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河南省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河南省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以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以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2 方面为切入点,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因子出发,选取了14 个评价指标,并运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结果表明:(1)2000—2014 年河南省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各因素指数不断上升,生活水平和人口构成增长的幅度明显快于产业结构和人口素质,2000—2006 年,城镇规模指数>产出水平指数>投入水平指数,2008 年投入水平指数超过城镇规模指数和产出水平指数;(2)河南省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大致经历了失调衰退发展阶段(2000—2004 年)、过渡阶段(2005 年)和协调发展阶段(2006—2014 年),协调发展度由0.15 提高到0.99;(3)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指数整体上呈持续上升趋势,2013 年土地城镇化指数超过人口城镇化指数,河南省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步入优质协调发展阶段。该研究得出了河南省人口-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的时间演变规律,为推动中原经济区的“三化协调”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了现实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2.
通过构建经济承载力、土地承载力、可供水资源承载力、建设用地承载力与生态环境承载力人口容量模型综合测度研究区5市理论城镇化发展水平,从而与实际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银川市与石嘴山市实际城镇化发展水平高于理论城镇化发展水平,且城市人口潜力指数大,具有吸纳外来人口的能力;(2)吴忠市、中卫市和固原市实际城镇化水平低于理论城镇化水平,城镇化发展水平偏低,且人口潜力指数较小,不具备吸纳外来人口的能力。以此为依据,为不同人口密度等级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1)对于人口极密集区与密集区,一方面应加强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另一方面加强政府引导作用,推动人口市民化进程与城市空间协调发展;(2)对于人口中等区,一方面,加强中心城市的拉力作用,另一方面,创造农村推力作用,着力解决城镇化过程中流动人口的“后顾之忧”;(3)对于人口稀少与极稀区,一方面应鼓励就地城镇化,另一方面要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本区域城镇化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3.
《种子世界》2011,(5):60-60
农业部在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启动全国农牧渔业大县局长轮训工作。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出席开班式,并作了题为“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专题报告。陈晓华指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党中央针对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作出的又一重大理论创新。“三化同步”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  相似文献   

4.
魏国强 《种业导刊》2009,(10):11-14
作为农业大省、产粮大省和农产品加工业大省,河南省发展农业产业化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抓住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等重大机遇,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加强特色基地建设,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大力促进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实现了由“卖原粮”到“卖产品”的转变、由“国人粮仓”到“国人厨房”的转变,探索出了一条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不以牺牲和削弱农业为代价的发展路子。  相似文献   

5.
基于新型城镇化与房地产业耦合发展为视角,建立了宁夏清水河产业带新型城镇化与房地产业发展耦合度评价指标体系,借助耦合协调度模型与耦合发展度模型,对该区10个县(区)单元的新型城镇化与房地产业发展的耦合关系进行空间分析。结果表明:① 研究区新型城镇化与房地产业整体协调度处于磨合阶段,系统之间相互作用与影响力显著,但并没有达到协调水平,协调度最高的是同心县,最低的是红寺堡区;② 新型城镇化与房地产业整体发展度处于中等水平,且空间格局差异较大,耦合发展度最高的是沙坡头区,最低的是红寺堡区;③ 依据耦合协调度与发展度的组合可将研究区新型城镇化与房地产业发展耦合关系分为4大类型:高发展协调区、高发展磨合区、中发展拮抗区、低发展拮抗区。建议在未来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政府应因城因地的采取差别化的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促进房地产业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协调关系。  相似文献   

6.
现阶段中国总体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工农互促,城乡互补。但城乡收入和消费差距仍然较为悬殊,全员劳动生产率差距很大,农村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偏低。随着城镇化发展,一些村庄融入城镇,劳动力大量外出,一些村庄出现了空心化、老龄化问题,同时,随着重大工程实施等,一些村庄也出现了搬迁撤并等新的情况与问题。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本研究结合欧洲乡村建设发展的情况和特点,针对国内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空间,做有特色的乡村建设规划,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合发展保持乡村活力等一些新的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7.
推进城乡在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融合性、协调性、关联性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通过构建新疆城乡融合发展综合评价体系,测算研究区2014—2019年城乡融合发展指数,分析探讨影响因素,揭示城乡融合发展的趋势特征与地区差异。结果表明:研究期内(1)新疆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总体呈增强态势,城乡融合发展不断加强。城乡公共服务、城乡产业经济是新疆城乡融合发展的主要动力;城乡人口要素和城乡生活质量成为制约城乡融合发展综合水平提升的关键因素。(2)新疆各地州市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差距逐渐缩小,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整体呈现稳定增长态势;人口要素融合增长较快,公共服务融合增长较慢。据此,研究建议构建大、中、小多层次城镇空间格局,强化中心城市主体功能区建设,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加快构建城乡均等化公共服务体系等对策建议,有助于正确把握和评价新疆各地州城乡融合发展实践,推动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现阶段中国总体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工农互促,城乡互补。但城乡收入和消费差距仍然较为悬殊,全员劳动生产率差距很大,农村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偏低。随着城镇化发展,一些村庄融入城镇,劳动力大量外出,一些村庄出现了空心化、老龄化问题,同时,随着重大工程实施等,一些村庄也出现了搬迁撤并等新的情况与问题。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本研究结合欧洲乡村建设发展的情况和特点,针对国内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空间,做有特色的乡村建设规划,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合发展保持乡村活力等一些新的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9.
新疆兵团因特殊地理位置和体制机制,其新型城镇化发展对我国极具重要意义。以新疆兵团师一级单位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兵团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对近10来新疆兵团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进行综合测度,得出各指标权重、近10年来兵团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综合评分和各驱动因素发展变化情况及其贡献度,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兵团新型城镇化最主要是由社会和人口带动的城镇化;(2)兵团新型城镇化质量在过去10年间得到了稳定增长;(3)兵团城镇化发展消耗了过多资源,尤其是水土资源。在以上基础上提出,新疆兵团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要注重提升自身经济发展能力,在兼顾国家政治利益的前提下稳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保障资源可持续利用,优先保护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0.
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为兵团跨越式发展、长治久安提供了难得的政策机遇,进一步明确兵团在新疆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指明兵团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出台了加大综合财力补助力度、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镇化进程、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加强维稳戍边能力建设等一列具体政策,为兵团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环境与发展的矛盾更加突出。  相似文献   

11.
江西省统筹低碳城乡一体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扬  陈劭锋 《中国农学通报》2012,28(32):180-187
城乡一体化是中国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顺利推进的根本保证。为了促进江西省低碳城乡一体化发展,需要就江西省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分析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和本质,以及解决的方法和途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政策建议。通过采用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从能源供应、绿色低碳、耕地保护、城乡差距、城市规模等方面,对江西省城乡一体化的现状、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及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江西省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出现产业发展重工化和高碳化、能源供应短缺、粮食安全难以保障、城乡差距扩大以及城市规模不合理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江西省应从加强能源储备、发展低碳产业、保护农用耕地、缩小城乡差距等方面,积极实施有效的政策措施,以确保能源供应安全和粮食安全,并推动城镇化朝着绿色、低碳、城乡协调的方向发展,为江西省的低碳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2.
基于乡村生态宜居建设的可持续创新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宜居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环节,是提高广大农民生态福祉的重要基础和保障,需要在以往的实践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通过梳理总结全球环境基金项目——“节能砖与农村节能建筑市场转化”执行过程取得的实践和创新成果,并结合正在执行的“中国零碳村镇建设促进”项目设想和预期成果,提出基于乡村生态宜居建设背景下的农村零碳与分布式能源体系建设的建议,其中包含加强政策规划引领,完善农村清洁能源发展制度设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农村分布式可再生能源体系;加强城乡统筹协调,促进城乡能源互联互通;加强产业融合发展,协同解决生态宜居建设过程环境问题;加强创新支撑,推动农村能源高质量发展。进而促进乡村生态宜居可持续发展,建设美丽新农村。  相似文献   

13.
By investigating urbanization process of a typical village in Xinyang City, Henan Province, urbanization response characteristics and driving mechanism of underdeveloped hilly area were explored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population, economy, landscape and societ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reform of government macro-policy is a fundamental driving force for the urbanization of underdeveloped hilly area in central China which then is co-promoted by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needs. During the urbanization, rural population is transferred locally or to the neighboring areas,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is gradually transferred to professional and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e. Non-agricultural economy has become a major income source of the locals, and also a major force for shaping rural economic spaces and natural landscapes, leading to the binary landscape layout of village. Weights of environment and traffic are improved in selecting relocation site for rural households, traditional affinity and neighborhood relationship is weakened,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of social and economic structures in the village is enhanced, which are all new tokens of the villagers' values and life concepts, and will lead to the further urbanization.  相似文献   

14.
杨彬如 《中国农学通报》2015,31(19):252-257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逐步推进,社会与经济发展中也出现了很多新的问题。其中,城乡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协调造成的城乡教育不平衡发展成为影响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中国城乡教育失衡由城乡教育资金投入差距、城乡师资力量差距和城乡教育机会差距这3方面原因造成。教育的城乡差距反过来又在经济方面造成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形成了“经济滞后——教育落后——经济滞后”的恶性循环。在就业方面,造成农村人才不足的同时城市就业压力过大。在社会发展方面,造成农村的人口、法制、文化等方面落后于城镇的水平。最后提出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扶持力度,从教育机会分配的优惠政策、提高教育资金投入和加强师资力量建设这3个方面入手,推动农村教育发展,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相似文献   

15.
乡村“终结”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工业化和城市具有足够的就业容量,把农村剩余劳动力全部吸纳。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没有也不可能复制先行工业化国家资本原始积累的历史前提,不可能复制先行工业化国家的工业结构以及产业结构演变历史进程,非农就业压力以及农民工在城乡之间频繁流动的严峻现实,都表明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无法吸纳庞大的农村人口,由此则昭示未来中国的村庄无法“终结”。从而在理论上纠正城市“中心论”,在实践上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乡村就地城市化提供必要性和正当性的支持。  相似文献   

16.
河南省农业旅游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城市居民收人水平的不断增加,闲暇时间的增多,生活节奏的加快,旅游市场需求体现出渴望多样化的旅游产品需求特点,尤其希望能在优美的农村环境中增加体验,于是农业旅游应运而生。简要概述河南概况和农业旅游的概念、介绍农业旅游发展的优势和典型类型,分析农业旅游存在的问题,对河南农业旅游的发展提出建议。加快河南省农业旅游的发展,最终就是为了不断改善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发挥农业旅游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基于城市化角度,根据河南省1978—2015 年时间序列数据,利用协整检验、Granger 因果分析以及动态模拟分析,研究省域城市化与碳排放间的动态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河南省城市化水平与碳排放存在高度正向相关,且二者存在长期协整关系,从长期看,城市化水平每增加1%,则碳排放量增加1.52%;其次二者之间存在单项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即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是引起碳排放增加的原因,但碳排放却不是引起城市化提高的因素;最后,通过动态模拟分析,河南省城市化对碳排放的影响具有正向冲击效应且有一定的滞后性,但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其影响上升到一定程度后趋于平缓,并起到一定的抑制增长作用。在未来河南省城市化的长期建设中要推动其对节能减排的引擎作用,建设低碳绿色城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