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植物保护学报》1966,5(1):27-33
水稻螟虫为重庆地区水稻生产上的重大害虫,常年螟害率5%左右。随着双季稻的发展,各代稻螟的种类組成有显著变化,第一、二代以二化螟为主;第三代以三化螟占绝对优势,为三代多发型。近年来由于春季气温比常年高,越冬死亡率低,发生期提早。越冬虫源多,耕作制改变,有利于发生量的积累,因此二化螟和大螟也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成为本地螟害的新問題。越冬基数和以后各代的数量关系,受各稻型的面积比例和防治等情况的影响。各代发育进度不整齐主要受越冬場所、小气候和水稻不同生育期的影响,这些都是防治次数和时期的依据。防治本地区稻螟,宜采用“压低越冬基数,調整水稻布局,栽培防螟和药剂治螟相結合”的策略。药剂防治应因地制宜,挑治一、二代,狠治三代,少治或不治第四代。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调查结果认为,由于水稻抛秧栽培避 过或缩短早、晚稻秧田遇 第一、三代三化 螟卵的机会,致使第一、三代三化螟种群数量下降,从而降低第二、四代三化螟的发生量和为害程度。抛秧地区秧田和本田三化螟的药剂防治次数可以减少。  相似文献   

3.
《植物保护》1963,1(1):4-7
7、8、9三个月,正是我国南方水稻产区广泛开展药剂治螟的季节,怎样在实践中具体掌握虫情、结合苗清,划分防治对象田,决定施药的适期和次数等,以便经济有效地使用农药,是防治稻螟的一项重要问题。现将农业部水稻螟虫防治技术训练班总结的各地药剂治螟经验,介绍在本期,希望稻区的读者们,因地制宜地研究和运用这些经验,狠抓治螟工作,夺取今年水稻的丰收。  相似文献   

4.
韦江 《植物保护》1989,15(4):30-31
广西西林县,年平均气温19.1℃,全年三代螟有效(≥15℃)积温1893.5℃,一年发生4代,第三代幼虫有部分滞育越冬,形成局部世代。作者于1981—1984年在该地区探讨了影响滞育率的因子,并提出第四代发生期与发生量的预测式,由于考虑部分第三代幼虫的滞育,该预测式对1973—1987年第四代发生的回测与预测准确率达100%的有11年。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稻螟发生演变及防治对策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稻螟为浙江省水稻的主要害虫。近50 a 来稻螟发生的演变是:50 年代后期,三 化螟随着单季稻改为双季稻,而发生量大增,采用“六六六”药剂防治得到控制,至1965 年,因产生抗药性而再度严重。二化螟在50 年代经过一度下降后,至60 年代初又有回升,随着三熟制的推广,迟熟早稻扩大,其发生受到抑制,至70 年代中期, 杂交稻面积扩大,发生 为害随之加重。80 年代后期,因种植业 结构调整,二化螟和三化螟又一次回升。发生上述演变的原因是耕作制 度改变、品种的更换、种植 业结构调 整、防治措施的发展和气候的变化等。防治对策应采取:适时灌水耕耙 等农业防治为基础,优 化药剂防 治策略,选用对口农药等科学用药为重点的综合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6.
抓紧防治三代稻飞虱、紧防四代大暴发受到热带高压影响,我省连续出现高温干旱天气,双季稻区收早插晚,中稻也已进入孕穗抽穗期,二代发生量大的白背飞虱因生存环境和食料条件的改变而大量北迁,仍有一部分将留在鄂北一季中稻区,我省三代稻飞虱的发生区域将北移,白背飞...  相似文献   

7.
三化螟是我区水稻上的主要害虫,常年为害最重造成严重减产的是第三代。根据崇阳县植保站多年的调查资料整理,第三代的发生量受较多的因素制约,但其主要因子是发生量与12月下旬至1月上旬的平均温度;头年第四代为害率;3月份虫口基数  相似文献   

8.
二化螟种群突增机制及控制对策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通过 1 999年对二化螟种群在攸县稻区种植制中周年数量动态变化、嗜性和为害特征的观察 ,不同防治策略和防治方法的效果对比调查 ,结合当地影响其种群发生和为害的多个因子的综合分析认为 ,气候偏暖、粗秆品种的扩种、药剂防效的降低、螟虫繁殖力的提高及种植制度和作业方式的变更是近年二化螟种群突增和为害加重的重要诱因。并提出了“依托农业防治 ,突出科学用药”的控螟策略以及“狠治一、三代压基数 ,巧治二、四代减损失 ,重治桥梁田降低转化率”的周年全程控害对策  相似文献   

9.
1963年在湖南沅江及南县选择隣近的种植制不同的五个生产大队,調查对比、分析耕作栽培措施及其他生态因素,与三化螟种羣数量消长及为害程度的关系,探索最經济有效的稻螟防治策略和综合措施。各对比点結果一致証明,在同一地区相距不远的大队間,三化螟发生基数大小的悬殊差別,是决定当年发生数量及为害程度輕重的一个重要因素。在适当的面积(大队)上結合耕作栽培措施相当彻底地消灭三化螟越冬幼虫,不仅可控制第一、二代的为害,且对压低第三、四代的发生量和为害程度也有明显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如能进一步结合夏收灭茬連續压低虫源,更可加強对后期螟害的控制。螟害程度决定于水稻最易受害生育期与稻螟盛发期配合的程度和螟虫发生数量的綜合影响。因此,在农业防治方面,結合耕作栽培措施压低虫源及調节水稻生育期并恶化螟虫的生活条件,均应尽可能的利用。扩种双季稻对三化螟的发生为害有有利和不利的两面。在湘北滨湖稻区的情况下,可以結合双季稻的耕作栽培,連續压低虫源作为控制螟害的一項措施。在种植制复杂的稻区,中稻早栽既可避免第三代三化螟的为害,且可促使第二、三代三化螟更多地集中在小面积的迟中稻或单季晚稻上,有利于集中施药歼灭。稻螟的防治策略应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結合重点药治。在种植制复杂的稻区建議采取結合耕作栽培連續压低虫源、調节水稻生育期及恶化螟虫生活条件的各項措施并药治二代桥梁田,对三、四代进行重点药治。  相似文献   

10.
苏清实  汪民干 《植物保护》1965,3(4):121-123
1964年湖北省新洲、黄冈、浠水、鄂城四县水稻三化螟大发生,发生数量和为害程度是近十余年来最大的一年。但是,由于各级党、政的大力领导,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坚持了领导、群众、技术干部三结合,依靠贫下中农,充分发动群众,开展了大规模的治螟运动,取得了很好效果,药剂治螟255万亩,占应治面积的90%,严重代螟害率压低到  相似文献   

11.
运用相关分析,挑选与棉铃虫四代发生量相关性好、超前性好的4项前期气象、苗情因子,采用列联表方法,建立了江汉平原棉区第四代棉铃虫发生量的长期预测模型,经对38a历史发生情况回测,准确率达89.5%,通过5a试用,预报结果与实际相符。  相似文献   

12.
不同药剂防治水稻大螟药效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筛选防治水稻大螟药剂,进行了大螟防治药剂筛选试验,对6种供试药剂进行了小区药效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一、二代大螟1~2龄幼虫发生盛期,阿维.氟酰胺10%乳油30mL/667m2,氯虫苯甲酰胺200克/升10mL/667m2,或者甜核.苏云菌可湿性粉剂30mL/667m2对大螟防治效果良好,分别达到94.26%,86.89%和84.43%,优于其它供试药剂,是防治大螟的优良药剂。  相似文献   

13.
二化螟自1995年以来已在象山县连续6年大发生,其为害损失程度居水稻其他病虫之首。当地治螟药剂,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以杀虫双(单)为当家品种,至90年代初期出现防效下降的迹象,且逐年加重,致使用药量和防治次数成倍增加,还不能控制为害。2000年经全国抗药性监测点监测结果,本县二化螟对杀虫双(单)的抗性为243倍,达极高水平抗性;该药剂已不宜继续使用。另一治螟药剂三唑磷在90年代初开始推广,逐步取代原有药剂成为治螟主  相似文献   

14.
甘蔗二点螟在我地一年发生四代,各代发生期长、世代重叠,特别是甘蔗中、后期株高成林,人工喷药困难,我们利用吉林农大提供的赤眼蜂“蜂卡”,进行了防治试验。设小茎种第1至二代化防,三代放蜂,四代自然繁殖;一至三代化防、四代自然繁殖。放  相似文献   

15.
水稻螟虫发生为害现状及控制对策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水稻螟虫发生为害出现了一些新特点、新变化。其总的趋势是:2、3代螟交替发生,混合为害,二者主害代别增加,主害代发生时期拉长,全年为害时期延长,为害面积扩大,为害损失加重。其主要原因;一是冬季油菜面积扩大,有效虫源田增加;二是气候变暖;三是杂交稻及优质稻面积增加;四是抛秧技术的推广;五是杀螟药剂单一,防效不理想。主要治理对策:捡拾稻桩,灌水灭蛹,压缩混截面积,科学用药,加快治螟药剂品种的研究推广步伐。  相似文献   

16.
上海地区水稻螟虫暴发原因和综合治理措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上海地区近年水稻螟虫发生严重。通过充分利用农业防治措施、调整药剂防治策略以及选用高效治螟药剂为重点的综合治理措施,把螟虫有效地控制在防治指标以下,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相似文献   

17.
湖北省水稻三化螟的发生、消长、防治及其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分析总结湖北省水稻三化螟48a中发生为害的消长演变和防治措施的发展变化,进一步认识了三化螟发生为害的年度间演变规律和周年发生规律。认为冬春气候(气温、雨量)、水稻栽培制度和中稻生育期等因素与三化螟为害密切相关。并从治螟技术的发展历程提出了合理选择药剂、改善施药方式、发挥天敌自然控制作用的治螟策略。  相似文献   

18.
(1)在几种蔗螟(二点螟、条螟、黄螟)混合发生为害的蔗区.繁放赤眼蜂治螟时,把不同种蔗螟卵采得的赤眼蜂分别繁育后,再合理的搭配、混合散放,可取得较好的效果,除螟蛾发生量较高之年须放蜂三次以上外,一般只须在上半年第一、二代螟卵期间放蜂2—3次,即可控制其害,因为上半年适时散放足够的蜂量后,下半年螟卵的自然寄生率已高达80%以上,毋须再进行人为繁放.  相似文献   

19.
笔者对襄北地区夏玉米害虫进行了为期2年的调查,结果表明其主要种类为:玉米螟、高梁条螟、桃蛀螟、斜纹夜蛾、粘虫和棉铃虫等。其中以玉米螟虫量为最大,高梁条螟其次,桃蛀螟第三,斜纹夜蛾第四,粘虫和棉铃虫并列第五,分别占调查总虫数的42.86%、17.87%、14.28%、10.71%和7.14%,防治上应采取农业防治为主、药剂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20.
为了摸清在一天内什么时间施药治螟效果最好,于1978年在连作晚稻苗期和穗期防治第三代和第四代三化螟进行了试验。 试验方法:插秧前划成0.1亩的小区并作田埂,各小区栽插兜数相等,随机排列、重复三次,于各代盛孵高峰期施药一次,折合亩用赣南农药厂生产的50%杀螟松乳剂3两兑水100斤用压缩喷雾器喷雾,并设不施药区为对照。防治第三代三化螟于8月10日上午8时、11时、下午3时30分钟和6时施药,待盛蛹后(枯心定局)调查枯心率。防治第四代三化螟于9月15日上午7时、11时、下午2时30分和5时30分钟施药,收割前7天调查白穗率。枯心和白穗均采用全小区普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