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成龄乔砧苹果郁闭园改造是生产中的主要问题,通过对改形后再次郁闭园进行不同改造,比较几种处理方法的改造效果,找出最佳的改造方法,为其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改形后再次郁闭的18年生乔化‘红富士’苹果(3 m×4 m)为材料,研究不同处理对冠层光照、各类枝(梢)叶片数量、质量及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间伐(处理Ⅰ)冠层光照条件好,各类枝(梢)平均叶片数量多、质量高、果实硬度大,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着色最好,叶面积指数合理,产量较高。疏大枝(处理Ⅱ)树冠光照和叶片状况及果实品质均比间伐处理差,但优于不疏大枝树(处理Ⅲ)。冠层内相对光照强度处理Ⅰ、Ⅱ、Ⅲ分别为26.4%、20.8%和14.3%,冠层内不同方位相对光照强度和日变化为处理Ⅰ>处理Ⅱ>处理Ⅲ。处理Ⅰ各类型新梢的平均叶片数量分别比处理Ⅱ和处理Ⅲ高4.56%、15.91%,单叶面积分别比处理Ⅱ和Ⅲ高0.46%和7.28%。而产量是处理Ⅱ>处理Ⅰ>处理Ⅲ。果实品质是处理Ⅰ>处理Ⅱ>处理Ⅲ。【结论】对密度3 m×4 m改形后再次郁闭果园实行间伐,可改善树冠光照条件,使叶面积指数达3.26,提高叶片质量和果实品质,产量也较高,且这种方法改造的果园管理方便,能根本性解决乔化苹果园光照恶化问题,适宜渭北苹果产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间伐改形对陇东成龄乔化密闭富士苹果园树体枝类组成、花芽形成及果实品质的影响,以16年生密闭红富士苹果园为研究对象,对隔株间伐改形和不间伐改形树体枝类组成、花芽形成、质量和果实品质等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间伐改形后长枝和中枝占比率比不间伐改形分别减少5.97、5.88百分点;短枝占比率和优质短枝占比率比不间伐改形分别增加11.85、24.97百分点;顶花芽量比不间伐改形提高35.4%;花芽坐果率比不间伐改形提高23.4百分点;果实单果质量、硬度分别比不间伐改形分别提高16.7%、17.3%;着色面积和可溶性固形物分别比不间伐改形提高12.3,1.03百分点。间伐改形后花芽在冠层中的立体空间分布均衡,有效改善了不间伐改形树体花芽外移和上移现象。可见,间伐改形不仅能够有效解决密闭果园枝量繁多、树形紊乱等问题,还可有效改善枝条组成比例,提高花芽质量及坐果率,明显提高果实品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苹果树冠内膛和外围叶片光合及荧光特性对不同间伐方式的响应关系.【方法】以陇东旱塬15年生乔化密植红富士苹果树为试材,通过对隔行间伐、隔株间伐及CK的树冠不同部位叶片光合及荧光参数的分析比较.【结果】与CK相比,隔行间伐和隔株间伐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蒸腾速率(Tr)、最大荧光(Fm)、初始荧光(F0′)、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和量子产量(PhiPS2)等参数显著提高;隔株间伐的树冠外围,内膛叶片的Pn显著高于隔行间伐与CK,分别较其提高了52.28%,30.08%;Pn与Gs呈显著正相关性,与Ci呈极显著负相关.【结论】综合分析可以看出,隔株间伐的效果最好,苹果树冠内膛和外围叶片光合性能明显优于隔行间伐.  相似文献   

4.
为探索间伐改形对陇东乔化密闭富士苹果园树体叶片光合、荧光及果实品质的影响,以15年生密闭红富士苹果园为研究对象,对树体叶片光合、荧光参数和果实品质等指标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间伐改形不但可以显著提高苹果叶片光合能力,也可以显著提高果实品质。间伐改形后,树体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分别比不采取间伐提高了12.4%、8.3%、17.4%;间伐树体叶片的PSⅡ非光化学猝灭系数和最大荧光产量比不采取间伐提高了3.0%、1.5%;叶片的吸收光能、还原QA能量和电子传递能量分别比不采取间伐提高10.4%、5.5%、6.3%;果实单果重、着色面积、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均显著高于不采取间伐处理。  相似文献   

5.
红富士苹果密闭树改形修剪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连续2 a对红富士苹果密闭树改形修剪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改形修剪能提高树冠中下部的光照强度,促使树冠光照分布均匀;改形修剪树的百叶重比不改形增加了29.0,百叶厚增加了32.9,叶子干鲜比增加了10.5,总叶绿素含量增加了35.2,单果重增加了31.9,着色指数提高了16.6,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提高了12.2.  相似文献   

6.
树形改造对苹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解决乔化密植苹果园树冠郁闭、光照差、产量低、品质差的问题,于2000—2003年在商丘市张集镇对定植的乔化红富士苹果进行树形改造试验,将小冠疏层形逐年改造成自由纺锤形。经过3年的改造,主枝数由7~8个增加至8~10个,第1层和第2层的层间距由60~80cm减少至50~60cm,主枝角度由60°~70°增加至80°~90°。树形改造后改善了苹果树光照条件,提高了叶片质量,促进了内膛枝花芽的形成,苹果增产25%,优质果率增加44%。  相似文献   

7.
正一、乔化红富士果园改造总体要求1.改造目标果园改造的重点是,树龄在15年生以上、干周长超过20米、亩留枝量在12~15万个、树冠覆盖率超过90%的乔化密植果树果园。其宏观上表现为果园行间交接、株间交叉,微观上呈现果树单株上下重叠、内膛光秃的郁闭状态。2.改造方法改造工作应该从降低栽植密度入  相似文献   

8.
苹果密闭园不同间伐方式对光照、光合和生长结果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研究苹果密闭园的不同间伐方式对果园光照状况、叶片光合指标、果树生长和产量质量的影响,为密闭园的合理改造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红富士’苹果郁闭园为试材,设计隔行间伐(A)、隔株间伐(B)和行内隔3去1间伐(C)3种处理和不间伐的对照(CK),对它们的光照、光合、树体生长以及产量和质量的相关指标进行测定分析。【结果】3年的结果表明,除CK外,各处理的树冠覆盖率在3年间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但仍表现为CK>C>B>A;果园透光率和树冠内透光率表现为A>B>C>CK;在生长季,各处理叶片的净光合速率、羧化效率和水分利用效率表现为A>B>C>CK,各处理叶片的胞间CO2浓度结果与此相反;3处理每公顷的产量在间伐当年均明显低于CK的,但间伐第二年就可恢复,到间伐第三年处理A、B每公顷的产量则显著高于处理C和CK的;3年间各处理的平均单果重、着色指数、可溶性糖含量、滴定酸的含量、优质果率等质量指标均好于CK,具体表现为处理A、B的明显好于处理C和CK的。【结论】适宜的间伐方式除在短时间内产量有一定下降外,可从根本上改善果园光照状况、提高光合效率和果品质量。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成龄红富士苹果密植园与间伐(隔株间伐)果园土壤水分、冠层特征、叶片形态及生理特征等指标的比较分析,研究陇东旱塬苹果园不同栽植密度对树体冠层特征及生育后期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间伐使果园枝条总量降低了47.49%,改善了冠层内光照环境,冠层的直射透过系数增加了78.95%,显著提高了叶片质量。间伐果园树体平均叶面积增大4.15%,叶片百叶重、比叶质量、叶绿素含量比郁闭果园分别增长了19.04%、12.9%、1.8%,并有效减少叶片细胞膜质过氧化物MDA积累、抗氧化酶SOD、POD活性。综合分析,间伐有利于改善郁闭果园的群体结构及冠层微环境,尤其是冠内光照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促进生育后期叶片质量的提高及土壤蓄水保墒,是陇东旱塬密闭苹果园调整优化、提质增效的关键技术之一。  相似文献   

10.
乔砧富士苹果改良高干开心形树冠郁闭的评判参数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研究富士苹果改良高干开心形树冠郁闭的评判参数,为苹果郁闭园改造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20年生改良高干开心形富士苹果为材料,以树干为中心,将树冠分成不同层次、方位的50cm×50cm×50cm的立方体,在生长期测量树冠不同层次、部位的相对光照强度、不同枝(梢)类型的数量和比例、果实产量和品质分布。【结果】改良高干开心形树冠的相对光照强度呈伞形,并有明显的分布规律,垂直方向从下到上逐渐增大,水平方向外围中部内膛;树冠2.5m高度以下层次的相对光照强度均小于31.48%;6月份叶幕形成阶段,30%的相对光照强度占树冠体积的比例为47.62%,以后各生长阶段均50%;果实主要集中在1.5—2.0m部位,单位面积产量6.32×104kg·hm-2;枝(梢)主要集中在树冠2.5m高度以下,占总枝(梢)量的82.92%,树冠外围、中部和内膛枝(梢)比例分别为53.08%、36.92%、10.00%;整体长、中、短枝(梢)分别7.97%、53.63%、38.41%,每公顷枝(梢)总量为121万条。【结论】富士苹果改良高干开心形树冠内小于30%相对光照强度占树冠总体积的比例达到47.62%、生长季枝(梢)总量达到121万条/hm2和树冠内膛枝(梢)比例小于10%是乔砧富士苹果改良高干开心形树冠郁闭的3个判断指标,也是树体结构开始改造或间伐的时期。  相似文献   

11.
玉米抗除草剂体细胞变异体的筛选及植株再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将玉米优良自交系齐 31 9和N1 0 - 6产生的胚性愈伤组织 ,转移到加有半致死浓度除草剂绿磺隆的培养基上 ,经 3代筛选 ,获得抗除草剂愈伤组织。在加有除草剂的分化培养基上 ,抗性愈伤组织分化出植株。除草剂对愈伤组织的生长与分化有显著影响。再生植株移栽成活后 ,自交结实 ,获得种子。再生植株农艺性状与对照相似。除草剂抗性鉴定结果表明 ,再生植株及其后代对除草剂绿黄隆的抗性有了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2.
对信阳 5 0年气象资料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 ,在信阳进行培两优组合制种育性转换的最佳时期为 7月 1 2~ 2 0日 ,育性转换最敏感的初始期为 7月 1 4日 ,其低温风险 5 0年一遇 ,风险频率约 2 %。  相似文献   

13.
蒺藜科四种旱生植物叶结构的比较解剖及其系统学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通过对蒺藜科四种旱生植物——四合木、霸王、白刺、骆驼蓬叶片的结构进行了比较解剖学研究,观察和比较了叶的表皮、叶肉、叶脉等解剖结构。结果表明:(1)它们既有共同的旱生结构,同时又各具某部分强化的旱生结构共同去适应干旱环境;(2)表皮细胞的形态构造在种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3)叶肉中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的分化程度以及细胞的形态、排列在种间存在差异;(4)叶脉的维管束数目以及维管束鞘的结构在种间也存在差异。这些解剖特征将为蒺藜科的系统演化及分类提供新的实验证据。  相似文献   

14.
生物间遗传学在小麦白粉病和叶锈病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生物间遗传学原理和方法,研究了小麦白粉菌群体对小麦品种的毒力频率和联合致病性,结果证实了这种方法可直接了解品种的抗白粉性水平,从而确定了适于推广的品种组合。把毒力频率和侵染型分级的百分率结合起来分析,可发现白粉病性的品种材料。根据小麦单基因与白偻菌群体的相互作用,按基因对基因关系,测定了小麦白粉菌群体的毒性基因结构,并采用不通过品种杂交,根据侵染型推导寄主和病原限定性基因的方法,分析了小麦品种  相似文献   

15.
采用品种间杂交方法,育成了高产多抗淀粉加工型甘薯新品种豫薯13号。其鲜薯、薯干、淀粉平均亩产分别为2157.7kg、653.8kg和429.1kg,均比对照种徐薯18选77-6增产10%以上;烘干率为30.1%;高抗根腐病,抗茎线虫病,抗旱性强;茎蔓较短,薯块熟食味较好  相似文献   

16.
我市各苗圃检疫害虫的发生相当严重,已直接影响到造林绿化的成果。结合每年的苗木产地检疫,我站对重点园林苗圃进行了连续10年的调查与观测,基本弄清了主要检疫害虫光肩星天牛、青杨天牛、杨园蚧及白杨透翅蛾在苗圃的发生状况,并提出了有实际生产意义的防治措施。这对今后提高各苗圃的管理水平,改善苗木的生产质量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根据“自控原理”,结合篮球教学的实践和应用,摸索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新途径,结果表明:自控式教学效果优于传统教学,而且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展学生的思维和个性以及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方面都有较好的效果,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8.
对两年区试结果分析表明,豫玉22号(豫单8703)属高产、稳产型玉米新杂交种,是目前替代丹玉13的理想品种。由于其含有热带亲本血缘,因此,它的推广应用也有利于改善目前生产上品种单一老化、遗传基础狭窄的状况。  相似文献   

19.
土壤水分与氮素追施比率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黄淮豫东平原商丘试验区进行了三年冬小麦土壤水分与N素追施比率的关系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冬小麦的土壤水分和追N比率间存在明显的互作效应,不同土壤水分条件要求与之相适宜的追N比率。在旱作条件下(冬小麦生育期降雨200~260mm),适宜的追N比率为25%或0(全部底施);中等以上供水条件(全生育期浇水二次以上)以50%的追N比率为宜。只有如此才能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和肥料利用率,充分发挥水肥的效益  相似文献   

20.
全程化控技术对豫麦47号品质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全程化控技术对优质强筋小麦豫麦 47号的研究表明 ,适当的调节剂处理可以增加豫麦 47号对低温逆境的抵抗能力 ,提高产量 ,同时提高其营养和加工品质。调节剂丰优素可以提高豫麦 47号千粒重 2~ 3g ,粗蛋白含量增加 1 .5~ 2个百分点 ,稳定时间提高 3~ 5分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