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市稻棉轮作棉田约占总棉田面积的2/3,但皮棉亩产仅50公斤左右,对全市棉花平衡增产影响很大。大量的调查分析表明,稻棉轮作地区低产的主要原因,是栽培技术不配套,表现为前期发苗迟,中期旺长,后期早衰。针对这一问题,1984~1986年,在稻棉  相似文献   

2.
黄麻长果种新品种“湘黄麻二号”是以“巴麻72—2”中的一优良雄性不育株为母本,以“070—36”为父本杂交,采用早期世代定向选择个别目的性状、较高世代选择经济性状的定向选择与混合选择相结合的方法育成.品系比较亩产原麻352.2公斤,较“广丰长果”增产17.6%、较“宽叶长果”增产14.2%.全国区试亩产纤维152.85公斤,较对照“广丰长果”增产14.6%。增产达极显著标准。该品种的显著特点是:生长速度快、后期不早衰;丰产性和稳产性好;纤维品质优良;有较强的抗病能力和较高的出麻率。  相似文献   

3.
棉花早衰在本地系指未开絮之前棉叶就干枯脱落的现象。朝阳属北方特早熟棉区,近几年棉花早衰日益严重,已威胁到棉花产量。1996年发病面积占1/3,1997年发病面积占1/2。1998年由于雨水充足,发病明显减少,但仍有1/10面积。如何治理早衰,已成为亟...  相似文献   

4.
棉花早衰指棉花提前衰亡或北方棉区棉花不能充分利用生产季节、光热资源过早死亡的现象。山东省是我国的传统棉花产区,近年来由于地力下降等原因棉花早衰现象日趋严重。据调查和田间观察,目前鲁西北植棉区一熟棉田早衰面积占当地棉田面积的70%,鲁北盐碱地和鲁西南两熟棉田也有20%左右出现早衰,全省发生早衰的棉田占棉田总面积的30%以上。  相似文献   

5.
棉花“稳早丰”的研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棉花前期晚发、中期旺长、后期贪青晚熟等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棉花产量的提高和品质的改善。用激素等化学药物复配而成的“稳早丰”,于初蕾期、初花期和打顶后3~5天喷洒,可有效地控制旺长、促进早熟、提高产量,一般早成熟5~10天,霜前花率提高16.2%,增产皮棉163.5kg·hm-2,增产幅度为12.9%。  相似文献   

6.
杂交水稻双本插高产原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分蘖消长、成穗率、穗长分布,茎秆粗细、穗粒结构等方面探讨了杂交水稻双本插增产原因。结果表明,双本插本田分蘖较少,分蘖成穗率达82.24%;穗长分布倾向大穗,群体穗型质量好,茎秆粗(倒2节)在0.4cm以上的数量占91.6%,且茎租每增加0.1cm,每穗总粒数增加30.15粒,实粒数增加33.23粒,结实事85.18%。  相似文献   

7.
东北地区部分玉米杂交种的丰产性,稳定性和适应性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对东北地区1992年玉米杂交种区域试验产量结果做了丰产性,稳定性和适应性分析:龙142,哲单10和长单42五点平均产量分别为10509.7kg/hm^2,10625.8kg/hm^2和10523.1kg/hm^2,较对照四单8分别增产12.3%,13.4%和12.5%;较对照龙单9增产分别为14.8%,16.1%和15.0%。且稳定性和适应性好于其它品种,可在各参试占地区大面积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8.
本文针对移栽地膜棉采用常规种植密度后出现的蕾期早发旺长,影响花铃期重肥促进、导致后期早衰减产的矛盾,进行了扩行降密与常规密度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移栽地膜棉花扩行降密建立小群体后,有利于调节重肥早施与蕾期旺长的矛盾,易实现壮个体、高积累,达到成铃率、亩铃数、铃重同步提高的目的;有利于省工、节本、栽培简化,充分发挥新技术组装增产优势。  相似文献   

9.
秦刚  陈云龙  刘琼  谢璋 《中国棉花》2009,36(8):41-41
江汉平原是我国重要的优质棉生产基地,常年植棉面积超过30万hm^2。其中,杂交棉面积占90%以上。但近几年,由于连年重茬导致病害加重,加上棉区水利设施老化、棉农施肥管理不当等原因,造成杂交棉早衰的现象日趋严重。通过多年多点调查发现:江汉平原的杂交棉早衰多发生在9月上、中旬,棉株表现为生长势弱,叶片过早黄化脱落,果枝数少2~3个,后期结铃减少8~13个;早衰棉田一般减产20%~30%,严重的减产可超过50%。  相似文献   

10.
陈绪兰 《中国棉花》2013,(11):43-44
棉花是新疆库尔勒市的支柱产业,其每年种植面积稳定在4万hm^2左右,占全市耕种面积的60%以上。由于植棉效益的相对稳定性、农业供需用水矛盾的突出性及棉花较好的抗逆性,当地植棉连作面积大,连作年限长,其中连作5年以上的棉田占全市植棉面积的90%以上,连作10年以上的棉田占70%,连作20年以上的棉田占40%。随着棉花连作年限的加长,棉田出现早衰严重、病害加重、土壤肥力下降、投入产出比失衡等情况。为此,  相似文献   

11.
威优46     
威优46(V20A/密阳46)由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选配。1产量表现该组合1986年湖南省18个区试点平均亩产516.23kg,居5个参试组合第一位,比对照威优64增产6.0%(达到极显著水平)。日产量4.24kg,略低于对照。全生育期121.8天,比威优64长10.3天。1987年续试,全省17个试点平均亩产470.87kg,居参试9个组合第一位。比对照1威优64增产2.9%(不显著).增产幅度为1.4%~20.6%。比对照2威优6号增产3.6%(不显著),增产幅度1.0%~30.1%,全生育…  相似文献   

12.
刘冬 《北方水稻》2002,(Z1):25-26
二九一农场三分场十五队位于农场南部,地势平坦,地下水丰富,光照充足,属于第二积温带下限,土壤为潜育化草甸黑土,有机质5.53%,pH值8.21。2001年我队推广钵育摆栽120hm2,占水田面积的34%,经实测实收,钵育摆栽平均产量638.7kg/667m2,较常规育苗移栽增产99.3kg/667m2,增产18.4%。1试验区基本情况试验区设在十五队二号地,面积为124hm2,其中钵育摆栽面积100hm2,常规育苗移栽面积24hm2,全部是井水灌溉。供试品种为空育131;育苗时间为4月8日~15日;移栽时间为…  相似文献   

13.
郭安平  龚友才 《中国麻作》1994,16(1):8-11,13
黄麻长果种新品种“湘黄麻二号”是以“巴麻72-2”中的一优良雄性不育株为母本,以“070-36”为父本杂交,采用早期世代定向选择个别目的性状,较高世代选择经济性状的定向选择与混合选择相结合的方法育成,品系比较亩产原麻352.2公斤,较“广丰长果”增产17.6%,较“宽叶长果”增产14.2%。全国区试亩产纤维152.85公斤,较对照“广丰长果”增产14.6%。增产达极显著标准。该品种的显著特点是:生  相似文献   

14.
协优46     
协优46(协青早A/密阳46)系中国水稻研究所和浙江省开发杂交水稻组合联合体等单位配制而成。1987年参加浙江省组合比较试验,亩产490.2kg,比汕优6号增产6.62%;1988年省区试亩产482.41kg,比汕优6号增产7.93%;1988年浙江省示范面积3.77万亩,其中龙游县2万亩,亩平468.97kg,一般比汕优6号增产50kg以上。有两个百亩方亩产分别达506.3和518.8kg,龙游镇唐尧村占根宝户1.8亩,亩产高达610.8kg。该组合已在衢州、宁波等市通过审定。1主要特征特性全…  相似文献   

15.
油菜吸收微量元素的特点及硼锌的施用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4年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油莱对硼锌的吸收以开花、成熟期最高.分别占全生育期的52.0%和40.4%,锰的吸收各期基本均衡,苗期+薹喷施较拌种显著增产.喷0.1%~0.25%硼砂溶液,均显著增产,苗期和苗期+薹期+初花期喷施效果最好,硼锌配合的产量最高,但与单独施用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6.
优质高产的制种新方法———小苗抛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昆大 《杂交水稻》1998,13(6):36-37
1997年广西应用小苗抛栽制种474.67hm2,总产1189t,分别占制种总面积和总产的3.39%和3.47%。其中推广面积较大的有武鸣、田东、桂平等县市,其抛栽制种面积占90%以上。据各地验收结果,小苗抛栽比常规手插制种增产7%~51%,特别是早...  相似文献   

17.
几何插秧法是目前水稻栽培中的一项新技术,它是根据水稻个体生长规律,以超稀植理论为基础,探索提炼出的一种插秧新方法。绥化市应用几何插秧法栽培水稻33.3hm2,平均公顷产量达到9000kg,比普通超稀植增产8.97%,每平方米有效穗数398穗,比普通方法多33穗,株高增加8cm,穗长增加1cm,每穗成粒数增加2.2个。1增产、增收机理1.1省种省工几何插秧法每公顷需种20~25kg,比普通插秧法节约种子50%。平方米13~16穴,加快了插秧速度,节省插秧用工20%~30%。1.2结构合理由于穴距均等,穴与穴…  相似文献   

18.
美国“高乐”叶面肥喷施效果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美国高乐叶面肥在香蕉、柑桔、蘑菇、芹菜等蔬菜作物上的喷施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增产效果显著。其中香蕉增产14.4%,柑桔增产11.3%,芹菜增产29.3%,角椒增产33.9%,茄子增产35.1%,蘑菇增产9.23%,且叶片浓绿,果实较大,生长较快,经济效益高,投产比平均为1:23.6,因此,大力推广高乐叶面肥具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9.
邓定武 《作物研究》1995,9(1):28-29
湖南省自1983年至1994年间,早籼单位面积产量年递率仅0.08%,稳产性也不强,45年中减产年份占35.56%,增产年平均减产率8.32%,增产缓慢的原因,主要是栽培上品种应用不当,熟期过短,适应性差,其次是粗放农作制的扩大,对应之策首先是要在正确划分早晚稻生产时间的基础上选用感光性感温性弱,基本营养生长期中等的品种,并实行集约性强的农作栽培制度。  相似文献   

20.
华南地区1987年杂交稻面积不到2000万亩,仅占水稻播种面积的15%。1990年杂交早稻2271万亩,占早稻播种面积的43.1%,杂交晚稻3240万亩,占晚稻面积的57.4%,并选选配了一批各具特色的新组合,两系法杂交稻示范推广已初具规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