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赤眼蜂发育的外环境及其出蜂行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赤眼蜂是一种卵寄生蜂,自然群落常是分散的,在田间、林区和果园等地飞翔活动,寻找寄主卵,利用其产卵针管产卵寄生于许多种害虫卵内,使害虫卵的胚胎不能发育,从而取得消灭害虫的效果。赤眼蜂卵在害虫卵内进行胚胎发育,然后经过幼虫期、予蛹期和蛹期,生长发育到成虫,羽化后的赤眼蜂咬破寄主卵卵壳,从出蜂孔中爬出来,进行其成虫期的活动。由此可见寄主卵就是赤眼蜂发育的外界环境,也就是赤眼蜂生长发育的小生态环境。近年野外调查研究已证实杨雪毒蛾(柳毒蛾)卵、茶白毒蛾卵、蔚茸毒蛾卵和茶茸毒蛾  相似文献   

2.
室内以米蛾卵为寄主,观察了松毛虫赤眼蜂和玉米螟赤眼蜂的产卵及个体发育。结果发现,2种赤眼蜂在米蛾卵内均产入多于1粒的卵量,玉米螟赤眼蜂在单粒米蛾卵内产入的卵量显著高于松毛虫赤眼蜂的卵量。随发育,单粒卵内的蜂幼虫数量逐渐下降,至羽化前,单粒米蛾卵内蜂个体数量低于2头,但松毛虫赤眼蜂数量仍少于玉米螟赤眼蜂数量。2种蜂的发育模式相似,体积随产入后时间延长而增大,在72 h处和144 h处有明显的下降,分别和发育进入预蛹期及蛹到羽化的发育阶段相对应。羽化前的发育阶段分为卵期、幼虫期、预蛹期、蛹期,羽化1 d后赤眼蜂成虫咬破寄主卵壳钻出。幼虫孵化及化蛹前各蜕1次皮,整个幼虫阶段仅有1个龄期。  相似文献   

3.
稻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japonicum是稻田中鳞翅目害虫重要的卵期寄生型天敌,为了规范稻螟赤眼蜂放蜂期农药的安全使用,利用卵卡浸渍法处理蛹期稻螟赤眼蜂,通过稻螟赤眼蜂室内飞行装置和单雌寄生法评估了蛹期5种非鳞翅目害虫靶标农药井冈霉素、三唑酮、吡蚜酮、印楝素、毒死蜱对稻螟赤眼蜂成蜂搜寻和寄生能力的影响。搜寻能力结果显示,在毒死蜱处理后稻螟赤眼蜂失去搜寻能力,三唑酮、吡蚜酮和印楝素处理对稻螟赤眼蜂的搜索行为无影响,但井冈霉素处理下稻螟赤眼蜂的飞行蜂比例为48.1%,显著低于对照处理的74.7%。寄生能力结果显示,毒死蜱处理对稻螟赤眼蜂高毒,能使稻螟赤眼蜂失去寄生能力;印楝素处理对稻螟赤眼蜂的寄生力和子代羽化率无显著影响;井冈霉素、三唑酮和吡蚜酮处理下稻螟赤眼蜂的寄生力分别为22.2、25.3和24.7,显著低于对照的27.4、31.1和29.6,但对子代羽化率无显著作用。表明印楝素对稻螟赤眼蜂安全,可以推广使用;井冈霉素、三唑酮和吡蚜酮对稻螟赤眼蜂的搜索能力(仅井冈霉素)和寄生能力有显著的削弱作用,应谨慎使用;毒死蜱对稻螟赤眼蜂高毒,在稻螟赤眼蜂放蜂期应该禁用。  相似文献   

4.
过寄生和共寄生是影响赤眼蜂繁殖力的重要因素,在大田应用赤眼蜂防治害虫中,蜂种的选择是成败的关键。因此,赤眼蜂对寄主的辨别及种间竞争力的研究,对大量繁殖优质蜂种以及利用优势蜂种具有实践意义。本文对稻螟赤眼蜂进行了有关的研究。一、稻螟赤眼蜂及其他赤眼蜂对被寄生卵的辨别能力 Salt(1934,1937)曾报道,广赤眼蜂 T.evanesens Westwood具有辨别被寄生卵的能力。Klomp等(1980)研究了食胚赤眼蜂T.embryophagum(Hartig)  相似文献   

5.
二十七种农药对欧洲玉米螟赤眼蜂不同发育阶段毒力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洲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nubilale Erle & Davis,1983年3月从美国引进。室内试验,能寄生于米蛾卵、柞蚕卵和蓖麻蚕卵,耐高温的能力比较强。防治甘蔗黄螟,寄生率达70%以上,与散放本地优势种拟澳洲赤眼蜂的防治效果相近。防治稻纵卷叶螟,也有一定效果。防治玉米螟,效果优于松毛虫赤眼蜂。是一种有推广价值的赤眼蜂。本试验用27种农药对赤眼蜂各个发育阶段进行处理,了解各种农药对赤眼蜂的毒性,为选择和合理使用农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在实验室条件下通过药膜法和卵卡浸渍法测定了10种蔬菜田防治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L.)的常用杀虫剂对拟澳洲赤眼蜂Trichogramma confusum Viggiani的影响,旨在评估各药剂对该蜂不同发育阶段的安全性,为小菜蛾防治过程中杀虫剂的合理施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高效氯氰菊酯、多杀菌素、阿维菌素、溴虫腈和杀螟丹对拟澳洲赤眼蜂成蜂有明显的触杀毒性。杀螟丹处理显著降低羽化率(0~34.37%),在卵期和预蛹期处理还导致拟澳洲赤眼蜂畸形;多杀菌素在成虫期前的各处理均显著影响拟澳洲赤眼蜂的发育;溴虫腈在卵期、幼虫期和蛹期处理对拟澳洲赤眼蜂的发育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而氟啶脲、茚虫威、苏云金芽孢杆菌、虫酰肼和丁醚脲对拟澳洲赤眼蜂成蜂及各发育虫态均较安全,为小菜蛾生防区理想的配合药剂。  相似文献   

7.
菜田常用杀虫剂对拟澳洲赤眼蜂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张敏玲 《昆虫天敌》1997,19(1):11-14
本文对14种菜田常用杀虫剂的田间使用浓度对拟澳洲赤眼蜂成蜂、卵至蛹期的毒性进行测定。结果为:2种微生物杀虫剂菜蛾敌、菜虫菌和抑太保、灭幼脲对拟澳洲赤眼蜂成蜂较为安全,其中10种杀虫剂氯氰酯、等有不同程度的较大影响,尤其是巴丹、辛硫磷和敌敌喂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8.
四种农药对天敌赤眼蜂的毒性与安全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赤限蜂是一种卵寄生蜂,能寄生于多种害虫卵内使其不能发育孵化,是农林害虫生物防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赤眼蜂的研究和应用,早在20年代国际上亦已开始,国内30年代着手研究,发展较快,并实现了赤眼蜂生产工厂化.赤跟蜂是环境中一种极为重要的非靶有益生物,随着农药广泛使用,对其威胁甚大.因此,为合理使用农药,保护天敌,使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密切配合,特将四种农药(甲基异柳磷、嘧啶氧磷、单甲脒、克草胺)对赤眼蜂的影响进行急性毒性与安全评价研究.  相似文献   

9.
利用赤眼蜂治虫是一项主要的生物防治方法。如何长期保存赤眼蜂的寄主卵乃是目前生产中一个急待解决的技术问题。除苏联有用液氮冷冻麦蛾卵的报导外。国外未见报导。我们根据家畜精液冷冻保存的技术和经验。于1983年开展了对赤眼蜂中间寄主卵(米蛾卵、松毛虫和柞蚕卵)冷冻保鲜试验。通过对甘油、二甲亚矾、蔗糖、聚乙烯吡  相似文献   

10.
中国赤眼蜂的研究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赤眼蜂是多种农林害虫卵期的主要寄生性天敌。五十年代开始,我国昆虫学家研究了人工大量繁殖和田间释放的技术。并用于防治甘蔗螟虫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七十年代又成功地利用柞蚕卵繁殖松毛虫和拟澳洲赤眼蜂。目前利用赤眼蜂防治农林害虫已成为一项重要的生防措施。我国已报导的赤眼蜂种类有18种,其中分布较广的优势种是松毛虫赤眼蜂、拟澳洲赤眼蜂、稻螟赤眼蜂、广赤眼蜂和玉米螟赤眼蜂,用于人工繁殖赤眼蜂的寄主卵有三种即柞蚕卵、蓖麻蚕卵和米蛾卵,并研究出柞蚕卵、蓖麻蚕卵的保存应用技术,大规模地用于人工繁殖赤眼蜂。对松毛虫赤眼蜂等几个优势蜂种的生物学做了系统的研究,此外还研究了人工大量繁殖赤眼蜂的方法。繁蜂技术逐步走向工厂化生产,对人工卵繁殖赤眼蜂的研究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武汉大学等单位已成功地应用人工卵繁殖出松毛虫赤眼蜂并小面积释放治虫。  相似文献   

11.
十二种赤眼蜂的产卵行为及其与体外培育成功率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1985~1987年我们相继用人造寄主卵(简称人造卵、即体外培育法)育出国内外十二种赤眼蜂。我们发现,只要雌蜂在人造卵中产下充裕的卵,不被霉菌污染,这十二种赤眼蜂都可在同一种培养液内产卵、发育,但事实上体外培育各种赤眼蜂的成功率是不同的,我们曾载文(1987)论述了不同种赤眼蜂的产卵管大小影响到它们对不同质地厚薄的人造卵壳膜的选择。本文讨论了12种赤眼蜂产卵管的长、宽、每次的产卵数、产卵速率与体外培育成功率的关系并将12种赤眼蜂分成了三类。  相似文献   

12.
三种杀虫剂对稻螟赤眼蜂种群增长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作者评价了3种杀虫剂对稻螟赤眼蜂的卵、幼虫、蛹和后蛹(羽化前)的毒性,并应用实验种群生命表技术研究了对其当代种群增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日本农药的常规使用剂量(1000×)下,吡虫啉和优乐得对稻螟赤眼蜂的4个虫态的毒性均较低,且对其当代种群的增长均无不良影响;而杀螟松对其毒性较高,且对当代种群的增长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用杀螟松处理后蛹和幼虫,成虫羽化后仅能存活2~3h;处理蛹,其当代成虫能存活1天,但80%的雌蜂不能产卵,其r_m为负值;仅在卵期处理时,当代种群稍有增长,但R_0、r_m显著低于对照。作者认为,赤眼蜂卵期对农药的耐受力相对较强,吡虫啉和优乐得是协调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的理想药剂。  相似文献   

13.
赤眼蜂寄生行为研究(Ⅳ)—子代数量分配和子代性分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对赤眼蜂性控行为研究的基础上〔3〕,进一步探讨了不同种赤眼蜂在同一种寄主不同分布以及同一蜂种(松毛虫赤眼蜂 Trichogramma dendrolimi)在不同种寄主上的子代数量分配和子代性分配问题。研究结果表明,赤眼蜂具有根据寄主卵体积大小分配及调整其子代数量和子代性别的能力,在不同体积的寄主上具有明显不同的子代数量安排策略和子代性安排策略。在同一种寄主卵上,不同种的赤眼蜂对子代性分配的安排存在着较明显的种间差异.在米蛾卵上,松毛虫赤眼蜂的第一雄卵主要在其第一产卵序产出,稻螟赤眼蜂的第一雄卵主要在其第二产卵序产出,拟澳洲赤眼蜂产第一雄卵的位置比较分散,主要分布在前三卵序。松毛虫赤眼蜂大约每产6粒雌卵而产1粒雄卵;稻螟赤眼蜂和拟澳洲赤眼蜂大约每产5.33和3.37粒雌卵而产1粒雄卵(见表2).寄主卵的体积不同,雌蜂在不同寄主上所分配的子代数量也明显不同。松毛虫赤眼蜂在每粒米蛾卵上只安排1粒蜂卵;在每粒马尾松毛虫卵上平均安排18.64粒蜂卵;在每粒“人造卵”上平均安排33.15粒,在柞蚕卵上平均安排77.43粒蜂卵(见表3)。随着寄主卵体积的增大,雌蜂产第一雄卵的时间后移,在松毛虫卵上,松毛虫赤眼蜂雌蜂在产下第一粒雄卵后,大约以每产16粒雌卵而产1粒雄卵;在柞蚕卵上,大约每隔15粒雌卵产1粒雄卵;在“人造卵”上,产雄卵的间隔大约为9粒雌卵。  相似文献   

14.
胞内共生菌Wolbachia可诱导赤眼蜂产雌孤雌生殖,而高温可使感染Wolbachia的赤眼蜂产雄比例增加。本文以感染Wolbachia孤雌产雌生殖的食胚赤眼蜂Trichogramma embryophagum为材料,采用30℃和35℃高温处理卵、幼虫、预蛹、蛹和成虫等不同发育阶段的虫体,统计子代蜂发育历期、寄生数、羽化率和性比。结果表明,与25℃对照相比,高温缩短了子代蜂各发育阶段的历期,其中蛹、成虫和全世代历期显著缩短。处理的发育阶段和持续时间不同,子代的出雄率不同,而且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对食胚赤眼蜂子代的寄生和羽化有一定的影响。基于高温处理后子代出雄率指标分析,F3代卵和幼虫经高温处理后代子代雄蜂比率最高,达到了20.54%和23.78%,明显高于预蛹期和蛹期处理的雄蜂率。结果表明,高温处理后感染Wolbachia的食胚赤眼蜂生殖方式改变的敏感发育阶段为卵期和幼虫期,本研究可为进一步揭示Wolbachia调控赤眼蜂生殖的机理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5.
在田间比较了赤眼蜂种间(广赤眼蜂、螟黄赤眼蜂)和广赤眼蜂的不同群体间对菜粉蝶卵的寄生力。连续两年在不同地区进行了重复。结果表明,广赤眼蜂的LG-46、DH-9和DG-11等3个群体对菜粉蝶卵的田间寄生率均在63%以上,优于广赤眼蜂的其他群体和螟黄赤眼蜂。  相似文献   

16.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原产于美洲,是目前严重威胁我国粮食生产安全的重大入侵害虫。短管赤眼蜂Trichogramma pretiosum是草地贪夜蛾原产地重要天敌。我国早在1979年便已引进短管赤眼蜂,但尚未大规模应用。利用短期冷藏替代寄主卵繁育赤眼蜂等天敌可延长其"货架期"。为明确短期冷藏米蛾卵对短管赤眼蜂质量及防控效能的影响,本文研究了米蛾卵在4℃下冷藏0 d(对照)、7 d和14 d后育出的短管赤眼蜂子代的发育历期、羽化率、个体大小、繁殖力、耐饥饿时间及对草地贪夜蛾卵的室内寄生率。结果表明:短时冷藏的米蛾卵对育出的短管赤眼蜂质量产生一定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繁殖力下降和个体偏小,但其发育历期、羽化率和耐饥饿能力不受影响。冷藏7 d的米蛾卵育出的子代蜂对草地贪夜蛾卵的寄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但冷藏14 d的米蛾卵育出的子代蜂对草地贪夜蛾卵的寄生能力明显衰退。本研究说明,米蛾卵冷藏7 d对育出的短管赤眼蜂寄生草地贪夜蛾卵的效能影响不大。研究结果将为以米蛾卵作为替代寄主大规模繁育短管赤眼蜂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7.
利用松毛虫赤眼蜂共寄生柞蚕卵繁育玉米螟赤眼蜂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明确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ae Pang et Chen与松毛虫赤眼蜂T. dendrolimi Matsumura共寄生柞蚕Antheraea pernyi(Guérin-Méneville)卵后能否借助松毛虫赤眼蜂在柞蚕卵上的羽化孔顺利出蜂,在不同温度(20、23、26、29、32℃)、相对湿度(50%、60%、70%、80%、90%)以及光照周期(L∶D=24∶0、19∶5、14∶10、10∶14、5∶19、0∶24)条件下对这2种赤眼蜂共寄生柞蚕卵的各项生物学参数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利用松毛虫赤眼蜂与玉米螟赤眼蜂共寄生柞蚕卵可以提高玉米螟赤眼蜂的羽化率,在温度为26℃时,2种赤眼蜂对柞蚕卵的寄生率达90.0%,羽化率达96.8%,单卵玉米螟赤眼蜂出蜂数达到最高,为3.8头;相对湿度为80%时,2种赤眼蜂对柞蚕卵的寄生率达83.3%,羽化率达92.0%,单卵玉米螟赤眼蜂出蜂数达到最高,为6.5头;光照条件为L 24 h:D 0 h时,2种赤眼蜂对柞蚕卵的寄生率达93.3%,羽化率达96.4%,单卵玉米螟赤眼蜂出蜂数达到最高,为6.9头。表明利用松毛虫赤眼蜂和玉米螟赤眼蜂共寄生柞蚕卵的方法可以实现柞蚕卵正常繁育玉米螟赤眼蜂。  相似文献   

18.
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üenée)卵对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ae Pang et Chen的适合度高于对松毛虫赤眼蜂T. dendrolimi Matsamura的适合度,本文比较了两种赤眼蜂寄生不同龄期亚洲玉米螟卵的出蜂率,并利用显微注射的方法研究了两种赤眼蜂提取液对亚洲玉米螟卵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寄生各个龄期的玉米螟赤眼蜂出蜂率均显著大于松毛虫赤眼蜂寄生对应龄期寄主的出蜂率。玉米螟赤眼蜂整头雌蜂和高浓度雌蜂腹部提取液对卵龄为12 h亚洲玉米螟卵的孵化率都有显著影响,且玉米螟赤眼蜂的提取液能使亚洲玉米螟胚胎发育畸形;而松毛虫赤眼蜂整头雌蜂提取液和雌蜂腹部提取液对亚洲玉米螟卵的孵化率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9.
通过野外直接采卵(寄生昆虫卵)和野外挂卵(米蛾杀胚卵)诱集的方法,开展了广东省本地赤眼蜂野外采集工作。利用雄虫的外生殖器特征及ITS2序列聚类分析方法对采获的赤眼蜂种类进行鉴定,目前已鉴定出7个不同的赤眼蜂种类,其中小灰蝶分索赤眼蜂Trichogrammatoidea hypsipylae Nagaraja为中国新记录种,广赤眼蜂Trichogramma evanescense Westwood,食胚赤眼蜂Trichogramma embryophyagum(Harting)及暗黑赤眼蜂Trichogramma pintoi Voegele为广东省内首次采获。采集鉴定结果表明,广东省本地具有丰富的赤眼蜂优质种质资源,可为害虫生物防治提供更大的筛选利用空间。  相似文献   

20.
为探索斜纹夜蛾卵及幼虫的长效控制方法,本文探讨了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SpltNPV-KY)与松毛虫赤眼蜂和螟黄赤眼蜂联用对斜纹夜蛾卵和幼虫的防治效果,并评估了核型多角体病毒对赤眼蜂的安全性。结果显示,SpltNPV-KY分别与松毛虫赤眼蜂和螟黄赤眼蜂联用处理斜纹夜蛾卵后,卵孵化率比用5%甲醛溶液处理分别降低了46.80百分点和40.80百分点。SpltNPV-KY单独处理对斜纹夜蛾卵的孵化率无明显影响,但对幼虫死亡率及正常发育至成虫的概率有显著的影响。SpltNPV-KY单独处理,或与赤眼蜂联用时幼虫的校正致死率均大于60%,卵和幼虫的总死亡率均大于80%;SpltNPV-KY分别与松毛虫赤眼蜂、螟黄赤眼蜂联用对赤眼蜂的寄生率和出蜂率均无明显影响,SpltNPV-KY对斜纹夜蛾的总致死率分别比单独用赤眼蜂处理高10.80百分点和10.00百分点。研究表明,松毛虫赤眼蜂、螟黄赤眼蜂与核型多角体病毒联用对斜纹夜蛾卵和幼虫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且SpltNPV-KY对赤眼蜂无不良影响。本研究对斜纹夜蛾卵-幼虫期防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