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了解尼洋河沿程水质状况,分析丰水期干流水体的主要污染指标,科学合理的说明尼洋河流域饮用水源地的水质对人体健康危害程度。【方法】基于2018年丰水期水质监测数据,运用多元统计方法分析了尼洋河干流上10个断面的水质监测指标,同时依据干流各个监测断面的水体指标检测结果,利用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将断面所在河流分为3组,监测断面分组结果与尼洋河流域上、中、下游分布基本一致。【结果】第1组水体以有机污染为主,TP与TN的质量浓度较高,水体污染程度较轻,污染源单一;第2组水体受有机污染与重金属多个指标的污染,水体水质较第1组差,污染来源相对复杂;第3组水体水质污染最为严重且污染指标最多。【结论】分析结果与单因子水质评价结果基本一致,尼洋河干流水质随河流方向有改善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市桥河流域水系主要由市桥水道和沙湾水道及多条河涌组成,根据该流域2002~2007年的水质监测资料,参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02),采用单因子评价法和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分析法,评价该流域总体水质状况。评价结果表明:①市桥河流域水体的主要污染物是粪大肠菌群、NH3-N、TP、COD、石油类;②该流域中游断面由于接纳了各镇街的大量废水,水质最差;③市桥河流域表现出以有机类(COD、BOD5等)、营养类(NH3-N、TP)污染为主的典型特征,与居民生活污水和企业员工生活污水为主的污染源特征相吻合。  相似文献   

3.
主成分分析法是一种降维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水质进行评价,能够反映水质的综合状况。清原县农村饮用水汛期污染较为严重,针对汛期农村饮用水水质污染特征,选取具有代表性的14个采样点进行监测分析,以《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为标准,筛选出污染指标,然后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其水质(污染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清原县农村饮用水水质问题主要是微生物污染;大孤家镇采样点水质最差,其次是土口子,北三家采样点水质最好,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相一致;主成分分析法以较少的综合指标反映了实际情况,是一种切实可行的综合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4.
为分析秦皇岛市水环境质量的时空变化特征,本研究收集秦皇岛市17个监测断面2017年1-12月逐月COD、NH~+_4-N、TP、高锰酸盐指数监测数据,运用单因子评价法和主成分分析法评价水环境质量,结合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归因分析。结果显示:①时间上,研究区污染物浓度全年表现为春季冬季夏季秋季,春、冬季受TP污染严重,夏、秋季污染相对较低,汛期、非汛期水质差异不显著,汛期污染物主要为NH~+_4-N,非汛期为TP;②空间上,64.7%的监测断面水质为劣Ⅴ类,其中减河、饮马河污染相对严重,下游沿海诸河污染程度大于上游山区;③子流域污染物浓度与土地利用结构的相关性表明居民用地等人类活动用地的增加是造成研究区内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反之,林地、草地等自然用地面积的增加有助于缓解水体污染。  相似文献   

5.
海河流域分水系河系污染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基于2000—2013年海河流域水质数据,采用统计分析方法,从海河4大水系、7大河系角度探讨了流域水体污染特征及演变趋势。结果表明,各水系之间的污染特征存在显著差异。由北向南水系水质逐渐变差,其中徒骇马颊河水系水质最差,评价年份中几近100%河段处于劣于Ⅲ类。流域北部水质相对较好。海河北系及滦河和冀东沿海诸河约有40%~70%的评价河长水质达到、优于地表水Ⅲ类。整体上,海河流域污染形势依然严峻。  相似文献   

6.
基于多元统计方法分析了苏州市太湖、阳澄湖、尚湖和傀儡湖等9个湖泊水源地2006-2017年12年间17个水质指标的时空变异特征,结果表明:9个水源地水质状况总体处于轻度污染状态;富营养程度年际呈上升趋势,年内呈季节变化特征,汛期(多为轻度富营养)高于非汛期(多为中营养);水质聚类和判别分析表明,9个水源地在汛期(7-10月)和非汛期(1-6月和11、12月)水质存在明显差异,且从空间尺度上可分为昆山、常熟及太湖不同区域;基于主成分分析的3组水源地污染源解析表明,昆山区域以富营养污染为主,常熟区域以有机污染及农业面源污染为主,太湖区域以内外源复合的氮素污染为主。分析结果可为湖泊水源地的水质保护及污染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灌区湖泊污染主成分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在上游污染物排放特性的影响下,位于灌区内的湖泊水环境污染问题必定有其特殊性.以位于我国北方的河套灌区中的草型浅水湖泊乌梁素海为研究对象,将实测的湖泊水质监测数据与空间数据结合,采用基于因子分析的主成分方法将乌梁素海的水质参数概括为7个主成分,即:富营养化特征指标、湖泊盐化特征指标、湖泊有机物污染指标、湖泊形态特征指标、水体酸碱指标、水体藻类生物量指标、植物生长环境指标.分析讨论各主成分的科学内涵以及结合地区特征的湖泊污染机理,为灌区湖泊水体的合理利用与污染的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科学评价海城河水质现状和研究水质的演变趋势,对海城河水系污染治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选取海城河上游红土岭监测断面和下游海城监测断面丰水期、平水期和枯水期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并通过皮尔森相关系数对水质各参数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海城河主要污染物为总氮,丰水期总氮超标情况要优于平水期和枯水期,在总氮不参评的情况...  相似文献   

9.
闸坝工程建设对北运河水量水质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运河流域闸坝工程修建,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河流的水文情势和水环境状况。以北运河重要水文站通县站1931—1990年流量资料为研究对象,对于闸坝修建前后水文情势变化进行了对比分析,同时对北运河干流关键控制性闸坝断面2004—2009年实测监测资料进行了水质评价,并对水质时空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北运河闸坝工程拦蓄导致流量减少,其中4月份流量减少最明显,非汛期较汛期下降明显;北运河水体环境质量整体上较差,基本上均为超V类水体,上游和下游水质相对优于中游水质情况,其中水质指标氨态氮、高锰酸盐指数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0.
基于对南四湖水体污染情况的调查和新薛河入湖口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运行监测数据,运用综合评价法,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数学模型,对南四湖水质和污染水体人工湿地净化效果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认为人工湿地的建设对于污染水体净化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检测结果证明,新薛河入湖口水质在Ⅲ类水与Ⅳ类水之间波动,未完全达到南水北调工程的Ⅲ类水水质要求。研究项目对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和南四湖水质污染的治理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卫河水系新乡段历年不同水期和不同河段的水质变化情况。【方法】采用综合污染指数法对卫河水系1963—2018年的水质指标数据进行了计算,分析河流水质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卫河干流8个水质站和共产主义渠干流3个水质站不同水期的综合污染指数不同。总体上,干流1980年以前综合污染指数较低,1990—2009年综合污染指数变高,2010年后综合污染指数降低,但仍高于1980年以前。支流7个断面的综合污染指数不同,并随年代变化而变化。水系中水库的综合污染指数最低。西孟姜女河和东孟姜女河主要受点源排污影响,综合污染指数最高。【结论】干流1990—2009年污染变严重,2010年后污染减轻。干流水质污染程度受不同水期的影响。水系中,水库的水质最好,西孟姜女河和东孟姜女河水质污染最严重。  相似文献   

12.
清水河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模拟及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冬奥核心区所在的清水河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特征,利用SWAT模型对清水河流域进行污染模拟及特征分析.通过前期对流域内河流水质监测和评价分析可知,该流域农业非点源是重要污染来源,且降雨和径流会对水质影响较大.借助ArcGIS平台构建清水河流域SWAT非点源污染模型,并利用实测径流数据对模型进行了率定和验证,结果表明S...  相似文献   

13.
姜雪  卢文喜  黄鹤  张蕾 《节水灌溉》2012,(6):56-59,63
根据全面了解的东辽河流域水文资料、水质资料、污染源以及污染物的调查资料,应用WASP水质模型,建立东辽河水质模拟模型,定量描述了排入河流中污染物的数量与河水水质之间的关系。根据东辽河水质污染现状和河段的功能区划,选用氨氮作为控制指标,利用建立的水质模型模拟计算了不同频率年(25%、50%、75%)情况下东辽河的水环境容量。结果表明:氨氮在25%、50%、75%保证率下的水环境容量分别为1 754.752、720.334、155.685t/a,并且下游水环境容量明显大于上游。结合东辽河流域的现状排污量,得出东辽河流域污染严重,应采取相应措施减排以改善水质。  相似文献   

14.
赣江中下游浮游藻类群落结构与水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赣江中下游10个监测断面的水质情况及浮游藻类群落结构特征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化学需氧量(COD)、总氮(TN)的水平较高,常规污染指标呈现两端大、中间小的特点,污染最重的在赣州;重金属从上游往下游逐渐减小。赣江中下游浮游藻类共计38属102种,种类最多的为绿藻门、蓝藻门和硅藻门,分别鉴定出43种、18种和29种。优势种主要有团藻、栅藻、针杆藻、舟形藻、颤藻、螺旋藻等,均为α-中污和β-中污指示种。Margalef多样性指数与Shannon-Weaver生物多样性指标计算结果表明赣江中下游水质总体处于轻度污染至较严重污染状态,污染最重的是赣州,最轻是的新干。  相似文献   

15.
黄河水质现状分析及提高水质对策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黄河流域内工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污染物尤其是有机污染物以不同的方式进入水体,黄河受到日益加剧的污染,水体功能降低甚至丧失,黄河流域面临水资源紧缺和水污染严重的双层危机。概述了黄河各流域分区主要蓄水现状及流域内各省区用水情况,对黄河流域水质进行评价,并分析了污染加剧的原因,提出了有效改善黄河水质的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16.
针对突发性水污染事故,提出一种适用于河流突发性水污染应急处理的污染扩散模型,采用六点隐式差分格式进行模型数值求解。结合实例,模拟了突发性水污染事故中污染物的时空分布,定量模拟了河流下游不同地点处污染物到达的时间和浓度值,并利用水质标识指数法对污染物浓度进行评价,最后结合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实现了评价结果的实时动态可视化。  相似文献   

17.
陕西沣河水环境特征及污染构成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资料收集和现场监测,对沣河2001-2011年水污染时空变化特征和成因进行了分析;在沣河秦渡镇水文站断面进行了洪水期与非洪水期水质水量同步监测,分析比较了洪水期和非洪水期水质特征;分别采用构建的水文分割法和通用的平均浓度法对沣河非点源污染负荷及其比重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1)沣河2001~2006年污染较严重,2007~2011年水质逐年好转;2001~2006年从上游到下游沣河水质沿程逐渐恶化,2007~2011年沣河流域水质污染情况为上游<下游<中游;沣河2001~2006年NH3-N平均浓度基本处于Ⅲ类水质以内,2007~2011年基本处于II类水质以内;沣河2005~2006年COD平均浓度处于IV类水质以内,2007~2011年处于II类水质以内;洪水期水质好于非洪水期水质。(2)水文分割法和平均浓度法计算结果符合良好,该法可用于有限资料条件下非点源污染负荷的估算。沣河非点源污染影响在2007年后明显增大,2009年(P=45%)沣河秦渡镇水文站以上流域NH3-N和TN非点源污染负荷在总负荷中所占比例分别为47.40%和50.78%。NH3-N和TN年内非点源污染负荷所占比重从枯水期到丰水期呈明显递增趋势。  相似文献   

18.
为分析半干旱区低影响开发建设对城市河流水文系统的可能影响,应用暴雨洪水管理模型(SWMM)和河段水量平衡模型,以秦岭北麓灞河流域为例,对不同重现期及典型降雨过程的降雨径流过程进行模拟计算,并对不同LID措施的流域洪峰、洪量、河流水量、水流流速等量值变化及可能的水质环境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考虑LID措施的流域暴雨洪水计算中,重现期越长,河道内洪峰、洪水总量消减比例越小。设计暴雨重现期小于10年的洪水消减比例最大;流域内城市区低影响开发建设后,滨河带地下水补给量减少;LID措施后径流量减少,可能加重下游水污染。研究揭示了半干旱地区低影响开发建设的河流水文系统变化特征及其可能引起的水环境问题,对更合理地开展城市雨洪管理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