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本文利用1960~2011年黄土高原及其周边77个气象台站逐日降水资料,采用SPSS、GIS空间分析和转移矩阵,分析黄土高原地区年均降水量变异特征,多年及各年代平均降水量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地区年降水量空间变异性和时间变异性较大。区域内多年及各年代平均降水量呈现从东南向西北减少的空间趋势。区域内年降水量整体呈减少趋势,但在2000年之后略有回升。在1960~2011年间平均降水量200 mm/a和200~400 mm/a的区域面积扩大,平均降水量在400~800 mm/a和800 mm/a的区域面积缩小。平均降水量200 mm/a的区域在西北地区有扩张趋势,平均降水量200~400 mm/a的区域在区域中部扩张,平均降水量在400~800mm/a和800 mm/a的区域在区域南部呈缩减趋势。  相似文献   

2.
甘肃省平凉市近50年蒸发量的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丽军  陈宝玉  仙昀让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7):16885-16887,16889
运用线性回归分析法、5年滑动曲线分析法和Cv值对比法对平凉气象站1952~2004年的蒸发量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近50年来平凉蒸发量变化总体呈下降趋势,其平均减少速率为-19.23 mm/10a,夏季减少速率最大为-3.7 mm/10a;近50年平凉市年均蒸发量为1 425.1 mm,80年代的年均蒸发量低于平均值;月平均蒸发量最大值出现在6月,最小值出现在12月;冬、春、夏季蒸发皿蒸发量变化趋势与年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秋季蒸发量总体变化趋势不明显;近50年平凉市的降雨量和蒸发量均在减小,但降雨量的减小速率大于蒸发量的减小速率,气候呈干燥趋势,同时,降雨量的减少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旱灾发生的频率。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气候变化背景下东北农作区大豆需水量变化特征,基于Simulation of Evapotranspiration of Applied Water(SIMETAW)模型,利用东北农作区58个气象站点1961—2010年的气象资料,分析气候变化背景下大豆不同生育时期内有效降雨量、需水量(ETc)与缺水量(WD)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0年来东北农作区大豆花前有效降雨呈微弱增加的趋势,花后有效降雨呈下降趋势,大豆全生育期有效降雨量呈下降趋势,气候呈现暖干趋势;在大豆全生育期及各生育阶段长白山区的有效降雨量均高于其他亚区。全区大豆全生育期50年平均需水量为398.29mm,呈下降趋势,其分布呈西多东少、南多北少;全区大豆播种-出苗阶段需水量多年来保持稳定,平均为27.36mm,其分布呈北部及中部多、南部少。全区大豆出苗-开花阶段平均需水量为130.90mm,呈下降趋势,其分布呈南多北少,全区大豆开花-成熟阶段平均需水量为240.03mm,呈上升趋势,其分布呈中部多、南北少。近50年来,东北农作区大豆全生育期及不同生育阶段内缺水量为正值,其中松辽平原区大豆缺水量值最大。如果不考虑灌溉,研究区域有效降雨不能满足大豆的需水,有条件的地区,应适时补充灌溉,来保证大豆的稳产高产。  相似文献   

4.
秦丰 《安徽农业科学》2014,(8):2419-2420,2424
通过对石柱县沙岭滑坡监测点1995~2000年间月降雨数据及763场降雨记录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区域的降雨特性,分析年降雨量分布规律。结果表明,石柱县沙岭多年降雨量均值1 142.4 mm,年最大降雨量达1 455.5 mm,年最小降雨量仅有932.1 mm,相差523.4mm,近6年年降雨量很不均衡;降雨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主要集中在5~8月,平均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64.83%;日降雨量在25~50 mm的大雨以及50~100 mm的暴雨日数虽然不多,但降雨量分别占21.58%和18.85%。  相似文献   

5.
该文采用云龙县气象观测站1977—2016年的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和降水量气象资料,运用统计学方法,对云龙县近40a的气候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云龙近40a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年平均气温、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年平均气温年代际变化呈上升趋势.(2)云龙近40a年平均最高气温呈上升趋势,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年平均最高气温、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平均最高气温年代际变化呈上升趋势.(3)云龙近40a年平均最低气温呈上升趋势,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年平均最低气温、春季、夏季、冬季平均最低气温年代际变化呈上升趋势,秋季平均最低气温年代际变化呈下降趋势.(4)云龙县近40a降水量变化趋势呈"∩"型,2009—2015年连续7a降水为负距平,属于连续干旱年份.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年降水、夏季、秋季、冬季、干季、雨季降水年代际变化整体呈现出"增加–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6.
薛力  周彦丽 《安徽农学通报》2015,21(16):131-133
利用宣化县气象站1981-2013年期间小型蒸发皿(口径20cm)蒸发量资料,对近30a宣化县蒸发量变化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近30a宣化蒸发量最大的为5月,最小的为1月;一年四季中春季蒸发量最大,变化幅度也最大,夏季次之,冬季蒸发量及变化幅度最小,不同季节蒸发量变化趋势不同,春季和秋季蒸发量下降,夏季无明显变化,而冬季蒸发量呈上升趋势;年变化不明显,呈波状分布,蒸发量最大为2 110mm,出现在1999年,最小为1 610.1mm,出现在2003年,年最大蒸发量与最小蒸发量相差499.9mm;年代际呈波状变化,整体呈下降趋势,年代特征明显,20世纪80年代为各年代最高值,平均蒸发量为1 896.1mm,高出近30a平均值26.4mm,20世纪90年代蒸发量为1 842.9mm,为各年代最低值,比平均值低26.7mm。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锡林郭勒盟所属15个气象站的气温、降水、相对湿度等气象资料,采用线性趋势、5 a滑动平均等方法详细分析1961-2010年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50 a来锡林郭勒盟平均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平均增温率0.0422℃/a,增温率高于东北三省和全国平均增温率;降水总体呈减少趋势,年降水变化率为-0.311 mm/a,20世纪90年代降水呈增加趋势;平均相对湿度总体呈下降趋势;典型草原暖干化趋势大于荒漠草原。  相似文献   

8.
陇东地区降雨侵蚀力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陇东地区降雨侵蚀力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研究,为认知该区域水土流失规律和指导水土保持工作提供参考。【方法】以陇东地区正宁、宁县、西峰、镇原、合水、庆城、华池和环县等8个区县气象站2001-2011年日降雨量资料为基础,采用日降雨量侵蚀力模型计算各站点降雨侵蚀力值,探讨分析了该区域降雨侵蚀力的年际变化和年内分布特征,并结合GIS软件分析了陇东地区年降雨侵蚀力的空间分布规律。【结果】陇东地区各区县气象站点年均降雨侵蚀力为1 144.8~2 048.5 MJ·mm/(hm2·h),且东南部明显高于西北部;中南部地势低洼的宁县和合水县由于侵蚀性降雨集中,其降雨侵蚀力值大于东南部年降雨量和侵蚀性降雨量最大、侵蚀性降雨天数最多的正宁县。区域降雨侵蚀力年内高度集中,各区县气象站点6-9月降雨侵蚀力占全年的84.4%~88.8%,呈显著的单峰型分布。区内降雨侵蚀力年际波动较大,各站点年际变率为29.09%~56.55%。趋势分析表明,陇东8个区县的年降雨侵蚀力总体呈减小趋势,其中华池和环县降雨侵蚀力减小显著(P0.05)。【结论】陇东地区年内80%以上的降雨侵蚀力集中在6-9月,空间上则由东南向西北递减,从时间上看,近年来该地区降雨侵蚀力呈减小趋势。  相似文献   

9.
通过收集邳州市代表雨量站资料,计算1956—2015年长系列平均降雨量与变差系数Cv值,分析邳州市降雨分布规律与趋势。结果表明:邳州市降雨集中在梅雨季节的7—8月,全年呈丰枯相间的降雨情势;境内降雨量变化梯度不大,邳州市中部降雨年际变化较大。  相似文献   

10.
为黔中地区的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参考,基于野外径流小区实测降雨资料,选取降雨量、降雨历时、平均雨强3个指标,采用快速聚类、判别聚类和分位数取值相结合的方法,将侵蚀性次降雨划分为A、B、C 3类雨型,研究黔中地区侵蚀性次降雨特征。结果表明:1)黔中地区年均降雨量913.52mm、年均侵蚀性降雨量493.17mm,平均次侵蚀性降雨量26.42mm。2)侵蚀性降雨量在每年5月和9月最稳定,在7月达最大值。3)降雨次数和降雨量均呈夏季春季秋季冬季的趋势。降雨量在夏季年际间波动小,在春季和秋季年际间波动大。4)3类雨型的侵蚀能力呈A雨型(大雨量,长历时,大雨强,低频次)C雨型(小雨量,短历时,中雨强,高频次)B雨型(中雨量,中历时,小雨强,中频次)。5)各雨型降雨侵蚀力与平均雨强、最大30分钟雨强、最大60分钟雨强呈幂函数关系。  相似文献   

11.
1960—2011年博州地区降水演变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近52年(1960—2011年)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4个气象观测站逐月、季、年降水量资料,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降水的气候统计特征及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四季降水呈单峰型分布,各站夏季降水最多,春季次之,秋季居第3位,冬季降水最少。年均降水以温泉站最多,达232.8 mm,其次为博乐站,阿拉山口和精河站年均降水量较接近。年降水线性倾向率均为正值,即表现为显著增多趋势,其中温泉站增速最快,其次为博乐站、阿拉山口站,精河站增速最小。四季降水均表现为增多趋势,但各站增幅各不相同,冬季博乐站增速最大,其次为温泉、阿拉山口,最少为精河站,秋季仅精河站以3.3 mm/10 a的速率显著增多,春季4站均未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降水年代际分布4站除温泉站外均以21世纪初最多,20世纪80、90年代次之,20世纪70年代或60年代最少。  相似文献   

12.
为黔中地区的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参考,基于野外径流小区实测降雨资料,选取降雨量、降雨历时、平均雨强3个指标,采用快速聚类、判别聚类和分位数取值相结合的方法,将侵蚀性次降雨划分为A、B、C3类雨型,研究黔中地区侵蚀性次降雨特征.结果表明:1)黔中地区年均降雨量913.52 mm、年均侵蚀性降雨量493.17 mm,平均次侵蚀性降雨量26.42 mm.2)侵蚀性降雨量在每年5月和9月最稳定,在7月达最大值.3)降雨次数和降雨量均呈夏季>春季>秋季>冬季的趋势.降雨量在夏季年际间波动小,在春季和秋季年际间波动大.4)3类雨型的侵蚀能力呈A雨型(大雨量,长历时,大雨强,低频次)>C雨型(小雨量,短历时,中雨强,高频次)>B雨型(中雨量,中历时,小雨强,中频次).5)各雨型降雨侵蚀力与平均雨强、最大30分钟雨强、最大60分钟雨强呈幂函数关系.  相似文献   

13.
利用1964—2015年廊坊市年、季、月、日等降水资料,采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深入细致地分析了廊坊市自然降水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随年代变化,廊坊市旱、涝、正常年交替出现,年降水量≥600 mm的峰值次数呈下降趋势;夏、秋2季降水量正常年份多,春、冬2季异常年份多,其中春季偏少年份多,冬季偏少和偏多年份均多。随年代变化,春季降水量仍是偏少年份多;夏季为偏多、偏少、正常年交替出现;而秋、冬季降水量在20世纪90年代前以偏少为主,之后转为偏多趋势。廊坊市年降水日数随年代变化呈下降趋势,特别在2004—2015年的12年间,有11年均低于平均值,平均少9 d,各等级降水日数与年日数变化趋势一致,在2000年之后的近16年,各等级降水日数均出现了明显减少,平均少4 d。廊坊市春季透雨过程降水量,在2000年之后有减少趋势,平均少2.5 mm;秋季连续3 d连阴雨次数在2000年之后有增加趋势,平均增加2.2次/10年。  相似文献   

14.
利用线性趋势分析、累积距平、Mann-Kendall突变检验和Morlet小波分析法,以地处鄂西山区腹地的宣恩为例,对1959~2009年的月、季、年降水量、降雨日数和极端降水事件进行了综合分析,探讨了鄂西山地近51年的降水量的气候变化特征、降水的突变时间和周期振荡。结果表明,鄂西山区年降水量呈下降趋势,降水倾向率为-27.4 mm/10a,春、秋季降雨量呈下降趋势,尤其秋季以-30.99mm/10a的减少趋势最为显著,夏、冬季呈上升趋势。强降水日数随着年代变化呈减少趋势,极端降雨事件平均每年不足4 d,以-0.033 d/10a的趋势减少。年降水在2008年发生了突变,春、夏、秋降水均有明显的突变现象,降水突变时间分别为1966、1982和1959年。多时间尺度特征主要表现为1~2 a、7~8 a的年际尺度和18 a的年代际尺度的显著变化周期,从18 a左右时间尺度上存在的周期变化看,鄂西山区的降水量会逐渐减少,预计未来可能进入一个相对少雨期。  相似文献   

15.
基于1961~2018年海南省澄迈县气象站日降雨量,按逐月、逐季、逐年不同时间序列,分析其气候变化特征。结果显示:(1)澄迈县年代际降雨量呈上升趋势,而降雨日数呈减少状态,主要是因为日降雨量0.01 mm (毛毛雨)的累计降雨日数出现减少态势;(2)近58年年平均降雨量呈不显著上升变化趋势;年降雨日数和年毛毛雨日数呈极为显著下降趋势,气候倾向率分别为-6.348 d/10a、-5.58 d/10a,均通过0.01显著性水平检验,而年暴雨日数呈显著上升趋势,为0.52 d/10a,通过0.05显著性水平检验;(3)四季降雨量从多到少分别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降雨日数为秋季、夏季、冬季、春季,其中,秋季降雨日数和四季毛毛雨日数呈极为显著减少趋势,秋季小雨日数也呈显著减少趋势,值得关注的夏、秋、冬季暴雨日数均为上升趋势,但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研究结果可为澄迈县工业、农业生产和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利用黑龙江省32个国家基本气象观测站2000~2010年间的逐日雨量资料,采用月雨量模型估算降雨侵蚀力,运用Arc GIS软件,分析黑龙江省侵蚀性降雨和降雨侵蚀力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黒龙江省32个气象站日降雨量达到侵蚀性标准(≥12 mm/d)的降雨时间为8~15 d/a,各站点达到侵蚀性标准的年平均降雨总量为206~391 mm;年均降雨侵蚀力为103.22~295.51(MJ·mm)/(hm2·h·a),并表现出中部较高、东部和西北部低于中部的特征,且呈现出以明水为中心向西北、东南缓慢递减的环状空间分布格局。年降雨侵蚀力空间分布基本与年降雨量空间分布相似,但不完全一致;年内降雨侵蚀力分布主要集中在6~9月份,大致在7月份达最高值,各站点6~9月份的降雨侵蚀力占全年的81%~98%,全年降雨侵蚀力集中度很高。  相似文献   

17.
固始县地处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区,气候复杂多变,常年雨水丰沛,年均降雨量为1058.4mm,最大年均降雨量达1798.5mm。降雨量多集中在夏季的6-8月份,最多降雨量高达1124.9mm。由于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导致洪涝灾害发生频繁,平均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阳信县1981—2015年霜期变化特征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阳信县初霜日变化总体呈推迟趋势,倾向率为1.4d/10a,终霜日呈提前趋势,倾向率-1.2d/10a,20世纪80年代初霜日有明显极晚值,20世纪90年代初霜出现最早,终霜最晚结束,其后霜期明显呈缩短趋势,无霜期延长。  相似文献   

19.
利用1962-2018年济阳区降水量资料,采用趋势变化分析法和累计距平法,对近57a济阳区降水量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57a来济阳区年降水量总体呈减少趋势,以1.218mm/10a的速率减少,降水量有一定的阶段性特征,20世纪60-70年代略偏多,70、80年代偏少,90年代后偏多,2000年后明显偏多。近57a季节变化以春季变化最为明显,四季中仅春季呈增长趋势,夏、秋、冬均呈减少趋势,冬季变化最不明显。各月中1-4月、7月、9-10月、12月呈减少趋势,5-8月、11月呈上升趋势。月变化趋势最为明显的是7月份,以10.78/10a的趋势减少。  相似文献   

20.
清镇市为西南地区典型的卡斯特岩溶农业县市之一,对其近10a气候变化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和实际意义。本研究选取清镇市2006—2015年气温、降水和日照时数作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距平分析、线性趋势法、滑动平均法、距平百分率数理统计方法,通过对清镇市2006—2015年气温、降水、日照时数的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清镇市近10a年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呈"升-降-升-降"反W型模式;年均降水走势平缓略升,对应的年降水量在一段时期内总体上变化差异大,降水量的分布呈现中间低,两边高态势,近10a呈旱涝相间特征;年日照时数是呈缓慢上升的趋势,整体上日照时数变化相对稳定,主要有4次下降。本文通过对清镇市近10a的气候变化特征进行研究,以期为中、短期气候趋势预测及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防灾减灾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