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对旱麦草属[Eremopyrum(Ledeb)Jaub et Spach]植物的起源、分类、分布、属内各物种间的系统学关系、核型特点及其与小麦族中一些属的遗传关系进行了概述,旱麦草属的起源及核型特征说明旱麦草属植物是小麦族(Triticeae)中比较进化的物种。总结了旱麦草属的特征和优点,进一步说明旱麦草属植物可作为优异野生种质资源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2.
1985年8月6—8日国际遗传资源委员会主办,在美国华盛顿举行了小麦族种质资源国际学术讨论会。出席会议的有各国从事小麦近缘植物种质研究的学者14人。会上讨论了小麦族内一年生和多年生各种属的命名和分类问题,逐属、逐种地评议了它们在牧草育种中的利用价值和与麦类作物的可交配性,还研讨了小麦近缘植物的收集状况和今后收集的优先点。小麦族内约有327个种。对整个小麦族进行属的划分比较困难,因为各家采用的分  相似文献   

3.
一、小麦分类问题小麦属于禾本科(Gramineae)小麦族(Triticeae)小麦亚族(Triticinae)小麦属(Triticum)。小麦属有多种分类体系,过去常用的是按染色体数分为三大系:1)二倍体的一粒  相似文献   

4.
小麦的起源、进化与中国小麦遗传资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从小麦属的分类、小麦的近缘植物、小麦的地理起源、小麦栽培起源与传播、小麦的进化、中国小麦遗传资源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全面分析了小麦的起源、进化及可利用资源,为小麦种质创新和培育新品种提供了可靠资料。  相似文献   

5.
对迄至1985年的有关玉米族(Maydeae)分类的文献作了粗略综述。就形态学分类、细胞学研究和综合研究几个方面介绍了玉米族分类研究的现状。汇总各文献资料,列示了玉米族亚洲地理群各属的检索表、maize和teosinte分类命名的演变,以及近年来一些研究者提出的玉米族分类系统。  相似文献   

6.
新模式植物短柄草模式特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叶兴国 《作物学报》2008,34(6):919-925
短柄草(Brachypodium distachyon)是一种广泛分布于温带地区的禾本科植物, 基因组小、染色体少、DNA重复序列少、植株较矮、生育期短、种子数量多, 与小麦族植物一样具有二倍体、四倍体和六倍体, 且不需要严格的生长条件和栽培措施, 是小麦等早熟禾谷类理想的模式植物。近几年来, 国际上对短柄草开展了较多研究, 而国内对短柄草的研究尚属空白。本文综述了短柄草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组织培养和遗传转化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对今后的研究和应用趋势进行了简要展望, 以促进国内对短柄草模式特性, 以及小麦等植物结构基因组学和功能基因组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小麦籽粒含有多种B族维生素,本研究通过测定24个不同粒色的小麦品种中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及籽粒色素含量,并研究不同颜色的小麦籽粒中B族维生素含量与小麦籽粒颜色的关系及其变异规律,为B族维生素的利用及小麦品质育种提供依据。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采用大气压电喷雾离子源,正离子模式,多反应检测(MRM)模式精确测定小麦籽粒中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分光光度法测定小麦籽粒色素含量。黑小麦76和VICTO杂交后代F8代12个姊妹系B族维生素含量变化很大,12个姊妹系间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的含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冬鉴系列的10个小麦品种(系)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的含量差异达显著水平。相关分析表明,籽粒色素含量与B族维生素含量不存在显著正相关,籽粒颜色深小麦并不一定富含B族维生素。小麦籽粒中B族维生素含量受基因型的影响, 可以通过遗传改良的手段提高B族维生素在小麦籽粒中的含量。黑小麦76(母本)和VICTO(父本)杂交产生的F8代12个姊妹系的小麦籽粒中B族维生素含量存在着明显的超高亲杂种优势,因此,可通过有性杂交,培育高B族维生素含量的小麦品种。  相似文献   

8.
小麦属于禾本科小麦属植物,传统的分类体系主要以形态特征为依据。在小麦属内又分为20多个种,如一粒小麦、二粒小麦、硬粒小麦、普通小麦等等。在各种小麦中,普通小麦的经济价值最高,在全世界的分布范围最广,其播种面积占世界小麦总面积的90%以上。我国种植的小麦品种基本上是普通小麦,所以一般提到小麦,主要指普通小麦而言。硬  相似文献   

9.
小麦属植物统称为小麦,是在全世界种植范围和应用范围较广的禾本科植物,最早来源于中东地区。在全世界范围内,小麦是总产量仅低于玉米的第二大粮食作物。小麦中富含多种人类所需要的元素和养分,因此小麦的颖果成为了人们最主要的主食之一。因小麦种植品种、技术和环境的差异,小麦的营养成分也天差地别。为了实现小麦质量的上乘和产量的丰收,对于种植技术的优化和病虫害的防治要加以重视,科学、合理地种植小麦。主要论述了小麦种植技术和防治小麦病害的方法及技术,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棉花中ERF亚族转录因子抗逆育种潜力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棉花的生长和产量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受到黄萎病菌侵染和干旱、盐碱、低温等非生物逆境的影响。利用生物技术的方法选育棉花抗逆品种被认为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乙烯应答因子(Ethylene Responsive Factor)ERF家族ERF亚族成员在不同植物野生型或者转基因植株中均表现出抗逆能力增强。研究综述了ERF的结构、分类、功能及其参与的主要信号转导途径,着重介绍了棉花及其他植物中ERF抗逆的研究,并对今后利用ERF亚族成员进行棉花抗逆育种研究提供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1.
过表达TaJRL53基因提高了小麦赤霉病抗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麦——偃麦草杂种夭亡与不孕现象是多式多样的,表现在各个发育时期,概括可分为九种。其产生原因比较复杂,它受亲本遗传特性的制约,又受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也因个体发育的年龄等而有变化。作者认为,采用以下四种方法配合使用,是克服小麦——偃麦草杂种夭亡与不孕的有效方法:1、在选择适合性强的杂交亲本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2.
马悦  于冰 《中国农学通报》2021,37(18):95-101
编码非特异性脂质转移蛋白的基因nsLTPs在植物应答生物和非生物胁迫以及植物的生长发育中起到重要作用。为了研究植物nsLTPs基因响应生物及非生物胁迫的分子机制,本文归纳了非特异性脂质转移蛋白nsLTPs的结构特点及分类,分析了nsLTPs的亚细胞定位情况,并重点总结了nsLTPs基因在植物逆境胁迫应答方面的相关研究进展,提出了植物不同物种中nsLTPs基因参与植物逆境胁迫的分子调控途径,为完善nsLTPs基因参与植物逆境胁迫应答调控机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小麦叶锈病发生有加重趋势,培育抗病品种是减轻小麦叶锈病危害的环保有效途径。用12个小麦品种及35个含已知抗叶锈病基因的载体品系在苗期接种19个不同毒性的叶锈菌生理小种,通过基因推导和系谱分析发掘待测品种中的抗叶锈病基因,并通过分子标记检测进一步验证;在田间接种强毒性混合生理小种,进行成株期病情严重度与普遍率调查,筛选慢锈性品种。结果表明,在石新828、百农3217、济南2号、泰山1号、石特14、晋麦2148、烟农15、小偃6号、温麦6号共9个品种中检测到Lr1Lr26Lr34Lr37Lr46共5个抗叶锈病基因,其中部分品种中发现多个抗性基因。成株期筛选出百农3217、平阳27、济南2号、泰山1号、石特14、晋麦2148、碧蚂4号、烟农15、小偃6号、温麦6号共10个慢叶锈性品种,其中碧蚂4号和小偃6号等品种是我国小麦育种的骨干亲本,探究这些品种中的抗病基因对培育小麦抗叶锈病品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旨在揭示不同土壤类型条件下,小麦产量对增温的响应规律及特征。试验采用开放式增温系统对冬小麦全生育期进行全天增温,供试土壤为黑土、棕壤、风沙土、潮土、红壤和砖红壤。与常温处理相比,增温处理冬小麦株高、地上干重、穗粒数和产量分别增加了11.5%、17.7%、12.3%和12.8%;增温对生长在不同类型土壤上的小麦株高的影响不同,生长在潮土上的小麦株高增幅最大,而生长在风沙土上的小麦株高增幅最小;增温使生长在黑土上的小麦产量降低了33.3%,而风沙土和红壤上的小麦产量分别增加了44.7%和43.2%。研究表明生长在各地域的冬小麦适应气候变化的潜力存在差异,该结果可为不同气候区小麦生产适应未来气候变化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5.
王林生  张雅莉  南广慧 《作物学报》2018,44(10):1442-1447
大赖草对赤霉病具有较好的抗性,将大赖草赤霉病抗性基因转入普通小麦,对拓宽小麦赤霉病抗性基础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获得抗赤霉病普通小麦–大赖草异附加系基础上,采用~(60)Co-γ射线(1200Rad,剂量率100Rad min~(-1))处理小麦–大赖草二体附加系DA7Lr,并用处理后的花粉授给去雄的普通小麦中国春,对其M_1代种子根尖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进行GISH分析,获得1株具有一条普通小麦–大赖草易位染色体的植株,对其自交后代中具有2条易位染色体植株的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I观察发现,2条易位染色体形成了稳定的环状二价体,表明该植株为纯合体。利用顺序GISH–双色FISH分析,结合C-分带、小麦D组专化探针Oligo-pAs1-2和B组专化探针Oligo-pSc119.2-2,进一步鉴定出该易位系为T5AS-7LrL·7LrS,同时筛选出可追踪该易位系的3个EST-STS分子标记,即BE591127、BQ168298和BE591737。该易位系的育成也为小麦赤霉病遗改良提供了新种质。  相似文献   

16.
玉米株高、开花期、产量、品质等性状与环境中的光密切相关。隐花色素是一类蓝光和近紫外光的受体, 主要参与植物的光形态建成及动、植物的生物钟调控。通过研究玉米隐花色素基因对不同光处理的表达模式, 可为进一步研究其对玉米光形态建成的作用奠定基础。本研究采用RT-PCR技术克隆了玉米ZmCRY1bZmCRY2基因; 利用生物信息学相关网站和软件对其编码蛋白的结构域及氨基酸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 利用qRT-PCR分析了玉米自交系B73中ZmCRY1bZmCRY2基因在不同组织、以及响应不同光质及长日照和短日照处理的转录丰度。研究发现, 玉米与拟南芥、水稻和小麦的CRY蛋白有相同的结构域及较高的氨基酸序列的一致性, 表明它们具有相似的功能。ZmCRY1bZmCRY2基因主要在玉米的叶片中表达; 二者能迅速响应各种持续光质、黑暗到不同光质转换及长日照和短日照处理, 且ZmCRY1b在各种处理下的转录丰度均高于ZmCRY2, 可能暗示ZmCRY1b在玉米中功能更强。以上研究结果表明, ZmCRY1bZmCRY2基因均能有效地响应各种光质和光周期处理, 并在玉米的光形态建成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为进一步探明ZmCRY1bZmCRY2基因的功能及其在玉米品种改良中的应用提供了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7.
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 Linn.),别名西伯利亚野麦草,为优良饲用植物。老芒麦生态适应性强,是青藏高原地区高寒草甸草原群落中的常见草种,具有较大的经济和生态价值。文章综述了老芒麦在栽培技术、引种、产量、品质、生理生化、形态和分子等7个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了现阶段的优势和不足,同时也展望了老芒麦未来的研究方向,为老芒麦的进一步研究与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索胡颓子属植物叶片的数字纹理特征变异规律,对苏、浙、皖地区常见的8种胡颓子属植物,提取了基于灰度共生矩阵的叶片纹理参数,分析了叶片纹理参数的种内、种间变异规律,并构建KNN分类模型。结果表明:同种不同地理来源的标本间全部纹理参数是极显著差异,不同种之间仅某一纹理参数有显著差异;随机取132个样本作为训练集,35个作为测试集,构建KNN分类模型,K=6时,正确识别率达到了93.75%。对于特定分布区内的几个胡颓子属植物,叶片数字纹理具有分类识别意义,可用于构建分类模型。  相似文献   

19.
NAC转录因子是植物特有的一类转录因子,在植物生长发育和逆境胁迫应答反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前期研究表明, TaNAC67参与对多种逆境胁迫的应答,过量表达能增强拟南芥的抗逆性。为进一步揭示其在调控小麦主要农艺性状发育方面的作用,本研究以36份普通小麦组成的高多态性群体为材料,测序分析了TaNAC67-6A、TaNAC67-6B、TaNAC67-6D序列多态性,发现TaNAC67-6A启动子区–1516 nt有1个A/G转换SNP,在–873~–748 nt处有1个126 bp的InDel; TaNAC67-6B启动子区–2014和–1916 nt处各有1个C/T转换SNP; TaNAC67-6D启动子区–1795 nt有1个T/G颠换SNP,编码区357 nt处有1个C/T转换SNP。根据多态性分别开发了功能分子标记,扫描由282份普通小麦构成的自然群体,并将基因型和表型性状检测结果进行关联分析,TaNAC67-6A、TaNAC67-6B的标记与表型性状无显著关联,而TaNAC67-6D的2个标记SNP-D-1和SNP-D-2分别与小麦穗长和每穗小穗数显著相关。单倍型分析发现,自然群体中存在3种主要单倍型,其中Hap-6D-3是增加穗长和每穗小穗数的最优单倍型,在我国小麦育种历史中受到了正向选择。转基因水稻表型分析发现,TaNAC67过表达能显著增加水稻主穗穗长、穗分枝和穗粒数,验证了小麦关联分析结果。因此,TaNAC67-6D可用于改良农作物穗部性状,其分子标记可用于小麦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  相似文献   

20.
探索狼毒残渣资源化利用的方法和可行性,以期为狼毒残渣的有效利用和植物源肥料或药肥合剂产品的开发提供依据。通过基施狼毒残渣的方法进行探索试验,就残渣对小麦、玉米的生长量以及对黄瓜、架豆根结线虫的防效进行评估。结果表明,施用狼毒残渣对小麦玉米的生长量(苗长、根长、地上鲜重)有一定的影响,750、900 kg/hm2处理对小麦苗长的促生作用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P<0.05);900 kg/hm2处理对小麦根长促生作用也显著高于空白对照(P<0.05)。750、900 kg/hm2处理对玉米苗长、根长和地上鲜重的促生作用均显著高于对照(P<0.05)。750、900 kg/hm2剂量下小麦和玉米的叶绿素a、叶绿素b和叶绿素a+b的含量显著高于空白对照(P<0.05)。同时,施用狼毒残渣对黄瓜和架豆根结线虫也有一定的防效,1050、1200 kg/hm2的剂量防效与450、600、750 kg/hm2处理间达极显著差异(P<0.01)。施用狼毒残渣不仅对小麦和玉米的生长表现出较好的肥效作用,而且对黄瓜、架豆根结线虫表现出较好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