)再补免一针;高抗体水平组(对照组)则在42日龄首次免疫加63日龄第二次免疫。通过ELISA方法对一免后15 d,二免后15 d、30 d、45 d、60 d及150日龄试验猪群进行猪瘟特异性抗体监测。结果显示,试验组和对照组猪瘟疫苗二免之后抗体水平均较好,但是试验组的猪瘟抗体相对比对照组好。由此得出,猪瘟整体抗体水平较低的场可将商品猪猪瘟首免时间提前,抗体水平较高的场可将猪瘟首免时间推后,即21日龄仔猪猪瘟母源抗体平均阻断率低于32%的仔猪群可将首免时间提前至21日龄至35日龄,进行3针免疫,猪瘟免疫效果更好。21日龄仔猪猪瘟母源抗体平均阻断率在44%以上,可将首免时间推迟至42日龄,免疫两针,到出栏前150日龄猪瘟阳性率能达到68%。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明高致病性蓝耳(JiangXi-1R株)弱毒疫苗免疫是否对猪瘟弱毒疫苗首免产生干扰作用,同时优化猪场现行免疫程序,本试验选取94头仔猪,分为A、B、C、D四组,A组仅在30日龄以2头份/头免疫猪瘟疫苗;B组在30日龄同时免疫猪瘟(2头份/头)和猪蓝耳疫苗(0.5头份/头);C、D组分别在15日龄以0.5头份/头和0.3头份/头免疫猪蓝耳疫苗,30日龄以2头份/头免疫猪瘟疫苗。结果表明,同时免疫高致病性蓝耳(JiangXi-1R株)弱毒苗和猪瘟兔化弱毒疫苗以及两者间隔15d免疫与不进行蓝耳免疫相比,对猪瘟首免抗体的产生没有明显的干扰作用;间隔15d以0.3头份或0.5头份免疫高致病性蓝耳(JiangXi-1R株)弱毒苗,对猪瘟首免抗体水平也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9.
副猪嗜血杆菌病又称为革拉瑟氏病,是由副猪嗜血杆菌引起的多发性纤维素性浆膜炎。副猪嗜血杆菌病主要发生于3-10周龄的猪只,但近年来受霉菌毒素及一些病毒性免疫抑制疾病流行的,如猪瘟、伪狂犬、猪流感、猪圆环病毒和蓝耳病等,造成猪群免疫力低下,猪群发病日龄有后移的迹象,甚至20-25周龄的猪群也会发病,并且以急性型为主,死亡率较高。  相似文献   

10.
为了筛选出适合生产实际和防疫要求的免疫程序,选择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抗体阴性、猪伪狂犬病抗体阴性、猪瘟抗原阴性的20头仔猪,随机分成4组,分别设计猪瘟、猪伪狂犬病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免疫程序进行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只有试验Ⅰ组的免疫程序可行,即21日龄进行猪瘟疫苗首免,60日龄加强免疫1次;母猪分娩前第10天进行猪伪狂犬疫苗首免;35日龄加强免疫1次;35日龄进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疫苗首免,60日龄加强免疫1次。  相似文献   

11.
石徐圣 《兽医导刊》2022,(3):216-217
猪瘟继发副猪嗜血杆菌病是养殖业中的常见疾病,尤其是猪瘟和副猪嗜血杆菌病都是免疫抑制类的疾病,具有诊断难度大的特点.发病之后可能在养殖场内迅速的扩散和蔓延,死亡率比较高,会给养殖户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为此,应该加大对猪瘟以及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断和方法力度,减少猪瘟继发副猪嗜血杆菌病的不利影响,推动猪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银杏叶黄酮苷提高仔猪免疫力的效果,本试验选用银杏叶黄酮苷与副猪嗜血杆菌本地分离株血清5型灭活疫苗混合,研制副猪嗜血杆菌银杏叶黄酮苷佐剂疫苗。分别以不同浓度首免15日龄仔猪,21日龄二免,二免后1周,对免疫仔猪用本地分离副猪嗜血杆菌血清5型强毒株进行攻毒,并于28、35、42日龄时采血检测仔猪血清中TFN-α含量,在28、35日龄时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中CD4~+、CD8~+含量并计算CD4~+/CD8~+比值。结果表明,疫苗中加入1.4 mg/m L银杏叶黄酮苷,对5型强毒株的攻毒保护率为100%,对外周血CD4~+/CD8~+T淋巴细胞亚群的比例以及血清TFN-α的含量均有一定提高,说明银杏叶黄酮苷对副猪嗜血杆菌灭活疫苗具有明显的免疫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农六师垦区规模场和散养户猪瘟母源抗体消长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制定科学的仔猪猪瘟免疫程序,以规模化养猪场和散养户中经猪瘟疫苗免疫后母猪所产仔猪为研究对象,利用正向问接血凝试验对其猪瘟母源抗体消长情况进行检测。结果表明:仔猪通过母乳获得被动免疫保护,在7日龄母源抗体达到高峰;规模场仔猪7-28日龄保护率在70%以上,35日龄保护率下降到63.2%,42日龄时仍然有7头仔猪有保护力;散养户仔猪7~21日龄保护率在70%以上,到28日龄下降至60%,42日龄时基本无保护。因此,规模化猪场仔猪猪瘟疫苗的最佳首免时间为28~35日龄,散养户仔猪的最佳首免时间为2l~25日龄。  相似文献   

14.
正对于2016年猪场疫情的防控来讲,要继续做好对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瘟、猪伪狂犬病、猪流行性腹泻、口蹄疫、猪圆环病毒Ⅱ型等常见疫病的防控,同时做好对副猪嗜血杆菌病、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绿脓杆菌和变形杆菌等常见细菌病的防控。要密切关注其疫病的流行动态,加强对猪场生物安全措施的保障,做好对猪群的疫苗免疫和保健工作,选择高质量的疫苗,定期监测其母源抗体,制定合理的疫苗首免日龄,据猪群的具体情况调整和优化其疫  相似文献   

15.
为了确定仔猪免疫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和猪口蹄疫3种疫苗的最佳首免日龄,课题组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米东区一养猪场刚刚生产的30头仔猪开展了3种猪病母源抗体持续期测定,结果表明:母猪的抗体水平和仔猪是否吃到初乳决定着仔猪的母源抗体持续的时间;在1~7日龄仔猪的母源抗体水平达到最高峰,7日龄后,母源抗体水平逐渐衰减,并与日龄呈负相关;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和O型口蹄疫的母源抗体持续期分别为28~32 d、30~35 d和29~34 d,根据这3种猪病的母源抗体持续期,确定了这3种疫苗联合免疫的最佳首免日龄为28~35日龄。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猪用转移因子对猪瘟免疫抗体水平的影响,本研究选取25头20d龄仔猪进行了10周的抗体水平检测试验。试验猪随机分为试验Ⅰ、Ⅱ、Ⅲ、Ⅳ组和对照组,各组均在21d龄进行猪瘟疫苗首免,对照组用生理盐水稀释猪瘟疫苗肌肉注射,试验Ⅰ组用转移因子注射液0.2mL/头与用生理盐水稀释的猪瘟疫苗混合肌肉注射,试验Ⅱ组用转移因子注射液(0.2mL/头)与用生理盐水稀释的猪瘟疫苗分别肌肉注射,试验Ⅲ组在首免接种前3d,每天用转移因子注射液(0.2mL/头)肌注,第三天用生理盐水稀释猪瘟疫苗肌肉注射,试验Ⅳ组用生理盐水稀释猪瘟疫苗肌肉注射,同时用转移因子注射液(0.2mL/头)肌肉注射3d。各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于首免前1d,首免后第7d、14d、28d、42d、56d和70d由前腔静脉采血,采用猪瘟ELISA法检测猪瘟抗体水平。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较,转移因子在猪瘟疫苗首免接种时或前后与猪瘟疫苗联合应用的免疫增强作用都是明显的,其增效作用的排序是Ⅲ组Ⅳ组Ⅰ组Ⅱ组。从本次试验结果看,转移因子可作为猪瘟疫苗的免疫增效剂,采用试验Ⅲ组的做法增效作用最好。  相似文献   

17.
2004年12月本市一个有600头外二元母猪的规模化猪场245头哺乳仔猪25日龄断奶后,部分仔猪开始食欲不振,扎堆,体温在41℃以上,呈稽留热,迅速消瘦,共济失调,病仔猪腹泻,粪便黄色稀薄恶臭,眼结膜水肿,有分泌物,末梢皮肤发绀,腹下、四肢、后躯有大小不等出血斑点。其后20 d内全部死亡或淘汰并开始扩散到其他仔猪舍。病料送南京农业大学实验室,用IDEXX公司的猪瘟鉴别诊断试剂盒检测到猪瘟野毒阳性。此外,通过PCR检测没有检测到伪狂犬病病毒、圆环病毒、副猪嗜血杆菌,因此确诊为猪瘟感染。该场通过猪瘟疫苗紧急接种和仔猪超免等措施很快控制了…  相似文献   

18.
为了提高猪瘟疫苗免疫效果,增强猪群抵抗猪瘟病毒感染能力,采用ELISA方法对某猪场仔猪母源抗体消长情况进行监测,根据母源抗体消长规律对猪瘟疫苗首免日龄由原来的20日龄调整为35日龄,二免日龄由60日龄调整为65日龄。连续两批商品猪的猪瘟抗体监测数据表明,免疫程序调整后猪群的猪瘟抗体合格率上升,变异系数下降,疫苗免疫效果提高明显。  相似文献   

19.
选用非免仔猪共256头,随机分为5个试验组。每个试验组选用不同厂家生产的猪瘟疫苗,分别在28日龄对非免仔猪进行首免,首免前采用前腔静脉采血检测母源抗体。首免后21d采血检测免疫抗体,及时进行强免。于强免后21d采血检测免疫抗体,采用猪瘟正向间接血凝试验方法。结果表明,第1,2,3组猪瘟疫苗免疫效果优于第4、5组。  相似文献   

20.
仔猪吸吮经猪瘟疫苗免疫的母猪的初乳后,对10头母猪和各所产仔猪中的任意2头在14、21、28、35日龄分别采血,采用正向间接血凝试验检测猪瘟抗体水平,监测母源抗体在仔猪体内的消长规律,以探索金华猪仔猪猪瘟疫苗最佳首免时间;检测母猪抗体水平以探索对仔猪母源抗体的影响。结果发现,仔猪母源抗体水平随着日龄增大而逐级降低,半衰期为17d左右;仔猪母源抗体水平与母猪抗体水平成正比,随着日龄的增加母猪对仔猪母源抗体影响越来越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