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保护地黄瓜霜霉病流行及其防治模拟系统(简称SSCDMC)是从1987年组建的黄瓜霜霉病模拟模型(SIMCD)发展而来的.与SIMCD相比,SSCDMC增加了两大部件——人机界面和防治决策子系统.前者通过会话方式进行人机合作,操作极为简便.而后者则是以现有的各种有关的防治技术研究成果为基础综合而成的,包括抗病品种,生态防治,化学防治及其它防治措施四大类,各类中又下设二级或三级的具体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2.
 保护地黄瓜霜霉病流行及其防治模拟系统(简称SSCDMC)是从1987年组建的黄瓜霜霉病模拟模型(SIMCD)发展而来的.与SIMCD相比,SSCDMC增加了两大部件——人机界面和防治决策子系统。前者通过会话方式进行人机合作,操作极为简便。而后者则是以现有的各种有关的防治技术研究成果为基础综合而成的,包括抗病品种,生态防治,化学防治及其它防治措施四大类,各类中又下设二级或三级的具体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3.
广州地区黄瓜霜霉病流行速率的预测模型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通过对广州地区黄瓜霜霉病 4点 4年的系统调查 ,初步明确了该地区黄瓜霜霉病的发生规律 ,对该病的流行速率及其相关因子进行逐步回归分析 ,组建了广州地区黄瓜霜霉病流行速率的预测模型 ,利用历史数据对该模型进行检验 ,其预测 5d和10d的病情指数的准确度分别为88.16%和68.11% ;用该模型预测2000年黄瓜霜霉病的病情指数 ,其预测5d和10d的病情指数的准确度分别为94.47%和69.43%。  相似文献   

4.
黄瓜霜霉病是日光温室黄瓜的主要病害,流行时间长,为害严重,它还是春棚和露地黄瓜霜霉病的重要菌源地。因此,抓好日光温室黄瓜霜霉病防治尤其重要。1 日光温室黄瓜霜霉病防治的三个关键期1.1 定植这是防治的第一关。通常为了利于缓苗,定植后即浇水,并闭室保温,尤其是夜间。因此,棚内湿度大,叶面结露时间长,瓜苗长势弱是当时黄瓜生产的主要特点,如果定植苗带有霜霉病,防治不及时或用药不对路,则霜霉病大流行并毁种的可能性极高。因此在定植前、后,选用对路的保护剂或治疗剂  相似文献   

5.
保护地黄瓜霜霉病的无公害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霜霉病是保护地黄瓜普遍发生的一种真菌性叶部病害。多年生产实践证明 ,充分利用保护地环境的可控性 ,合理运用无公害防治技术 ,能有效控制黄瓜霜霉病的发生危害。1 保护地黄瓜霜霉病的主要发病因素1.1 品种品种间抗病性差异较大 ,密刺型品种抗病性较差 ,津杂、津春等品种较抗病。1.2 温度和湿度温度和湿度是影响黄瓜霜霉病发生、流行的重要因素。棚、室内相对湿度在 83%以上、温度在 15~2 2℃ ,有利于病害的发生与流行。在信阳市 ,当自然环境中日气温为 5~ 10℃时 ,棚、室内的日气温一般为 15~ 2 0℃ ,这一时期是霜霉病发生的高峰期…  相似文献   

6.
硅对黄瓜霜霉病抑制效果和抗性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营养液中加入不同浓度硅且接种黄瓜霜霉病菌后,通过调查其病情指数和检测黄瓜叶片内硅元素含量及过氧化物酶(guaiacol-peroxidase,POD)、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苯丙氨酸解氨酶(phenylalanine ammonia-lysae,PAL)、β-1,3葡聚糖酶(β-1,3-glucanase)、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dismutase,SOD)5种抗霜霉病相关酶活性,探讨硅抑制黄瓜霜霉病的生理生化机制。结果表明,营养液中硅浓度为100mg/L的处理,黄瓜霜霉病病情指数为21.3,防治效果达到62.8%;营养液中硅浓度与黄瓜叶片内硅元素含量呈正相关,200mg/L处理叶片内硅元素含量最高,且7天后达到2.98mg/g;加硅处理接种黄瓜霜霉病菌后,黄瓜叶片抗病相关酶活性变化明显且差异达显著水平,其中硅浓度为100~200mg/L时上述5种酶活性最高。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黄瓜霜霉病菌对烯酰吗啉及双炔酰菌胺的抗性时空动态及这两种药剂对黄瓜霜霉病的田间防效,采用叶盘漂浮法检测了2011~2016年采自河北省和山东省黄瓜主产区的霜霉病菌1 821个菌株对烯酰吗啉及双炔酰菌胺的敏感性,并采用茎叶喷雾法对这两种药剂的田间防效进行评估。结果表明:黄瓜霜霉病菌1 821个菌株对烯酰吗啉和双炔酰菌胺抗性频率分别为88.5%和34.3%,供试菌株中对烯酰吗啉的低抗菌株及对双炔酰菌胺的敏感菌株占优势,平均抗性倍数分别为8.92和2.44,抗性指数分别为0.42和0.27。黄瓜霜霉病菌对这两种药剂的抗性频率、抗性倍数及抗性指数随着监测年限及地域的不同而波动。在河北定兴和山东寿光日光温室进行的田间药效试验中,按照药剂田间推荐剂量喷施4次,50%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和250 g·L-1双炔酰菌胺悬浮剂对黄瓜霜霉病表现出良好的防效(85%以上),与两地黄瓜霜霉病菌对烯酰吗啉产生低抗、对双炔酰菌胺敏感的监测结果一致。由此推断,50%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和250 g·L-1双炔酰菌胺悬浮剂可在对甲霜灵(或精甲霜灵)、噁霜灵及嘧菌酯普遍产生抗性的地区,作为58%甲霜灵·代森锰锌WP、68%精甲霜灵·代森锰锌WG、64%噁霜灵·代森锰锌WP 和250 g·L-1嘧菌酯SC的替代药剂单独使用或与不同作用机理的杀菌剂混用,防治黄瓜霜霉病。  相似文献   

8.
 经过9年在塔里木盆地边缘干旱区对伽师县等3个相互隔离的甜瓜霜霉病流行系统的实地调查研究,提出了甜瓜霜霉病远距离传播的三级空间结构。一个甜瓜霜霉病流行系统单元是在一个绿洲内,围绕可提供初侵染病原的黄瓜温室区而形成的,其空间结构分为区系(包含若干种植区)、种植区(包含若干田块)和田块三级结构。伽师甜瓜霜霉病流行区系分为3个种植区,甜瓜霜霉病每年春季最先从位于种植一区发生霜霉病的黄瓜温室附近的甜瓜开始发生,之后甜瓜霜霉病由近向远逐步传播。种植二区和种植三区甜瓜霜霉病的初发病时间(初发病中心出现的时间)比种植一区的分别平均晚20和45d,发病中心与初菌源地的平均距离分别是56.4和106.5km,表明此地甜瓜霜霉病菌远距离传播经历了从种植一区到种植二区,再从种植二区到种植三区的传播过程。  相似文献   

9.
丁秀美 《植物医生》2009,22(5):18-19
黄瓜霜霉病是黄瓜栽培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危险病害.它具有传播快、潜育期短、来势凶猛、为害严重的特点。低温高湿是霜霉病发牛与流行的关键因素.保护地栽培黄瓜.其生长环境更利于陔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弱光胁迫下黄瓜霜霉病抗性评价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明确弱光胁迫下黄瓜霜霉病田间发病规律及遗传特性,筛选抗霜霉病黄瓜品种,以15份黄瓜自交系为试材,在弱光条件下通过子叶接菌诱导寄主植株发病,同时结合田间发病率及病情指数调查进行复合抗性鉴定,进而筛选抗病组合,并对其分离世代进行抗性鉴定与遗传特征分析。结果表明,供试15份材料中共筛选出4个典型品系HB1、HB2、HB3和HB4,其病情指数分别是14.17、28.71、63.33和78.33,分别属于高抗、抗病、感病和高感病类型。这4个亲本的F1代及分离世代群体中霜霉病抗性与亲本抗性均存在正相关关系,抗性亲本的后代表现出较强的抗性;F2代群体病株分离现象比较明显,呈偏态分布,有明显的主基因+多基因存在特征,表明弱光胁迫下黄瓜霜霉病受主基因+多基因控制,主基因效应值较大。经田间抗病性鉴定分析,初步筛选出组合HB12、HB13和HB21为抗霜霉病组合,可用于后续抗病品种的选育。  相似文献   

11.
大棚黄瓜霜霉病流行模拟模型的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2.
尖角突脐孢菌在温室环境下侵染稗草的致病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稗属(Echinochloa)杂草是全世界水稻等作物生产中的一类恶性杂草。人工除稗安全但费时费力,化学除稗高效但伴随农产品安全和环境相融友好方面的潜在风险。因此,寻求安全高效的除稗活性成分和施药技术成为国际上除稗剂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在研究和开发生物除稗剂的技术体系中,满足高通量筛选安全、高效的除稗生防因子的温室检测体系是极为重要的支持平台,同样,生物除稗剂的田间科学施药技术亦应依据生防因子在稗草上致病和致害所需的最佳条件来制定。基于此,亟需探明生防因子侵染稗草致病的相关条件并建立快速有效的生防因子除稗效果温室检测体系和田间施药技术。本文系统研究了影响尖角突脐孢菌侵染稗草的相关因子,建立了稳定的温室环境下尖角突脐孢菌侵染稗草的致病体系。  相似文献   

13.
激活蛋白PeaT1诱导烟草对TMV的系统抗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枯斑三生烟草(Samsun-NN)经激活蛋白PeaT1诱导后接种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TMV),对TMV产生了明显的系统获得抗性,枯斑抑制率达54.15%,枯斑大小也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研究结果表明,PeaT1处理烟草植株下位三片叶不同时间后,其上部叶片中PPO、POD和PAL 3种抗病防御酶活性均比对照提高,第4 d酶活性达到最高值。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经PeaT1诱导4 d后烟草叶片中抗病相关基因PR1a、PR1b、NPR1在转录表达水平上较未诱导对照都有不同程度的上调。由以上结果我们推测PeaT1诱导烟草产生了系统获得抗性,本研究为进一步阐明PeaT1诱导植物抗病的信号传导途径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在温室中,将供试的13个水稻品种和7个鉴别品种的幼苗用稻瘟病菌的11个菌株分别进行接种,以同等条件下鉴别品种对菌株的反应所确定的小种,作为供试品种对该小种的反应,然后应用生物间遗传学的原理和方法来推导品种和菌株的基因型。结果表明:供试的水稻品种和稻瘟病菌株(或小种)间存在17个限定性相应基因对,不同品种所含的抗病性基因数有所不同,其作用是在相应的无毒性菌株(或小种)存在情况下而表现出品种的抗病性基因愈多,可能表现的抗病力愈强。本研究结果为水稻抗稻瘟病育种选择抗原亲本以及生产上选用具有较多抗病基因的品种进行合理布局,提供了有重要参考价值的遗传学信息和依据。  相似文献   

15.
花椒枯穗病病原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en Zanthoxylum bungeanum ear blight diseased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Research Base of Forestry Research Institute of Hebei Province of China during 2009. Three isolates were obtained from diseased samples and no distinct difference could be observed among them. The fungus E-1 was determined to be responsible for this disease by the Koch’s Postulation. Morphological and the phylogenetic tree constructed based on ITS sequences showed that 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s were the same as Alternaria alternata and the homology between E-1 and A. alternata was up to 100 percent. It indicated that E-1 was A. alternate(JQ973810).  相似文献   

16.
Australia is free from fireblight, a serious apple and pear disease. Published models and weather data from all major apple and pear-producing areas of Australia were used to predict the possible severity of the disease and losses in production should the disease enter and establish in Australia.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fireblight could be severe in most areas in most seasons. In the worst case, with every area affected, this could result in up to 20% losses in apple production and up to 50% losses in pear production.  相似文献   

17.
草莓灰霉病是草莓种植期间和采后主要真菌性病害,严重影响草莓的产量和品质。本研究通过离体试验对比了水杨酸、哈茨木霉、尖孢镰刀菌菌株F-1和F-2防治草莓果实灰霉病发生的效果,发现非致病性尖孢镰刀菌菌株F-1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田间防效测定结果显示,F-1对草莓灰霉病的防治效果达到了70.06%,与400 g/L嘧霉胺悬浮剂的1000倍稀释液的防效相当。进而探讨了该菌防控草莓灰霉病发生的机制,结果表明该菌株的发酵液能降低灰霉病菌丝的粘附性,对灰葡萄孢孢子萌发的抑制率为19.8%,且能诱导提高草莓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的活性。F-1的孢子能有效提高草莓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同时接种F-1孢子和发酵液则能最高限度地提高草莓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最高值分别达到13.6、158.9和269 U/g。  相似文献   

18.
通过设置不同pH梯度,研究土壤pH对根肿菌侵染及病害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酸性时病菌侵染速度快,碱性时慢,而强酸性和碱性土壤条件则抑制孢子萌发;pH为6.0时最有利于根肿菌休眠孢子萌发,萌发率最高,为53.96%;碱性条件可使初级原生质团变形凝结成球状,不能正常分裂或延迟形成游动孢子囊,从而不利于根肿菌侵染。白菜发病率与病情指数随pH升高,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其中,pH为5.0时,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最高,pH 7.0~8.0时发病轻。因此,适宜的偏酸性环境条件下,通过作用于病菌休眠孢子萌发和侵染,提高病害危害程度,而中性或碱性条件干扰该过程并降低病害发生。  相似文献   

19.
潜育期小麦条锈菌的高光谱定性识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麦条锈病的发生流行严重影响小麦的生产安全,其早期的监测预警对病害发生的防控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利用Hand Held 2地物光谱仪获取不同浓度小麦条锈菌胁迫下的潜育期小麦冠层高光谱数据,基于定性偏最小二乘(discriminant partial least squares,DPLS)、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ANN)和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3种方法建立识别潜育期小麦条锈菌的模型,并分析接菌间隔日、建模比及光谱特征的差异对模型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全波段(325~1 075 nm)建模,SVM识别效果优于ANN,而ANN优于DPLS,其中以一阶导数为光谱特征所建模型识别效果最优,在不同建模比下其识别准确率均可达到100.00%。  相似文献   

20.
1992-1996年对水稻橙叶病的发生流行条件进行了广泛深入调查研究。结果证明,当地水稻品种全属感病和高感品种、人工接种发病率为40%-93.3%,只有几个新近引进或准备诉品种属抗病或高抗。秧苗尤以3-5叶龄期最易感病,6叶龄后抗耐病性逐渐增强,在分蘖盛期后病株基本死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