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了探索籼粳杂交稻在湖南汨罗作双季晚稻的生产适应性,摸索与之相配套的水稻丰产栽培集成技术,加速推动早籼-晚粳双季栽培模式的形成,特引进甬优538等5个粳稻品种开展适应性和播期试验,从中筛选适应当地栽培的高产、高抗、优质型晚粳品种。试验结果表明:甬优538、甬优1540作为晚粳栽培具有较好的增产潜力和生产适应性,可作为当地晚粳品种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2.
苏南地区,为了增加复种指数,1956年普遍推广种植双季连作稻。双季早稻品种,群众都用早粳"无芒沙粳"和"有芒沙粳"两种。对双季晚稻品种,意见不一,有人主张用中粳"四一二"一类品种,有人主张用晚粳"八五三"和"老来青"一类品种。对秧龄的长短,意见亦不  相似文献   

3.
以水稻与小龙虾共育为目标,对13个晚稻品种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适合杭州虾稻田种植的杂交晚稻品种为甬优7850,常规晚稻品种为嘉67、浙粳100和南粳9108。  相似文献   

4.
晚粳宁88在宁波市奉化区的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宁88是宁波市农业科学院选育成功的中熟晚粳新品种,具有产量高、抗病好、株高适中、株型紧凑、秆硬抗倒、灌浆速度快、穗大粒多、根系活力强、适应性广等特点,适宜宁波市作单季或双季晚稻种植。经试验对比,产量高于晚粳品种宁81。本文介绍了晚粳宁88在宁波市奉化区的种植表现,总结了其高产栽培技术,以期为该品种的推广种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播期和栽培密度对晚稻品种鄂粳403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鄂粳403在湖北省作双季晚稻种植最适播期为6月18-25日,中上等肥力水平下的适宜栽培密度为37.5万~45.0万穴/hm~2。  相似文献   

6.
晚粳新品种82106是用江苏省农科院20285作母本、安徽省农科院日晴红作父本杂交选育而成。一年地区鉴定,二年省级晚粳区试,一年省级生产试验。该品种具有品质优、籽粒重、结实高、综合抗性强、产量高而稳、株叶形态理想等特点。适宜作双季晚稻栽培。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索双季晚稻在荆州的适应性及产量潜力,筛选出适宜本地推广种植的双季晚稻优良品种,荆州农业科学院以恒丰优金丝苗、益33优442、恩两优220等13个双季晚稻品种为试验材料进行了比较试验,以金优207为对照,分析了这些品种的生育期、产量构成因素等,并结合丰产性、适应性、抗病性、抗倒性等方面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恒丰优金丝苗、G189S/ZR176和伍两优郢香丝苗3个品种综合性状突出,适合在荆州地域大面积种植。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湖南洞庭湖区粳稻生产现状,对洞庭湖区发展"早籼晚粳"的前景进行展望,提出了双季晚稻"籼改粳"在品种搭配、育秧方式、大田管理、病虫害防治及完熟收割等方面的关键技术,为洞庭湖区双季稻发展"早籼晚粳"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9.
对优质早熟晚粳新品种粳两优2847进行了分期播种试验,结果表明:粳两优2847在湖北省作双季晚稻种植最适播期为6月18日~6月25日;播期推迟到6月28日仍可行,并且风险可控,这为粳两优2847进行机插、抛秧等轻简化栽培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0.
5个籼粳杂交晚稻品种在南县地区比较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适宜于南县双季晚稻生产的优质高产籼粳杂交稻品种,以当地双季晚稻主栽超级杂交稻H优518为对照,分析比较籼粳杂交晚稻品种甬优1540、春优84、甬优538、甬优9号、甬优12号等在南县地区的生育期、产量、抗性和经济效益。结果表明:供试籼粳杂交品种全生育期均长于对照,分别比对照增加12、9、6、20和12 d;水稻产量均高于对照,分别比对产增产6.4%、14.6%、11.3%、5.1%和11.9%;经济效益均明显高于对照,分别比对照增加21.5%、41.6%、33.5%、18.5%和35.1%。  相似文献   

11.
两系杂交粳稻精量用种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当前在湖北大面积推广的晚稻品种鄂粳杂1号和鄂粳杂3号做精量播种及化学试剂调节试验,结果表明:在秧苗1叶1心喷施多效唑能有效降低苗高,在秧龄30d左右时苗高20 cm左右,这样的苗高则可以应用抛秧。另外产量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各处理间没有显著差异,这为双季晚稻单本插植提供了可能,从而减少种子用量,节约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明确江西不同纬度不同类型双季晚稻产量、生育期及温光资源利用差异,为江西双季晚稻适宜粳稻品种的科学选用提供依据与参考。【方法】以籼粳杂交稻、杂交粳稻、常规粳稻、杂交籼稻(CK)4种类型品种为材料,在江西乐平市(29.00°N,117.12°E)、上高县(28.27°N,115.12°E)、赣州市(25.81°N,114.96°E)3个试验点进行试验,比较研究双季晚稻不同类型品种在纬度上的产量、生育期及温光资源利用的差异特征。【结果】随着纬度升高,3种类型粳稻产量均增加,2013年(2014年)平均纬度每增加1°,籼粳杂交稻、杂交粳稻、常规粳稻分别增产0.36(0.32)、0.18(0.22)、0.25(0.20)t·hm~(-2)。同一纬度下,除赣州试验点杂交粳稻与常规粳稻的产量低于杂交籼稻外,其余各点均表现为籼粳杂交稻、杂交粳稻与常规粳稻产量显著高于杂交籼稻。各试验点3种类型粳稻均能安全成熟,随着纬度升高,各类型水稻播种至拔节期显著延长,全生育期天数增加;同一试验点3种类型粳稻全生育期均极显著长于杂交籼稻,主要表现在抽穗至成熟期天数的增加。3种类型粳稻光照与积温及其利用效率表现为籼粳杂交稻杂交粳稻常规粳稻杂交籼稻,在安全成熟条件下,双季晚稻生育期越长,温光资源利用率越高。【结论】江西不同纬度地区实行双季晚稻"籼改粳",可显著提高当地温光资源利用率与稻谷产量。与大面积种植的籼型杂交稻相比,在乐平与上高地区选种籼粳杂交稻、杂交粳稻与常规粳稻均具有显著的产量及温光资源利用优势;在赣州地区选种籼粳杂交稻的优势明显。双季晚稻"籼改粳"可能是提高双季稻区水稻产量的现实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3.
为探索各类型晚稻品种的产量表现及其土壤肥力同化能力的差异,对籼粳杂交稻、粳粳杂交稻、常规粳稻三种类型5个晚稻品种进行无肥栽培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在无肥栽培条件下,"甬优12号"产量最高,其次是"甬优13号"和"甬优538","宁81"产量最低;土壤肥力同化能力从高到低依次是籼粳杂交稻、粳粳杂交稻、常规粳稻。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米质优良的粳杂在双季晚稻中应用的产量能否比当地主栽常规晚粳高,将“80优1027”和“丙664”作了较大面积对考查分析,结果表明:“80优1027”比“丙664”每1h增收稻谷729kg,增产12.1%.可以认为双季晚稻加速推广粳杂是当前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12个晚稻品种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镇稻02、扬粳4038、镇稻10号、N6201、N2340等5个品种在适应性、抗病(逆)性、农艺性状、产量性状等方面综合表现相对突出,为庐江县双季晚稻品种的优化配置及扩大示范推广种植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正>双季晚稻生产常因品种和播期选择不当、秧苗质量不高、栽插密度不足、肥水管理不合理及病虫害防治不及时等影响产量。实现双季晚稻高产,需要把握以下几个关键环节。一、科学搭配,选择良种双季稻区必须充分考虑早稻品种熟期,晚稻安全齐穗、避开寒露风和不老  相似文献   

17.
单季晚稻、双季晚稻以及新发展的杂交水稻等,自抽穗至黄熟期前后,谷粒、枝粳、穗轴及穗颈等部分,常常先后出现褐变等症状,轻的造成早衰,重的引起全穗枯死。这种症状粗看与穗稻瘟类似,而实质上不是稻瘟病。本试验称之为穗枯。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于2022年在浙江省永康市开展了12个单季籼粳杂交晚稻新品种机插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甬优59、甬优7860、甬优31、华中优9326和浙粳优1758等6个品种在田间生长和产量表现均较好,适宜在永康市范围内作单季晚稻种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明确不同类型粳稻在长江下游作双季晚稻种植的产量和生育特性,为筛选适宜长江下游双季晚粳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7—2018年在浙江省杭州市中国水稻研究所实验农场,以高产晚籼稻品种(IR)为对照,并选择大面积应用的常规粳稻(IJR)、杂交粳稻(HJR)和籼粳杂交稻(IJHR)品种,研究比较晚季温光条件下常规粳稻、杂交粳稻、籼粳杂交稻和晚籼稻在产量、生育期以及温光资源配置上的差异。【结果】(1)籼粳杂交稻产量(8.3—10.0 t·hm~(-2))显著高于其他晚稻类型,分别增产2.9%—29.3%(晚籼稻),30.9%—35.3%(常规粳稻)和13.4%—14.0%(杂交粳稻);常规粳稻产量最低,较晚籼稻分别减产24.0%(2017年)和1.2%(2018年);而杂交粳稻与晚籼稻产量差异随年份不同而不同。与晚籼稻相比,籼粳杂交稻有效穗少、穗型大、库容高、千粒重和结实率相似;而常规/杂交粳稻则表现为有效穗近似,千粒重大,穗型小。全生育期总体上表现为籼粳杂交稻杂交粳稻常规粳稻籼稻。与籼稻相比,粳型(籼粳杂、常规和杂交粳稻)水稻营养生长期变化较小;穗发育期略有缩短(1—6 d),而灌浆期显著延长(12—22 d);全生育期温光资源积累量显著提高,其中主要贡献来自灌浆期的延长。(2)利用主成分分析(PCA),将供试双季晚稻产量构成与生育特性降维为主成分一(穗粒型因子,37.7%)和主成分二(生育期因子,24.7%)。结果表明籼粳杂交稻为少穗多粒、长灌浆期;晚籼稻为穗粒兼顾、短灌浆期;常规和杂交粳稻的品种特征无显著差异,均为多穗少粒、长灌浆期。(3)相关分析表明,双季晚粳稻产量与每穗粒数(R~2=0.607,P0.001)、库容(R~2=0.779,P0.001)和灌浆期(R~2=0.505,P0.001)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此外,与双季晚籼稻相比,双季晚粳稻产量对环境变化较敏感,品种间、年度间变异系数较大,这就需要品种的属地化和因种栽培。【结论】双季晚稻"籼改粳"最主要的优势在于延长灌浆期,从而提高全生育期温光资源积累量。与其他类型水稻相比,籼粳杂交稻产量高,表现为大穗型、高库容及长灌浆期,更适宜于长江下游双季晚稻种植。选用籼粳杂交稻,对于提高双季晚稻产量和温光资源利用率、保证双季稻生产安全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以通过江西省级审定和引种的早熟晚粳品种镇稻11号为研究对象,通过设计1.05cm2、1.44cm2、1.83cm2、2.23cm2等4个不同取秧面积,探究镇稻11号在江西作为双季晚稻种植适宜的机插参数。结果表明,在宽窄行插秧机设置行距26.9cm、株距11.5cm条件下,适宜取秧面积为1.44c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