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为了探讨铜对肉鸡原代肝细胞活性及糖原含量的影响,试验分别用10,50,100μmol/L Cu2+在体外孵育原代肝细胞,PAS染色后测定30分钟和1,2,4,24,48,72小时各时间点的原代肝细胞活性及24小时时的糖原含量。结果表明:50μmol/L和100μmol/L Cu2+仅分别在72小时和4小时之后明显降低细胞活性;随着铜浓度的升高,糖原含量减少。说明高浓度铜可降低原代肝细胞活性,促进肝糖原分解。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维生素C对铜孵育的肉鸡原代肝细胞周期及细胞膜电位的影响,试验将全量换液24 h后的原代肝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Ⅰ组)和10μmol/L Cu2+(Ⅱ组)、30μmol/L Cu2+(Ⅲ组)、50μmol/L Cu2+(Ⅳ组)、50μmol/L维生素C+50μmol/L Cu2+(Ⅴ组)刺激组,于体外刺激后48小时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各组的细胞周期及细胞膜电位。结果表明:30μmol/L和50μmol/L Cu2+能明显引起静止期肝细胞数增多,增殖期肝细胞数减少,细胞膜电位下降(P<0.05),10μmol/L Cu2+组没有出现明显变化。说明维生素C可显著抑制50μmol/L Cu2+引起的变化,对细胞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铜对肉鸡肝细胞线粒体H2O2生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硫酸铜作为实验铜源,向即时分离的肉鸡肝细胞线粒体溶液内加入不同浓度的铜,孵育不同时间后,以2',7'-二氯二氢荧光磺为荧光指示剂,琥珀酸盐为底物,以SOD为催化刑观察在不同抑制剂存在下肝细胞线粒体H2O2生成的变化.结果显示:分别用10 μmol/L Cu(试验组Ⅰ)、20 μmol/L Cu(试验组Ⅱ)和30 μmol/L Cu(试验组Ⅲ)孵育线粒体10 min后.其过氧化氢生成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0 μmol/L)(P<0.01).此外各组的起始H2O2含量也随铜浓度的升高和孵育时间的延长而增加.结果表明.Cu2-对线粒体H2O2的生成有显著影响,不但可以提高线粒体中的基准H2O2含量,而且能加快H2O2的生成速率.铜浓度越高.孵育时间越长,生成速率越大,说明铜可诱导体内的氧化反应,或降低体内的抗过氧化作用,促使线粒体氧化呼吸链中电子的漏出.在SOD催化下,H2O2生成增多并加快.这种现象的发现可能是微量元素铜对生物机体造成毒害作用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通过流式细胞仪测定各组的细胞周期及细胞膜电位,研究高铜对肉鸡原代肝细胞凋亡的影响。将全量换液24h后的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和低铜组(10μmol/L Cu2+组)、高铜Ⅰ组(50μmol/L Cu2+组)、高铜Ⅱ组(100μmol/L Cu2+组),培养48h后测定荧光值,结果表明,高铜组能显著引起静止期(G0/G1)肝细胞数增多、增殖期(S、G2+M)肝细胞数减少、细胞膜电位下降(P〈0.05);低铜组未出现明显变化;表明高浓度的铜能明显改变肝细胞的细胞周期及细胞膜电位。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以斜带石斑鱼原代培养肝细胞为研究对象,以过氧化氢为刺激源,以肝细胞存活率和抗氧化指标的变化为判断指标,旨在建立稳定的斜带石斑鱼原代肝细胞氧化损伤模型。在原代肝细胞培养液中分别添加0(对照)、100、200、400、600、800和1 000μmol/L过氧化氢,使之分别作用2、4、6、8、12和24 h,共42组,每组10个重复,测定肝细胞存活率。在得出适宜过氧化氢作用时间的基础上,使每个浓度的过氧化氢(每个过氧化氢浓度设6个重复)作用于肝细胞适宜时间后,收集肝细胞和培养液测定抗氧化指标,筛选使肝细胞发生氧化损伤的适宜过氧化氢作用浓度。结果显示:800μmol/L过氧化氢作用肝细胞8 h,斜带石斑鱼肝细胞的存活率降低至61.98%;800和1 000μmol/L组与其他各组相比,肝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600μmol/L组除外)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丙二醛与脂质过氧化物含量显著升高(P0.05),但800和1 000μmol/L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以上结果表明,过氧化氢作用浓度为800μmol/L、作用时间为8 h,可作为建立斜带石斑鱼肝细胞氧化损伤模型的适宜条件。  相似文献   

6.
为观察低剂量铅对新生大鼠大脑皮质神经细胞脂质过氧化的影响及N-乙酰半胱氨酸(N-Acetylcysteine,NAC)的保护作用,对原代培养的新生大鼠大脑皮质神经细胞经提取、纯化和鉴定后分9组进行染毒和保护试验.A组(对照组)、B组(铅50 μmol/L)、C组(铅50 μmol/L+NAC 50 μmol/L)、D组(铅100 μmol/L)、E组(铅100μol/L+NAC 50 μmol/L)、F组(铅200 μmol/L)、G组(铅200μmol/L+NAC 50 μmol/L)、H组(铅400 μmol/L)和I组(铅400 μmol/L+NAC 50 μmol/L),染毒时间为12 h.经超声波粉碎细胞后,测定神经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乙酰胆碱酯酶(TChE)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各染毒组GSH- Px、SOD和TChE活性显著降低(P<05),CAT活性和MDA含量显著升高P<0.05),具有明显的剂量效应;NAC拮抗组与染毒组比较,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SOD、GSH-Px、TChE和CAT活性均有升高趋势,部分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果表明,NAC能提高新生大鼠大脑皮质神经细胞的抗氧化能力,对低剂量铅暴露所引起的脂质过氧化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铜导致肉鸡肝细胞游离钙的超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选用硫酸铜作为试验铜源,向即时分离的肉鸡肝细胞悬液中加入不同剂量的铜(铜终浓度分别为:0,5,10,20,30μmol/L),孵育不同时间(5,10,15,20,30 min)后观察肝细胞内游离钙浓度的变化.结果显示:高剂量的铜可破坏细胞内游离钙稳态.钙内流造成细胞内钙超载,30μmol/L铜刺激组的[Ca2+]i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肝细胞在10 μmol/L Cu2+环境中孵育不同时间后显示,时间越长.细胞内钙浓度越高;此结果表明,10μmol/L铜能诱导细胞内游离钙的超载,并具有浓度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暗示铜对体细胞的毒害作用可能是通过改变细胞内游离钙浓度来实现.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旨在研究皮质醇对斜带石斑鱼原代培养肝细胞糖代谢的影响。分离斜带石斑鱼肝细胞,选取2个孵育时间(24和36 h)和3个皮质醇浓度[0(对照)、100和1 000 nmol/L],测定培养上清液中葡萄糖含量(即肝细胞葡萄糖释放量),肝细胞糖原和丙酮酸含量以及肝细胞糖代谢关键酶[磷酸烯醇丙酮酸羧激酶(PEPCK)、葡萄糖-6-磷酸酶(G6Pase)、糖原合成酶(GSase)、苹果酸脱氢酶(MDH)、异柠檬酸脱氢酶(ICD)和丙酮酸激酶(PK)]的活性。结果表明:在孵育24和36 h时,与对照组相比,100和1 000 nmol/L皮质醇组肝细胞葡萄糖释放量显著提高(P0.05),而肝细胞丙酮酸含量显著降低(P0.05);皮质醇孵育时间对肝细胞葡萄糖释放量、丙酮酸含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在孵育24 h时,皮质醇浓度对肝细胞糖原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而在孵育36 h时,肝细胞糖原含量则随着皮质醇浓度的升高而显著降低(P0.05);随着皮质醇孵育时间的延长,肝细胞糖原含量显著下降(P0.05)。在孵育24和36 h时,100和1 000 nmol/L皮质醇显著提高了肝细胞PEPCK和G6Pase的活性(P0.05),显著降低了肝细胞MDH和ICD的活性(P0.05),但对肝细胞GSase活性则无显著影响(P0.05);在孵育24 h时,皮质醇浓度对肝细胞PK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但在孵育36 h时,100和1 000 nmol/L皮质醇则显著提高了肝细胞PK活性(P0.05)。随着孵育时间的延长,肝细胞G6Pase活性显著下降(P0.05),PK活性显著升高(P0.05),而MDH和ICD活性均无显著变化(P0.05)。由此可见,皮质醇能够促进斜带石斑鱼原代培养肝细胞糖异生作用,抑制葡萄糖的分解代谢,而对糖原合成无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9.
通过建立大鼠肝细胞的铜胁迫模型,旨在讨论不同剂量的铜对大鼠肝细胞活性、自由基代谢及细胞膜电位的影响。以硫酸铜为试验铜源,6个不同铜质量浓度(以Cu2+计):0,50,100,200,400,800mg/L,分别加入培养液培养BRL-3A细胞24和48h后,测定不同Cu2+质量浓度、不同处理时间后细胞自由基产生、抗氧化酶活性及细胞膜电位变化。结果显示,处理质量浓度低于400 mg/L时,细胞增殖活性差异不显著(P0.05),处理质量浓度为400,800mg/L时,细胞活性下降(P0.05);处理质量浓度低于400 mg/L时,Cu2+质量浓度与细胞内T-SOD、GSH-Px、CP活性呈正相关,与MDA、NO含量呈负相关,质量浓度达400mg/L及以上质量浓度时,结果相反。随着Cu2+质量浓度的增加,细胞膜电位下降(P0.05)。以上结果表明,适量的铜含量对细胞内的抗氧化酶活性具有促进作用,但高铜可能促使细胞活性下降,自由基产生增多,细胞膜电位下降。  相似文献   

10.
采用胶原酶二步灌流法获取怀孕大鼠的原代肝细胞,以Aroclor1254诱导肝细胞损伤,用不同剂量的槲皮素分别处理损伤的肝细胞2472h,RT-PCR及Western-blot法检测肝细胞中细胞色素酶P450(CYP450)的表达。结果显示,槲皮素处理损伤的肝细胞后,肝细胞CYP1A1、CYP2B1及CYP2E1的表达随槲皮素浓度的增加和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10mg/L Aroclor1254是诱导体外培养的原代肝细胞损伤的最适质量浓度,10μmol/L槲皮素是对损伤的怀孕大鼠肝细胞的最佳保护浓度。结果表明,槲皮素对损伤的怀孕大鼠肝细胞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向即时分离的肉鸡肝细胞线粒体培养液内加入终浓度分别为10、30、50μmol/L的Cu2+和200μmol/L GSH+50μmol/L Cu2+,孵育20min后,观察培养液中不同铜浓度对线粒体H2O2生成速率和呼吸链复合物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30μmol/L和50μmol/L的Cu2+能引起线粒体H2O2生成速率和呼吸链复合物活性出现明显加快和降低(P〈0.05或P〈0.01),10μmol/L Cu2+组没有出现明显变化;谷胱甘肽可显著抑制50μmol/L Cu2+引起的变化(P〈0.01),对线粒体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镉对大鼠原代肝细胞的毒性损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两步灌流法获得大鼠肝细胞,肝细胞暴露于浓度为2.5、5、10μmol/L的醋酸镉24 h.测定了细胞活力、培养上清液中乳酸脱氢酶(LDH)、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和丙氨酸转氨酶(ALT)活性及细胞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细胞相对存活率显著下降(P<0.01),LDH、AST和ALT的释放量增加,5μmol/L和10 μmol/L剂量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显著(P<0.01),细胞内GSH-PX活性降低,各剂量染毒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极显著(P<0.01);细胞内GSH含量升高,5 μmol/L和10μmol/L剂量组与对照组差异均显著(P<0.05),细胞内MDA含量升高,10μmol/L剂量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表明镉可致肝细胞损伤,并且氧化应激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Cu2+污染对牧草生产的影响,盆栽研究了多花黑麦草的生长及品质对C2+胁迫的响应.结果表明多花黑麦草对Cu2+反应敏感,Cu2+处理浓度>5mg/L时,株高、分蘖数及单株干物重急剧降低,生长显著受到抑制;Cu2+处理浓度>30mg/L时,单株干物重降低至对照的39.0%.多花黑麦草植株体内的Cu2+积累量显著增加,但Cu2+在各器官中的分布存在明显的差异;Cu2+含量根>茎>叶,根中含量远远高于地上部.Cu2+处理浓度>50mg/L时,茎叶粗蛋白(CP)含量随处理浓度的提高呈上升趋势,但Cu2+处理浓度>50mg/L后,处理浓度提高导致饲草品质迅速下降.干物质量与CP含量的乘积,即CP养分产量在15mg/L Cu2+处理浓度时与对照无明显差异,到30mg/L Cu2+处理浓度时则急剧降为对照的42.2%.综合考虑Cu2+对多花黑麦草生长及品质的影响,土壤溶液中Cu2+>30mg/L的污染土壤不宜进行多花黑麦草生产.  相似文献   

14.
乐果引起大鼠肝细胞凋亡的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给大鼠肝细胞培养液中加入乐果(0、3、10、30、100、300μmol/L),染毒122、4 h后,Annexin V/PI双染法检测肝细胞凋亡率;分别用Fluo-2/AM、双氢-乙酰乙酸二氯荧光黄(DCFH-DA)和罗丹名123检测细胞内Ca2+浓度、活性氧(ROS)和线粒体膜电位(Δψm)变化,并在扫描电镜和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凋亡细胞情况,探讨乐果对大鼠肝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显示,肝细胞染毒12、24 h后,出现了明显的细胞凋亡的形态学变化,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除3μmol/L组外,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或P0.01),且呈时间-剂量效应。3μmol/L组细胞内Ca2+浓度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之后随染毒剂量的增加,细胞内Ca2+浓度逐渐下降;细胞内ROS水平在3~100μmol/L随染毒剂量的增大和染毒时间的延长而升高,而在300μmol/L组略有下降,除3μmol/L组外,与对照组相比均差异极显著(P0.01);Δψm除24 h 300μmol/L组外均出现持续下降。结果表明,低剂量乐果染毒可诱导肝细胞发生凋亡,细胞内Ca2+、ROS和Δψm可能参与了这一过程。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乐果对大鼠肝细胞凋亡的影响,将24只SD大鼠分成对照组和3个染毒组,分别按体质量以0、1、6和30 mg·kg-1的剂量灌服乐果,连续灌服30 d后,观察肝脏组织学和超微结构变化.同时,通过给大鼠肝细胞培养液中加入乐果(染毒终浓度分别为0、3、10、30、100和300 μmol·L-1),染毒12、24 h后,Annexin V/PI双染法检测肝细胞凋亡率;分别用Fluo-2/AM、双氢-乙酰乙酸二氯荧光黄(DCFH-DA)和罗丹明123检测细胞内Ca2+浓度、活性氧(ROS)和线粒体膜电位(△ψm)变化.结果表明,组织学和超微结构检查显示肝细胞脂肪变性、凋亡等.肝细胞染毒12和24 h后,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除3 μmol·L-1组外,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或P<0.01),且呈时间-剂量效应;3μmol·L-1组细胞内Ca2+浓度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之后随染毒剂量的增加,细胞内Ca2+浓度逐渐下降;细胞内ROS水平在3~100μmol·L-1范围内随染毒剂量的增大和染毒时间的延长而升高,而在300 μmol·L-1组略有下降,除3μmol·L-1组外,与对照组相比均差异极显著(P<0.01);△ψm除24 h高剂量染毒组(300 μmol·L-1)外均出现持续下降,30~300 μmol·L-1组均小于对照组(P<0.01).本研究表明低剂量乐果染毒可诱导肝细胞发生凋亡,细胞内Ca2+、ROS和△ψm可能参与了这一过程.  相似文献   

16.
在水温18~22℃的条件下,采用标准水生生物毒性测定方法,研究了Cu2+对中国林蛙蝌蚪的急性和慢性效应。急性试验结果表明:Cu2+对蝌蚪的24、48、72h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0.038mg/L、0.024mg/L、0.021 mg/L,安全浓度(SC)为0.0 029 mg/L。慢性试验结果表明:Cu2+浓度为0.00 012mg/L时,蝌蚪的体重和体长显著大于对照组和其他浓度组(P0.05),蝌蚪生长发育较快;Cu2+浓度为0.012mg/L时,蝌蚪体重和体长显著小于对照组和其他浓度组(P0.05),蝌蚪生长发育缓慢,游泳能力下降,尾巴透明化,出现畸形。同时,通过原子吸收法分别测定慢性实验不同处理组蝌蚪体内Cu含量,并进行Cu富集特征研究,结果表明:Cu2+浓度与蝌蚪体内Cu含量之间存在显著线性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r=0.9770。  相似文献   

17.
西宁市某地绵羊胰脏功能研究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研究绵羊胰脏功能 ,对西宁市某地 1 0只 1岁~ 2岁绵羊的血液、尿液中的肌酐含量和淀粉酶活性进行了测定 ,结果表明所测绵羊的血清肌酐含量为 57.61 μmol/L±1 7.73 μmol/L ,血清淀粉酶活性为 75.2 8(μmol·s- 1 ) /L± 3 1 .68(μmol·s- 1 ) /L ;尿液肌酐的含量为 2 949.2 1 μmol/L± 42 6.3 4μmol/L ,尿液淀粉酶活性为 61 .92 (μmol·s- 1 ) /L± 5.77(μmol·s- 1 ) /L ;淀粉酶和肌酐清除率 (CAMS/CCR)比值为 1 .60 %± 0 .75%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以五水硫酸铜作为试验铜源,设0μmol/L、50μmol/L、100μmol/L、150μmol/L四个浓度组。采用荧光酶标仪,分别在4 h、8 h、12 h、24 h和48 h检测肉鸡原代肝细胞内各组三磷酸腺苷(ATP)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 48 h时50μmol/L组ATP水平最高,之后逐步降低;100μmol/L组和150μmol/L组在8 h时ATP水平升高,之后逐步降低。表明铜的浓度越高、作用时间越长,细胞ATP水平则越低。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浓度(0、0.5、2.0、5.0 μmol/L)白藜芦醇(resveratrol,RES)对绵羊卵母细胞体外受精(in vitro fertilization,IVF)、卵母细胞抗氧化能力及卵丘细胞分泌类固醇激素的影响。绵羊卵母细胞在含不同浓度RES的体外成熟(in vitro maturation,IVM)液中培养24 h以后进行体外受精,并收集IVM液,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的活性及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onochrome display adapter,MDA)的含量;用酶联免疫法测定雌二醇(estradiol,E2)和孕酮(progesterone,P4)的浓度。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在IVM液中添加0.5 μmol/L RES显著提高卵裂率(P<0.05),但对受精率和囊胚率没有显著影响(P>0.05);5.0 μmol/L RES显著降低受精率、卵裂率和囊胚率(P<0.05),对胚胎发育有抑制作用;在IVM和体外培养(in vitro culture,IVC)液中分别添加0.5 μmol/L RES均显著提高受精率、卵裂率和囊胚率(P<0.05)。与对照组相比,在IVM液中添加RES对卵丘细胞分泌E2有一定的抑制作用,5.0 μmol/L RES显著降低E2浓度(P<0.05);0.5 μmol/L RES显著提高卵丘细胞P4分泌量(P<0.05)。0.5和2.0 μmol/L RES增加SOD和GSH-Px等酶的活性,但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却显著降低MDA含量(P<0.05);而5.0 μmol/L RES显著降低抗氧化酶活性并增加MDA含量(P<0.05)。综上所述,在IVM和IVC液中同时添加0.5 μmol/L RES,通过增强卵母细胞抗氧化能力和P4的浓度,并降低MDA含量,从而提高胚胎卵裂率和囊胚率。  相似文献   

20.
通过给大鼠肝细胞培养液中加入乐果(染毒终浓度分别为0,3,30和300μmol/L)染毒,MTT法测定乐果对肝细胞增殖的影响,同时测定肝细胞培养液中乳酸脱氢酶(LDH)及细胞内谷胱甘肽(GSH)的含量,研究了乐果对原代培养大鼠肝细胞的毒性作用。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乐果对原代培养肝细胞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呈剂量-时间效应关系。染毒后48 h细胞生长达高峰时,细胞活率分别为对照组的97%、82%和75%;300μmol/L染毒组细胞染毒后24 h、36 h、48 h、60 h和72 h细胞活率分别为对照组的67%、82%、75%、71%和63%。同时,乐果染毒12 h和24 h后各染毒组培养液上清中LDH含量均极显著升高(P<0.01),尤其是300μmol/L染毒组12 h和24 h培养液上清中LDH含量分别为对照组的7.35倍和8.75倍;同一剂量组随着染毒时间延长,LDH含量呈上升趋势。染毒12 h和24 h后30μmol/L及300μmol/L组细胞内GSH含量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同一剂量组随着染毒时间延长,GSH含量呈下降趋势。表明乐果对肝细胞有直接的毒性作用,能够抑制其增殖,引起细胞膜脂质过氧化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