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塔里木垦区枣瘿蚊发生和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枣瘿蚊又名枣芽蛆,属双翅目瘿蚊科,也称卷叶蛆、枣叶蛆、枣蛆、枣芽蛆等。 一、形态特征 1.成虫成虫虫体似蚊,橙红或灰褐色。雌虫体长1.4~2.0毫米,头、胸灰黄色,胸背隆起,黑褐色。复眼黑色,触角灰黑色。雌虫腹部大,共8节;雄虫略小,体长1.0~1.3毫米,灰黄色,触角发达,长过体半,腹部细长。  相似文献   

2.
枣瘿蚊属双翅目,瘿蚊科。又名卷叶蛆、枣叶蛆。该虫各枣区均有分布,主要为害枣树嫩芽及幼叶,被害嫩叶呈红色至紫红色,卷成肿皱筒状,质硬发脆,最后干枯脱落。对枣苗、幼树危害严重,是枣树主要虫害之一。  相似文献   

3.
枣瘿蚊俗称卷叶蛆、枣蛆,是枣树上发生严重的害虫之一,枣树被害后长势削弱,产量及品质受到较大影响。为筛选出防治枣瘿蚊的高效、低毒、低残留药剂,特选择6种不同杀虫剂进行田间药效试验。  相似文献   

4.
<正>枣瘿蚊,属双翅目,瘿蚊科,又名枣叶蛆、卷叶蛆、枣蛆。以幼虫为害嫩梢上的细嫩叶片,叶片受害后红肿,从叶片两侧向叶正面纵卷成筒状,并变为紫红色,逐渐变黑枯萎脱落,是枣树上发生严重的主要害虫之一。据调查研究,该害虫在我区一年发生4-5代,为害后造成枣树长势削弱,枣产量及品质均受到较大的影响。近几年,由于受气候及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的影响,随着红枣面积的逐年增大,该害虫危害程度呈逐年加重趋势,发生面积  相似文献   

5.
枣瘿蚊又名枣蛆,属于双翅目,瘿蚊科,分布于全国各地枣区。叶片受害后卷曲成桶状,色紫红,质硬而脆,随后颜色变黑枯萎。花蕾被害后不能开放,花萼膨大,直至枯黄脱落。危害幼果时,幼虫蛀食于果心内,不久变黄脱落。1.形态特征雌性成虫体长1.4~2.0毫米,复眼黑色,呈肾形。触角细长,念  相似文献   

6.
<正>枣瘿蚊又叫枣蛆、枣卷叶蛆,全国各地均有发生。以幼虫危害枣树嫩叶,受害嫩叶从两侧叶缘向内卷成筒状,叶色变为紫红色,质地变脆、变硬,最后变黑枯萎。花蕾被害后不能开放,花萼膨大,直至枯黄脱落。为害幼果时,幼虫蛀食于果心内,不久变黄脱落。1.发生规律。枣瘿蚊1年发生3~4代。以幼虫在树下土壤表层结茧越冬,第2年4月中下旬,冬枣  相似文献   

7.
枣瘿蚊又名枣蛆,以幼虫危害尚未展开的嫩叶,吸食幼叶汁液,受害叶片肿胀变色,呈浅红至紫红色,成卷筒状,质硬而脆,最后变黑枯萎、脱落,严重阻碍脱落性枝的抽生,直接影响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8.
枣叶瘿蚊在阿克苏市的消长规律及其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黄板引诱枣叶瘿蚊成虫与定时定点调查幼虫相结合的方法监测枣叶瘿蚊消长动态。监测发现,枣叶瘿蚊在阿克苏市1年发生4代。从总的发生趋势来看,第1代和第2代的发生数量最高。根据其发生趋势明确了防治的关键时期应放在第1代幼虫期,可有效控制枣叶瘿蚊的下一代发生数量。此外,对枣叶瘿蚊采取药剂防治和黄板诱杀,试验结果表明,供试药剂中48%毒死蜱EC效果最好,其防效达到了92.79%;5%吡虫啉EC、25%氰·马EC效果欠佳,防效仅达78%左右;挂黄板和不挂黄板的效果比较,表明挂黄板的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9.
翟浩  王涛  李晓军 《安徽农业科学》2014,(33):11730+11793-11730
[目的]筛选枣瘿蚊的防治药剂.[方法]通过田间小区试验比较了9种杀虫剂对枣瘿蚊的防治效果.[结果]9种药剂对枣瘿蚊防治效果均有较长的持效期,其中240 g/L螺虫乙酯悬浮剂6 000倍稀释液、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7 000倍稀释液具有较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药后3、7、11d防效均在84%以上;1%甲维盐水剂、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100 g/L乙虫腈悬浮剂、5%噻螨酮乳油、240g/L氟啶虫胺腈悬浮剂防治枣瘿蚊速效性较差,3d后药效均低于70%.[结论]防治枣瘿蚊为害嫩叶,240 g/L螺虫乙酯悬浮剂6 000倍稀释液、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7 000倍稀释液、48%毒死蜱乳油1 500倍稀释液均对枣瘿蚊具有较稳定的防效.  相似文献   

10.
宋建伟  潘涛  朱春茂  陈本学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4):3417-3417,3443
论述了黄河故道地区枣瘿蚊为害枣树的严重性及其生活习性和发生规律,总结提出了防治枣瘿蚊的技术措施,对该地区枣树生产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1.
枣瘿蚊是我国枣树的严重病害之一,通过定性因素和定量指标体系相结合的方法对枣瘿蚊进行风险评估,得出传人新疆的风险等级,并提出相应的管理对策.应用综合分析法对其扩散蔓延的风险评估结果表明,枣瘿蚊是新疆重要的危险性有害生物,其风险值R为1.76,属中度危险性有害生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新疆阿克苏地区枣瘿蚊综合防治技术.[方法]在近2年对新疆阿克苏托普鲁克乡枣瘿蚊的危害和发生规律进行调查的基础上,于该地区建立枣瘿蚊综合防治示范园,并提出相应的综合防治措施.[结果]在示范园对枣瘿蚊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效果显著,综合防治效果达88.3%.[结论]采用综合防治技术控制枣瘿蚊切实可行,可进一步研究与推广.  相似文献   

13.
枣瘿蚊,又名枣芽蛆,是近年来我国枣树生产中普遍发生的虫害之一,近年来河北省枣产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危害的程度有进一步加重的趋势。 1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14.
黄秀丽  李新 《农家致富》2004,(16):34-34
枣瘿蚊 又名枣芽蛆或枣叶蛆,苏北地区近几年发生较重.是梨枣主要食叶害虫。防治方法:(1)地面防治。枣芽萌动时在地面喷撒5%敌百虫粉或25%辛硫磷1000倍液,结合翻园,消灭越冬虫。(2)抓住花前关键时期防治。苏北地区主要在5月上旬.可用25%久效磷1000倍液加灭幼脲3号2000倍液喷洒.每15-20天1次.连喷2-4次。  相似文献   

15.
<正>梨瘿蚊俗称梨芽蛆、梨叶蛆,属双翅目,瘿蚊科。2005年咸阳市病虫普查中在礼泉、秦都、渭城等县区发现,2007年全市发生面积660hm~2,2008年扩大至2000hm~2,2009年达3330hm~2。  相似文献   

16.
一、梨瘿蚊梨瘿蚊俗称梨芽蛆。属双翅目,瘿蚊科。近年来是四川梨区普遍发生的害虫,以幼虫为害梨芽。芽叶被害后3天开始出现黄色斑点,接着叶面呈现凹凸不平,到后来叶正面两边缘向里纵卷呈筒,并提早落叶。2003年笔者在四川各梨区调查,都发现有此虫发生为害。一般春梢叶受害率都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枣瘿蚊基因遗传变异程度,分析基因多态性。【方法】从枣瘿蚊部分基因组序列中搜索SSR并设计相应引物,挑选引物48对进行有效筛选。枣瘿蚊样本来自新疆阿拉尔市、昆玉市、且末县等地区,以枣瘿蚊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筛选特异性微卫星引物;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进行定性检测,再以毛细管电泳检测其多态性。【结果】有42对引物能扩增出条带,选择其中20对特异性较好的引物进行多态性分析。观测杂合度(Observed heterozygosity,Ho)、期望杂合度(Expected heterozygosity,He)和多态信息含量(PIC)平均值分别是0.358、0.649和0.635,其中18对引物PIC值>0.5,具有较高的多态性。【结论】开发的微卫星标记多态性较高,可用于枣瘿蚊种群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研究。  相似文献   

18.
枣瘿蚊是滨州市近年来发生危害逐年加重的冬枣园主要害虫,通过调查,摸清了枣瘿蚊在冬枣园的发生规律、危害特点,分析了影响发生趋重的5个关键因素,并制定了以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为主要内容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9.
枣瘿蚊幼虫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Taylor幂法则、Iwao线性回归及各种聚集度指标法分析了枣园第三代枣瘿蚊(Contarinia datifoliaJiang)幼虫的空间分布型。结果表明,第三代枣瘿蚊的幼虫在田间符合聚集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为个体群,且个体间相互吸引。并在初步明确枣瘿蚊幼虫分布型的前提下,根据Iwao最适抽样公式得出了理论抽样模型:N=(t~2)/(D~2)((1.9629)/m+0.3801),并计算出不同虫口密度下最适理论调查取样数量及序贯抽样模型。  相似文献   

20.
一、害虫种类新疆枣树害虫主要有四目七科,分别是同翅目盾蚧科的梨园蚧、粉蚧科的枣粉蚧、蜡蚧科的大球蚧;蜱螨目瘿螨科的枣壁虱、叶螨科的红蜘蛛;双翅目瘿蚊科的枣瘿蚊;鳞翅目螟蛾科的甲口虫,其中梨园蚧、大球蚧、枣壁虱、枣瘿蚊、甲口虫等为主要害虫,红蜘蛛、枣粉蚧为次要害虫。二、防治原则1.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提倡运用农业防治、人工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