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云杉天然群体表型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以系统揭示云杉全分布区天然群体表型变异程度和变异规律为目的 ,以其全分布区 10个有代表性天然群体 ,每个群体 30个个体为试材 ,对针叶、球果、种鳞、种翅和种子等 17个表型性状进行系统比较分析 ,采用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相关分析和聚类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 ,讨论了群体间和群体内的表型多样性。结果表明 :云杉种内表型性状在群体间和群体内存在极其丰富的遗传差异。云杉球果、针叶、种鳞、种翅和种子 5个表型性状的变异系数分别为 19 14 %、2 6 4 6 %、13 5 8%、19 78%和 174 0 % ,种鳞性状稳定性较其他性状高。表型分化系数 (VST)的变幅为 2 0 9%~ 4 0 6 2 % ,群体间表型分化系数均值为 30 99%。群体间变异 (30 99% )小于群体内变异 (6 9 0 1% )。 17个表型性状间多数呈极显著或显著的正相关 ,球果长度、球果径、种鳞长度、种鳞宽度和种子千粒重为云杉易测定和重要的表型性状。云杉种内群体表型变异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以纬度为主的单向变异模式 ,利用群体间欧氏距离进行UPGMA聚类分析表明 ,云杉群体可以划分为 5类  相似文献   

2.
祁连山青海云杉天然群体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调查祁连山青海云杉天然分布区的10个群体,每群体10个个体 ,以系统揭示其表型变异程度和变异规律为目的,对针叶、球果、种鳞、种翅和种子的17个表型性状进行系统的比较分析.采用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相关分析、聚类分析等多种分析方法,对群体间和群体内的表型多样性进行讨论.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各性状在群体间都存在极显著差异;除球果干质量和球果长/球果径外,其余性状在群体内都存在着极显著的差异.表型分化系数即群体间变异为31.20%,小于群体内的变异(68.80%).17个表型性状间多数呈极显著或显著的正相关.表型性状呈现出以经度变异为主的梯度规律性.通过表型性状的聚类分析可以将青海云杉10个群体划分为4个类群.  相似文献   

3.
以弥渡云南松种子园38个种内杂交组合的球果和种子为研究对象,测定球果和种子的单果重、千粒重和种翅宽等7个表型性状,采用方差分析、变异系数及相关分析等分析方法,探讨云南松种内杂交组合的球果和种子表型性状的变异。结果表明:云南松球果和种子表型性状在杂交组合和杂交组合类别间均存在着较丰富的变异,且前者变异大于后者;在杂交组合变异中,球果表型性状变异大于种子表型性状变异,球果和种子的质量性状变异均大于二者的形态性状变异;在杂交组合类别间,千粒重在个别类别间差异显著,其他性状则在多数类别间差异显著。球果和种子大部分表型性状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其中球果质量越大,球果形态、种子质量和种翅宽就越大;球果形态越大,种子质量就越大;随着种子质量的增大,种翅宽也变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不同种源野杏无性系定量性状的变异特点及遗传稳定性,为野杏优特无性系选育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122个野杏无性系为试验材料,采用变异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其25个定量描述性状进行系统研究。【结果】野杏无性系25个定量描述性状的变异系数均值为19%,其中22个性状的变异系数在10%以上,变异系数最大的是小枝长度(67%),不同种源野杏种群的变异系数以会宁县为最大(25%),以霍城县为最小(13%)。25个性状的重复力差异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其中单核质量的重复力最大(0.991)。所提取的6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80.42%,能够反映野杏无性系定量描述性状的大部分信息。通过聚类分析将122个野杏无性系划分为5类。其中,Ⅰ类表现为小枝长势弱,出仁率最小;Ⅱ类表现为出仁率最大;Ⅲ类表现为小枝长势好,出核率最大;Ⅳ类表现为叶片长势好,叶长、叶宽、叶柄长、叶柄粗均最大;Ⅴ类表现为果、核、仁长势最好,单果质量、单核质量、单仁质量均最大。各类均可作为野杏不同育种目标的亲本材料。【结论】不同种源野杏无性系定量描述性状变异程度丰富,选择潜力大,有利于野杏优特类型选育;各性状重复力差异极显著,各无性系遗传原株优良性状优势明显;主成分分析结果反映了野杏无性系定量性状的大部分信息;通过聚类分析将野杏无性系划分为5类,均可作为选育高出核率及特殊果、核、仁类型的亲本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揭示不同板栗种质资源在迁西地区的表型多样性、变异规律及变异水平,为迁西地区板栗的引种、育种等工作提供依据。【方法】以6个板栗群体39份板栗种质资源为研究对象,在坚果成熟期采集刺苞与坚果,并测定其相关表型性状。采用双因素巢式分组试验设计方差分析、聚类分析方法进行多样性分析。【结果】1)刺束长度在群体内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在群体间差异性不显著,其余9个性状指标在群体内和群体间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2)各性状指标变异系数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北京、河北、湖北、山东板栗群体平均变异系数较大;3)群体间平均变异与群体内平均变异比约为2:11,表明各性状群体内的变异远高于群体间的变异;4)采用系统聚类中Ward聚类法进行聚类分析,结果与地理分布格局基本相吻合。【结论】板栗刺苞与坚果表型形态性状多样性丰富;其中北京、河北、湖北、山东板栗群体平均变异系数较大,说明其板栗表型性状多态性较为丰富,性状遗传稳定性较低,具有较大的遗传潜力;通过对比群体间与群体内的变异系数得出群体内变异是板栗表型性状呈多样性的主要来源;根据聚类结果可以得到地理分布相近的板栗群体可以相互引种。  相似文献   

6.
以不同种源地的天然单株和杂交无性系柳树资源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种源间和种源内柳树变异系数、显著性水平差异、多重比较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柳树种源间和种源内变异系数较大,变异区间分别为9.0%~35.4%、6.4%~57.35;种源间和种源内的性状差异达到显著以上水平(P0.05)的指标分别为:种源间57.1%,种源内89.9%;多重比较表明16个表型性状存在不同层度的差异,东营柳树资源种源内差异显著;聚类分析表明江苏种源与其他种源差异较大。野生柳树表型性状变异较大,不同种源间存在地理隔离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以闽楠(Phoebe bournei)15个种源1年生苗木为材料,通过光学显微技术对其叶片解剖性状进行观测,以了解不同种源间叶片遗传多样性和变异规律。结果表明:12个性状在种源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在种源内均差异不显著;不同种源间叶片性状变异系数差异较大,其中下表皮的平均变异系数最大,气孔密度平均变异系数最小,福建福州种群的平均变异系数最大,湖南永顺种群的平均变异系数最小;叶片性状种源间方差分量占总变异的26.82%,种源内方差分量占总变异的7.07%,种源间的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71.86%,说明闽楠的叶片性状种源间变异大于种源内变异。相关分析表明,经度是影响闽楠叶片气孔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而海拔是影响叶肉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闽楠叶片解剖性状表现出丰富的变异,存在着广阔的遗传改良前景。  相似文献   

8.
《林业科学》2021,57(8)
【目的】揭示青杨不同种群叶片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和地理变异规律,为进一步解析叶片性状的遗传机制奠定基础,为青杨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和品种改良提供参考。【方法】以来自全国主要分布区的34个青杨种群为材料,采集1~2年生枝条在温室扦插繁殖,移植苗圃,第2年春季平茬幼化,同年7月采集茎尖以下第7、8、9片新生叶测定苗期叶片14个表型性状(叶片形态性状、叶色和叶绿素相对含量),并进行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青杨的14个叶片表型性状在种群间和种群内均达到极显著差异(P0.01),表明青杨叶片表型性状遗传变异丰富;种群间的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55.771%,表明种群间变异是主要的变异来源。各表型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为20.562%,变异系数最大的是叶柄相对长,最小的是叶绿素SPAD值。各种群叶片表型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为12.852%,其中内蒙古坝底(31号)种群变异最丰富,而河北龙泉(11号)种群变异最小,叶片表型性状稳定性最高。青杨叶片表型性状间及其与地理气候因子间大多达到显著或极显著相关,仅叶色与其他叶片性状无明显相关,叶色遗传相对独立。通过聚类分析可将34个种群划分为4个类群,分别为长叶柄大叶类群、中等叶类群、短叶柄窄叶类群和小叶类群。结合类群分布和中国地形特点,中国青杨种群可划分为3个分布区,分别是太行山以东华北平原北缘地区(1区)、太行山和六盘山-秦岭之间的黄土高原地区(2区)和青藏高原周边地区(3区),其中1区以短叶柄窄叶类群为主(57.14%),2区中等叶类群占66.67%,而3区占比最大的为小叶类群(62.5%)。【结论】青杨叶片表型性状遗传变异丰富,河北蓝旗卡伦(17号)、内蒙古半截塔(30号)和内蒙古坝底(31号)种群多样性丰富,是多样性保护和种质资源保存的重点种群。叶片表型与地理气候因子相关性强,青杨叶片呈现以海拔变化为主的地理变异模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构树不同种源叶表型性状遗传变异规律,为构树遗传多样性研究和优良种源的筛选等提供参考。【方法】以30个构树种源的叶为材料,通过测量叶面积、叶长、叶宽、叶周长等8个叶的表型性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1)构树不同种源间8个叶表型性状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且性状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叶面积与叶长、叶宽、叶周长、叶柄长和绒毛密度均呈极显著正相关。2)不同叶片性状间变异系数幅度为12.72%~64.50%,该结果初步表明不同种源间叶片性状的遗传变异幅度较大,叶面积、叶长、叶宽和叶周长的种源重复力均在55%以上,表明构树的叶性状差异在一定程度上是受遗传控制的。3)对不同种源建立叶面积拟合方程,除四川大邑外,其他种源的叶面积拟合方程的相关系数均在0.8以上,说明这些模拟方程的拟合效果较好,后续试验可通过叶长与叶宽预测叶面积,简化试验。4)对构树叶各性状与地理、气候因子进行相关分析,叶面积、叶长、叶宽、叶周长和绒毛密度与经度呈显著负相关,与纬度呈极显著负相关,说明种源间构树叶的地理变异是以纬度变异为主。5)根据叶片的8个性状可将30个构树种源聚为3类。【结论】构树不同种源间叶表型性状差异显著,可为构树遗传多样性研究和优良种源的筛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陕西省辛家山林区不同海拔相同立地云杉母树的球果、种菱及种子(带翅)长度进行采样测定分析,阐明了各海拔间云杉母树的球果、种菱及种子(带翅)平均长度的差异及其原因,为进一步研究云杉生态、生物学习性和在该林区营建其种子园,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以浙江杭州、湖南长沙等8个种源地的花榈木种子为研究对象,采用方差分析、聚类分析和相关分析等方法对其种子的表型性状进行分析比较,以探究花榈木种子表型性状在种源水平上的变异规律。结果表明:(1)8个种源花榈木的种子长度、宽度、千粒重和种形指数的平均值分别为9.39 mm、7.58 mm、250.23 g和1.24,且在不同种源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变异系数分别为6.78%、8.01%、10.24%、7.99%;(2)花榈木种子4个表型性状之间无显著的相关性,但种子宽度与种源地的年均气温有显著正相关关系;千粒重与年日照时数显著正相关,随年日照时数的增长有不断增大的趋势;(3)聚类分析将花榈木种源划分为五大类,由不同类群种源的地理位置可知花榈木种子表型性状的变异具有地域性和随机性。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究了湿地松种子园无性系种实性状的遗传与变异。结果表明:种子园无性系的平均种子潜能(SP)为182,平均种子效率(SE)为9.9%;球果长、宽在无性系内差异不显著,其重复力分别为0.886、0.912,这说明球果长、宽主要受遗传控制,种子千粒重、种子潜能在无性系间存在显著差异;球果饱满种子数、种子效率在无性系内存在显著差异;果长、果宽、球果饱满种子数、种子效率在无性系间存在极显著差异;种子千粒重年度重复力为0.704,说明其受环境的影响较大;球果饱满种子数、种子潜能、种子效率等性状主要受遗传控制,重复力分别为0.683、0.792、0.704,且这些性状与种子园种子产量的联系更密切,选择无性系嫁接建园及遗传疏伐时应充分重视,并根据这些性状,采取有效的经营管理技术提高种子园的种子产量。  相似文献   

13.
江南油杉是我国珍贵用材树种,其资源分布日益减少。为了更有效的评价江南油杉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选择广东、江西境内的五个种源地开展球果和种子形态特征差异性的研究。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球果和种子的形态性状差异在种源间均达极显著水平,多重比较进一步证明种源间差异的真实存在;球果和种子形态性状间的相关分析显示,球果短径与三个种子性状间均存在极显著地表型和遗传相关。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多元统计分析揭示了五个种源的相似性情况,与行政区划不同,广东的南雄种源与江西的大余种源和崇义种源间的相似性大,这可能与三地的地理位置相邻空间隔离较小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香花油茶良种选育和生态经济型品种筛选提供参考。【方法】以生长良好的30个香花油茶无性系叶为材料,使用叶面积仪和Dualex植物多酚-叶绿素仪对叶表型性状和叶绿素含量进行测定。【结果】叶水分含量特征:叶含水量为52.07%~62.44%,含水量高于55%的无性系占比70%以上。叶表型性状:15号无性系的叶长最大,29号无性系的叶宽、叶面积、叶周长、形状系数均最小;各无性系叶表型性状的变异系数为9.18%~23.07%,叶周长的变异系数最小(为9.18%),叶面积的变异系数最大(为23.07%);叶宽、叶面积与其他叶表型性状间均存在极显著相关性;在主成分分析中,前2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到92.708%,说明这2个主成分概括了6个性状的主要信息。其中,叶面积的特征向量值最大,其次是叶宽,叶面积和叶宽是区分香花油茶无性系最主要的叶性状。经聚类分析,香花油茶各无性系可被划分为3个类群。叶绿素含量:香花油茶不同无性系间叶绿素含量存在变异,变异系数为8.48%;25号无性系叶基、叶中的叶绿素含量与其他无性系有显著差异,叶尖叶绿素含量除与18号无性系无显著差异外,与其他无性系均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5.
楸树不同种质叶片性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对湖北襄阳楸树种质资源库内收集保存的100份不同种质的叶片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无性系间叶柄长度的变异最大,叶宽变异居中,叶长变异最小.同时,不同种质在叶长、叶宽、叶柄长等指标间均存在丰富变异,各指标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对各性状的相关遗传参数进行估算,不同种源内各无性系间除山东种源的叶长性状、安徽种源的叶宽和叶柄长性状差异不显著外,其它种源的各性状间都差异显著.其中无性系叶片宽长比的重复力最高,达60%,其次是叶片长度,其重复力为46.17%.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广西盾翅藤的良种选育及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对广西西部的6个广西盾翅藤野生地理种源(靖西、龙州、大新、崇左、平果、大化)进行实地调查、采样、引种,对5个叶表型性状(叶长、叶宽、叶形指数、叶面积、叶周长)及5个生理指标(叶绿素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进行测定分析,而后进行相关性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游离脯氨酸含量在种源间差异显著,其余9项指标在种源间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所有指标种源内变化幅度为1.41%~71.84%,种源间性状变异系数由大到小依次为可溶性蛋白含量(29.93%)、叶面积(19.98%)、游离脯氨酸含量(17.24%)、总叶绿素含量(11.39%)、叶宽(11.05%)、类胡萝卜素含量(10.97%)、叶长(10.47%)、叶周长(10.33%)、叶形指数(8.51%)、可溶性糖含量(7.10%)。生理指标的变异程度总体大于叶表型性状。各类指标与种源地海拔、年平均气温、年均降水量、无霜期4项环境因子的相关性不显著,当种源地往东、北方向发展时,叶片先逐渐变狭长,而后逐渐变小。随着种源地的变化,生理指标呈现不同的变...  相似文献   

17.
以浙江省内37份金枣柿和3份农家柿品种为材料,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结合表型性状和果实营养成分指标,分析不同产地金枣柿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金枣柿枝、叶、芽等表型性状具有丰富的形态多样性,14个表型性状的变异系数为7.23%23.54%,其中萼片长与柿蒂长变异系数最大,果形指数、叶形指数变异系数最小;果实营养成分在单株间的变异丰富,变异系数为9.58%66.21%,平均变异系数为37.89%,变异程度高于表型性状;21对SSR多态性引物可从40份材料中扩增出381个DNA位点,平均多态性位点百分率为92.89%,UPGMA聚类分析显示,所选SSR标记能将供试材料完全区分开,在遗传相似系数0.74时将40个试验单株分为3类,主坐标分析所得结果与聚类分析基本一致。该研究结果为金枣柿种质资源的科学利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以来自广西、福建15个种源江南油杉种子为材料,分析比较不同种源江南油杉种实在表型性状、萌发特性上的差异,为优良种源的早期选择及进一步的选种育种和种子生产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江南油杉饱满种子千粒重106.86~193.35 g,近50%的种源其种子饱满率低于50%,田间出苗率种源间平均值为41.78%。江南油杉种实生物学性状种源间差异显著,产地效应明显。种子饱满率、田间出苗率、单果重和球果体积变异幅度较大,球果直径和种子形态指标的变异幅度较小。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田间出苗率和果径比是江南油杉种子品质构成的最重要因子,千粒重和饱满率是次重要因子。江南油杉种子生物学性状不同产地间差异显著,这对江南油杉种源的选择与改良具有积极意义。综合4项重要指标对本研究中15个种源江南油杉种子评价得出,广西以恭城和大桂山种源种子较优,福建以福清、闽侯、闽清、永泰、邵武种源种子较优。  相似文献   

19.
湿地松种子园无性系种实性状遗传与变异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研究了湿地松种子园地性系种实性状的遗传与变异。结果表明:种子园无性系的平均种子潜能(SP)为182,平均种子效率(SE)为9.9%;球果长、宽在无性系内差异不显著,其重复力分别为0.886、0.912,这说明球果长、宽主要受遗传控制,种子千粒重、种子潜能在无性系间存在显著差异;球果饱满种子数、种子效率在无性系内存在显著差异;果长、果宽、球果饱满种子数、种子效率在无性系间存在极显著差异;种子千粒  相似文献   

20.
选择青海云杉(Picea crassifolia Kom.)无性系种子园8个优良无性系球果样本按大、中、小分为3个等次,进行出种情况及种子部分播种品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本区青海云杉球果平均单果出种量为0.878g,平均出种率为3.37%;种子平均千粒质量为7.254 1g。平均发芽率为89.75%,平均发芽势为68.2%;球果单果出种量、种子千粒质量、发芽率、发芽势指标均与球果大小有关,随大、中、小规格依次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