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昆虫滞育诱导的光周期反应类型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介绍了昆虫滞育诱导的4种光周期反应类型,即:长日照反应型、短日照反应型、短日照一长日照反应型与中间型日长反应型。根据这4种光周期反应类型显示的结果,光周期反应可能是温度补偿或温度敏感的;基于数量的时间测量或基于质量的时间测量的;极短日照或极长日照对滞育诱导的影响是不同的;诱导夏季滞育的长日照和诱导冬季滞育的短日照对滞育诱导效果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2.
光周期和温度对菜粉蝶滞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结果表明 :菜粉蝶光周期反应的感应虫期为 2~ 4龄幼虫 ,以 3龄幼虫的感应性最强 ,在 1 7℃条件下 ,其临界光周期为 1 1h44min。滞育蛹在高温下可以解除滞育 ,但时间较长。低温对滞育蛹有活化作用 ;低温处理明显降低滞育蛹在高温下的历期。种群内个体间滞育的解除异质性较强  相似文献   

3.
温度与光周期对甘蓝夜蛾哈尔滨种群滞育诱导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温度和光周期对甘蓝夜蛾(Mamestra brassicae)哈尔滨种群滞育诱导的影响,测定5个温度和7个光周期对甘蓝夜蛾滞育诱导的作用。结果表明,温度、光周期对甘蓝夜蛾滞育诱导有显著影响,温度与光周期对甘蓝夜蛾滞育诱导有联合作用。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甘蓝夜蛾光周期反应类型不同,在20、22、25及30℃其光周期反应属于长日照反应型,在28℃则为短日照-长日照反应型。甘蓝夜蛾临界光周期随温度升高而缩短。光周期对甘蓝夜蛾滞育诱导影响最大,在20~30℃,光周期L16 D8与L18 D6是抑制甘蓝夜蛾滞育发生的主要条件。  相似文献   

4.
为探明光周期和温度对大猿叶虫(Colaphellus bowringi)龙南种群滞育诱导的影响,在不同恒温条件下系统研究该虫的光周期反应。结果表明,该虫的光周期反应为典型的短日照类型,光周期反应高度依赖于温度。所有的成虫在温度≤18℃时无论光周期如何均进入滞育。高温能强烈地抑制长日照诱导的滞育,短日照的滞育抑制作用仅在高温(≥18℃)下才能表达。将幼虫在长日照条件下处理不同天数后转到短日照条件或反相进行,结果显示该虫的光敏感阶段出现在幼虫期,并且一个长光照的滞育诱导效应要强于一个短光照的滞育诱导效应。该虫的温度敏感阶段包括整个幼虫期、蛹期和成虫期。  相似文献   

5.
文章研究光周期和温度对大猿叶虫3个不同地理种群及其杂交F_1代滞育诱导的影响。结果表明,哈尔滨种群无明显温度和光周期反应,滞育率91.8%~100%;山东泰安种群和江西龙南种群光周期反应明显,给定温度和光周期下其滞育率分别为10.7%~100%和1.1%~100%。温度和光周期对大猿叶虫哈尔滨种群与泰安、龙南种群杂交F_1代诱导反应与亲本哈尔滨种群显著不同,具有明显温度和光周期反应,与亲本泰安种群和龙南种群温度和光周期反应相似,短光照抑制滞育,长光照诱导滞育,温度与光周期可协同诱导滞育发生,低温和长日照诱导大猿叶虫滞育,而高温和短日照则不利于滞育发生。两地理种群雌雄虫无论正交还是反交,杂交F1代滞育率差异均不显著,但均显著低于亲本哈尔滨种群,大多数温度和光周期下滞育率显著高于亲本泰安和龙南种群。研究结果预示大猿叶虫不同地理种群滞育现象复杂,对光周期和温度反应存在种内变异,滞育发生受雌雄基因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6.
系统报道了在自然条件下双色泉蝇及其寄生性泉蝇茧蜂越夏代和越冬代个体的羽化情况 ,并研究了温度和光周期对两者滞育维持和解除的影响。结果表明 :(1)在自然条件下 ,双色泉蝇越夏代和越冬代全部羽化完后 ,泉蝇茧蜂才开始羽化 ,且羽化集中在一个短时间内完成 ;(2 ) 10℃低温比中性温度更有利于双色泉蝇滞育的解除 ;(3)光周期对双色泉蝇越冬蛹滞育的解除没有影响 ,但在越夏蛹滞育中短光照似乎更有利于滞育的解除 ;(4)泉蝇茧蜂的越夏滞育解除完全由光周期控制 ,在 14~ 16h的长日照下不能解除滞育 ,而在 10~ 13h短日照下全部解除滞育 ,其中在 11~ 12h光照下解除最快  相似文献   

7.
尘污灯蛾在南昌郊区一年发生1~2代.一年发生两代的,以蛹休眠过冬,春季和秋季各繁殖一代;一年发生一代的,以幼虫过冬,春季化蛹后进入夏季滞育,仅在秋季繁殖一代.蛹的夏季滞育是由于幼虫期生长在长日照条件下诱导的,采用短日照处理幼虫,可抑制蛹的滞育,未龄幼虫是感应光周期的敏感虫龄.本文最后讨论了该虫夏季滞育进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光周期计数器是光周期反应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累积和储存光周期循环中的光周期信息,当存贮的信息总量超过一个内部阈值时,诱导(滞育和非滞育;有性和无性)就会随之发生。本文报导了昆虫和螨类光周期计数器的一些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光周期信息的积累主要发生在光敏感期内;(2)光周期信息的积累存在一个阈值,即需要积累一定数量的长夜或短夜循环去诱导50%的个体发育或滞育;(3)光周期信息的积累受温度、地理纬度和食料的影响;(4)长夜和短夜循环的光周期信息积累的方式;(5)光周期信息的积累的数量反应和质量反应;(6)光周期计数器的内分泌调控。  相似文献   

9.
二化螟滞育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短日照是引起二化螟幼虫滞育的主要因子。于21℃,25℃,29℃三个恒温下测定其滞育的临界光周期分别为13小时33分、13小时30分和13小时27分。幼虫自孵化发育至预蛹的各阶段对光周期都有或多或少的反应,但3龄期是主要感应虫期。杭州(北纬30°14′N,东经120°8′E)、金华(29°27′N,119°31′E)、温岭(28°8′N,121°21′E)三地田间自然种群滞育的临界光周期出现日分别为8月21日、8月24日和8月27日,其滞育的临界光周期随地理纬度的上升而显著延长。  相似文献   

10.
曙夜蛾是扁豆上重要的蛀食花、荚的害虫.在南昌1年1~2代,少数个体2年1代。以老熟幼虫在地下作土室化蛹越冬和越夏,第二年7月底或8月初扁豆始花时,成虫陆续羽化出来繁殖.9月份为幼虫为害猖獗期.短日照是诱导冬季滞育的主要因素,在日平均气温25.6~26℃时,临界光周期为13小时40分,第一龄幼虫为感应光周期的敏感虫龄.紧接着冬季滞育的夏季滞育则是一种物候学的特别适应.本文最后讨论了该虫生活史上“分散适应”的物候学对策及越冬滞育特性的适应意义。  相似文献   

11.
Spectacular reversals of the photoperiodic control of diapause are obtained if females of Nasonia vitripennis are chilled for 4 hours in certain lightdark cycles. Experiments in which chilling is combined with short light breaks (night interruptions) show that the first peak of diapause inhibition moves in response to the chilling. This result provides an explanation for the photoperiodic reversal; it is also circumstantial evidence for the participation of circadian rhythms in photoperiodism.  相似文献   

12.
昆虫滞育的地理变异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主要从滞育的发生、临界光周期、滞育强度、光周期反应类型、滞育虫态、滞育诱导因子的敏感性、滞育的解除条件和越冬虫态的抗寒性等方面论述了昆虫不同地理种群滞育特性的变异,及其在进化中的适应意义和交互杂交实验所证明的滞育特性的遗传模式。  相似文献   

13.
综述了控制昆虫和螨类滞育的光周期钟的研究方法与研究进展。光周期钟的模型有许多种,但基本可分为昼夜节律振荡器机制和非昼夜沙漏机制两种。光周期钟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24h昼夜循环的光周期反应、非24h昼夜循环的光周期反应、24h昼夜循环的夜间干扰试验、共鸣试验、Bünsow试验和对称骨干双稳定试验。对当前昆虫和螨类光周期时间测量机制的争议进行了评论。  相似文献   

14.
Maternal photoperiodic response is a key factor that affects offspring diapause in migratory locust, Locusta migratoria L. (Orthoptera: Acridoidea). Although many aspects of insect diapause have been studied,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maternal photoperiodic response that influence diapause regulation. To gain insight into the possible mechanisms of maternal photoperiod influence on diapause regulation, proteomics data by label-free quantification analysis were generated from non-diapause and diapause eggs. A total of 175 proteins were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between diapause and non-diapause eggs. Among them, 24 proteins were upregulated, and 151 proteins were downregulated. Gene Ontology (GO) analysis and 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 (KEGG) pathway enrichments were performed on all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proteins (DEPs) and showed that peroxisome, insect hormone biosynthesis, and longevity regulating pathway may be related to diapause of migratory locust. Furthermore, we used qRT-PCR to verify some results of the proteomic analysis. Proteins such as hexamerin-like protein 4, juvenile hormone epoxide hydrolase 1 (JHEH1), cytochrome P450 and heat shock protein (HSP) 20.7 were predicted to be involved in diapause. This study provides an important reference for future research that will explore the mechanisms of diapause induced by maternal effects in migratory locust.  相似文献   

15.
蝴蝶滞育研究进展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介绍了近年来蝴蝶滞育虫态、光敏感时期、光周期和温度等环境因素对滞育的影响、滞育期间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变化、滞育的神经内分泌调控和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概况。指出,目前蝴蝶滞育研究主要集中在外界环境对滞育的影响上,在生理生化和内分泌机制等方面的研究相对薄弱,而在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报道极少。滞育的生理生化机制、神经内分泌调控、分子机制和滞育应用研究,将成为今后蝴蝶滞育研究的热点;一些观赏价值较高的蝴蝶将成为今后研究的重点。充足稳定的实验蝴蝶难以获得,是目前研究蝴蝶滞育的一个难点。蝴蝶养殖业的发展将有利于推动蝴蝶滞育研究。参63  相似文献   

16.
陈泽宇  李水清  刘云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6):20664-20665,20667
[目的]研究蒌蒿杀虫成分对菜粉蝶的生物学活性。[方法]在微波辅助加热条件下,以乙醇、乙醚、水、甲苯为溶剂对蒌蒿进行浸提,测定各溶剂提取物对菜粉蝶幼虫的拒食、胃毒、触杀和熏蒸活性。[结果]各溶剂提取物对菜粉蝶幼虫均表现出一定的拒食、胃毒、触杀和熏蒸活性,其中,以乙醇提取物的生物活性最强。[结论]该研究结果可为开发利用蒌蒿植物源杀虫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大猿叶虫(Colaphellus bowringiBaly)是一种重要的十字花科蔬菜害虫,以成虫在土壤中越夏和越冬。在恒定条件下,将滞育持续期不同的滞育后成虫配对饲养,部分滞育个体能够在产卵后再次进入滞育;在自然条件下,非滞育成虫经过一段时间的产卵后,部分个体被诱导进入滞育。结果表明,较低的温度是大猿叶虫二次滞育和非滞育成虫产卵后滞育的诱导因子。最后,讨论了大猿叶虫二次滞育和非滞育成虫产卵后滞育的生物学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