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樟子松梢小卷蛾触角感器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明确樟子松梢小卷蛾Rhyacionia pinicolana (Doubleday)触角超微结构,从野外采集被害的樟子松侧枝,在室内培养出樟子松梢小卷蛾成虫,利用扫描电镜观察其触角外部形态及其感器。结果表明,成虫触角为丝状,自基部至端部逐渐变细;总长约为3.73~5.46 mm。柄节短小,呈长圆柱体形;梗节膨大,呈圆球状,表面覆盖着层叠相加的大量鳞片;鞭节由40~44 个亚节组成。该虫触角上共发现5 种感器类型,即毛形感器、刺形感器、耳形感器、腔锥形感器和B?hm 氏鬃毛。雌雄触角感器分布特点相似,但触角长度和类型略有不同,有性二型现象。对各类型感器的功能进行推测。本研究将为深入了解其化学感受系统,揭示其寄主选择行为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茶丽细蛾和黑丽细蛾分别是山茶科和槭树科部分植物的潜叶害虫。旨在通过观察掌握2种丽细蛾触角感受器的类型、数量、分布及形态特征,探讨触角感受器特征在种内和种间的差异性。用扫描电镜观察触角感受器的类型及形态特征并测量特征值。2种丽细蛾的触角感受器共11种类型16种亚型,分别是毛形感受器(2种亚型)、刺形感受器(2种亚型)、腔锥形感受器(2种亚型)、栓锥形感受器(3种亚型)、耳形感受器(3种亚型)、锥形感受器、鳞形感受器(2种亚型)、节间感受器(2种亚型)、Böhm氏鬃毛、乳突感受器和片刺形感受器。茶丽细蛾雌性有11种(11种亚型)感受器,雄性有10种(13种亚型)。黑丽细蛾雌性和雄性均有10种感受器,13种亚型。雌性茶丽细蛾鞭节第1亚节有半融合现象。2种丽细蛾的触角感受器均有性二型现象,在种间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节间感受器、乳突感受器和片刺形感受器在鳞翅目昆虫中首次报道。研究结果丰富了细蛾科乃至鳞翅目昆虫触角感受器的类型,可为深入研究细蛾科昆虫系统发育关系、行为特征、害虫防治等提供基本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黑盾胡蜂(Vespa bicolor)触角及感受器的外部形态特点,利用扫描电镜对黑盾胡蜂雄蜂和工蜂触角感器的形态特征、类型和分布特点等超显微结构进行观察。结果显示,黑盾胡蜂触角呈膝状,由柄节、梗节和鞭节组成,其中雄蜂的鞭节有11小节、工蜂的鞭节有10小节。黑盾胡蜂共有5种触角感器,分别为毛形感受器(TS Ⅰ、TS Ⅱ)、板形感受器(PS Ⅰ、PS Ⅱ)、刺形感受器(CS Ⅰ、CS Ⅱ)、锥形感受器(BS Ⅰ、BS Ⅱ)、腔锥形感受器CoS,其中以毛形感器和板形感器数量最多、分布范围最广。黑盾胡蜂雄蜂和工蜂具有相同的感器类型和形态,仅感器大小和分布位置略有差异。  相似文献   

4.
明确榛实象(Curculio dieckamanni)雌雄成虫头部、喙及口器感器类型、数量、分布及形态特征。利用扫描电镜观察榛实象雌雄成虫头部、喙及口器感器类型、数量、分布及形态特征。在榛实象雌雄成虫头部发现有3种类型的感器,分别为鳞形感器、臼窝状感器和表皮孔,雌雄虫头部感器类型不存在雌雄异型现象;其中鳞形感器数量雌虫中显著高于雄虫(P<0.05),臼窝状感器数量在雌雄虫间差异不显著(P>0.05),表皮孔在雌雄虫头部均仅分布有1个。在榛实象雌雄成虫的喙,发现1种感器为腔锥形感器,该感器数量在雌虫中显著高于雄虫(P<0.05)。在榛实象雌雄成虫口器上发现有4种类型的感器,分别为锥形感器、柱形感器、鱼鳍形感器和轴承短锥形感器,榛实象成虫口器感器种类在雌雄间无异型现象,锥形感器、柱形感器、鱼鳍形感器和轴承短锥形感器分布数量在雌雄间相同。该项研究对榛实象成虫头部、喙及口器感器类型、数量、分布及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和分析,这些结果为进一步开展榛实象的行为生态学及生理学的研究提供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5.
张杰  张龙 《华北农学报》2006,21(Z1):122-126
利用扫描电镜对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成虫前翅感受器的外部细微结构及分布进行了观察。根据感受器的外部细微结构和分布特点,将东亚飞蝗成虫前翅感受器分为3种类型。类型Ⅰ:感受器长30~80μm,直径一般为5~10μm,基部略有膨大,表面比较光滑,主要分布在前翅背面的前缘脉域和臀脉域的基部,数量(512.6±36.0)个,以及前翅腹面的前缘脉域,中脉域和臀脉域的基部,数量(1 278.8±67.8)个;类型Ⅱ:感受器长100~300μm,直径为3~5μm,着生于膨大的毛窝中,主要分布在前翅背面的前缘脉和亚前缘脉上,数量(107.8±5.4)个,以及前翅腹面的前缘脉和径脉上,数量(57.4±2.6)个。类型Ⅲ:感受器长20~40μm,直径为5~10μm,着生于膨大的毛窝中,表面有纵纹,顶部呈弧形弯曲,主要分布在前翅背腹面的肘脉和径分脉上,背面数量(95.4±2.9)个;腹面数量(38.2±1.5)个。另外,对前翅背腹面间的感受器数量的显著性比较,发现前翅背腹面间的感受器数量极显著差异(P<0.01)。对雌雄性成虫前翅感受器数量的显著性比较,发现雌虫背面的类型Ⅰ感受器和腹面的类型Ⅲ感受器的数量与雄虫有显著差异(P<0.05),其余类型感受器的数量在雌雄虫间均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6.
正筒小卷蛾属鳞翅目,卷蛾科,新小卷蛾亚科,筒小卷蛾属昆虫,是近年在湖南省新发生的蕹菜(俗称空心菜,又称竹叶菜、蓊菜、藤藤菜、通菜、藤菜等)田害虫,经湖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和湖南省植物病虫害生物学与防控重点实验室研究人员鉴定为筒小卷蛾。该虫在湖南省蕹菜田病虫文献资料上没有记载,是蕹菜田新出现的农业害虫,且发生逐年加重。症状和诊断筒小卷蛾成虫体长5.45~5.47毫米,翅展10.6~10.9毫米。  相似文献   

7.
应用扫描电镜分别观察了米象Sitophilus oryzae(Linnaeus)(鞘翅目:象甲科)雌、雄成虫的触角及感器,比较研究了雌、雄成虫触角形态、感器类型、数量和分布上的差异。结果表明,米象成虫的触角为膝状,由柄节、梗节和鞭节(6个亚鞭节)组成。成虫触角上共有9种类型的感器:毛形感器、刺形感器、锥形感器、叉形感器、锯齿形感器、槽纹形感器、B?hm氏鬃毛、指形感器以及腔形感器。其中,毛形感器的数量最多,锯齿形感器和槽纹形感器在已有的象甲科昆虫资料中尚未见报道。根据这些感器的分布、形态特征,结合已有的文献描述,分析了各感器可能具有的功能。  相似文献   

8.
塔六点蓟马触角感受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采用扫描电镜技术对塔六点蓟马的触角感器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塔六点蓟马触角上存在5种感器毛形感器、刺形感器、锥形感器、角形感器、腔锥形感器,感器类型和分布无性别差异。对触角的形态和分布特点进行了描述,并就相应感器的功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伊犁河谷苹果蠹蛾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苹果蠹蛾属鳞翅目卷蛾科小卷蛾属,俗称食心虫,是果树上常见的一种害虫。 1分布与危害 苹果蠹蛾是果树危险性蛀果害虫,以幼虫蛀食为害果实,主要为害苹果、梨、桃、杏、李等。蛀果率可达80%以上,造成大量落果减产,降低果实品质,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0.
<正>柑橘潜叶蛾,又名绘图虫、鬼画符、潜叶虫,属鳞翅目、潜叶蛾科,其发生遍布全国柑橘产区,是为害柑橘树夏、秋梢的主要害虫。如防治不及时,就会导致卷叶、新梢生长差,削弱光合作用,影响树势和次年开花结果,同时也为溃疡病的入侵和红蜘蛛等害虫的聚居、越冬提供了有利条件。下面将其发生特点与防治技术作一介绍,以帮助果农科学防治。一、发生特点1.形态特征其成虫为银白色小蛾,体长2毫米,翅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短角曲姬蜂成虫触角的外部形态及其感觉器的种类问题,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对短角曲姬蜂雌、雄成虫触角及感觉器进行差异性比较。观察表明,短角曲姬蜂成虫触角为鞭状,触角由柄节、梗节和鞭节3个部分组成。雌性成虫触角鞭节21个亚节,雄性成虫触角鞭节25个亚节。短角曲姬蜂成虫触角上有刺型、板型、毛型、腔锥形乳突状、钟形和B?hm氏鬃毛6种类型感觉器。短角曲姬蜂雌、雄成虫触角感觉器在形态和密度上存在性二型现象。  相似文献   

12.
铜绿丽金龟成虫触角感受器的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利用扫描电镜观察了铜绿丽金龟雌、雄成虫触角感受器的种类、形态和分布,并讨论了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铜绿丽金龟成虫触角由柄节、梗节和鞭节组成,其中鞭节由8个亚节组成。在触角上可见到毛状感受器、刺状感受器、锥状感受器、腔状感受器、腔锥感受器、腔柱感受器和腔乳头状感受器7种感受器,其中腔柱感受器和腔乳头状感受器在鞘翅目已有的研究资料中还未见报道。雌雄间感受器种类无明显差异,但在分布和数量上有差异,触角感受器主要集中于鞭节鳃叶状的6~8亚节上,且以几种腔状系列的感受器为主;分布在鞭节1~5亚节上的主要是数目相对较少的毛状、刺状和锥状等感受器。  相似文献   

13.
研究分析比较漳州地区产的蕲艾(Artemisia argyi var. argyi ‘Qiai’)、五月艾(Artemisia indica)及黄金艾(Artemisia vulgaris)挥发性成分。运用顶空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GC-MS)技术分别进行挥发性成分测定,并对测定成分进行比较。经GC-MS分析得知,蕲艾含30种挥发性成分,其中单萜类化合物占91.40%,倍半萜类化合物占2.02%,含量较多的为桉叶油醇(73.56%)、邻伞花烃(4.94%)、樟脑(3.65%)、α-蒎烯(3.41%)、樟烯(2.66%)、侧柏醇(2.41%)、4-己烯基乙酸酯(1.95%)、石竹烯(1.83%)、β-蒎烯(1.49%)及异松油烯(1.15%)。五月艾含17种挥发性成分,其中单萜类化合物占68.91%,倍半萜类化合物占31.22%,含量较多的为蒿酮(50.29%)、石竹烯(15.56%)、大根香叶烯D(9.05%)、α-蒎烯(7.57%)、蒿醇(3.75%)、侧柏酮(3.49%)、4-己烯基乙酸酯(2.29%)及β-长叶蒎烯(1.60%)。黄金艾含14种挥发性成分,其中单萜类化合物占77.22%,倍半萜类化合物占4.98%,含量较多的为桧烯(44.08%)、乙酸叶醇酯(16.51%)、α-蒎烯(15.37%)、菊酮(7.70%)、桉叶油醇(3.83)、石竹烯(3.33%)、β-蒎烯(2.08%)、β-水芹烯(1.61%)及d-柠檬烯(1.46%)。由GC-MS及主成分分析得知,黄金艾和五月艾香气成分更为相似,与蕲艾的差距较大。  相似文献   

14.
为了明确足跗节感器在光肩星天牛觅食、交尾等行为中的作用奠定基础,利用扫描电镜技术对光肩星天牛足跗节上感器的种类、形态、分布等进行观察分析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光肩星天牛具有3种类型感器,即毛形感器(2亚型)、刺形感器(3亚型)和锥形感器;对其感器的形态和分布特点进行描述。感器类型和分布无性别差异。雌雄足跗节长度和感器数量具有性二型现象,体现在雌虫跗节及侧爪长于雄虫,雌虫前跗节的感器数量显著多于雄虫。结合该虫行为对这些感器的功能进行推测探讨,对该虫足跗节感器类型、形态、分布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天牛的化学通讯机制。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苏云金芽孢杆菌对绿豆象[Callosobruchus chinensis (Linnaeus)]种群繁殖力的影响,采用浸渍绿豆法对绿豆象成虫开展室内生测。结果显示:苏云金杆菌的剂量分别为80.0 IU/mg、53.3 IU/mg、32.0 IU/mg、26.7 IU/mg、20.0 IU/mg时,绿豆象成虫的致死率依次表现为95.56%、70.00%、36.67%、21.11%、7.78%,其毒力回归方程为y=0.38x+2.91。苏云金杆菌亚致死剂量LC10LC30LC50可明显缩短绿豆象成虫的寿命、抑制雌成虫的产卵能力。亚致死剂量处理组绿豆象种群的净增值率、内禀增长率和周限增长率的值均低于对照组,亚致死剂量处理组种群的加倍时间显著延长。由此可见,苏云金杆菌对绿豆象有较好的杀虫效果,亚致死剂量对绿豆象种群的发育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hosphoenolpyruvate carboxylase,PEPC)是C4植物光合作用关键酶,并在植物多种代谢途径及逆境信号应答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序列比对,从谷子基因组中筛选出6个SiPEPC候选基因。SiPEPC蛋白特征参数相似度很高,序列非常保守,都含有PEPC基因特征功能域PEPcase Motif。SiPEPC成员主要被定位在细胞质、细胞核和线粒体。在SiPEPC成员启动子序列中含大量有光、激素、逆境以及其他生长调控相关的顺式应答元件。苗期逆境qRT-PCR表达谱分析表明,5个SiPEPC基因(SiPEPC1、SiPEPC2、SiPEPC3、SiPEPC5、SiPEPC6)不同程度受ABA、PEG、高盐和低温诱导表达,表明其参与了苗期对非生物逆境的响应。5个SiPEPC基因表达量在正常生长条件下随着谷子的生长呈增强趋势,且在不同生育时期干旱胁迫下明显增加,表明其参与了拔节、抽穗、灌浆期的干旱胁迫应答。拔节期弱光可诱导5个SiPEPC基因的表达,而在拔节期中等强度光照以及抽穗期和灌浆期的中等光照和弱光照下表达量均急剧降低,揭示光照强度严重影响SiPEPC基因的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