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为了解胡麻种质资源的多样性,充分利用其有益基因,提高胡麻育种效率,以国内8个育种单位引进的12份胡麻资源为试验材料,对其主要农艺性状进行分析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各农艺性状变异系数为18.4%~63.13%,参试材料间差距明显,类型广泛;相关性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显示,各农艺性状对产量的影响以分枝数、株高最大;主成分分析将主要农艺性状聚为3个主成分,分别是分枝数因子、工艺长度因子和单果粒数因子;通径分析显示,增加分枝数和单株粒重能有效提供产量;聚类分析在欧氏距离为4.02时,将12份参试材料分为3类,其中第3类群的主要特征为株高、工艺长度、分茎数、单株粒重和产量最高,综合表现最好。  相似文献   

2.
为更好地利用黄秋葵种质资源,本研究以201份黄秋葵种质资源为材料,对其18个农艺性状进行变异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201份黄秋葵种质资源具有较为丰富的多样性,质量性状的多样性指数在0.66~1.79之间,10个数量性状的变异系数范围为8.46%~43.51%,变异系数最大的是分枝数,最小的是蒴果宽度。相关性分析表明,黄秋葵产量与第一分枝节位、主茎节数,单株果数、果实棱数存在高度相关性;分枝数、主茎节数、单株产量与花蕾黄酮含量具有一定相关性。主成分分析将13个数量性状简化为4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62.049%,这4个主成分反映了201份黄秋葵材料的主要遗传信息。聚类分析将供试材料分为四个类群:类群Ⅰ黄酮含量高但产量最低;类群Ⅱ、类群Ⅲ产量高,花蕾和嫩果黄酮含量低,其中类群Ⅱ植株高大且分枝多,类群Ⅲ则反之;类群Ⅳ的果实大且重,但单株果数少,产量较低。可根据不同目的及需求,选择不同类群的材料作为黄秋葵育种亲本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3.
为探索盆周山区移栽油菜的农艺性状表现及其与单株产量的相关性,为当地油菜品种选育提供基础材料及理论支撑,对 21 个油菜品种的农艺性状表现进行变异分析、相关性分析、通径分析,同时采用聚类分析将参试品种进行类别划分。结果表明:各油菜品种间一次分枝数、一次分枝高度、分枝角果数、角果长的变异程度较高,是引起单株产量差异的主要因素,能为油菜品种选育提供更多遗传变异;通径分析表明,分枝角果数、株高、千粒重、主花序角果数、每角粒数对油菜单株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分别为 1.115、0.527、0.519、0.382、0.406,具有较明显的正向作用;各农艺性状间存在相互影响,株高、分枝角果数和每角粒数与单株产量具有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聚类分析将 21 个油菜品种划分为 4 类,其中单株产量最高的类群Ⅰ表现为植株较高、主花序长、主花序及分枝角果数多、每角粒数多 、千粒重小;综合分析得出,盆周山区移栽高单产油菜的选育当以多分枝角果数、长角果、多角粒数为主要选育指标,以高植株、低一次分枝高度和多主花序角果数为次要选育指标。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红花顶果球籽粒质量与其主要农艺性状的关系,以326份红花种质为试验材料,采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对红花顶果球籽粒质量及其相关性状进行研究。相关分析表明,影响顶果球籽粒质量的主要农艺性状依次为顶果球质量、顶果球着粒数、顶果球直径、分枝高度、株高、茎粗,其中顶果球质量、顶果球着粒数、分枝高度与顶果球籽粒质量呈正相关,顶果球直径、株高、茎粗与顶果球籽粒质量呈负相关。多元回归分析表明,顶果球着粒数、顶果球质量、顶果球直径、茎粗是影响顶果球籽粒质量的主要性状。通径分析表明,顶果球着粒数、顶果球质量、顶果球直径、株高、分枝高度、茎粗是影响顶果球籽粒质量的较显著性状。对通径分析的主要表型性状进行线性回归,表明顶果球质量和顶果球着粒数对顶果球籽粒质量影响较为显著。在培育籽粒高产红花品种时,应着重考虑顶果球质量、顶果球着粒数、顶果球直径等相关性状。  相似文献   

5.
采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方法对22份豌豆品种(系)的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程度为:主茎节数>百粒重>单株荚数>株高>荚宽>主茎分枝数>单荚粒数>荚长;关联顺序为:荚宽>百粒重>荚长>单荚粒数>主茎分枝数>主茎节数>株高>单株荚数。两种分析结果基本吻合,影响豌豆产量的主要因子为百粒重和单株荚数。通径分析表明百粒重对产量的直接作用大,影响百粒重的直接性状为主茎节数,影响单株荚数的直接性状为单荚粒数和主茎分枝数,因此在筛选培育新品种时应注意考察主茎节数与主茎分枝数,以减少这些性状对产量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6.
以引进的30份谷子种质资源为材料,利用SAS9.4软件对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及相关性分析表明:(1)参试材料穗毛长短的变异程度最大,千粒重最小,它们的变异系数分别为44.25%和16.62%。穗毛长短和穗松紧度的遗传多样性指数最小,分别为0.245和0.740,其余7个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均大于1.922。(2)单穗重与穗粒重、穗粗、穗长呈极显著正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96**、0.49**、0.32**,与株高、节数及叶片数、穗毛长短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26**、-0.17**、-0.14**。穗粗、穗长、株高与单穗重的直接通径系数较大,分别为0.62、0.60、-0.31;穗松紧度、穗毛长短与单穗重的直接通径系数较小,分别为0.16、-0.09。(3)对应分析将参试品种和性状分为三大类群,第一类群18份品种与穗粗、单穗重、穗粒重、穗长、穗松紧度的相关性大,为高产类型;第二类群7份品种与株高、节数及叶片数相关性大,产量潜力较低;第三类5份品种与千粒重、穗毛长短相关性较大,产量居中。  相似文献   

7.
对122份国外普通菜豆资源的熟性、生育日数、生长习性、出土子叶色、叶形、花旗瓣色、花翼瓣色、株高、株型、主茎节数、单株分枝数、结荚习性、单株荚数、每果节荚数、荚色、荚形、荚面、荚长、荚宽、单荚粒数、粒形、种皮光泽、种皮斑纹、粒色、百粒重、单株产量、小区产量15个质量性状和12个数量性状进行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122份国外普通菜豆资源聚为四类,其中来自葡萄牙的91号资源单独为一类。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26个性状提取了8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74.37%,包括颜色因子、百粒重因子、产量因子、形态因子等主要因子。该研究旨在充分挖掘国外菜豆种质资源特性,为资源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对西藏日喀则地区9个芥菜型油菜农家种单株产量进行相关通径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芥菜型油莱产量性状变异度为21%~49%,表现出较为丰富的多样性特征;主花序长的直接通径系数最大(0.5131),其次是角粒数(0.3801)、一次有效分枝数(0.2361)、千粒重(0.2138)、单株有效角果数(0.1250)、分枝部位(-0.1452);一次有效分枝数、千粒重、单株有效角果数通过主花序长对单株产量的间接通径系数较大,且与单株产量呈显著、极显著相关,因此丰产性状的选择中,可以把这3个性状组合为高产选择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汪灿  胡丹  杨浩 《作物杂志》2013,29(6):18
以我国不同地区的80份苦荞品种为材料,通过相关分析、通径分析、主成分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研究了苦荞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变异特征及相关关系,确定了构成苦荞产量的主要因子。结果表明,苦荞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变异系数达7.2%~34.5%,产量与株高、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与千粒重呈显著的正相关,与分枝数呈极显著的负相关,而与第一节间长和主茎节数的相关性未达显著水平;苦荞产量的主要决定因子依次为分枝数、单株粒重、株高和千粒重,对产量的决定系数达0.7562。高产型苦荞品种的主要特征为植株高大、单株产量高、千粒重大且分枝较少。  相似文献   

10.
为了分析红禾麻(Laportea bulbifera)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特征,应用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对栽培红禾麻植株性状、产量、浸出物含量与总黄酮含量等22个表型性状多样性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红禾麻个体间叶部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的是叶长宽比(2.3759),最大展幅面积最低(1.9280);茎部一级分枝数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2.1046),单株主茎数最低(1.8801);药材产量和质量指标中,总黄酮含量的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2.0464),其次为浸出物含量(2.0287)、总生物量干重最低(1.8075)。主成分分析显示,前四主成分反映了22个性状的茎叶性状、叶片数、产量、浸出物含量和总黄酮含量等重要信息,累计贡献率达66.424%。聚类分析将红禾麻种质分为四大类群,第Ⅱ类群为质量选育的最优材料,第Ⅳ类群产量选育的理想材料。研究表明:红禾麻的表型性状多样性丰富。  相似文献   

11.
豇豆种质资源农艺性状的相关性、主成分及聚类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给豇豆育种中品种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依据,对41份豇豆品种资源15项主要农艺性状进行相关性、主成分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枯萎病发生程度的变异系数最大,与豇豆产量关系密切的单荚重和单株嫩荚数2个农艺性状,与株型、嫩荚长、单株花序数和单荚种子粒数都呈现显著正相关,单株嫩荚数与开花期、叶宽和单株分枝数呈现显著负相关。15个主要农艺性状可以归纳为5个主成分,第1主成分包括株型、初花节位、嫩荚长、单荚重、单荚种子粒数、单株花序数、单株嫩荚数和单株分枝数;第2主成分包括开花期、叶长和叶宽;第3主成分包括种皮颜色和嫩荚宽;第4主成分包括嫩荚颜色;第5主成分包括枯萎病发生程度。41份豇豆种质资源在遗传距离为25处分为2大类,在遗传距离为15处分为Ⅰ、Ⅱ、Ⅲ类,其中第Ⅰ类的品种优势明显,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研究绿豆新品种(系)主要农艺性状的变异及其在产量构成中的作用,为绿豆高产体系的建立提供科学依据。以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绿豆新品种(系)联合鉴定试验(2016-2017年)的25份绿豆新品种(系)为试验材料,对其株高、主茎节数、单株荚数等8个农艺性状进行了变异、相关及通径分析。结果表明,荚粒数变异系数最小,仅7.30%(2017年),产量变异最广泛,变异系数为35.86%(2016年);产量除与荚长(r=0.609)、荚粒数(r=0.679)呈极显著正相关外,与其他性状相关不显著;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荚长>株高>荚粒数>单株荚数>百粒重>主茎分枝数>主茎节数,并且株高、单株荚数、荚粒数、荚长和百粒重对产量的直接作用为正值,主茎节数、主茎分枝数对产量的直接作用为负值;综合分析表明,在绿豆高产育种中,荚粒数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小,与产量的相关性最大,且直接与间接效应均表现优良,应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荚长和百粒重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均为正值,也应作为主要筛选对象,同时还要兼顾其他性状的相互影响与均衡发展,充分挖掘种质资源潜力。  相似文献   

13.
对贵州地区220份高粱种质资源进行了多样性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籽粒包被度、壳色和粒色分布较分散,穗形、穗柄状态和穗型频率分布较集中,侧散(伞)类型居多;生育期、有效分蘖数、节间数、株高、茎粗、穗长、穗柄长、穗粒重和千粒重均存在较大变异,变异系数为8.36%~37.46%,各性状多样性指数均较大,平均为2.00;从区域来看,黔东南地区种质变异系数和多样性指数均最高,分别为28.56%和1.52;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部分数值型性状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聚类分析将220份高粱种质分为3个类群,类群Ⅰ包含211份种质,表现为侧散(伞)穗、生育期短、分蘖力强、穗长和穗粒重小等特点,可作为中早熟侧散型高粱育种的基础材料;类群Ⅱ包含8份种质,主要表现为周散(伞)穗、穗柄直等特点,可用作帚用高粱材料的改良亲本;类群Ⅲ仅含1份种质,主要表现为棒形紧穗、生育期长、分蘖力弱、节间数多、植株高大粗壮、主穗短、穗柄长和穗粒重大等特点,可作为能源用高粱种质创新。  相似文献   

14.
福建新育成花生品种主要性状表现及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筛选出最适合本地推广应用的花生新品种,对福建省新育成的17个花生品种,采用随机区组排列方法进行试验。结果表明,‘泉花551’平均荚果产量4873.5 kg/hm2,居参试种首位,比对照‘泉花7号’增产15.58%,增产极显著,比对照增产极显著的品种还有‘莆花4号’、‘福花8号’、‘泉花8号’和‘闽花8号’。对各性状与产量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的结果表明:各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关,产量与各性状的相关系数由大到小依次为百仁重、百果重、总分枝数、侧枝长、主茎高、出仁率、单株结果数、公斤果数;各性状对产量的直接贡献从大到小依次为:总分枝数、侧枝长、主茎高、百果重、单株结果数、出仁率、公斤果数、百仁重、结果枝数。  相似文献   

15.
甜荞农艺性状与产量关系的多重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确定构成甜荞产量的主要因子,为甜荞种质评价与创新提供理论依据。以34份甜荞品种为材料,研究分析甜荞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变异特征,进行相关分析、通径分析、主成分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甜荞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变异系数达13.3%~44.0%;产量与株高、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与主茎节数和分枝数呈显著正相关,而与第一节间长和千粒重呈不显著的正相关。因此得出,单株粒重、主茎节数、单株粒数、分枝数是构成产量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16.
为探索国家现代农业燕麦荞麦产业技术体系提供的100份燕麦资源的利用价值,并从中筛选出可直接利用的优质品种,采用田间观察和综合分析的方法,研究其农艺性状的变异情况和部分性状的遗传多样性表现。农艺性状分析表明:轮层数、株高和千粒重的稳定性相对较好,在育种过程中较容易选择;上数第2片叶长、上数第2片叶宽和穗粒重的变异系数较大,在育种中应放宽标准。若干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表明:皮裸性、粒色、茎叶蜡质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偏小;粒形、芒色、茎粗度和旗叶叶相的遗传多样性指数较大。通过鉴定筛选出13个抗旱、抗病、早熟的优质燕麦品种,20个大穗大粒品种,以及一系列单一性状突出的品种。为燕麦新品种选育和合理利用燕麦种质资源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甜菜种质资源叶部性状多样性及聚类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兴旺  潘荣  崔平 《中国农学通报》2015,31(30):155-161
为进一步挖掘甜菜种质资源潜力促进甜菜品种改良及种质资源的高效利用,利用软件SPSS 22.0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对从中国甜菜种质资源中期库中筛选出的121份国内外甜菜种质资源进行了遗传多样性研究和分类。结果表明:对9个叶部形态性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其中多样性指数最高的是叶片薄厚,然后依次为叶色、叶柄长、叶面形、叶柄色、叶缘形、叶柄宽、和叶柄厚,多样性指数最低的为叶形;基于各种质间叶部性状的遗传差异,在遗传距离为12.5时将来自不同国家的121份种质资源分为4大类。第Ⅰ类群甜菜种质资源主要来自中国、美国、意大利和比利时,第Ⅱ类群甜菜种质资源主要来自俄罗斯、美国和中国,第Ⅲ类群甜菜种质资源主要来中国、美国、俄罗斯和比利时,第Ⅳ类群甜菜种质资源主要来自中国、意大利、美国、比利时和俄罗斯。聚类结果表明,不同国家的种质资源多样性较丰富,充分了解了甜菜种质资源叶部性状遗传多样性地理分布特点和种质资源群间的遗传关系,对于鉴别特异种质,挖掘优异种质材料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江汉平原大豆品系表型分析及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歆  杨芳  邓军波  汪嫒嫒  何念  陈艳 《作物杂志》2021,37(5):57-634
种质资源是大豆育种的基础,理论方法是品种选育的关键。以64份大豆品系为材料,采用变异性分析、相关性分析、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等多元分析方法相结合,对大豆品系的10个农艺性状及产量性状进行研究,筛选适宜江汉平原种植的大豆品系,同时探究影响大豆产量的关键因素,为选育优质高产大豆品种提供种质和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大豆品系10个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为4.19%~46.95%,有效分枝数变异系数最大,蛋白质含量变异系数最小;因子分析将10个农艺性状转化为4个主因子,分别为产量构成因子、株高因子、粒重因子和品质因子,累计贡献率为80.067%。由农艺性状与综合得分相关性分析可知,生育期、株高、主茎节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和蛋白质含量7个农艺性状可作为大豆品系综合评价指标。聚类分析将64份大豆品系分成3个类群,类群Ⅰ31份,类群Ⅱ24份,类群Ⅲ 9份,类群Ⅲ大豆品系综合表现较好,适宜在江汉平原种植。  相似文献   

19.
以引进的103份鹰嘴豆种质资源为材料,对其12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和聚类分析,对其中7个数量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和综合评价,为鹰嘴豆种质资源的创制与新品种的选育工作打下理论基础。结果表明,12个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6584~2.0333,其中,株高、单株粒数、百粒重和单株荚数遗传多样性指数较高,均高于2.0000;株型、种子表面、粒形和花色遗传多样性指数较低,均低于1.2000。103份鹰嘴豆种质资源主要分为5个类群,类群Ⅰ包含24份材料,可筛选出丰产且适宜机械化收获的品种;类群Ⅱ包含13份材料,可筛选出高产、高秆和中籽粒型的品种。7个数量性状的前3个主成分贡献率分别为44.92%、19.25%和15.82%,累计贡献率为79.99%,主成分1的主要因子是单株产量、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综合评价值(D值)均介于0.136~0.874,排名前20的D值均高于0.600。根据聚类分析和D值可初步筛选出20余份具有不同优良特性的潜力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