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寿县在国家小麦生产区域布局上,被列为弱筋专用小麦优势产区。弱筋小麦要求籽粒软质,粗蛋白质含量低于11.5%,湿面筋含量低于22%,面团稳定时间小于2.5min,是制作优质糕点、饼干的专用小麦。目前我国市场需求缺口大,其高产保优栽培技术与中、强筋小麦种植不尽相同。1产量目标、结构、群体茎蘖动态指标产量5 250~6 000kg/hm2,产量构成穗数35万穗/hm2,每穗粒数35~38粒,千粒重38g,基本苗240~300万/hm2,冬前总茎蘖数750~900万/hm2;拔节期总茎蘖数1 350万/hm2以下,叶面积系数3.0左右,孕穗期最大叶面积系数6.5~7.0。2技术规程2.1选用对路品种,…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小麦群体结构与农艺性状之间的关系,对15个小麦新品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抽穗时间与成熟期、最高茎蘖数与有效穗数、有效穗数与产量均呈正相关,最高茎蘖数、有效穗数、抽穗期、成熟期均与千粒重呈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3.
杂交水稻氮钾肥施用量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通过设置氮钾肥不同施用量田间试验,观察对杂交水稻生育和产量的效应。结果表明:茎蘖数、叶面积和叶重随氮钾肥用量的提高而增加;群体生长率、茎鞘重、穗重、总干物重和稻谷产量,与氮钾肥用量呈显著水平的抛物线型关系。杂交水稻对氮肥较敏感,宜按最高产量目标推荐施氮量,按最佳经济收益推荐施钾量。在高产栽培条件下,每生产100 kg稻谷的适宜N、K2O用量分别是1.8 kg和1.6 kg。  相似文献   

4.
小麦营养器官与产量性状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小麦品种(系)营养器官与产量性状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小麦营养器官与产量性状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关。其中,基部第四节长,倒二叶宽与单穗重呈显著正相关。旗叶面积与穗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穗茎节长、旗叶长、倒二叶面积与穗粒数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通过田间试验和大面积生产调查 ,经统计分析认为 :机械直播水稻关键生育期单位面积总苗数 (基本苗数或总茎蘖数 )、干物重、LAI(叶面积指数 )与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中单位面积穗数、每穗实粒数关系最为密切 ,可作为高产栽培中田间简易诊断的指标。 6叶和 9叶期是诊断产量及穗数、实粒数的适宜时期 ,并提出直播中粳水稻单产 82 5 0kg/hm2 以上的诊断指标及其调控技术  相似文献   

6.
基于WCSODS的需求,分别设置了播期和氮肥试验,调试了小麦品种参数,检验了WCSODS在河南麦区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 1) WCSODS系统对河南麦区小麦生育期和产量的模拟精度较高,全生育期模拟值与实际观测值仅相差1~2d,拔节期和抽穗期模拟相差较大,分别为4~6d和2~5d,产量模拟相差4.5~20kg/667m2; 2)WCSODS以绿叶分配指数和地上部干重为基础,对小麦叶面积指数的变化动态进行模拟,它从方法上避免了因对叶面积定量计算而造成的误差,同时也考虑了叶面积指数的增大对茎蘖动态的限制,涵盖了不同茎蘖能力的小麦品种,具有较好的通用性。结果显示其对叶面积、茎蘖数及干物重的模拟值与实测值比较吻合,相关系数达到0.9877~0.9995;3)WCSODS需要改进的问题是没有考虑氮肥胁迫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淦鑫688氮素营养特性及其与群体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不同氮肥运筹方式,探讨淦鑫688的吸氮特性及其对群体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淦鑫688是一个吸肥能力强、同时对氮肥运筹技术较敏感的组合.本试验条件下总吸氮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不同基蘖肥与穗粒肥配比处理对中期和前期吸氮量的影响较大.氮肥表观利用率随总施氮量和穗粒肥比重的增加而提高.稻谷产量与吸氮量非直线极显著相关,当吸氮量超过150 ks/hm2,增产效果不明显.干物质产量与吸氮量极显著正相关.茎蘖数和穗数与基蘖肥用量极显著正相关,高量的基蘖肥提高了茎蘖高峰值,推迟了峰时.成穗率因总氮量的提高而显著下降.一次枝梗、颖花的分化与基蘖肥用量极显著正相关,一次枝梗的退化与基蘖肥用量极显著负相关.二次枝梗的退化与穗粒肥用量显著负相关,抽穗期颖花数与穗粒肥用量显著正相关.根系伤流量与穗肥用量显著正相关,根系伤流下降率与穗肥用量显著负相关.适当提高穗粒肥用量,有利于维持后期根系和叶片较高的生理活力,延缓衰老.  相似文献   

8.
新疆棉花高产的群体组合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水肥条件适宜的情况下,新疆次宜棉区新陆早7号的种植密度在12×104~24×104株·hm-2之间,随密度增加,苗期的出叶速度、茎粗、单株叶面积和干物质积累基本相同,但叶面积系数和单位面积干物量成正比增长;初花后,群体出现自身调节作用,随密度增加,以缩小个体来稳定群体,表现单株叶面积、茎粗、干物重、成铃数、单铃重下降,出叶速度减慢,衣分则保持不变,单位面积总铃数、总干物量上升。叶面积系数最大时,处于相同水平,最佳群体组合为21×104株·hm-2左右。  相似文献   

9.
不同穗重类型常规籼稻品种产量形成的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群体水培条件下,以国内、外不同年代育成的常规籼稻代表品种(2001年88个、2002年122个)为材料,测定生育期、株高、干物重(包括根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穗部性状、氮素、根系性状等,采用组内最小平方和的动态聚类方法将供试品种按单穗重从低到高依次分为A、B、C、D、E、F 6类,研究各类品种产量形成的差异及其原因。结果表明:①大穗型水稻品种生育期较长,植株较高;②大穗型品种最高茎蘖数少,成穗率低,单位面积穗数少,每穗粒数多,千粒重大;③大穗型品种穗长较长,一、二次枝梗数多,着粒密度大。在适当增加穗长的基础上,增加二次枝梗数的比例,提高着粒密度是提高籼稻品种单穗重的主要途径;④单穗重与个体(单穗)产量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与群体产量呈极显著的抛物线型关系。选用穗粒数较多、千粒重较大且有足够穗数的偏大穗型品种较易获得高产与稳产的目标;⑤生育期较长、植株较高、穗重大是大穗型品种高产的基础,根系发达,氮素积累多,叶面积系数较大,光合能力强,是大穗型品种高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在水肥条件适宜的情况下,新疆次宜棉区新陆早7号的种植密度在12×10^4 ̄24×10^4株·hm^-2之间,随密度增加,苗期的出叶速度,茎粗,单株叶面积和干物质积累基本相同,但叶面积系数和单位面积干物量成正比增长,初花后,群体出现自身调节作用,随密度增加,以缩小个体来稳定群体,表现单株叶面积,茎粗,干物重,成铃数,单铃重下降,出叶速度减慢,衣分则保持不变,单位面积总铃数,总干物量上升。叶面积系数最  相似文献   

11.
不同播种方式对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田试验,设置人工撒播、条播、穴播等3个处理,研究不同播种方式对扬麦19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不同生育时期单位面积茎蘖数撒播最大,条播其次,穴播最小。不同播种方式小麦的最高分蘖数撒播最大,穴播最小,小麦的茎蘖成穗率撒播要明显小于条播和穴播。不同播种方式小麦叶面积指数,在小麦生育前期,撒播小麦叶面积指数较大,到生育中后期条播小麦较大。不同播种方式小麦产量,条播小麦的产量最高,单位面积产量分别比撒播和穴播增加3.0%和9.1%。条播使小麦产量增加,主要是因为条播显著增加了小麦的穗粒数,千粒质量对条播小麦产量增加的作用相对较小。在小麦生育前期,撒播小麦干物质积累较大,到生育中后期条播小麦较大。经济系数,条播小麦略低于撒播小麦和穴播小麦,处理间差异不明显。总体而言,生育前期撒播小麦茎蘖发生快,叶面积指数高,群体相对较大;生育中后期条播小麦群体结构更加合理,生长速度加快,叶面积指数较高,干物质累积量大,最终产量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2.
产量的影响     
 为给弱筋小麦优质高产氮肥的精量确定提供科学依据,以弱筋小麦宁麦9号为材料,研究了氮肥不同基追比对其群体结构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籽粒产量、茎蘖成穗率、最大叶面积指数、成熟期生物产量和花后干物质积累量与拔节期追氮比例均呈极显著二次曲线关系;成穗数、茎蘖成穗率、最大叶面积指数、成熟期生物产量和花后干物质积累量与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弱筋小麦实现6100kg/hm2以上产量水平的氮肥运筹技术,即在总施氮量为225kg/hm2条件下,采用追肥在拔节期一次施用,以氮肥基追比6:4和5:5为弱筋小麦宁麦9号最佳氮肥运筹方案,该群体各项质量指标均较为合理,形成了高效群体,成穗数为477~486万/hm2,茎蘖成穗率为48.6%~48.9%,最适宜叶面积指数为6.92~7.08,成熟期生物产量和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分别为14460~15330kg/hm2和4455~4515kg/hm2。  相似文献   

13.
为给弱筋小麦优质高产氮肥的精量确定提供科学依据,以弱筋小麦宁麦9号为材料,研究了氮肥不同基追比对其群体结构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籽粒产量、茎蘖成穗率、最大叶面积指数、成熟期生物产量和花后干物质积累量与拔节期追氮比例均呈极显著二次曲线关系;成穗数、茎蘖成穗率、最大叶面积指数、成熟期生物产量和花后干物质积累量与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弱筋小麦实现6100kg/hm2以上产量水平的氮肥运筹技术,即在总施氮量为225kg/hm2条件下,采用追肥在拔节期一次施用,以氮肥基追比6:4和5:5为弱筋小麦宁麦9号最佳氮肥运筹方案,该群体各项质量指标均较为合理,形成了高效群体,成穗数为477~486万/hm2,茎蘖成穗率为48.6%~48.9%.最适宜叶面积指数为6.92~7.08,成熟期生物产量和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分别为14460~15330kg/hm2和4455~4515kg/hm2.  相似文献   

14.
采用9个施肥水平研究施肥与马铃薯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以及各农艺性状与产量性状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施肥与马铃薯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的相关程度依次分剐为:地上部鲜重〉株高〉主茎数〉茎粗〉叶面积系数,单株产量〉平均薯块重〉667m^2出苗数〉大中薯率〉单株结薯数;茎粗与地上部鲜重呈显著正相关,叶面积系数与茎粗、地上部鲜重极显著正相关;单株结薯数与叶面积系数呈显著负相关;单株产量和平均薯块重分别与茎粗、叶面积系数呈显著正相关,与地上部鲜重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对河南省当前生产上推广的12个不同穗型的高产小麦品种(系)在密植条件下的粒叶比及 其与产量性状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穗型的高产小麦品种,其粒叶比存在显著或极 显著的差异.穗粒质量/旗叶面积、穗粒数/旗叶面积与产量均呈正相关,且对产量的正向作用明显 高于穗粒质量/上二叶面积和穗粒数/上二叶面积.用穗粒数...  相似文献   

16.
[目的]在鹤壁市开展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inn.)不同播期种植试验.[方法]将小麦分4批进行播种,对小麦不同播期(10月1、8、15、22日)出苗时间、基本苗数、主茎叶龄、分蘖期、茎蘖数、灌浆速率等农艺性状及产量进行研究.[结果]10月8~ 15日播种的小麦进入返青期后生长优势明显,有效分蘖、叶面积系数、结实小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结实率均高于其他播期,理论产量和实际产量最高,为鹤壁市小麦最佳播种期.[结论]该研究可为鹤壁地区小麦高产栽培体系建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密肥条件对小麦中期群体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婧霖 《安徽农学通报》2007,13(10):167-168
本试验设密度和施氮量两试验因素,考察其对小麦茎蘖动态影响.结果表明各生育时期群体茎蘖数与密度、施氮水平呈极显著正相关,随密度、施氮水平的提高而增加,群体茎蘖数在不同的密度、施氮水平间总体上呈极显著差异;拔节后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无效分蘖的退化消亡,在群体自身的调节作用下,各处理间茎蘖数与成穗数在总体上差异变小.密度和施氮量对小麦群体茎蘖数和成穗数表现一定的互作效应.  相似文献   

18.
不同年份下播期对旱地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研究了2008—2010年不同播期对小麦群体、产量、干物质积累和转移、籽粒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生育期总茎蘖、单株茎蘖和单株成穗数均随播期推迟而降低;9月28—30日播种,穗部干物质积累量增加最多,产量构成因素和产量均最高;生育期耗水量以9月28—30日播种最多,其次是9月20—22日播种;籽粒水分利用率随播期推迟而提高。不论特大干旱年份还是冬春低温、积温不足年份适期(9月28—30日)播种都是提高旱地小麦水分利用效率、确保高产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播期对冬小麦品种登海5197群体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播期对登海5197群体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播期对拔节前总茎数的影响显著,拔节后不显著。(2)播期推迟一周出苗时间延长一天,基本苗随播期推迟而递减,叶面积系数第二播期(10月15日)最高,总茎蘖数和有效茎蘖数随播期推迟而降低,但有效茎蘖率和成穗率呈相反趋势。(3)对籽粒产量形成的R ichards解析表明,第二播期比第一播期(10月8日)和第三播期(10月22日)灌浆启动较早,最大灌浆速率和起始势较高,但活跃灌浆期较短。(4)群体和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在开花前表现为随播期的推迟而明显减少,开花后由于第二播期的单株干物质积累加快,成熟期第二播期的群体干物质最高。(5)随播期的推迟,穗数和千粒重逐渐降低,穗粒数和籽粒产量呈先上升后降低趋势,最高产量出现在第二播期。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机穴播、宽幅机条播、人工撒播3种不同的播种方式下水稻枝梗分化、退化的特点,以及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试验以早熟品种南粳9108为材料,设置3个处理,对其穗部性状进行了调查,干物重、产量及产量因素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机穴播的高峰苗数与最终苗数都低于机条播与人工撒播,但是茎蘖成穗率却高于另外2个处理;穗分化期至成熟期,机穴播的单茎干物质积累量高于机条播与人工撒播;增加了穗长、二次枝梗数,降低了枝梗退化率,使得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从而最终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