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水稻株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水稻第三次产量的突破将可能产生于理想株型与优势利用相结合的超高产育种,笔者综述了水稻理想株型的形态特征、株型的相关栽培生理、株型遗传与育种、与植株形态建成相关的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并讨论了存在的问题,展望了今后的研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省不同积温带水稻株型特点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株型的概念和国内外理想株型模式,详细阐述了黑龙江省不同积温带水稻株型特点,提出了黑龙江省开展水稻理想株型育种注意的关键问题,初步确定了黑龙江水稻理想株型模式.  相似文献   

3.
水稻株型的遗传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第三次产量的突破将可能产生于理想株型与优势利用相结合的超高产育种。笔者综述了水稻理想株型的形态特征、株型遗传,并讨论了存在的问题,展望了今后的研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作物育种信息》2006,(5):12-12
理想株型育种对于提高水稻品种的产量具有重要作用,作为株型育种的矮化育种使水稻单产实现了一次大的飞跃,目前正孕育着水稻单产再次突破的超级稻育种也涉及到株型育种。  相似文献   

5.
许娜  徐铨  徐正进  陈温福 《作物学报》2023,(7):1735-1746
株型是水稻重要农艺性状,与产量、品质及抗逆性有密切关系。株型改良过去曾对水稻育种发挥了重要作用,未来还将对水稻育种产生深远影响。本文结合沈阳农业大学水稻团队相关工作,从株型的概念、株型育种研究简要回顾、株型生理生态与遗传基础等方面综合评述了水稻株型研究进展,还讨论了水稻株型相关领域存在问题与发展方向。充分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相关理论与技术最新研究结果,解析群体与个体、个体器官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优化组合模式,明确生理生态基础及其分子调控网络并付诸株型育种实践,有望实现更高水平上全方位的水稻“理想株型”。  相似文献   

6.
超高产水稻理想株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张利华  王美娥 《种子》2001,(5):36-38
文章介绍了目前水稻株型存在的主要缺点和国内外水稻育种界提出的几个有代表性的理想株型模式。探讨了适宜浙江省稻区的理想株型,并指出了水稻株型育种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7.
两系法杂交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中国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理论及育种实践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综合评述,认为:选育纯光敏型和广亲和型光温敏核不育系是当前两系杂交稻雄性不育系研究工作的重点;以生物技术为辅助手段朔造水稻理想株型,理想株型与优势利用相结合是超级杂交稻育成的关键;应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与常规方法相合是加速育种进程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水稻株型基因的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株型对作物的产量性状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良好的株型可以改善作物的受光姿态、通风环境和源库流结构,与产量形成密切相关。株型基因在育种实践的应用是水稻构建理想株型,突破产量瓶颈的关键。随着水稻基因组的测序和现代分子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一些重要的株型基因已经被科学家克隆,它们共同影响着水稻的植株形态。本研究综述了国内外已发表的一些水稻株型基因,对目前水稻株型的研究概况和应用前景做了总结,旨在为水稻改善株型、提高产量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9.
水稻新品种长白17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稻米是人们的主食。以高产为主要目标的水稻新品种选育,在我国目前情况下,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水稻超高产育种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水稻理想株型与优势利用相结合是水稻超高产育种必经之路,直立穗型是水稻株型适应超高产要求的途径之一。长白17株型比较理想。产量高,它的选育成功,必将在吉林省中早熟稻区水稻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正水稻的产量由单株穗数、每穗粒数和粒重共同构成,彼此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株型是产量的重要决定因子,以"理想株型"为育种目标的遗传改良极大的提高了水稻的产量,但是关于水稻株型建成的分子调控机制目前还不是很清楚。12月2日,《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在线刊发了华中农业大学  相似文献   

11.
水稻密穗型品种通过“扩库”使产量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其育成和推广在近20a来浙江省晚粳稻品种改良及增产中起了重要作用。分析了密穗型品种的形态学特征及其生理生态特性,从群体小气候环境、物质的生产和分配、产量结构、稻曲病的发生及稻米品质和灌浆特性等方面进行了讨论。在此基础上,对密穗型水稻的研究作了展望,认为应继续加大形态类型创新和育种基础材料的创新,开展不同类型品种源库关系的研究,以及不同类型品种品质差异及其形成机理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密穗型水稻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水稻密穗型品种通过“扩库”使产量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其育成和推广在近20年来浙江省晚粳稻品种改良及增产中起了重要作用。分析了密穗型品种的形态学特征及其生理生态特性,从群体小气候环境、物质的生产和分配、产量结构、稻曲病的发生及稻米品质和灌浆特性等方面进行了讨论。在此基础上,对密穗型水稻的研究作了展望,认为应继续加大形态类型创新和育种基础材料的创新,开展不同类型品种源库关系的研究,以及不同类型品种品质差异及其形成机理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植物矮生性状的分子遗传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的飞速发展,对作物高产性状,高产机理及其相关基因的研究愈加深入,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对作物进行遗传改良已成为提高作物产量的有效途径,培育理想株型已成为作物育种的重要目标。株高是高等作物的重要农艺性状之一,植株过高容易引起倒伏而减产,而矮生植株抗倒能力强,高产,因而矮化育种对培育理想株型十分重要,矮生基因的发掘研究和利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综述了目前高等作物矮生性的分子遗传研究进展,特别是对水稻、小麦、玉米、黄瓜、西瓜和番茄等主要作物矮生性状的遗传特点、分子标记、矮生基因的克隆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了较为详细的总结和评价,分析了激素对高等植物矮生突变体的调控,提出了高等植物矮生资源的利用和矮化育种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高等植物矮生性状分子遗传学研究和分子育种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江苏“三系”杂交粳稻育种现状及改良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江苏是“三系”杂交粳稻育种研究较早的省份,“九五”以来,取得长足进步,冲破了多年徘徊不前的局面,亲本创新力度加大,稻米品质明显提高。但可供大面积生产推广的强优势组合偏少,产量和品质竞争优势不突出。文章中从育种的技术角度提出了品质改良、高异交结实特性不育系转育、偏粳型特异亲和性恢复系选育及塑造充分体现籽粒优势的F1理想株型等育种思路。  相似文献   

15.
小麦理想株型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提高育种预见性和选择效率,对小麦株型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理想株型应有良好的透光性、遮光性和抗旱保水性,能适应小麦生长的各个生育阶段。选育株型抽穗前紧凑、灌浆后期松散,叶水平角随灌浆进程逐渐加大的品种,小麦功能叶在整个生育时期均能充分截取和利用阳光,有助于提高小麦产量。  相似文献   

16.
东亚粳稻遗传评价(GUVA)材料在寒地稻区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进一步拓宽寒地稻区水稻品种的遗传基础,为育种者提供优异的亲本材料,获取新的有益基因,充实寒地水稻种质库,同时为东亚粳稻遗传评价(GUVA)提供寒地稻区的试验数据。首次对GUVA提供的41份材料进行了熟期、抗稻瘟病性、抗冷性、株型等方面的遗传评价。结果表明,参试材料熟期普遍偏晚,抗稻瘟病性较强,抗冷性较强,株型较好。指出一些熟期相对较早,抗稻瘟病性较强、抗冷性较强、株型较好、综合性状优良的材料,可以在寒地水稻育种工作中加以利用,以拓宽寒地稻种资源的遗传基础。  相似文献   

17.
水稻是重庆市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两系杂交水稻因育种效率高、制种成本低、品种稻米品质好等优势,近年来成为水稻研究的热点之一。为明确两系水稻杂交组合遗传特性,选择了渝优系列代表性恢复系11个,分别与两系不育系‘C815s’、‘深08s’配制两系杂交新组合,对新组合的农艺性状、产量性状及组合实际产量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C815s’组合在株高、产量、稻瘟病抗性等性状上优于‘深08s’组合,而‘深08s’组合则在生育期、有效穗、稻米品质等方面优于‘C815s’组合。研究结果为两系亲本的创制及两系新品种的选育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超高产杂交粳稻育种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超高产杂交粳稻育种的历史、生产应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认为发掘与利用优异基因资源、进行杂种优势利用的技术创新是杂交粳稻取得突破的前提,提出了南方水稻主产区超高产杂交粳稻育种途径和株型模式,并育成产量潜力12t/hm2的超高产杂交粳稻组合。建议加强超高产杂交粳稻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和技术培训。  相似文献   

19.
以选育时期不同(两个选育时代)的12个水稻品种为材料,于施氮量为0,225,300 kg/hm~2纯氮大田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氮肥水平下两选育时代的水稻品种产量、物质生产积累量及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差异.结果表明,水稻产量随着选育时代的更替有所提高,并随施氮量的增加两时代产量表现不同,早期品种中有83.3%的水稻基因型的产量随施氮量增加呈增加趋势,当代品种产量则有一半基因型在225 kg/hm~2氮肥水平下产量达最大,说明早期品种对氮肥反应较当代品种敏感.农艺性状中的株高和穗长随着育种时代的更替有矮化和减小的趋势,着粒密度有所增加.干物质和氮素平均积累量在生育时期各阶段均表现为当代品种大于早期品种,氮素利用效率亦表现相同的规律.相关分析表明,水稻产量与抽穗、成熟期物质积累量和氮素吸收量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拔节期关系不密切.氮素利用效率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与株高和穗长呈显著负相关.说明随着选育时代的更替,水稻产量、吸氮量及氮素利用效率有所提高,株型趋于矮化,穗型由散穗向密穗型演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