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流行较广、危害较大并比较常见的鱼病已有几十种。这些鱼病中,常有一些症状相似而病原体不同的病症,必须加以正确诊断。现将相似鱼病症状的识别及其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一、白皮病、打粉病、小瓜虫病、微孢子虫病和痘疮病   相似处:病鱼体表都有白点。   不同处: 1.白皮病。病原体是白皮假单孢菌。白点出现于背鳍基部或尾柄处,病情从白点处扩大,最终背鳍至臂鳍为界的整个后部皮肤呈白色。 2.打粉病。病原体是嗜酸性卵甲藻。背鳍、尾鳍及背部先后出现白点,但随病情加剧白点数量增多,最终白点遍及全身,使整个体表似…  相似文献   

2.
柳富荣 《湖南农业》2002,(21):16-16
1.白皮病(白尾病) 该病由细菌感染所致.病鱼背鳍基部或尾部出现白点,并迅速扩大,向前后蔓延,鱼头向下、尾向上,不久便死亡.  相似文献   

3.
不同性别虹鳟形态性状对体重的影响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机选取2龄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108尾,测定其体重(Y1)和体长(X1)、背吻距(X2、)头长(X3)、尾柄长(X4)、体高(X5)、尾柄高(X6)、体宽(X7)、背鳍基长(X8)8个形态学指标,进行雌、雄区分。采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方法,计算虹鳟形态性状对体重的相关系数、通径系数和决定系数,定量分析形态性状对体重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形态性状与体重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经通径分析,雌性仅有1个形态性状(尾柄长)对体重的通径系数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是影响体重的主要性状,其对体重直接作用最大(0.3335);雄性有3个形态性状(体长、背吻距、背鳍基长)对体重的通径系数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是影响体重的主要性状,其中背吻距对体重的直接作用最大(0.3545)。决定系数分析结果表明,雌性背吻距、头长、尾柄长、体宽、背鳍基长的决定系数较大,其中尾柄长对体重决定系数最大(0.1112);雄性体长、背吻距、尾柄长、背鳍基长的决定系数较大,其中背吻距对体重的决定系数最大(0.1257);决定系数分析结果与通径分析结果的变化趋势一致;雌性和雄性所选形态性状与体重的相关指数分别为R2=0.9366和R2=0.9668,说明所选性状是影响体重的主要性状。应用多元回归分析,经偏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建立多元回归方程:Y雌性=-2 855.44+71.42X2+93.42X3+240.92X4+119.34X7+101.48X8,Y雄性=-2 948.31+32.83X1+129.86X2+62.58X4+75.73X8。经回归预测估计值与实际值间差异不显著(P>0.05),该方程可用于虹鳟实际生产,为虹鳟选种提供理论依据和测量指标。  相似文献   

4.
2016年在澜沧江景洪段采集到1尾沙鳅科(Botiidae)鱼类,鉴定为尾斑安彦鳅[Yasuhikotakia caudipunctata (TakiDoi, 1995)],为国内首次记录。该鳅主要特征为:身体侧扁,体高较高;下唇腹面中央具1对大圆突,圆突间形成下唇中央缺刻,每个圆突顶端各具1对小乳突;背鳍分支鳍条为8;背鳍后具马鞍形条斑,尾柄具一褐色的模糊大斑块,尾鳍上均匀分布有黑褐色小斑点。凭证标本保存于云南省渔业科学研究院。  相似文献   

5.
<正>一、全池泼洒法1.防治肠炎病、白皮病。每亩水面(1米深,下同)用韭菜3~4千克,捣烂后加0.3千克食盐均匀撒施。2.防治气泡病。可在鱼苗下塘后,每亩水面用韭菜3~3.75千克、食盐2.25~3.75千克、清凉油6~7.5盒与黄豆浆全池均匀  相似文献   

6.
1.五倍子.每立方米水体用五倍子2~3克煎汁全池泼洒.可防治鱼白皮病、赤皮病及烂鳃病. 2.菖蒲.每667平方米(1亩)水面用菖蒲和蓖麻各4~5千克,打碎成浆汁状,略经浸泡后,将药渣和浆汁全池泼洒.可防治鱼肠炎病、烂鳃病和赤皮病.  相似文献   

7.
为探明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形态性状与体重的关系,以同一批次繁殖的 60 日龄瓦氏黄颡鱼幼鱼为研究对象,测定了体长(X1)、全长(X2)、最大体高(X3)、肛门处体高(X4)、尾柄高(X5)、吻-背鳍前端(X6)、背鳍基长(X7)、背鳍后端-脂鳍前端(X8)、脂鳍基长(X9)、脂鳍末端-尾鳍基(X10)、胸鳍前长(X11)、背鳍前长(X12)、腹鳍前长(X13)、臀鳍前长(X14)、尾柄长(X15)、头高(X16)头宽(X17)和体重(Y)共 18 个生物学性状,运用表型值统计、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回归分析,以及生长曲线拟合等方法,研究了形态性状与体重的关系。结果表明:18 个生物学...  相似文献   

8.
基于鱼类传统形态学和现代框架特征以及鱼类繁殖性能分析方法,研究乌原鲤(Procypris merus Lin)的表型结构及繁殖能力特征。结果表明,乌原鲤侧线鳞41~45、侧线上鳞7~9、侧线下鳞5~7、背鳍鳍条15~18、背鳍鳍棘ⅳ、胸鳍鳍条17~20、胸鳍鳍棘ⅰ、腹鳍鳍条9、腹鳍鳍棘ⅰ~ⅱ、臀鳍鳍条5~7、臀鳍鳍棘ⅲ、围尾柄鳞16~18、背鳍前鳞14~18;体长是体高的2.6~3.2倍、头长的3.6~4.2倍、尾柄长的5.3~6.0倍、尾柄高的7.1~7.9倍,头长是吻长的2.1~3.2倍、眼径的3.0~4.7倍、眼间距的1.9~3.0倍、尾柄长的1.3~1.9倍、尾柄高的1.7~2.1倍,尾柄长是尾柄高的1.1~1.4倍;5~8龄乌原鲤的绝对繁殖力平均为49 774粒卵,绝对繁殖力和卵巢质量有随着体质量增加而增大的趋势,性腺成熟系数18.5、体长相对繁殖力139.9粒/mm、体质量相对繁殖力43.9粒/g、净体质量相对繁殖力53.4粒/g,均随着其体质量和体长增大而降低。乌原鲤繁殖力较低,为每年一次性产卵鱼类,人工繁殖应遵循乌原鲤的繁殖习性,充分利用其繁殖力,为乌原鲤自然资源增殖与保护作贡献。  相似文献   

9.
贵州北部鮠属(鲇形目,鲿科)的1个新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7月6日在贵州北部洛安江下游采集到土著鱼类38尾,其中,17尾经鉴定为贵州省鲿科鱼类一新种,定名为遵义小钝吻鮠(Leioxassis microcrassirostris Zunyiensis Xiao sp.nov.).其眼较大,稍凸出,下缘约占全眼1/3眼缘游离;后鼻孔间距略小于两眼内侧间距;前鼻孔四周有近褐色圆形斑状沉淀;在胸鳍基部后缘与背鳍基部前缘中部体两侧各有一暗色斑状沉淀,稍大于前鼻孔处褐色斑状沉淀;背鳍I-6-7,胸鳍I-7-8,腹鳍6,臀鳍16,尾鳍内凹形、上下2叶等长,外缘圆钝;全长93~124 mm,体长为尾柄高的8.9~11.6倍;头长为吻长的2.56~3.65倍,为眼径的4.9~6.53倍,为眼间距的1.66~2.04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56~2.11倍.  相似文献   

10.
沙塘鳢形态特征的两性异形和雌性个体生育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了沙塘鳢繁殖期形态特征包括体长、头长、头宽、头高、吻长、眼后头长、眼径、眼间距、体高,尾柄长、尾柄高、尾鳍长、背鳍基前距、背鳍基长、背鳍间距、腹鳍基前距、腹臀间距,体重和去内脏体重的两性异形和雌性个体生育力.结果表明,繁殖季节雄性个体的数量显著少于雌性个体,雄性个体的体长显著大于雌性个体.特定体长的雌性个体的头长、头宽、头高、眼间距、尾柄高、背鳍基长、去内脏体重显著小于雄性个体,体高、背鳍间距和腹臀间距显著大于雄性个体.两性其他局部特征不存在显著的差异.10个形态特征变量的主成分分析(Eigenvalue≥1)发现,前3个主成分共解释61.6%的变异.头长、头高和躯干重在第一主成分有较高的正负载系数(解释26.9%变异),背鳍基长在第二主成分有较高的正负载系数,背鳍间距在第二主成分有较高的负负载系数(解释18.3%变异),体高和腹鳍臀鳍间距在第三主成分有较高的正负载系数(解释16.4%变异).雌性在第一、第二主成分的分值显著小于雄性,在第三主成分的分值显著大于雄性.怀卵数量与体长和体重回归关系显著.偏相关分析表明,怀卵数量与体重呈显著的正相关,与体长呈显著的负相关.雌性通过个体大小特别是体重的增长以及腹腔体积的增加来提高个体生育力,增加繁殖输出.  相似文献   

11.
防治鱼病的19种中草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五倍子 每立方米水体用五倍子2—3克煎汁全池泼洒,可防治鱼白皮病、赤皮病及烂鳃病。  相似文献   

12.
对长江铜陵段捕获的0~+龄铜鱼(Coreius heterodon(Bleeker))的体长(X_1)、头长(X_2)、吻长(X_3)、体宽(X_4)、眼间距(X_5)、尾柄长(X_6)、尾柄高(X_7)、背鳍基底长(X_8)、臀鳍基底长(X_9)、体高(X_(10))等10个外部表型性状进行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及通径分析,以研究长江铜鱼各外部表型性状与体质量(Y)的关系,为铜鱼的人工育种提供选择策略。结果显示, 10个表型性状与体质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均达极显著水平,其中,尾柄高、体长的相关系数最大(0.917,0.917);在通径分析中,眼间距对0~+龄铜鱼体质量的直接作用最大(0.390),体长直接作用最小(0.294);而决定系数随着多个性状的引入不断增大;尾柄高、眼间距、体长这3个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最显著,这3项指标对体质量的最优回归方程为Y=-75.808+22.072X_7+33.333X_5+2.559X_1(R~2=0.945),方程的方差分析结果显著,说明所建立的回归方程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正>1.全池泼洒法。防治肠炎病、白皮病,每亩水面(1米水深)用韭菜3~4千克,捣烂后加0.3千克食盐拌匀撒施。防治气泡病,可在鱼苗下塘后,每亩水面(1米水深)用韭菜3~3.75千克,食盐2.25~3.75千克,清凉油6~7.5盒,加适量黄豆打成浆全池泼洒。防治车轮虫病,每亩水面(1米水深)用韭菜3~5千克,食盐0.25千克,捣烂后全塘撒施。  相似文献   

14.
百草霜,俗称锅底灰,在临床上可治疗多种畜病. 1.仔猪副伤寒氯霉素4毫升交巢穴(尾根下肛门上)注射,维生素C肌注,并用地榆6克、胡椒3克、百草霜10克混合研末,开水冲服,每日用药1或2次.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泥鳅形态性状与体质量、净体质量的相互关系,为泥鳅的苗种选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随机选取120尾放养于池塘生境的12月龄泥鳅同生群体为研究对象,逐一测量其体质量(BW)、净体质量(NW)、全长(X1)、体长(X2)、肛长(X3)、肛后长(X4)、肛围(X5)、肛部体高(X6)、肛部体宽(X7)、头长(X8)、头高(X9)、头宽(X10)、眼间距(X11)、鼻间距(X12)、躯干长(X13)、体高(X14)、体宽(X15)、尾柄长(X16)、尾柄高(X17)、背鳍周长(X18)、背鳍部体高(X19)、吻长(X20)和背前区长(X21)共23项性状,采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方法研究泥鳅形态性状对体质量、净体质量的影响效应.[结果]各项形态性状与体质量和净体质量的相关系数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经通径分析发现,被保留的形态性状为全长(X1)、背鳍部体高(X19)和吻长(X20)3项,其对体质量、净体质量的决定系数总和分别为0.863和0.866,其中以背鳍部体高(X19)对体质量和净体质量直接作用最大,通径系数分别为0.490和0.487,全长(X1)对体质量和净体质量间接作用最大,通径系数分别为0.361和0.357;被保留形态性状与体质量和净体质量的多元回归方程分别为BW=0.103X+0.745X9+0.279X20-10.092和NW=0.104X1+0.783X19+0.269X200-17.115.[结论]背鳍部体高可作为泥鳅苗种选育的核心性状,而全长可作为泥鳅苗种选育的相对重要性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分析3种不同来源中华乌塘鳢群体是否存在形态差异,为辨别中华乌塘鳢产品来源提供快速便捷的形态学判别方法,也为创建中华乌塘鳢红树林生态养殖品牌提供基础数据.[方法]分别测量中华乌塘鳢野生群体、红树林地埋管道生态养殖群体和池塘养殖群体的6个可量性状和20个外形框架结构数据,并采用方差分析、聚类分析、判别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进行多元分析.[结果]除头长/体长外,其他各项可量性状比值在各中华乌塘鳢群体间均存在明显差异.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对第一主成分影响较大的有L9(第二背鳍起点至其末端的距离)、L13(第二背鳍末端至臀鳍起点的距离)、L14(第二背鳍末端至尾鳍背侧起点的距离)、L17(第二背鳍末端至尾鳍腹侧起点的距离)、尾柄长/体长和尾柄高/尾柄长等尾端特征值,对第二主成分影响较大的有体高/体长、L2(第一背鳍起点至腹鳍起点的距离)、L5(第二背鳍起点至臀鳍起点的距离)、L6(腹鳍起点至臀鳍起点的距离)、L7(第一背鳍起点至臀鳍起点的距离)和L8(第二背鳍起点至腹鳍起点的距离)等躯干特征值,对第三主成分影响较大的有L11(臀鳍起点至其末端的距离)、L12(第二背鳍起点至臀鳍末端的距离)、L16(臀鳍末端至尾鳍腹侧起点的距离)和L18(臀鳍末端至尾鳍背侧起点的距离)等体后端特征值.野生、生态养殖和池塘养殖中华乌塘鳢群体可通过判别函数进行有效区分,其综合判别正确率为93.1%.聚类分析结果显示,野生群体与生态养殖群体先聚为一支,再与池塘养殖群体相聚,即中华乌塘鳢生态养殖群体与野生群体的形态较相近.[结论]中华乌塘鳢野生群体、红树林地埋管道生态养殖群体和池塘养殖群体的形态存在明显差异,通过形态学多元分析可有效辨别.红树林地埋管道生态养殖群体的形态与野生群体更相近,食物保障和食物组成、环境理化条件等可能是引起中华乌塘鳢各群体形态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正>1.五倍子每立方米水体用五倍子2~3克煎汁全池泼洒,可防治鱼白皮病、赤皮病及烂鳃病。2.菖蒲每667平方米水面用菖蒲和蓖麻各4~5千克打碎成浆液状,略经浸泡后,  相似文献   

18.
(一)白皮病1、症状水温在15~30℃易发,尤其是在越冬池。病鱼体表鳞片脱落且有白斑,鱼体失去平衡,在水中打转。常继发水霉病,若不及时治疗,将很快大量死亡。2、防治(1)饲养时应小心操作,避免鱼体皮肤损伤。(2)发病时在越冬池四周及食场附近,用漂白粉挂袋,每袋装漂白粉100克。(3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测量了兴凯刺鳑鲏成体的体长、体高、头高、头长、头宽、吻长、眼径、眼间距、眼后头长、尾柄长、尾柄高、尾鳍长、背鳍基前距、背鳍基长、腹鳍基前距、腹鳍臀鳍间距和体重等17个形态学指标以及雌体的怀卵数量。结果显示,兴凯刺鳑鲏雌性个体和雄性个体体长差异不显著,特定体长的雌性个体的头长、眼后头长、眼径、尾鳍长和背鳍基长显著小于雄性个体,而体高、尾柄长、腹鳍基前距、腹鳍臀鳍间距和体重显著大于雄性个体。两性间其它局部特征不存在显著的差异。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兴凯刺鳑鲏的怀卵数量与体重和体高呈显著的正相关。雌性主要通过个体体重的增长以及腹腔体积(体高)的增加来提高个体生育力,增加繁殖输出。性选择、生育力选择、生态环境和食物营养状况影响兴凯刺鳑鲏两性异形的进化。  相似文献   

20.
记述了采自浙江庆元县的缨口鳅属(Crossostoma)鱼类一新种,即亮斑缨口鳅(Crossostoma galericula Zhang sp.nov.)。测量标本均采自同一地点,体长35.0~46.5 mm。背鳍条III-8;臀鳍条II-5;胸鳍条I-13;腹鳍条I-8;侧线鳞91~97。体长为体高的5.1~5.4倍,为体宽的5.4~7.0倍,为头长的3.7~3.9倍,为尾柄长的5.9~6.6倍,为尾柄高的7.2~8.8倍,为背鳍前距的1.9~2.0倍,为腹鳍前距的1.8~1.9倍。头长为头高的1.5~1.6倍,为头宽的1.1~1.3倍,为吻长的1.8~2.1倍,为眼径的5.5~6.4倍,为眼间距的2.8~3.1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1~1.3倍。头宽为口裂宽的2.2~2.5倍。新种吻褶具13条吻须,吻须基部均与吻褶相连,排成1排;与近似种横纹缨口鳅(C.fasciolatus)相比,新种有如下明显的区分特征:(1)最长吻须与眼径等长;(2)背鳍基后部两侧具1对亮斑;(3)各鳍均无明显的斑纹;(4)腹部裸区延伸至腹鳍起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