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为研究梭鲈幼鱼期的生长规律和生长特征,对1—4月龄梭鲈的全长、体长、头长、体高、体厚、尾柄长、尾柄高、口裂和体质量等9个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与判别分析,并计算肥满度。结果表明:梭鲈各月龄各性状间多为正相关,体长与全长、体质量相关性最显著,1月龄梭鲈尾柄高与口裂相关系数最小。梭鲈各月龄主成分分别为:1、4月龄第一主成分与长度发育有关,2、3月龄第一主成分与体质量发育有关;1、2月龄第二主成分与尾柄发育有关,3、4月龄第二主成分与口裂发育有关;1、2、3月龄第三主成分别与体高、体厚、尾柄发育有关。通过逐步判别分析,得到各月龄梭鲈判别函数,总判别准确率为95.6%。4月龄梭鲈肥满度最大(1.275),3月龄梭鲈肥满度最小(1.022)。  相似文献   

2.
<正> 本文研究了齐姆良水库包括9种鱼类的群体数学模式,这些鱼在区系中数量最大。模式属变动型,变化节奏为1年。建立模式采用了齐姆良水库上口鳊单一种群的数学模拟经验,以及该水库鱼类区系食物网的数学模拟经验。模式中的9种鱼,有7种是重要的经济鱼类。它们是食底栖生物的拟鳊和鳊;典型食浮游动物的上口鳊;杂食性的飘鱼和伏尔加白鲈;凶猛鱼类的鲶和梭鲈。在模式中,这些鱼类  相似文献   

3.
为了阐明长湖5种土著鲌类摄食器官形态特征间的差异,于2014年采集红鳍原鲌(Chanodichthys erythropterus)、翘嘴鲌(Culter alburnus)、达氏鲌(C.dabryi)、蒙古鲌(C.mongolicus)、拟尖头鲌(Erythroculter oxycephaloides)等5种鲌类共277尾,采用非参数检验、方差分析和判别分析等对5种鲌类的11个摄食器官形态指标和食物组成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长湖5种鲌类摄食器官形态特征存在差异,差异主要表现在上、下颌伸展度、口宽3个性状上;典型判别分析显示5种鲌种间离散程度较高;聚类分析表明翘嘴鲌和达氏鲌摄食器官形态相似度最高,蒙古鲌和红鳍原鲌相似度最低。长湖翘嘴鲌、达氏鲌、蒙古鲌的食物主要以、鲫鱼、麦穗鱼和虾为主;水草是红鳍原鲌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昆虫在拟尖头鲌食物中占有一定比例。表明5种鲌在食物组成上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在主要饵料的种类和比例上存在差别。由此可以看出,长湖5种鲌摄食器官形态与食性之间表现出一定程度上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4.
蔡丽  魏泽宏  唐涛  刘少军  麦康森 《水产学报》2021,45(10):1621-1633
为探究池塘内循环水"跑道"养殖与池塘传统养殖鱼类在肌肉营养品质与挥发性风味化合物方面的差异,以翘嘴鲌为研究对象,通过氨基酸自动分析仪、高效液相色谱法以及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C-IMS)联用技术对两种养殖方式下的翘嘴鲌肌肉进行了氨基酸、脂肪酸和挥发性风味物质的鉴定与分析,并建立了两种不同养殖模式下翘嘴鲌肌肉挥发性风味物质的指纹图谱。结果显示,两种养殖方式下的翘嘴鲌肌肉蛋白脂肪无显著性差异,"跑道"养殖组翘嘴鲌显著提高了肌肉中必需氨基酸[(8.54±0.01) g/100 g]和总氨基酸含量[(17.36±0.00) g/100 g]。在两种翘嘴鲌肌肉中共鉴定到23种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相较于池塘传统养殖组,"跑道"养殖组提高了翘嘴鲌肌肉中2-庚酮、正己醇和1-辛烯-3-醇的含量,降低了乙醇、2-丁酮、3-羟基-2-丁酮、丁醛、3-甲基-丁醛、2-甲基-丁醛、正戊醛、正庚醛、苯甲醛、正辛醛和壬醛的含量。"跑道"养殖组翘嘴鲌相较于池塘传统养殖组,降低了部分能产生不愉悦气味的化合物的含量,具有改善肌肉挥发性气味的潜能。研究表明,"跑道"养殖翘嘴鲌在不改变肌肉成分的基础上,改善了翘嘴鲌肌肉氨基酸和风味物质的组成。以上结果为池塘内循环水"跑道"养殖模式养殖下的翘嘴鲌肉质评价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梭鲈(Stizostedion luciopera Linnaeus)属鲈形目、鲈科、梭鲈属,主要分布在欧洲的里海、咸海、黑海及波罗的海水系。1995年农业部下达《梭鲈的人工繁殖及养殖技术研究》重点科研课题后,我们经过几年的试验和探索。在池塘条件下人工繁育,取得了成功,现已推广到国内许多省市。本试验利用野生梭鲈为亲鱼进行大面积池塘繁育,比小面积池塘繁育取得了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在顺德和珠江三角洲基塘地区,最近几年从新疆引进一种养殖的新品种——梭鲈。梭鲈(Lucioperca lucioperca)在分类上属鲈形目(Pericformes)、鲈科(Percidao)、梭鲈属(Lucioperca)。梭鲈有5种,其中2种栖息于北美洲东部水域.3种分别栖息于我国新疆额乐齐斯河水系和欧洲咸海、黑  相似文献   

7.
3种重金属离子和2种杀虫剂对梭鲈胚胎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常温静水条件下,研究了铜(Cu)、锌(Zn)、镉(Cd)3种重金属离子和甲醛、晶体敌百虫2种杀虫剂对梭鲈(Stizostedionlucioperca)胚胎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重金属离子对梭鲈胚胎的毒性大小依次为:Cd2+ >Cu2+ >Zn2+;当甲醛浓度为1000mg/L时,对梭鲈胚胎的毒性影响较强,而高浓度的晶体敌百虫对梭鲈胚胎有明显的毒性作用。在梭鲈繁殖用水中使用杀虫剂时,甲醛和晶体敌百虫的安全浓度分别为200mg/L和0.4mg/L。  相似文献   

8.
翘嘴红鲌隶属鲤科、鲌亚科,红鲌属,俗名翘嘴巴、大白鱼等。由于该鱼是一种大型的肉食性凶猛鱼类,所以曾经将该鱼作为我国渔业的危害种类。但由于翘嘴红鲌分布广泛,生长迅速,肉质细嫩,味美洁白,被称为鱼中上品。同时,翘嘴红鲌能将小型野杂鱼类转化为经济价值高的鱼肉蛋白,在湖泊和水库渔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为了合理地开发利用好这个品种,国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线粒体CO I和Cyt b基因作为DNA条形码在鲌属鱼类鉴定中的可行性,分别扩增达氏鲌(Culter dabryi)、海南鲌(C.recurviceps)、尖头鲌(C.oxycephalus)、蒙古鲌(C.mongolicus)、拟尖头鲌(C.oxycephaloides)和翘嘴鲌(C.alburnus)六种鲌属鱼类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Cytochrome C oxidase subunit I,CO I)和细胞色素b(Cytochrome b,Cyt b)的基因片段,并对六种鲌属鱼类同源序列的碱基组成、种内与种间遗传距离以及系统进化分别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长度为645 bp的CO I基因片段中,A、T、G、C4种碱基平均含量分别为25.65%、28.18%、18.33%和27.84%;长度为970 bp的Cyt b序列片段中,A、T、G、C碱基平均含量分别为27.97%、27.93%、14.53%和29.57%。基于CO I基因序列的种间平均遗传距离为3.54%,种内平均遗传距离为0.17%,种间遗传距离为种内遗传距离的20.82倍;基于Cyt b基因序列的种间平均遗传距离为5.92%,种内平均遗传距离为0.18%,种间遗传距离为种内遗传距离的32.89倍。基于CO I基因的系统进化关系显示除尖头鲌与拟尖头鲌外,其余4种鲌均形成独立分支,而基于Cyt b基因的系统发育关系显示六种鲌属均能独立形成分支,鲌属六种鱼能够进行有效区分,将CO I和Cyt b作为DNA条形码进行鲌属鱼类的物种鉴定是可行的,联合使用可以获得更好的鉴定效果。  相似文献   

10.
翘嘴红鲌(Erythroculter ilishaeformis),俗名大白鱼、翘嘴巴、翘壳、白丝、兴凯大白鱼、翘鲌子、鲌刺鱼、翘白、白鱼、噘嘴子浮鲢等,广东地区俗称长江和顺,长江中游俗称翘白、白鱼,长江下游俗称太湖白鱼。隶属鲤科、鲌亚科、鲌属,是鲌属鱼类中个体最大、生长速度最快的种类。翘嘴红鲌为江河优质经济鱼类之一,其肉质洁白、细腻、肉味鲜美。  相似文献   

11.
前几年在市场很难寻觅的翘嘴红鲌,现在盐城大小菜场都能见到它的一席之地,已进入寻常百姓的“菜篮子”。翘嘴红鲌俗称白条、太湖白鱼、翘鲌子,是有名的“太湖三白”之一。其肉质细嫩,鳞下脂肪多,酷似鲥鱼,味道鲜美,营养丰富且可入药,素有“长江上等名鱼”的美誉。由于长期的过度捕捞,其天然资源越来越少,而市场需求量日趋增长。为有效地保护和合理开发这一名贵品种,近几年盐城市盐都区水产科技部门,在江苏省水产三项工程项目的支持下,进行了翘嘴红鲌的苗种繁育和商品鱼养殖的研究和推广,取得了较好的生产效果。据盐城市盐都区水产站介绍,该…  相似文献   

12.
在常温静水条件下,研究了铜(Cu)、锌(Zn)、镉(Cd)3种重金属离子和甲醛、晶体敌百虫2种杀虫剂对梭鲈(Stizostedion lucioperca)胚胎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重金属离子对梭鲈胚胎的毒性大小依次为:Cd2+>Cu2+>Zn2+;当甲醛浓度为1000 mg/L时,对梭鲈胚胎的毒性影响较强,而高浓度的晶体敌百虫对梭鲈胚胎有明显的毒性作用.在梭鲈繁殖用水中使用杀虫剂时,甲醛和晶体敌百虫的安全浓度分别为200 mg/L和0.4 mg/L.  相似文献   

13.
翘嘴红鲌属鲤形日、鲤科、鲌亚科、鲌鱼属,俗称翘嘴鲌、白鱼、白条子。翘嘴红鲌生长速度快,当年的鱼苗可达1kg以上。肉质白而细嫩,属上等经济鱼类。  相似文献   

14.
张小立 《内陆水产》2005,30(2):17-17
蒙古鲌白俗称红梢,属鲤科、鲌亚科、红鲌属,广泛分布于长江中下游的一些湖泊及黑龙江流域的镜泊湖:该鱼生活在水体中上层,性较活泼,游泳能力强,为凶猛肉食性鱼类.其肉质好、生长快,为鱼中上品,适合大湖放养增殖,是红鲌属中继翘嘴鲌后的又一名优新品种。为开发这一品种.我们于2004年在湖南洞庭水殖股份有限公司工程技术中心进行了蒙古舶规模化人工繁殖试验。并取得了成功.现将试验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正翘嘴红鲌分类上隶属鲤科、鲌亚科、红鲌属。翘嘴红鲌俗称白条、太湖白鱼,是远近闻名的"太湖三白"之一,翘嘴红鲌个体大、生长快、肉质洁白、肉味细嫩鲜美为鱼中珍品,市场价格较高,是热门的养殖品种之一。目前湖泊和水库的翘嘴红鲌资源日益减少,不能满足市场需要。因此,开展翘嘴红鲌池塘养殖技术试验研究,对于渔业产业结构调整、新品种开发利用、保护鱼类资源都十分有益。1生物学特性翘嘴红鲌属中、上层大型淡水经济鱼类,行动迅猛,善于跳跃,容易受惊,拉网操作时,可"飞"越1m多  相似文献   

16.
翘嘴红鲌分类上隶属鲤科、鲌亚科、红鲌属。翘嘴红鲌俗称白条、和顺、太湖白鱼,是远近闻名的"太湖三白"之一,其个体大、生长快、肉质洁白、肉味细嫩又鲜美,为鱼中上品。目前湖泊和水库的翘嘴红鲌资源日益减少,不能满足市场需要。因此,开展翘嘴红鲌人工繁殖、池塘养殖技术、网箱养殖技术等的研  相似文献   

17.
太湖鲌鱼数量变化规律及生态效应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2003~2005年的食性分析和渔获物组成调查,研究了太湖翘嘴红鲌、蒙古红鲌数量变化的规律及在鱼类群落演替过程的作用。食性分析表明:太湖翘嘴红鲌、蒙古红鲌主要摄食鲚鱼,其次是小型鱼类和虾。其中鲚鱼在翘嘴红鲌、蒙古红鲌消化道的出现率分别为95.24%、59.26%;在翘嘴红鲌食物中的重量组成比例为59.2%±11.4%。渔获量统计表明:1952~1958年鲌鱼平均年产量为406.4±102.5 t、占渔获总量的6.28%±0.85%;1987年达到历史最高产量1 090.8 t、占渔获总量7.65%;1993年后鲌鱼资源在快速减少,由1993年的922.3 t、占6.55%下降到近年的100~160 t、仅占渔获总量的0.4%~0.8%。2004年调查表明,在74 667kg渔获物中,翘嘴红鲌、蒙古红鲌仅占0.0038%。分析历年渔获量变化趋势发现,随着鲌鱼数量的不断减少,鲚鱼和小型其它鱼类均呈相反的快速增加趋势,而银鱼则有大体一致的持续下降趋势。简单相关和偏相关分析发现,鲌鱼-鲚鱼、鲌鱼-小型鱼类渔获量的负相关关系达到显著水平;鲌鱼-银鱼渔获量的正相关关系达到显著水平。研究认为:太湖翘嘴红鲌、蒙古红鲌对鲚鱼和小型鱼类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对银鱼可能有间接促进作用;人为过度捕捞使翘嘴红鲌、蒙古红鲌数量不断减少,从而导致鱼类群落向鲚鱼为绝对优势种、小型鱼类不断增加的方向变化。鲚鱼和小型鱼类主要摄食浮游动物,其快速增加抑制了浮游动物、有利于浮游植物生长,这是太湖蓝藻频繁暴发的生物学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8.
梭鲈人工繁殖及无公害养殖技术(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梭鲈(Lucioperca luciopercaL.)属鲈形目、鲈科、梭鲈属。梭鲈适温广,生长快,肉味鲜美,在珠江三角洲池塘边售价为70~80元/千克。笔者与合作单位经过3年的养殖,现将其繁养技术介绍如下:一、生物学特性1.生活习性梭鲈(图见彩中插2)原产地在布伦托海水域,pH值变化在8.42~8.56之间,透明度1.5米;溶氧为8.72~9.00毫克/升。  相似文献   

19.
翘嘴红鲌苗种培育和成鱼养殖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翘嘴红鲌是有名的"太湖三白"之一,随着野生资源的减少和市场需求量的扩大,开展鲌鱼人工养殖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0.
梭鲈(Luciopercalucioperca)属鲈形目,鲈科,梭鲈属。梭鲈适温广、生长快、饵料系数低、肉味鲜美林工简便、无肌间刺、蛋白含量高于一般鱼类,是一种高档鱼类,也是鲈科的重要经济鱼类。近年梭鲈增养殖技术的研究已引起国内外水产工作者的重视,多种形式的养殖亦在进行或于试验中,梭鲈养殖越来越被广大生产者所接受,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有望成为淡水养殖新品种。一、分布及国内外养殖概况梭鲈原分布于咸海、黑海、里海及波罗的海水系的河流、湖泊中。经多次移殖现已遍及德国、匈牙利等欧洲各国,已成为欧洲许多国家的淡水增养殖对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