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根据国家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专业人才是当今高等教育追求的新模式。结合植物组织培养课程的特点及行业企业发展要求,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及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以期提高植物组织培养课程的教学效果,提升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2.
当前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成为高职育人的重要目标,特别是畜牧兽医专业,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的畜牧兽医专业人才,成为高职高专院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使命,构建一套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当前高职高专院校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追求。本文提出了高职高专畜牧兽医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路径。  相似文献   

3.
探究众智思想引导下的软件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并完成相关实证:加快专业课程与创新类课程的深度融合,不断健全和完善软件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夯实专业人才理论基础;依托业内企业、校内科技团队等内、外部创新教育资源,合力打造一个全新的创新创业教育平台,为专业人才培养构建优良的内部环境;积极参与国内外创新、创业竞赛,不断外延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功能并增强其辐射能力,为专业人才培养创造成熟的外部条件。实证表明:该创新培养机制能促进软件工程专业人才质量的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4.
新时代对高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与方法 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有利于将高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就业数量增长转变为质量飞跃,更加体现 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专业理念,同时也对探索专业人才队伍培养与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具 有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当前创新创业热潮持续升温,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当今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本文重点从建立系统科学的创新创业培养模式、搭建校内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加强校企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创业实践等角度,以辽宁大学生命科学院为例,探讨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高校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研究与实践.  相似文献   

6.
阐述高校产学研合作实践能力培养平台建设的方法和运行模式,提出"三创一传承"创新型农业机械化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并总结了"三阶段两导向"的全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模式。通过将产学研合作培养机制的创新贯穿于农业机械化专业人才"三创"能力培养的全过程,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的创新、创业和创造能力,从而提高农业机械化专业人才适应社会和服务社会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围绕农业院校药物制剂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要求,通过加强实验教学改革和平台建设,构建了该专业"三层次、两模块"的实验教学新体系,并针对该体系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效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新农村建设对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本文从培养一线创新人才的观念创新、学校与社会共育人才的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等方面,就农业职业院校培养一线创业人才问题展开研讨。  相似文献   

9.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一环。创业教育,不仅仅是培养自主创业者,更多的是要培养岗位创业者。当下,岗位创业教育已经成为高校创业教育的一条新路。岗位创业教育体现了教育受众的全员性,它是以提升就业创业能力为根本出发点,通过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的创新,将创业教育融入高校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最终实现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以及创业能力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从创新型经济对创新创业型专业人才的需求出发,分析企业对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素质要求,提出深度融合创新创业的专业课程教学体系,形成循序渐进的创新创业类通识教育、学科基础和专业拓展三个层次的课程体系,并从课程体系的理念、内容、评价标准和师资培养等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客观要求。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新创业人才的规模与质量。随着国家提出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战略规划,这就更需要高等农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改革与创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适应社会需要,同时也是新时代高等农业教育的历史使命之一。而设置农科专业的地方性高校,也应立足区域农业经济发展实际,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作为自身责无旁贷的使命。研究立足于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结合现代农业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着力构建以学生为中心,"多样化"与"个性化"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完善适应新形势下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课程体系,建立与创新创业教育相适应的教学方式方法和产教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适应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团队,不断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拓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资源,最终解决地方综合性高校涉农专业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协调与适应。不断加强涉农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的培养,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效果。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选取民办本科院校《粮油加工学》课程为例,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课程建设中。以"能力"为导向,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形成"理论、培养、锻炼"为一体的"1+2+3"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提出一套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民办本科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理论,培养学生在粮油深加工领域的创新创业能力。  相似文献   

13.
在市场经济变革的今天,我国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发展和集约化经营向农业现代化发展转变的新进程中,要满足传统农业发展和集约化经营的新要求,努力培养懂农业、善经营、会管理的复合型农业专业人才。当前,要完善对农村合作社的管理办法,为农业职业经理人做出明确职责界定,并根据现代农业职业经理人在农村发展中所承担的关键作用以及农村人才极度短缺的现状,从农业职业经理人职业必然性、创新创业能力影响因素以及国家的有关政策扶持措施等角度入手,从现代农业职业经理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问题出发,提出解决对策,以期推动现代农业职业经理人创新创业能力提升。  相似文献   

14.
梳理了当前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分析了创新创业型会展专业人才特征,以桂林旅游学院 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为例,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建设、实践教学、人才培养评价和师资队伍 建设等五个方面来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5.
根据新形势下学科发展的需要以及对人才的需求,同时结合地区与高校的实际情况,对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培养体系进行改革,将科学技术、经济管理、创新创业能力作为一条主线贯穿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各个教学环节,通过编制新的人才培养方案,设置新型教材和完善通识课程、专业课程、经济管理特色教育课程以及实践课程四级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改进教学方法,塑造优良师资队伍,组织开展多样创新创业项目活动,努力构建有经管特色的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不断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一些经验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在"健康中国"的背景下,为了培养出具有"大健康"意识、服务制药产业能力强、创新创业特征突出的制药工程专业人才,构建了"1234"型制药工程人才培养模式。该套培养模式以培养"健康型"制药工程专业人才为导向,以植物药、菌物药研制为培养特色,在教育教学中通过"三个融入"提高教学质量,通过打造"四个平台"锻炼和培养学生的核心就业竞争力。实践证明,实施该人才培养体系后,学生的学习兴趣显著提高,大健康意识逐渐形成,创新创业能力得到锻炼,就业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7.
新农科建设背景下高职涉农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提升高职涉农专业核心竞争力和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但目前高职涉农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依然存在着传统农科办学思维,创新创业教育与高职涉农专业教育融合度不高,创新创业教育还没有全面植入高职涉农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高职涉农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健全,教学方式手段比较落后单一等突出问题。要提高高职涉农专业核心竞争力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构建融入"三创"、对接"三链"的专创融合课程体系,搭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校内校外创新创业实践平台;采取融入"三创"的"三段六步提升"的职业技能培养方式,实行"三层对接式"的立体化创新创业教育分层施教方式;实施多途径混合式教学模式,以"四化"考核评价方式为导向推进创新创业教育。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创业型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高,而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又是个复杂的过程,不断有新问题出现。因此,本文结合传统的教育授课方式和创新创业最新政策引导,结合动画专业自身学科特点,对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动画专业人才做了一些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9.
当前高校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技能,分别开设相应课程,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本文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例,在分析课程设置体系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探讨体现林业特色与社会需求的生物技术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对制定和优化林业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有重要参考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0.
结合森林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和目标要求,针对目前本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分别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等方面探讨了森林工程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及具体措施。研究结果为森林工程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和实践提供了参考,同时也对其他农林高校相关类型的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