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5~7日龄雏鸡断喙进行得好坏,直接影响鸡群以后的生产性能。但这一重要环节常被忽视,而由没有经验的人员来完成断喙的操作,给以后种鸡饲养埋下隐患。断喙是种鸡雏必需经历的处置,它对鸡群育成期的均匀度、成活率和24周龄时的性成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断喙的目的种鸡雏断喙可防止生长期鸡啄肛、啄羽、啄趾等恶癖;提高鸡群的成活率和均匀度,同时也可以减少饲料浪费。断喙的准备工作:①断喙宜在6~8日龄进行,这时喙不很坚硬,出血量较少,鸡体较小,容易操作;②开始断喙前停食3~4小时,使雏鸡保持轻度饥饿。断喙后提供…  相似文献   

2.
减少鸡断喙应激的措施在蛋鸡和种鸡饲养管理中,为防止鸡群啄肛、啄羽、啄蛋、挑食等恶癖的发生,减少饲料浪费,有效控制鸡群正常生长和提高公鸡的授精能力。降低生产成本,必须在雏鸡生长前期进行断喙.为了正确掌握断喙技术.提高断喙质量,最大限度地降低断喙对鸡的应...  相似文献   

3.
正断喙是雏鸡饲养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一环,也是集约化蛋鸡生产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项管理工作,合理的断喙可以有效防止雏鸡啄羽、啄肛、啄蛋等啄癖的发生;能避免鸡只勾抛饲料,从而节约饲料,降低饲养成本,提高雏鸡发育整齐度。但断喙也会使雏鸡出现一些应激反应,断喙不当,可引起雏鸡出血、抵抗力下降等,严重时会引起死亡。一、断喙方法雏鸡断喙的方法主要有热刀断喙(也称电烙断喙)和红外线断喙2种方式。  相似文献   

4.
选择国内饲养量最大的海兰褐壳商品蛋鸡为试验材料,采用Nova-Tech红外断喙器不同断喙模块和强度对鸡只进行1日龄断喙处理,同时以不断喙和传统7日龄热刀断喙为对照组,定期收集产蛋期蛋鸡不同组别鸡只生长和生产性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本研究再次验证了正确恰当的断喙尤其是红外断喙方式对鸡只产蛋期性能有提高作用,尤其是红外浅断喙组(IB2)的鸡群在产蛋率、死淘率以及淘汰前的羽毛覆盖程度上表现更为优秀。在密闭式鸡舍中,红外浅断喙模式是海兰褐蛋鸡更加适用的断喙模式。  相似文献   

5.
焦子珍 《新农村》2022,(1):35-36
1.断喙应激的预防 蛋用雏鸡采取1日龄精细断喙,可减少饲料浪费,降低产蛋期啄癖发生和死淘率.目前,通用的雏鸡断喙方式主要有电灼断喙和红外线断喙.其中,电灼断喙使用电烙铁,容易造成喙部出血和伤口感染,断喙整齐度差;而红外线断喙使用高强红外线光束,喙部当时不脱落,不会造成伤口感染,对雏鸡损伤程度较小.无论采用哪种方式断喙,...  相似文献   

6.
断喙是养鸡生产中一个重要的技术环节。断喙可以有效避免啄癖的发生,提高饲料的利用率,使鸡群生长发育一致,提高育雏率,有利于鸡只发挥良好的生产性能。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化的养鸡生产中,当鸡只生长到一定的日龄,就要对其断喙。断喙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有效地防止鸡群啄肛、啄羽、啄蛋、啄趾等恶癖的发生;减少饲料浪费,提高饲料报酬,从而增加经济效益;还可使鸡群采食缓慢均匀,鸡群生长发育整齐一致,降低产蛋期的死亡率。所以,断喙是饲养管理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必须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8.
1断喙 主要目的是防止鸡群发生喙羽、喙肛、食血等恶癖。喙癖的原因:饲养密度过大;室内光线过强;食槽、水槽不足;粗纤维含量过低;通风换气不良和鸡本身习性等。断喙通常在6-9日龄进行,为防止断喙中出血过多,断喙前2d可在饲料中加2mg/kg的Vk;断喙后3~5d,可在饮水中加入多维素。  相似文献   

9.
1.雏鸡断喙以8-10日龄为宜。断喙时间要合理安排。保证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同时还要保证断喙避开免疫时间.不可同时或相隔太近,以免引起抗体效价上升。  相似文献   

10.
关于养鸡     
《农家参谋》2008,(9):38-38
河南农业大学禽病研究所禽病专家杨绪明问:给鸡断喙时应该注意些什么?答:1.断喙前1~2天,在饮水中添加多维和葡萄糖,可以避免其出现其他应激。2.断喙时需要有经验的饲养员专人断喙,以防参差不齐。断喙时注意力应集中,动作敏捷,切的长度适宜,断喙器刀片的温度要控制好,温度过低,断喙后会流血。  相似文献   

11.
1.及时断喙断喙目的是为了防止鸡群发生啄羽、啄肛、食血等恶癖。产生啄癖的主要原因有饲养密度过大,室内光线过强,食槽、水槽不足,饲料粗纤维含量过低,通风换气不良等。断喙通常在6~9日龄进行,为防止断喙时出血过多,在断喙前2天,可在饲料中添加2毫克/千克的维生素 K,断喙后3~5天,可在饮水中加入多维。  相似文献   

12.
<正>断喙、修喙是指借助专用的器械切断鸡只喙尖,使其失去啄伤皮肉和啄吃鸡蛋的能力,从而避免形成恶癖,还兼有节省饲料的效果。断喙应在7~10日龄时进行,也可在2~10周龄时进行,最迟不要晚于18周龄,产蛋期断喙会导致产蛋率下降。如实在舍不得,则至少应把鸡群中的"凶手"捉出进行断喙。某些早期被断喙的鸡在性成熟后,喙又会重新生出,且参差不  相似文献   

13.
1.断喙主要目的防止鸡群发生啄羽、啄肛、食血等恶癖。断喙通常在6~9日龄进行,在断喙前两天在饲料中加2mg/kg的VK,以防在断喙中出血过多,断喙后3~5天,可在饮水中加入多维。2.限制饲喂主要目的是控制鸡的生长,抑制性成熟。使性成熟适时化和同期化,可节省10%~15%的饲料。限制饲喂一般从6~8周开始,直到18~20周龄结束。限制饲喂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根据出雏日期、发育标准等制定限饲计划。体重符合品种要求标准的,可在6周限饲,体重较轻、体质较弱,可延到8周限喂;②限饲开始要挑病、弱、残鸡;③保证足…  相似文献   

14.
王刚 《农家致富》2014,(17):39-39
断喙、修喙是指借助专用的器械切断鸡只啄尖,使其失去啄伤皮肉和啄吃鸡蛋的能力,从而避免形成恶癖,还兼有节省饲料的效果。断喙应在7-10日龄进行,也可在2-10周龄进行,最迟不要晚于18周龄,产蛋期断喙会导致产蛋率下降。某些早期被断喙的鸡在性成熟后,喙又会重新生出,且参差不齐,对这些鸡应及时进行修喙。修喙时不要切削过多,达到鸡喙圆滑即可。  相似文献   

15.
<正>断喙、修喙是指借助专用的器械切断鸡只喙尖,使其失去啄伤皮肉和啄吃鸡蛋的能力,从而避免形成恶癖,还兼有节省饲料的效果。断喙应在7~10日龄时进行,也可在2~10周龄时进行,最迟不要晚于18周龄,产蛋期断喙会导致产蛋率下降。如实在舍不得,则至少应把鸡群中的"凶手"捉出进行断喙。某些早期被断喙的鸡在性成熟后,喙又会重新生出,且参差不  相似文献   

16.
1定期称重通过定期称重可以清楚地了解到鸡群体重的增长情况。称重必须遵守2个要求:①定期称重:每周称重1次。②随机抽样:一般抽取鸡群5%的个体称重(依群体大小制定抽取比例)。抽测结果要与品种标准体重比较,然后调整饲料喂量和制定换料时间,使鸡群始终处于适宜的体重范围。2正确断喙在育成期,必须实施正确的断喙,断喙较容易失败,有时过分切割嘴喙,有时则断喙不足,有的烧坏舌头,因此在断喙时要特别注意。断喙时下喙比上喙留得长,成功的断喙其后不会过分伸长。3调整饲养密度饲养密度大使鸡群混乱,竞争激烈,鸡舍内空气污浊,环境恶化。特别是采…  相似文献   

17.
<正>一忌接种疫苗。鸡接种疫苗,必须按照免疫程序要求,在育成期以前按时接种,不宜在产蛋期接种。二忌惊群。惊群、炸群会产生应激,使鸡产软皮蛋、无黄小蛋,并影响产蛋率。三忌断喙。断喙一般在8-9日龄时进行,对没能按时断喙或断喙太轻而又长出新喙的,应在育成期补断或修喙,切忌在产蛋期断喙。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把同批1日龄海兰褐商品蛋鸡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1日龄红外线断喙和14日龄人工断喙,研究两种断喙方式对育雏鸡生产性能和抗体滴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红外线断喙1周末的平均日耗料量为11.27 g,小于人工断喙的11.50 g,但差异不显著(P0.05);两种断喙方式对每周末体重增重没有显著性影响(P0.05);红外线断喙1周末的死淘率高于人工断喙,但差异不显著(P0.05),3周人工断喙死淘率高于红外线断喙,差异不显著(P0.05);在35日龄新城疫(ND)、传染性支气管炎(IBV)和传染性法氏囊炎(IBDV)抗体滴度两组均差异不显著(P0.05)。表明:两种断喙方式对鸡只第一周的生产性能有一定影响,对1周后生产性能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9.
在蛋鸡饲养过程中,由于光线过强、密度较大、饲料营养不全或通风不良等都可以造成啄癖,断喙是防止啄癖、减少饲料浪费和提高雏鸡成活率的有效措施,断喙是否得当关系到未来鸡的生产效益。  相似文献   

20.
正一忌惊群。惊群、炸群会使蛋鸡产生应激反应,从而产软皮蛋、无黄小蛋,并影响产蛋率。二忌断喙。断喙可在蛋鸡6~9日龄时进行,对没能按时断喙或断喙太轻而又长出新喙的雏鸡,应在育成期补断或修喙,但切忌在产蛋期断喙。三忌断水。有材料表明,蛋鸡在产蛋期断水24小时,产蛋率可由80%下降到30%;若要使其恢复到原来的产蛋程度,大约需要1个月的时间。因此,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