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150Gy60Co-γ射线对大豆品种的干种子加以辐照处理,对其M3及M4农艺性状的遗传变异研究,结果表明:1) M3及M4变异系数最大的分别是:有效分枝始节、主茎分枝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单株产量.2) 相关分析表明:百粒重与荚长、荚宽、单株产量和生育期呈极显著正相关,与主茎节数呈极显著负相关;株高与主茎节数、结荚高度、单株粒数和生育期呈极显著正相关.3) 对M3及M4遗传力平均值的分析,遗传力最大的分别是株高、主茎分枝数、结荚高度、单株粒数.  相似文献   

2.
60Co-γ射线辐照处理大豆M3、M4农艺性状的遗传变异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150Gy60Co-γ射线对大豆品种的干种子加以辐照处理,对其M3及M4农艺性状的遗传变异研究,结果表明:1) M3及M4变异系数最大的分别是:有效分枝始节、主茎分枝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单株产量.2) 相关分析表明:百粒重与荚长、荚宽、单株产量和生育期呈极显著正相关,与主茎节数呈极显著负相关;株高与主茎节数、结荚高度、单株粒数和生育期呈极显著正相关.3) 对M3及M4遗传力平均值的分析,遗传力最大的分别是株高、主茎分枝数、结荚高度、单株粒数.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利用200Gy ^60Coγ射线处理大豆风干种子,对M1、M2代主要农艺性状的平均表现和遗传变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M1植株生长缓慢,植株变矮,发育畸形,叶片缺绿、卷缩,出现不孕株、半不孕株、荚熟秆青株、成熟期推迟等现象。2)M1代农艺性状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3)M2代的变异系数从单株粒数、单株荚数、茎粗、株高、荚长、荚宽依次减小。4)M2代株高与百粒重、主茎节数、结荚高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有效分枝始节、单株荚数、茎粗、单株粒数呈显著正相关;百粒重与单株产量呈负相关;结荚高度与有效分枝始节、主茎分枝数成负相关。5)M2代株系间有显著性差异。6)M2遗传力顺序为主茎节数、株高、结荚高度、单株粒数、荚宽、茎粗、单株荚数、单株产量、荚长。  相似文献   

4.
夏播大豆生育期结构和农艺性状的遗传参数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试验从339个大豆品种中选取生育期小于100d的103个品种进行生育期结构特性与农艺性状之间的遗传参数分析。结果表明:1)单株荚数与单株粒数、生育前期呈极显著正相关,与R1呈显著正相关;单株粒数与R7呈显著正相关;百粒重与全生育期呈极显著正相关。2)遗传力>60%的农艺性状分别为结荚高度、株高、主茎节数、R1、百粒重、生育前期、荚长、生育后期、全生育期。3)相对遗传进度的大小依次为主茎分枝数、有效分枝始节、结荚高度、株高、单株粒数。4)遗传变异系数>25%的为主茎分枝数、有效分枝始节、结荚高度、单株粒数、株高、单株荚数。  相似文献   

5.
春大豆主要农艺性状方差分析及相关分析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引进的9份大豆优良种的11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方差分析,对15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相关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主要农艺性状中的茎粗、单株粒重经方差分析达显著水平,株高、底荚高度、主茎节数、主茎分枝数、单株总荚数、秕荚数、每荚粒数、百粒重等性状经方差分析达极显著水平;(2)主要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大小依次为秕荚数、主茎分枝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产量、底荚高度、每荚粒数、百粒重、株高、茎粗、产量、主茎节数、出苗至开花、开花至成熟、生育期;(3)产量与生育期、秕荚数呈显著正相关,与株高、底荚高度、主茎分枝数、单株产量、每荚粒数、百粒重、开花至成熟的天数呈正相关,与茎粗、主茎节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出苗至开花的天数呈负相关。因此,要增加产量,首先应考虑百粒重大、单株生产力潜力大的品种,其次考虑底荚高度较低,每荚粒数较多的品种。  相似文献   

6.
大豆杂交F4代农艺性状的遗传变异参数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中、美、日、韩四国的大豆品种作亲本,组配成中×美、中×中、中×日、中×韩、美×中、美×日、美×美等26个杂交组合,分析了F4代农艺性状的遗传参数,结果表明1)F4分枝始节、主茎分枝数等性状的遗传变异度较大;2)不同组合的株高、结荚高度、主茎节数遗传力较大;3)主茎分枝数、结荚高度等性状GS和RGS较大,有较高的遗传潜力;4)单株荚数、单株粒数与单株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百粒重与单株产量、荚宽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毛豆品种的农艺性状鉴定及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引进的19份毛豆品种的10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表明,1)农艺性状变异系数大小依次为主茎分枝数、百粒重、单株荚数、底荚高、单株粒数、株高、单株产量、主茎节数、茎粗、生育期。2)单株产量与百粒重呈极度正相关,与底荚高、主茎分枝数、茎粗、单株粒数呈正相关,与株高、主茎节数、单株荚数呈负相关。因此要增加单株产量,首先要考虑选择百粒重大的品种,其次是选择茎杆粗壮,主茎分枝数及单株粒数较多的品种。  相似文献   

8.
绿豆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739份绿豆品种资源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独立性检验、变异系数测定及相关分析。缫表明:(1)粒色与粒大小及种皮有无光泽呈极显著相关。(2)单株荚数、单株产量、主茎分枝数的变异度大,株高及百粒重的变异度较大,荚长、生育期的变异度中等,而单荚粒数变异度较小。(3)单株产量与单株荚数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与生育期呈极显著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9.
《种子》2021,(5)
采用相关分析和灰色关联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28个绿豆品种(系)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系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绿豆品种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生育期、株高、主茎节数、单株荚数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不同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联度依次为单株荚数荚粒数百粒重主茎节数主茎分枝荚长生育期株高。2种分析方法均表明,单株荚数对产量的影响最大,因此在育种实践中应优先考虑单株荚数这一因素,同时将两种方法相结合,对品种进行综合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10.
对来自于中国黄淮海大豆产区、北方大豆产区和南方大豆产区的316个大豆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鉴定和比较。结果表明,育成品种的分枝数、分枝荚数、单株总荚数明显不及农家品种,而其它性状如主茎荚数、单株粒重、单株粒数和百粒重优于农家品种。以育成品种和农家品种分别所作的相关分析表明,主茎荚数、分枝荚数、单株总荚数均与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呈显著的正相关;主茎节数与株高、主茎荚数、单株总荚数、单株粒重、单株粒数呈显著正相关;分枝数与分枝荚数、单株总荚数、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呈极显著或非显著正相关,但与主茎荚数呈负向显著相关;单株粒数与单株粒重显著正相关,百粒重与单株粒重正向显著相关,与单株粒数负相关显著。通过比较和分析,就百粒重、生育期和株高筛选出一些具有极端值的品种,可以用作品种选育的亲本和大豆分子育种如转基因受体或分子标记作图群体的遗传材料。  相似文献   

11.
为了更好的发掘利用豌豆辐射诱变变异后代资源,本研究分别以3种不同复叶类型豌豆为材料,通过对豌豆诱变M2代农艺性状进行相关分析、多元分析、通径分析、主成分分析,明确豌豆诱变后代产量的决定因子。结果表明不同复叶类型豌豆诱变M2的主要农艺性状的变异丰富,变异系数达0.171-0.8539;且结荚节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均与单株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通径分析结果证实,不同复叶类型豌豆诱变后代选择中,单株粒数及单株荚数对单株产量的影响均很大;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结荚节数是高产型豌豆形态决定因子。豌豆诱变后代单株产量的主要决定因子依次为单株粒数、单株荚数、结荚节数,同时对百粒重给予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2.
夏播大豆生育期结构与农艺性状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试验选取在北京生态条件下生育期在100天以内的我国南方及国外39个品种,进行生育期结构与农艺性状相关变异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1)主茎始花期R1与有效分枝始节、主茎分枝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结荚高度呈显著正相关。(2)生理成熟期R7与主茎节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株高呈显著正相关,与有效分枝始节、主茎分枝数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3.
采用大田种植,在小扁豆成熟期对株高、主茎节数、分枝数、结荚节位、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荚粒数、单株产量、荚长、百粒重等10个性状,采用变异性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的统计方法,对收集的国内外205份小扁豆种质资源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这些资源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从大到小依次为单株荚数、单株产量、结荚节位、单株粒数、分枝数、百粒重、株高、主茎节数、单荚粒数、荚长。10个农艺性状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主成分分析表明,前3个主成分特征值均大于1,累计贡献率大于60.41%。其中,第1主成分主要与单株荚数、单株产量相关,第2主成分主要与株高、分支数、主茎节数、百粒重、荚长、单荚粒数、结荚节位相关,第3主成分主要与单株粒数相关。聚类分析将205份种质在遗传距离为30时分为六大类。筛选出42份单株荚数多、单株粒数多、单荚粒数多、单株产量高、百粒重高的种质。  相似文献   

14.
以吉林省1986 ~2011年育成的23个绿豆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了绿豆产量及与产量相关农艺性状的变化.结果表明,吉林省绿豆产量在1986 ~ 2011年间的品种改良过程中提高了22.99%,单株荚数、单荚粒数和单株产量都显著增加,说明随着育成年代的推进,新育成绿豆品种的库容在扩大.单株荚数、单荚粒数、单株产量、荚长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其中单株荚数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表明单株荚数是决定产量的主要因素.叶片长与叶片宽随育成年代的推移变化不显著,但叶片宽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株高、主茎节数和分枝数随育成年代的推移而显著降低,其中主茎节数呈极显著相关,且株高和主茎节数与产量呈显著负相关,分枝数与产量呈不显著正相关.表明吉林省绿豆高产育种目标应放在增“源”扩“库”上,在适当增加百粒重的基础上,选择荚多、荚长的新品种.  相似文献   

15.
夏大豆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相关与选择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以河北省不同类型夏大豆为材料,研究了株高、单株有效分枝数、主茎节数、单株有效荚数、百粒重、单株粒重及群体产量等10个农艺性状的遗传力、表型相关、遗传相关及相关遗传力。结果表明,用相关遗传力代替相关系数和遗传力分析确定与夏大豆产量等性状的间接选择方法简便、准确度高。通过研究认为:丰产型大豆的重要辅助性状依次为:单株有效荚、单株粒重、单株有效分枝、每荚粒数。  相似文献   

16.
采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方法对22份豌豆品种(系)的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程度为:主茎节数>百粒重>单株荚数>株高>荚宽>主茎分枝数>单荚粒数>荚长;关联顺序为:荚宽>百粒重>荚长>单荚粒数>主茎分枝数>主茎节数>株高>单株荚数。两种分析结果基本吻合,影响豌豆产量的主要因子为百粒重和单株荚数。通径分析表明百粒重对产量的直接作用大,影响百粒重的直接性状为主茎节数,影响单株荚数的直接性状为单荚粒数和主茎分枝数,因此在筛选培育新品种时应注意考察主茎节数与主茎分枝数,以减少这些性状对产量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7.
大豆单株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7,自引:7,他引:7  
为了探讨大豆各主要农艺性状对单株产量影响的主次关系,以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种植的6个大豆品种为试验材料,应用灰色系统理论的关联度分析法对与大豆单株产量相关的8个性状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大豆单株产量相关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大小依次为单株粒数>主茎分枝数>单株有效荚数>百粒重>底荚高度>株高>生育期>主茎节数,与单株产量最为密切相关的性状是单株粒数,其与产量的关联度为0.42,其次是主茎分枝数,与产量的关联度为0.39,主茎节数影响相对较小。因而,在大豆品种选育过程中,应注重单株粒数多和主茎分枝数多的品系选育。  相似文献   

18.
对20个苦荞麦品种(系)9个农艺性状进行了相关性及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在相关性分析中,全生育期与主茎节数、株高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单株粒数呈显著正相关,株高与主茎节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单株粒数与基本苗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全生育期、主茎节数、株高呈显著正相关,单株粒重与单株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基本苗、主茎分枝数呈显著正相关,株高与千粒重呈显著负相关。所有农艺现状与产量均呈现正相关,其中与基本苗、单株粒数、单株粒重达到极显著水平。灰色关联度分析中,各农艺性状与产量之间的关联度依次为基本苗单株粒数全生育期千粒重单株粒重株高主茎节数主茎分枝数。其中基本苗、单株粒数、全生育期、千粒重和单株粒重等5个性状与产量性状关联度分别为0.763 9、0.763 6、0.756 9、0.749 4、0.746 6,是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不同种植密度对3个小豆品种植株形态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两因素随机区组设计,以直立型小豆品种冀红20、冀红21和唐红201602为材料,分析6个种植密度对不同小豆品种植株形态特征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品种和种植密度对小豆形态特征和产量性状的影响较大;底荚高度和第一节间长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主茎节数、主茎分枝数、单株结荚数、单荚粒数和百粒重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减小,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相同品种不同种植密度间和相同种植密度不同品种间的产量差异极显著(F值分别为49.36、99.35),品种与种植密度互作对产量的影响差异显著(F=3.91)。种植密度与株高、底荚高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第一节间长呈正相关,与茎粗、主茎分枝数和主茎节数呈极显著负相关。增加种植密度可增加小豆株高、底荚高度和第一节间长,有效减少主茎分枝数,有利于机械化收获。  相似文献   

20.
为明确安徽省新育成大豆品种在不同生态环境下的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表现,分析了 2016-2021 年安徽省夏大豆新品种比较试验的相关数据。结果表明:不同年份新品种比对照平均增减产 -1.57%~4.10%,新品种的平均单株荚数比对照增加 11.83%~23.45%,百粒重降低 5.78%~10.94%,2021 年新品种的平均每荚粒数比对照增加 3.03% ;新品种产量与单株荚数、每荚粒数及百粒重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的试验点次分别占总试验点次的 67.74%、32.26% 和 16.13%,新品种产量与营养生长期天数、主茎节数及有效分枝数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的试验点次分别占总试验点次的 38.71%、41.94% 和 38.71% ;有 5 年高产新品种的单株荚数和有效分枝数显著或极显著大于普通新品种,有 4 年高产新品种的营养生长期天数、主茎节数显著或极显著大于普通新品种;安徽省大豆新品种产量的提高主要得益于单株荚数和每荚粒数的增加。因此,在安徽省生态环境下,增加大豆品种的单株荚数和每荚粒数,适当延长品种营养生长期,增加主茎节数和有效分枝数均有利于提高品种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