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大兴安岭北部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动物群落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大兴安岭北部同一山体的4个坡位的土壤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共捕获大型土壤动物57类、4 675只,中小型土壤动物56类、9 385只,隶属于4门9纲22目57科.大型土壤动物优势类群1类:线蚓科,常见类群9类.中小型土壤动物优势类群4类:中气门亚目、甲螨亚目、前气门亚目和节跳虫科,常见类群3类.各坡位土壤动物的种类和数量组成差异很大.大型土壤动物数量和生物量分布是:山麓>山腰>山谷>山顶,中小型土壤动物数量分布是:山腰>山麓>山顶>山谷,种类分布与数量分布基本一致.垂直分布调查表明,中小型土壤动物的种类和数量分布表现出明显的表聚性,但大型土壤动物的个体数量最大值出现在土壤0~5 cm(h1)层.土壤动物多样性分析表明,大型土壤动物多样性指数(H′)大小为:山顶>山谷>山腰>山麓,中小型土壤动物为:山麓>山谷>山腰>山顶.均匀性指数、丰富度指数与多样性指数呈正相关,它们与优势度指数呈负相关.土壤动物种类和数量的动态变化是:10月>8月>6月,大型土壤动物生物量的动态变化为:10月>6月>8月,土壤动物多样性指数变化为:8月>6月>10月.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城市生态系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特征,为开展城市土壤环境质量的生物学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改良的Tullgren分离法对吉尔吉斯斯坦比什凯克市市区人工林、灌木林、草地3种生境下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特征及其与环境要素的关系进行比较。[结果]获得中小型土壤动物个体共5 775只,隶属4门11纲29种类群,其中甲螨亚目(44.73%)和中气门亚目(20.42%)为优势类群,占总个体数量的65.14%。垫刃目(7.79%)、弹尾目(7.06%)、前气门亚目(7.06%)、蛭态目(2.55%)、膜翅目(1.25%)、原尾目(1.04%)、无气门亚目(1.14%)7类为常见类群,占总个体数量的27.89%,优势类群和常见类群共占总个体数的93.03%,并组成该市区中小型土壤动物的主体。另外,双翅目幼虫、鞘翅目幼虫、鳞翅目幼虫、蜘蛛目、等翅目等20类为稀有类群,占总个体数的6.97%。不同生境下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指标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个体数间差异极显著(P0.01),其中个体数水平分布表现为人工林草地灌木林,类群数依次为灌木林人工林草地。在垂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表聚性特征,即0~5 cm5~10 cm10~15 cm15~20 cm。[结论]不同生境的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的组成和多样性指标之间存在差异,这与植被类型、人为干扰程度、土壤环境因素等有关。  相似文献   

3.
成都市郊油菜地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成都平原农田生态系统的土壤动物多样性,2008年4月对成都市郊区油菜地的土壤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共捕获土壤动物427只,隶属于10纲,20类群(目)。其中,大型土壤动物有12个类群(目),优势类群为大蚓类(Megadrile oligoehaetes)、蜘蛛目(Aranene)、鞘翅目成虫(Coleoptera adult)和直翅目(Orthoptera),个体数占大型土壤动物总个体数的77.32%;中小型土壤动物有11个类群(目),线虫(Nematode)、线蚓类(Microdrile)和弹尾目(Collembda)为优势类群,占中小型土壤动物总个体数的85.46%。大型土壤动物的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高于中小型土壤动物,Simpson优势度指数则低于中小型土壤动物。大型和中小型土壤动物的个体数和类群数在0~5cm与5—10cm之间差异较大,5~10cm与10~15cm层之间变化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采用野外定点试验方法,分析除草剂乙草胺、2,4滴丁酯、噻吩磺隆对农田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3次取样共获得中小型土壤动物2 748只,隶属于2门,4纲,10目,其中占优势的类群有甲螨亚目、中气门亚目,分别占总个体数量的51.16%和26.82%,常见类群包括前气门亚目、弹尾目、膜翅目和鞘翅目,占总个体数量的20.27%,稀有类群占总个体数量的1.75%。喷施除草剂使中小型土壤动物个体数量明显减少,尤其是使优势类群个体数量减少最大,使群落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增高,优势度指数降低,但没有使土壤动物类群数发生明显变化;3种除草剂影响下的土壤动物个体数量、类群数量、群落特征指数没有很大的差异,在不同层次的表现也没有明显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5.
长白山次生林演替过程中土壤线虫群落结构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长白山白河局不同演替阶段次生林土壤线虫的组成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捕获的9 885头线虫分别隶属于线虫动物门2纲8目30科68属,各演替阶段次生林土壤线虫属数及Shannon-Wiener指数(H')由多到少依次为220年林龄(Ⅴ)>130年林龄(Ⅳ)>85年林龄(Ⅲ)>12年林龄(Ⅰ)>25年林龄(Ⅱ).其中绕线属Plectus、小杆属Rhabditis、似绕线属Anaplectus、滑刃属Aphelenchoides和伪垫刃属Nothotylenchus为优势属,优势属线虫主要分布在枯枝落叶层.土壤线虫总数和营养类群在不同土壤深度中差异显著(P<0.01):枯枝落叶层>0~5 cm土层>5~10 cm土层>10~20 cm土层;食真菌类群数量与食细菌类群数量之和与植物寄生类群数量之比(Iw)以及线虫成熟指数(Im)在不同土壤深度也存在明显差异(P<0.01).在不同土壤深度和不同植被群落中,丰富度最大的是食细菌类群线虫.  相似文献   

6.
帽儿山土壤动物在凋落叶分解过程中的动态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年9月~2002年10月,采用凋落袋法对黑龙江帽儿山红松林纯林(Pinus skoraiensis)、落叶混交林(落叶松(Larix gmelinii):白桦(Betula Platyphylla)=2:1)和杂灌林(毛榛(Corylusmand shurica))森林凋落层土壤动物群落在凋落叶分解过程中的作用及动态进行了研究。在3种林型126只分解袋中,共采集到土壤动物15915只,隶属3门10纲20目3亚目41科,其中大型土壤动物优势类群有摇蚊科(Chironomidae)、近孔寡毛目(O1.plesiopora)、蜘蛛目(Araneae)和隐翅甲科(Staphylinidae),中小型土壤动物优势类群有鳞跳科(Tomoceridae)、棘跳科(Onychiuriclae)、甲螨亚目(Oribatida)、等节跳科(Isotomidae)。土壤动物数量和类群数与凋落物的性质有关,且随凋落物分解变化趋势明显。3种凋落袋土壤动物数量和类群数总变化趋势均为5mm〉1mm〉1/300mm。大型土壤动物对凋落物分解的作用大于中小型土壤动物。蜘蛛目与杂灌林中凋落物分解量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多样性分析表明,不同林型之间森林凋落物土壤动物群落异质性较高。  相似文献   

7.
土壤动物与凋落物分解关系密切,但目前鲜有关于林下植被凋落物分解与土壤节肢动物关系的研究.以亚热带森林林下广泛分布的3种蕨类植物的羽片为实验材料,采用凋落袋法研究了重庆缙云山3种森林类型中蕨类植物凋落物分解过程中中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的群落动态.结果表明:1试验共收集到中小型土壤节肢动物共11 092只,其中蜱螨目、弹尾目为优势类群.2蕨类植物凋落叶分解过程中,中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组成在前期变化不大,随着综合目、蜘蛛目等其他类群逐渐进入,凋落叶分解中后期,群落组成变化较为明显.3伴随着凋落叶分解,凋落袋中中小型土壤节肢动物个体数量不断变化,在分解前期下降迅速,后期则较为缓慢;类群数随凋落物分解呈"W"型,类群数最大出现在5月和7月;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则随凋落叶分解显著增加.4凋落叶分解过程中,各林型之间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类群组成、个体数量、类群数、多样性指数的变化趋势呈现一致的规律.研究表明:蕨类植物凋落叶分解过程影响中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结构.随着凋落物分解,中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组成逐渐变化;中小型土壤节肢动物个体数量逐渐降低;不同类群土壤动物逐渐进入;群落多样性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8.
2012年11月至2013年10月在人工木荷林设置样地,通过8次取样,研究铝浓度增加对木荷林凋落物层大中型土壤动物的影响.结果表明:铝溶液梯度对土壤动物数量和类群数的影响不显著;优势类群甲螨亚目和弹尾纲对铝溶液处理不敏感,而铝溶液对一些常见类群的影响较为显著,中气门亚目和鞘翅目数量随着铝溶液浓度的增加而减少,可作为铝溶液影响大中型土壤动物的指示类群.取样期对土壤动物数量和类群数的影响极显著;在土壤动物数量较少的季节铝溶液对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更加明显;铝溶液处理降低了土壤动物群落的多样性水平,不利于植物良好微生态环境的建立.  相似文献   

9.
对帽儿山3种典型森林群落大型土壤动物进行了连续6个月的野外调查研究。通过系统分析,共获得大型土壤动物3604只,隶属于3门6纲17目50科。其中正蚓科(Lumbricidae)、线蚓科(Enchytraeidae)和石蜈蚣目(Lithobiomorpha)为优势类群,常见类群11类。结果表明:(1)水平分布上,密度和生物量红松人工林最高,其次为硬阔叶林,蒙古栎林最少;类群数硬阔叶林最多,蒙古栎林最少;香农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均为蒙古栎林最高,红松人工林最低;优势度指数与两者相反;均匀度指数蒙古栎林最高,硬阔叶林最低;(2)垂直分布上,个体密度、类群数及生物量均差异显著(P < 0.001)。3个样地大型土壤动物个体密度表聚性明显;类群数红松人工林自凋落物层向下减少,硬阔叶林和蒙古栎林0-10 cm最多;生物量在0-10 cm土层最大;香农指数随深度增加而减小,优势度指数则相反;(3)在时间变化上,5月和10月个体密度和类群数较多,9月生物量最大;香农指数和优势度指数差异显著(P < 0.01),其他指数各月间无明显差异;(4)与土壤环境因子关系上,总有机碳含量与类群数、个体密度及生物量显著正相关,容重与香农指数显著负相关;典型对应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类群大型土壤动物与环境相关性不同。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陕西渭南苹果园春季土壤动物多样性,研究选取渭南市临渭区三张镇韩家村的一个苹果园,分别采集了0~5cm、5~10cm、10~15cm的土壤动物及土壤样品。共捕获中小型、大型土壤动物80只,分属4门9纲15目。大型土壤动物36只,优势类群是单向蚓目;中小型土壤动物44只,优势类群为蜱螨目。两种类型土壤动物的各项指数也均有差异,大型土壤动物的多样性指数为1.688,均匀度指数为0.867;中小型土壤动物的多样性指数为2.182,均匀度指数为0.948。  相似文献   

11.
为丰富温带草地生态系统土壤动物多样性的基础资料,为草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提供科学依据,对吉林省长岭草原羊草草甸盐碱化草地的光碱斑、碱蓬群落、碱蒿群落、虎尾草群落和碱茅群落5种生境的大型土壤动物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在5种生境中共捕获大型土壤动物1210只,隶属于2门5纲14目。碱茅、虎尾草和碱蒿生境共有的优势类群是象甲科幼虫,碱蓬和光碱斑生境中以步甲科为优势类群。蝼蛄科动物为5个生境共有的常见类群。从地表至地下20 cm 深度,大型土壤动物类群数随深度增加而递减。碱茅、虎尾草、碱蒿和碱蓬生境大型土壤动物个体数在垂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表聚性。光碱斑生境中大型土壤动物个体数表现为10~20 cm 层>0~10 cm 层>20~30 cm 层。大型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指数均为碱茅>虎尾草>碱蓬>碱蒿>光碱斑,而优势度指数则相反。土壤动物多样性指数、个体数和类群数均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 <0.01),与土壤 pH 值呈显著负相关(P <0.05),与土壤含水率相关性不显著。综合来看,随着盐碱地的恢复演替,盐碱化程度逐渐减弱,生境条件逐渐好转,土壤动物也越丰富,极度盐碱化的光碱斑生境最不适宜大型土壤动物生存。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生活污水中的洗涤剂成分对土壤动物的影响,通过实验室模拟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污染土壤试验,研究了表面活性剂对土壤动物的影响。试验共获得土壤动物1 128个,隶属3门、6纲、9目。其中弹尾目和甲螨亚目为优势类群,个体数量分别占全捕量的41.49%和35.99%,常见类群为前气门亚目(Prostigmata)、线虫纲(Nematoda)、双翅目幼虫(Diptera larvae)、膜翅目(Hymenoptera)、蜘蛛目(Araneae)和小蚓类(Microdrile oligochaetes)。这6个类群分别占土壤动物全捕量的9.57%、6.59%、4.52%、3.39%、1.33%和1.01%,其余类群均为稀有类群。试验结果表明,随着SDBS处理浓度的增加,土壤动物种类和数量呈递减趋势,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指数逐渐减小,优势度指数变化则相反。优势种类弹尾目和甲螨亚目可作为SDBS污染的敏感指示生物。随着染毒历时的延长,土壤动物的个体数量也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3.
戴轩 《贵州农业科学》2008,36(1):136-138
对贵州东北低山丘陵山区茶园土壤螨类进行了调查,共获标本4 253头,隶属4个亚目。其中隐气门类占个体总数的63%,分属38科。土壤螨类平均密度为1 833.4 ind/m2。土层(0~20 cm)的螨类优势类群Schelorbates latipes,Ros-trozetes ovulum,占土层螨类27.43%。凋落物层(L层)的优势类群S.latipes,Galumna curvum,Oribatella meridionalisBer-lese,R.ovulum,共占L层的42.73%。土壤螨类在L层和表土层(0~5 cm)所占整个土壤螨类的87.73%。一年中以3~5月和9~12月份出现较多。土壤螨类栖息层次出现较强的表聚性,冬季也不减弱。  相似文献   

14.
乌鲁木齐不同生境土壤甲螨群落特征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通过对乌鲁木齐不同生境土壤甲螨群落结构特征的调查研究,查明该区土壤甲螨群落结构特征.[方法]采用形态特征分类法、群落多样性、聚类及多维度排序分析法,对土壤甲螨进行分类及群落结构特征分析.[结果]共捕获土壤螨类3 753只,其中甲螨亚目为2 811只、中气门亚目为515只、前气门亚目为366只及无气门亚目为61只.所捕获的2 811只土壤甲螨隶属于24科28属,其中懒甲螨属(Nothrus)均为各生境共有的优势类群.多样性指数H顺序为自然林>耕地>路边绿地>工业用地,季节变化都表现为秋季>春季,垂直分布都表现出明显的表聚性(0~5 cm).MGP分析表明,自然林、耕地、路边绿地土壤甲螨群落均为O型,而工业用地为P型.对春秋两季4种不同生境甲螨群落的密度进行组间平均聚类分析,形成3组.[结论]在不同土地利用条件下,土壤甲螨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均有不同,这也反应了土壤甲螨对土地利用方式的响应.不同生境甲螨无翅类和低等类的丰富度和个体密度对环境变化敏感,是较好的生物指示.  相似文献   

15.
采用凋落物分解袋法研究了10:0(TⅠ)、7:3(TⅡ)5:5(TⅢ)、3:7(TⅣ)和0:10(TV)巨桉(Eucalyptus grandis)和台湾桤木(Alnus formosana)混合凋落物分解过程中的土壤动物群落特征.从5种类型、3种规格的810只凋落袋中共收集土壤动物75651只,隶属2门10纲20目,其中弹尾目(Collembola)和蜱螨目(Acarina)为优势类群.土壤动物个体数最高是7-8月,大型土壤动物个体数最高是7月,中小型土壤动物个体数最高是7-8月.大型、中小型土壤动物类群数各月间均波动较小.与30目和6目相比,260目网袋中弹尾目和蜱螨目等中小型土壤动物数量更高.相对台湾桤木(TV)而言,巨桉(TⅠ)凋落物中弹尾目数量更多.啮虫目(Psocoptera)在台湾桤木(TV)凋落物中的数量远远高于其它凋落物,后孔寡毛目(Opisthopora)在混合凋落物中数量较高.不同比例的凋落物混合可改变凋落物中土壤动物的数量和组成.桤木、混合凋落物中大型土壤动物的个体数高于巨桉凋落物,而且上述凋落物的分解速率亦明显快于巨桉凋落物,这意味着大型土壤动物的活动可加速凋落物的分解.因此,在巨桉人工纯林中混栽台湾桤木,可显著提高大型土壤动物的数量,促进凋落物的分解.  相似文献   

16.
对黑龙江省凉水自然保护区内8个生境中的大型土壤动物进行了比较研究.其中以线蚓和石蜈蚣为优势类群.除云冷杉林和云冷杉红松林以外,大型土壤动物的类群数和个体数表现出明显的表聚性.群落多样性指数变化趋势为群落A>D>E>B>H>C>F>G.群落A、D最相似,群落B、H相似性最低,群落的异质性与稀有类群数量之间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乌鲁木齐市蔬菜地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对乌鲁木齐市5、10、15和20年蔬菜地及玉米田土壤动物进行调查研究,查明该区不同种植年限菜地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季节动态变化规律.[方法]采用群落多样性指标、组间聚类及多维度排序分析法,对不同菜地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特征分析.[结果]共捕获到土壤动物3 957头,隶属于6门16纲34目,其中弹尾目(44.45;)及真螨目(13.82;)为优势种群,这二类占采集总捕获量的58.27;,而寄螨目(7.33 ;)、三肠目(6.7;)、蛭态目(3.39;)、垫刃目(3.36;)、膜翅目(1.67;)、后孔寡毛目(2.3;)、近孔寡毛目(1.34;)、鞘翅目成虫(2.5;)、等足目(1.06;)及鞘翅目幼虫(2.27;)等10类群为常见类群占总捕获量的31.92;;其余的22类土壤动物均属稀有类群,占总捕获量的9.85;.对不同种植类型蔬菜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分析表明:5 a菜地>20 a菜地>玉米田>10 a菜地>15 a菜地,而Simpson优势度指数(C)表现为15 a菜地>10 a菜地>20 a菜地>玉米田>5 a菜地.垂直分布分析表明蔬菜地土壤动物具有明显的表聚性,且0~5 cm>5~10 cm>10~15 cm>15~20 cm,类群数的季节动态分布不太明显(P<0.05),但个体数的季节动态分布已达到显著差异(P>0.05),在秋季土壤动物数量有增加.组间聚类和排序结果表明,将5种不同种植蔬菜地类生境分为3大类型.[结论]5种不同种植类型蔬菜地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均有不同,反应了菜地土壤动物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响应.  相似文献   

18.
在5种生境中共获土壤动物51类,6161只、隶属4门8纲21目39科。其中大型土壤动物优势类群3类,常见类群7类。中小型土壤动物的优势类群为2类、常见类群为8类,构成了本区土壤动物的主要成分。中小型土壤动物类数量多的是人工红松林。个体数量多的是人工云冷杉林。大型和中小型土壤动物的类群数和个体数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递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围封前后冀北山地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动物结构组成及多样性的时空变化规律,探讨围封对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方法】于2013年5,7,9月,在河北省围场县龙头山林场,选取围封(2007年围封)与未围封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样地,调查土壤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测定土壤动物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uo均匀度指数(J)、密度-类群指数(DG)和Jaccard相似性系数;利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土壤动物群落特征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1调查共获得土壤动物13 816头,隶属于3门7纲17目,分为58个类群,其中大型土壤动物398头,分为40个类群;中小型土壤动物13 418头,分为38个类群。2总体而言,围封区土壤动物类群数、平均密度、H、J和DG指数高于未围封区,且围封后中小型土壤动物类群数和平均密度均明显增加。3除了7月份大型土壤动物的平均密度以及中小型土壤动物类群数表现为围封区小于未围封区外,各月份土壤动物的平均密度和类群数基本表现为围封区高于未围封区。随时间推移围封和未围封区土壤动物平均密度和类群数变化趋势一致,其中大型土壤动物平均密度表现为5月9月7月,中小型土壤动物平均密度表现为5月7月9月。大型土壤动物H、J和DG的月份间动态在2区内不同,而中小型土壤动物的H、J和DG在2试验区内随时间的变化趋势一致,表现为7月9月5月。围封与未围封样地大型土壤动物和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的相似性系数分别为0.50和0.53,达中等相似水平。4在土壤剖面垂直水平上,大型土壤动物类群数与平均密度最大值出现在0~10cm土层,而中小型土壤动物类群数与平均密度则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递减。5土壤动物的群落特征与凋落物含水量、有机质含量及土壤pH、有机质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关系。【结论】围封后降低了人为干扰,促进了林下植被更新,改善了林地凋落物和土壤的理化性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土壤动物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20.
武夷山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在凋落物分解过程中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凋落叶分解样袋法,对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米槠凋落叶分解过程中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动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动物类群数在分解前期较多,中、小型土壤动物个体数量在分解中期剧增,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指数与类群数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74,P〈0.05)。蜱螨目和弹尾目为凋落物分解过程中出现的优势类群,两者个体数量之和占总数的82.4%。优势类群蜱螨目及其中隐气亚目、中气亚目和弹尾目均与凋落物损失量呈显著正相关;常见类群中,等足目和双翅目数量与凋落物损失量正相关性不显著,其他常见类群膜翅目、蜘蛛目、同翅目、鞘翅目和鳞翅目数量与凋落物损失量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