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基于温室番茄产量和果实品质对加气灌溉处理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灌水水平和滴头埋深条件下加气灌溉对温室番茄产量、灌溉水分利用效率(IWUE)和果实品质的影响,进而对不同试验处理进行综合评价。【方法】试验以常规地下滴灌(S)为对照,设置在W1、W2和W3(对应作物-皿系数kcp分别为0.6、0.8和1.0)3个灌水水平与D1和D2(分别对应15 cm和25 cm)2种滴头埋深下进行加气灌溉(O),共12个处理。基于各处理下果实产量和品质指标的差异,通过主成分分析法探索较优的试验处理。【结果】加气灌溉下单株产量、单果重、IWUE、果实中番茄红素、Vc、可溶性糖含量和糖酸比较对照分别显著增加了21.2%、23.9%、21.0%、28.1%、36.0%、22.8%和28.0%(P<0.05)。主成分分析中,第1主成分主要受番茄红素、Vc、灌溉水分利用效率和糖酸比的正影响,且处理W2D1O和W2D2O的得分分列第1和2名。因此处理W2D1O和W2D2O在兼顾节水和番茄果实营养品质方面较优。第2主成分主要受单株产量的正影响和有机酸的负影响,各处理有机酸含量未形成显著性差异且处理W3D1O的单株产量最高,因此得分最高。处理W3D1O的综合得分在12个处理中位列第1位。【结论】灌水水平kcp为1.0,滴头埋深15 cm的加气灌溉处理可兼顾节水和温室番茄高产、优质的要求,为加气灌溉的实际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明加气灌溉滴头埋深和加气灌水频率对温室番茄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实际生产应用奠定基础。【方法】采用温室小区对照试验,设置滴头埋深水平(10,15,20cm)和加气灌水频率(3d1次、6d1次),均以对应的不加气灌溉为对照,共组成12个处理,比较不同处理对番茄植株生长及果实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加气灌溉可以提高番茄的生长量、产量及品质,使番茄株高增加36.54%,茎粗增加6.81%,产量增加44.96%,有机酸含量增加2.5%,Vc含量增加11.9%,硬度增加4.3%,糖酸比降低5.4%。6d1次加气灌溉番茄株高、茎粗、产量均大于3d1次加气灌溉处理;其中,番茄株高增加32.76%,茎粗增加5.87%,产量增加13.76%,有机酸含量增加9.8%,Vc含量增加11.7%,硬度增加3%,糖酸比降低12.8%。在灌水频率相同的情况下,滴头埋深对番茄生长的影响不大,但相对而言,15cm的滴头埋深更有利于提高作物的生长量、产量和品质。【结论】番茄全生育期单株总灌水量为18.28L的条件下,加气灌溉对植株生长量及果实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明显优于不加气处理;灌水频率为6d1次且滴头埋深为15cm的处理,最有利于番茄生长量的增加、产量的提高和品质的改善。  相似文献   

3.
【目的】在有机基质袋式栽培下,研究有机营养液与水分耦合是实现有机栽培的重要途径。【方法】试验以樱桃番茄为试材,采用有机基质袋式栽培方式,以日本园试营养液配方(F3)为对照,设置2种有机营养液配方处理:F1(有机营养液配方1)和F2(有机营养液配方2);2个灌水量水平:W1(蹲苗期及阴雨天按ET100%灌溉,其他按ET120%灌溉)和W2(蹲苗期及阴雨天按ET120%灌溉,其他按ET150%灌溉)。按照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将营养液配方和灌水量二因素进行耦合,共得6个处理。【结果】研究结果表明,与无机营养液肥(日本园试营养液)相比,两种有机营养液配方显著提高了番茄叶片的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同时显著提高了果实中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番茄红素含量,降低了果实中硝酸盐含量,明显改善了果实品质,并且具有显著的增产效果;随灌水量的增加,叶片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及蒸腾速率显著提高,产量提高,而果实营养品质指标略有下降,表现出一定的“稀释效应”。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综合品质进行评价,F2W1处理的综合品质最好,F3W2处理最差;不同肥水耦合处理中,F2W2处理产量最高,除与F1W2处理差异不显著外,显著高于其他处理;F2W1处理水分利用效率最高。【结论】综合考虑番茄光合、品质、产量、灌溉水分利用效率等因素,F2W1处理为最优肥水耦合组合,即蹲苗期及阴雨天按ET100%灌溉,其他时期按ET120%灌溉,同时按有机营养液配方2进行施肥,可以作为全有机营养液肥水管理指标。  相似文献   

4.
沟灌方式和灌水量对温室番茄综合品质与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沟灌方式和灌水量对温室番茄综合品质、产量、灌溉水利用效率(IWUE)以及综合效益的影响,优化西北地区温室番茄的沟灌方式和灌水量,为该地区温室番茄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田间试验,设置常规沟灌(CFI)和交替隔沟灌溉(AFI)两种沟灌方式,以两次灌水的间隔期Φ20 cm标准蒸发皿的累积蒸发量E为基数,设置0.6E、0.8E、1.0E、1.2E四个灌水量梯度,共8个处理,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灰色关联度法对番茄品质进行综合评价,以主成分综合得分和灰色加权关联度量化番茄的品质指标,采用变异系数法对番茄的品质、产量、灌溉水利用效率(IWUE)赋权,通过TOPSIS法对各处理下温室番茄的综合效益进行评价。【结果】沟灌方式和灌水量均对番茄品质产生影响,主成分分析法和灰色关联度法对番茄品质综合评价的结果不完全一致,但两者都得出AFI-0.6E、AFI-0.8E为品质最优的两个处理;AFI-0.6E处理相较于产量最高的AFI-1.2E处理减产达22.56%,而AFI-0.8E处理相较于AFI-1.2E处理仅减产9.42%,且AFI-0.8E与AFI-0.6E的IWUE无显著差异;TOPSIS综合评价的结果表明AFI-0.8E处理为综合效益最高的处理。【结论】采用交替隔沟灌溉,灌水量设为0.8E,在提高番茄的综合品质的同时又可以使产量和IWUE处于较高水平,从而获得最大的综合效益,为温室番茄优质、高产、高效的沟灌方式和灌水量的组合。  相似文献   

5.
加气灌溉对番茄根区土壤环境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明加气灌溉对番茄根区土壤环境及番茄生物量、果实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为加气灌溉的推广提供依据。【方法】以番茄品种"金鹏10号"为供试材料,通过温室小区试验,设计了加气和不加气(对照)地下滴灌2种处理方式,每个处理3次重复,加气灌溉采用Mazzei287型文丘里加气设备,定期测定并比较2种灌溉方式下的土壤含水量、氧气含量、呼吸速率、温度及番茄生物量、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结果】与对照相比,加气灌溉使得10cm土层内土壤体积含水量降低了1.61%,根区土壤氧气含量增加了0.89%,土壤呼吸速率增加了26.76%,但土壤温度没有明显变化;加气灌溉下番茄的果实干鲜质量、叶干质量、茎干鲜质量和地上部干鲜质量均显著增大,但根干鲜质量和叶鲜质量无显著变化;同时,加气灌溉下灌溉水分利用效率增加了23.12%,单株产量提高了23.12%,单果质量增大了29.84%。【结论】加气地下滴灌在改善根区土壤环境、提高番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6.
加气灌溉对温室番茄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目地是探明加气灌溉不同灌水量和加气灌水频率对温室番茄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实际生产应用奠定基础。采用温室小区对照试验,设置3个不同作物-皿系数Kcp(Kcp=0.8、Kcp=1.0、Kcp=1.2)和2个加气灌水频率(1次/3d、1次/6d)共组成6个处理,均以对应的不加气灌溉为对照,比较不同处理对番茄植株生长及果实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的灌溉频率及灌水量下,加气灌溉可以提高番茄的生长量、产量及品质,加气灌溉的番茄株高较不加气灌溉增加1.44%、茎粗增加3.02%、产量增加19.49%;加气灌溉有利于温室番茄茎粗、株高的生长,并且对番茄的产量和品质均有利。加气灌溉处理时,在相同的灌水量条件下,1次/6d较1次/3d的加气灌水频率,株高增加了8.08%,茎粗增加了6.33%,产量增加了26.01%。由此得出:加气灌溉对植株生长量及果实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明显优于不加气处理;灌水频率为1次/6d且Kcp=1.0的处理最有利于番茄生长量的积累、产量的提高和品质的改善。  相似文献   

7.
深埋秸秆量和滴灌量对温室番茄品质、产量及IWUE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优化东北寒区温室番茄生产中适宜深埋秸秆量和滴灌量,为该地区温室番茄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探讨了深埋秸秆量和膜下滴灌量对温室番茄品质、产量以及灌溉水利用效率(IWUE)的影响。通过温室小区试验,深埋秸秆量设置4个水平:0kg·hm-2(S0)、1.5×104kg·hm-2(S1)、3×104kg·hm-2(S2)、4.5×104kg·hm-2(S3);滴灌下限以田间持水量θ为基数,设置4个水平:50%θ田(W1)、60%θ田(W2)、70%θ田(W3)、80%θ田(W4),共16个处理。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番茄品质进行综合评价,以主成分综合得分量化番茄的品质指标;采用熵权法对番茄的品质、产量、灌溉水利用效率(IWUE)进行赋权,进而通过TOPSIS法对各处理下温室番茄进行综合评价。深埋秸秆量和膜下滴灌量均对番茄品质产生影响,主成分分析法对番茄品质综合评价的结果得出S1W2、S2W4为品质最优的两个处理;产量最高的S1W2处理相较于S2W4处理增产达18.7%,而且S1W2处理灌溉水利用效率达到峰值为62.54kg·m-3。TOPSIS综合评价的结果表明S1W2处理为综合效益最高的处理。番茄生育期内滴灌灌水下限控制在田间持水量的60%(整个生育期的灌水量为183.54mm),深埋段状玉米秸秆量为1.5×104kg·hm-2,在提高番茄的综合品质的同时又可以使产量和IWUE处于较高水平,从而获得最大的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行距和灌水量以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对塑料大棚番茄光能和水分利用特性的影响,为基质栽培行距和灌水量设置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试验于塑料大棚内进行,以基质栽培的番茄品种‘金鹏14-8’为供试材料。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种植行距,宽窄行栽培,窄行距为40 cm,株距35 cm,大行距设置L1(70 cm,5.19株/m2)、L2(120 cm,3.57株/m2)和L3(170 cm,2.72株/m2)3个水平;副区依据植株日蒸腾量(ET)设置2个灌水量水平:常规灌溉(N)为营养生长期灌水1.25 ET、生殖生长期灌水1.50 ET,轻度亏缺灌溉(K)为营养生长期灌水1.00 ET、生殖生长期灌水1.20 ET;两两组合成L1N、L1K、L2N、L2K、L3N和L3K共6个处理。通过测算番茄植株形态指标、干鲜质量、光能和水分利用效率、产量等以及各指标间的相关性,综合分析番茄光能和水分利用对种植行距和灌水量的响应。【结果】番茄株高、叶面积指数、单位面积产量、冠层辐射截获量(IPAR)均随着种植行距增大呈降低趋势,L1N单位面积产量最高,较其他处理增高5.65%~55.65%;茎粗、叶面积、单株干鲜质量、单株产量、单株日蒸腾量随着种植行距增大呈升高趋势,L3N单株产量最高,较其他处理提高3.10%~46.91%。L2N冠层辐射利用率(RUE)最高,果实膨大期达135.31 (g·s)/mmol,较其他处理提高5.41%~67.59%,果实成熟期达151.97 (g·s)/mmol,较其他处理提高1.25%~48.86%;L2K灌溉水利用效率(IWUE)最高,为39.18 g/kg,较其他处理增加9.58%~33.90%。番茄植株单位面积下叶面积、干鲜质量、产量、IPAR及RUE两两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蒸腾量与上述指标呈极显著负相关,IWUE则与各指标间相关性不显著。【结论】适度增大种植行距对番茄单株增益明显,可以增强群体光能和水分利用效率,单株产量大幅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略微降低;但过大的种植行距会造成无效损耗,导致单位面积产量、RUE及IWUE均降低。常规灌溉番茄植株生长形态和物质积累优于轻度亏缺灌溉,但轻度亏缺灌溉可以显著提高IWUE;种植行距与灌水量间存在交互作用,总体而言,L2N处理光能利用表现最好,L2K处理水分利用表现最佳。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适合新疆南疆设施番茄黄沙无土栽培种植模式的水肥运筹选择。【方法】 以不同灌水量、氮肥、磷肥和钾肥为因素,每个因素设定5个水平,采用四元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的1/2,进行沙培番茄温室栽培试验。测定株高、茎粗、叶厚、叶面积、叶绿素含量、地上部干重、地上部鲜重、地下部干重、地下部鲜重、根系活力、产量、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有机酸、糖酸比、VC、番茄红素等17项指标,进行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结果】 (1)中肥低水或中水低肥有助于促进番茄植株株高、茎粗和叶面积生长,增加同化物积累,并提高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及根系活力。其中,T9处理地上部干鲜重较重,分别为72.30和616.70 g,根系活力较大,为917.09 μg/(g·h)。(2)高水高肥或低水高肥时可有效提高产量,改善番茄果实品质。其中,T3处理产量较高,为8 102.72 kg/667m2;T5处理有机酸含量较多,为0.65%;T14处理番茄红素含量较高,为15.80 mg/kg。(3)各指标与产量和品质均有一定的相关性。其中,叶厚与番茄红素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有机酸含量与叶面积极显著相关(P<0.01);地上部干重与产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地下部干重与VC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4)提取7个主成分,通过主成分的特征值加权计算17个性状主成分因子的综合得分。其中,T9处理的综合得分最高,为0.695,T15处理的综合得分最低,为0.295。【结论】 T9处理即灌水量310 mm、施氮量570 kg/hm2,施磷量438 kg/hm2、施钾量738 kg/hm2,可以有效促进沙培番茄生长发育并改善品质。  相似文献   

10.
探究不同灌溉定额与加气方式互作对加工番茄耗水及生长特性的影响,提出适宜北疆滴灌加工番茄的最佳水气组合模式。通过大田试验,设置4个灌水水平(W1-5 400 m·hm-2,W2-4 950 m·hm-2,W3-4 500 m·hm-2,W4-4 050 m·hm-2)和2种加气方式(物理加气O1、化学加气O2),以不加气为对照 (S),共12个处理。加气提高了加工番茄耗水量,对全生育期而言,物理加气和化学加气较不加气处理耗水量分别提升13.65% 和9.27%。加气降低了0~80 cm土层平均含水率,在膨大一期,加气处理下含水率变化最明显,物理加气和化学加气较不加气处理平均含水率分别降低6.38%和5.32%。物理加气对加工番茄生理生长指标的提升最为显著,较不加气处理,膨大期叶绿素含量提高6.49%,成熟期地上干物质量提高 4.13%。物理加气4 950 m·hm-2水气组合下叶绿素含量、果实形态和单果质量达到最大,耗水量增幅效果最大。物理加气下灌水量为4 950 m·hm-2是较为适宜的水气结合模式,可为北疆滴灌加工番茄加气灌溉实际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筛选适合陕北地区基质栽培的高品质樱桃番茄品种,解决该地区适宜基质栽培的樱桃番茄品种缺乏的问题。【方法】以15个樱桃番茄品种为试材,测定各品种果实的横径、纵径、果形指数、硬度、单果质量、单株产量、糖酸比及可溶性固形物、还原糖、可滴定酸、维生素C、番茄红素、可溶性总糖含量等13项指标,比较各品种间上述指标的差异,并对各指标的相关性进行Pearson分析,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模糊隶属函数综合评价法,对樱桃番茄各产量和品质指标进行评价,从中筛选出适合陕北地区基质栽培的樱桃番茄品种。【结果】不同樱桃番茄品种间各指标均存在显著差异,变异系数为13.60%~54.15%。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与可溶性总糖、还原糖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果实纵径、横径呈极显著负相关;维生素C含量与番茄红素、可滴定酸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可滴定酸含量与糖酸比、果实纵径、果形指数呈极显著负相关;单果质量与果实硬度呈显著正相关,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糖酸比呈极显著负相关;单株产量与可滴定酸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出4个主成分,其累积方差贡献率达83.408%,其中影响樱桃番茄综合品质的因子分别为质量因子(单果质量、单株产量)、果形因子(纵径、果形指数)、营养因子(维生素C和番茄红素含量)和口感因子(可滴定酸含量)。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筛选出排名前5的品种为黄金贝(0.662)、浙樱粉1号(0.526)、红玉(0.483)、粉贝贝(0.374)和粉佳人(0.334);运用模糊隶属函数综合评价法筛选出综合排名前5的品种为红玉(0.638)、粉佳人(0.587)、紫贝贝(0.551)、浙樱粉1号(0.539)和黄金贝(0.504)。主成分分析和模糊隶属函数综合评价结果基本一致。【结论】黄金贝、粉佳人、浙樱粉1号、红玉等4个樱桃番茄品种的综合品质优于其他品种,适于陕北地区基质栽培。  相似文献   

12.
基于空间分析法研究温室番茄优质高产的水氮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本文通过设置不同灌水施氮水平处理,研究温室盆栽条件下,不同水氮供应组合对番茄产量品质和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分别提出单一指标最大和兼顾产量品质最优时的灌水施氮组合。【方法】试验于2013年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旱区农业水土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灌溉试验站日光温室内进行,供试番茄品种为金鹏M6088,在盆栽条件下设置3个灌水上限:低水W1(70%θf)、中水W2(80%θf)和高水W3(90%θf),θf为田间持水率;3个施氮量:低氮N1(N 0.24 g·kg~(-1)土)、中氮N2(N 0.36 g·kg~(-1)土)和高氮N3(N 0.48 g·kg~(-1)土),试验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共9个处理,每个处理重复15次。运用多元回归分析和空间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寻求单一指标最大时的灌水施氮组合,以及综合评价产量品质的水肥调控效应,提出兼顾产量品质最优时的灌水施氮范围。【结果】番茄产量、灌溉水生产率、氮肥偏生产力和品质受灌水量和施氮量的影响显著。番茄单株产量随着灌水量和施氮量的增加而先增加后降低(低氮和低水除外),低氮下增加灌水量可弥补缺氮造成的减产,低水下增施氮肥可缓解干旱对产量的抑制作用。产量与水氮供应量之间呈较好的二元二次关系,当灌水量和施氮量分别为62.3 L/株和0.3864 g·kg~(-1)土时,番茄单株产量有最大值(1 599.4 g/株),但灌水量和施氮量超过其峰值时,产量反而会减少。减小灌水量和增大施氮量时,灌溉水生产率增加;增大灌水量和降低施氮量时,氮肥偏生产力增加。番茄各品质指标受灌水量和施氮量的影响极显著。可溶性固形物和有机酸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维生素C、番茄红素、可溶性糖和糖酸比则先增大后降低。随着灌水量的增加,可溶性固形物和维生素C(中氮除外)呈降低趋势,番茄红素、可溶性糖和糖酸比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低氮除外)。采用熵权法计算得出番茄单一品质指标对不同水氮处理的敏感度排序为:番茄红素可溶性糖糖酸比有机酸维生素C可溶性固形物。【结论】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和空间分析得出,番茄产量和品质同时达到大于等于95%最大值的灌水上限为田间持水率的80%,施氮区间约为0.34—0.44 g·kg~(-1)土。  相似文献   

13.
水肥耦合对温室袋培番茄品质、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目的】探讨水分和肥料与温室袋培番茄品质、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关系,为温室袋培番茄的高效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温室条件下,以番茄品种‘金棚1号’为试材,研究水肥耦合对温室袋培番茄品质、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同时基于主成分分析方法对番茄品质做多目标综合评价,最后分析不同处理番茄生产的成本和经济收益。【结果】单株施肥量、灌水量以及水肥交互作用对番茄各品质指标影响不同。在相同水分条件下,番茄果实中硝酸盐和可溶性蛋白含量随着肥料浓度的升高而增加,而Vc、番茄红素以及可溶性糖含量却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在相同肥料浓度下,随着基质含水量的增加番茄果实中硝酸盐、Vc、可溶性蛋白、以及可溶性糖等含量逐渐降低,表现为“稀释效应”,番茄红素的含量则在中水处理下较高;在单株施肥量一定的条件下,其产量随着灌水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而在单株灌水量一定的条件下,产量随着施肥量的增加同样呈现抛物线趋势,施肥量、灌水量以及水肥交互作用对番茄产量的影响都达到了极显著水平,其影响大小顺序为水分作用>肥料作用>水肥交互作用;在同一施肥水平下,袋式栽培番茄灌溉水分利用效率随着单株灌水量的升高而降低,在同一灌水量水平下,灌溉水分利用效率随着施肥量的增加呈抛物线趋势,施肥量和灌水量作为单一因子对灌溉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极显著,且水分作用>肥料作用,而水肥交互作用对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不显著;高肥高水处理的净收益最高,为4.98 元/株,与中肥中水处理(4.86 元/株)、高肥中水(4.84 元/株)以及中肥高水(4.80 元/株)之间无显著性差异;而低肥低水处理的净收益为3.33 元/株,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结论】综合考虑品质、产量、水分利用效率、资源节约以及可持续生产等因素,在不显著降低番茄品质和净收益的情况下,选择中肥(5 1470 mg)中水(120 L)处理作为最优水肥组合。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水、氮、气对加工番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设置2个灌溉水平(4 950和4 050 m3·hm-2),4个施氮水平(280、250、220、190 kg·hm-2),2个加气水平(掺气比例15%和掺气比例0%),共16个处理,分析了不同水、肥、气处理下新疆加工番茄产量和品质的变化,并利用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法对番茄产量和品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相同灌水量下,加工番茄单株产量、单果重、维生素C、可溶性固形物随施氮量增加呈抛物线趋势变化,有机酸含量随施氮量增加呈增加趋势,单株果数随施氮量增加呈减小趋势。相同施氮量条件下,高灌水量处理的单株产量、单果重、果实横径和纵径均高于低灌水量处理,但低灌水量显著提高了加工番茄单株果数、可溶性糖、有机酸、维生素C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加气灌溉下单株产量、单株果数和单果重分别显著提高6.14%、3.67%和2.35%(P<0.01),果实横径、纵径和可溶性糖、有机酸、维生素C、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分别增大了1.91%、1.85%、1.17%、2.37%、2.42%和4.68%。通过综合隶属函数值评定,灌溉定额为4 050 m3·hm-2,施氮量为250 kg·hm-2的加气灌溉可以满足加工番茄高产、品质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水肥耦合对日光温室袋培番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水分和肥料对有机基质袋培番茄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为有机基质袋培番茄的高产优质生产提供技术支撑。【方法】在日光温室条件下,以番茄品种"金鹏1号"为试材,设置低肥36 029 mg(LF)、中肥51 470mg(AF)、高肥66 911mg(HF)3种单株施肥量水平和低水量84L(LW)、中水量120L(AW)、高水量156L(HW)3种单株灌水量水平,将二者耦合为9个处理(LFLW、LFAW、LFHW、AFLW、AFAW、AFHW、HFLW、HFAW及HFHW),并以常规土壤栽培作为对照(CK),研究水肥耦合对有机基质袋培番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同时基于主成分分析对水肥耦合不同处理进行了多目标综合评价。【结果】袋培番茄的产量随着水肥施用量的升高而增加;在相同水分条件下,番茄果实中的硝酸盐、可溶性蛋白和可滴定酸含量随着肥料用量的升高而增加,而Vc、番茄红素、还原糖以及可溶性糖含量却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在相同肥料用量下,随着基质含水量的增加,番茄果实中的硝酸盐、Vc、可溶性蛋白、还原糖以及可溶性糖含量逐渐降低,表现为"稀释效应",番茄红素含量则在中水处理下较高;基于番茄产量和品质指标的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品质因子、产量因子及蛋白质因子包含了所有产量和品质信息的93.254 0%,其在不同水肥耦合水平上因子得分的变化趋势与方差分析结果基本相符,能更加直观和科学地对不同水肥耦合水平下的栽培效果作出评价。【结论】中肥(5 1470mg)中水(120L)处理的综合得分值最高,可以作为有机基质袋培番茄的最佳水肥配比。  相似文献   

16.
为了优选南方地区番茄优质、节水的高效模式,研究了避雨环境下不同灌排方式对番茄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于其他处理,无避雨措施的处理(T1)的番茄品质较差。相同暗管埋深下,充分灌水处理的品质指标元素含量显著低于各亏缺灌溉处理,其中,T6、T10灌水量最少的2个处理的可溶性糖分别比对照高35.18%、38.93%;相同灌水下限的灌排处理,暗管埋深越深,品质指标元素总体含量表现为越多,但对可溶性固体物含量的影响不显著。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不同控水处理的番茄品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T4与T8的综合主成分的得分最高,是能够得到节水、优质的优选方案。  相似文献   

17.
为了优选南方地区番茄优质、节水的高效模式,研究了避雨环境下不同灌排方式对番茄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于其他处理,无避雨措施的处理(T1)的番茄品质较差。相同暗管埋深下,充分灌水处理的品质指标元素含量显著低于各亏缺灌溉处理,其中,T6、T10灌水量最少的2个处理的可溶性糖分别比对照高35.18%、38.93%;相同灌水下限的灌排处理,暗管埋深越深,品质指标元素总体含量表现为越多,但对可溶性固体物含量的影响不显著。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不同控水处理的番茄品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T4与T8的综合主成分的得分最高,是能够得到节水、优质的优选方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明确不同灌溉量和灌溉频率以及二者交互作用对番茄根系生长发育和营养元素吸收的影响,探究二者调节番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机制。【方法】试验在塑料大棚内进行,以金棚14-8番茄为试材,用20 cm标准蒸发皿累积蒸发量(AE)作为灌溉依据,设置低量(0.8AE)、中量(1.0AE)和高量(1.2AE) 3种灌溉量,以蒸发皿累积蒸发量分别达到(10±2) mm时灌水(高频)和(20±2) mm时灌水(低频) 2种灌溉频率,共6个处理。通过测定灌溉前后土壤体积含水量,番茄的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根系活力,植株不同器官干鲜质量,产量及植物营养元素累积量等指标,综合分析各指标间的相关性以及番茄根系生长、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营养元素吸收对灌溉量与灌溉频率的响应。【结果】灌溉量和灌溉频率对灌溉前后0~40 cm土层的土壤体积含水量、根系形态指标和根系活力均有显著影响,二者的交互作用对番茄果实膨大期的根长、根体积以及开花坐果期和果实膨大期的根系活力有显著影响。从开花坐果期到果实成熟期,番茄的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及G1根(根直径≤0.5 mm)、G2根(根直径>0.5 mm~≤2 mm)和G3根(根直径>2 mm)总长不断增加。在果实成熟期,高量高频处理的番茄根长(3 522.16 cm)、根表面积(984.35 cm2)、G1根总长(2 458.53 cm)、G2根总长(1 023.25 cm)最大,高量低频处理的番茄根体积(24.35 cm3)最大。从开花坐果期到果实成熟期,番茄根系活力不断降低,开花坐果期高量低频处理番茄的根系活力最强(根系活力为211.91 mg/(g·h)),果实成熟期不同处理的根系活力差异不显著。降低灌溉量可以提高番茄果实鲜质量占比,果实成熟期低量低频处理的番茄果实鲜质量占比最大(64.74%),但不同处理间果实干质量占比差异不显著,随着生育期推进,根、茎、叶的干鲜质量占比逐渐下降。增加灌溉量可以提高番茄植株K、N、P 3种元素累积量,高量高频处理的番茄K(6 687.22 mg/株)、N(7 220.38 mg/株)、P(2 006.84 mg/株)累积量最高,分别较其他处理提高了1.89%~26.57%,6.63%~35.40%,8.92%~33.97%。灌溉量和灌溉频率对番茄果实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有显著影响,二者的交互作用对番茄果实产量有显著影响。在所有处理中,高量高频处理的番茄果实产量最高(93.93 t/hm2),较其他处理提高了8.68%~34.47%;低量高频处理的番茄水分利用效率(31.33 kg/m3)最高,较其他处理提高了2.62%~23.54%。根系形态指标中的根长、根表面积、G1根总长、G2根总长与植株全K、全N、全P累积量和番茄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结论】高量高频灌溉可以提高番茄果实膨大期和成熟期的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G1根总长和G2根总长,优化根系结构,提高番茄吸收水分和营养元素的能力,最终获得了最大的番茄果实产量和较高的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9.
不同生育时期根际加气对温室番茄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针对地下滴灌中作物根系集中在滴头周围出现的缺氧问题,在不同生育时期对其进行加气处理,对其效果进行评价。【方法】设置苗期、开花期、坐果期、成熟期以及全生育时期加气5种处理,以不加气为对照,研究不同生育时期根际加气对番茄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不同生育时期加气处理均对番茄生长有促进作用,但加气效果不具有叠加性,即单独生育时期加气效果较全生育时期加气处理明显;相对于对照,苗期加气处理可提前首层开花时间;全生育时期加气处理可以提高叶绿素含量11.1%;开花后加气处理也可提前二、三层开花时间,并增高14.8%;坐果期加气处理可以促进干物质累积,提高根冠比,增粗5.6%,获得最大产量。【结论】地下滴灌条件下番茄在不同生育时期对根际加气的响应不同,在 土条件下最佳加气时期为坐果期。  相似文献   

20.
水气互作对滴灌加工番茄生长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不同加气方式和灌水量互作对北疆滴灌加工番茄生长及产量品质的影响,以及适宜北疆加工番茄滴灌的最佳水气组合模式,设置3种加气方式[物理加气(O1)、不加气(O2)、化学加气(O3)]、4个灌水量水平[5400 m3/hm2(W1)、4950 m3/hm2(W2)、4500 m3/hm2(W3)、4050 m3/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