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深圳城市绿地土壤孔隙状况与水分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了了解深受人为活动强烈影响的城市绿地的土壤物理特性,为充分发挥其增进植物生长、涵养水源和保护城市生态环境等功能提供管理依据,以深圳城市绿地土壤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了土壤容重、孔隙状况、土壤水分常数和水分入渗特征等物理特性。结果表明:深圳城市绿地土壤的容重较高,平均值为1.56 g/cm3。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通气孔隙度较小,平均值分别为41.06%、39.78%、1.27%。土壤水分入渗率变幅很大,土壤初始入渗率为0~8.47 mm/min,稳定入渗率为0~5.90 mm/min。城市公园绿地、道路绿地土壤的容重显著高于城郊菜地土壤,而土壤孔隙度、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和田间持水量显著低于城郊菜地土壤;表层0~10 cm的土壤容重、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和田间持水量显著低于10~20 cm土壤,土壤孔隙度显著高于10~20 cm土壤。城市绿地土壤容重与孔隙度、田间持水量、最大持水量、初始入渗率及稳定入渗率均呈显著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2.
合肥市绿地土壤水分入渗性能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为探明影响城市绿地土壤水分入渗性能的限制因子,提高城市绿地在雨水径流调蓄中的作用,采用双环入渗法研究了合肥居民区、公园、道路绿化带(市政绿地)和文教区(校园)等不同类型绿地的土壤水分入渗特征及其与质地、容重和空隙度等土壤物理性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合肥市不同功能区绿地土壤入渗速率在0~40 min内下降较快,90~100 min后趋于平缓。土壤水分平均入渗速率呈现:公园绿地(2.42×10-5 m/s)>市政绿地(2.10×10-5 m/s)>小区绿地(0.62×10-5 m/s)>校园绿地(0.56×10-5 m/s)的规律。土壤稳定入渗率属于快和较快级别的占21.1%,中等及较慢等级的占78.9%。合肥市绿地土壤黏粒平均含量在37.6%~44.7%之间;土壤容重在1.22~1.68 g/cm3之间,均值均大于1.40 g/cm3;绿地土壤通气孔隙度在9.21%~17.6%之间,其中小区绿地(14.1%)>市政绿地(13.9%)>公园绿地(13.7%)>校园绿地(11.3%)。研究结果为合肥市城区绿地土壤消减城市面源污染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秸秆还田对滨海粘质盐土物理性状和棉花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了研究秸秆还田对滨海粘质盐土物理性状的改良效果,在黄河三角洲滨海粘质盐化潮土区进行田间试验,设置了秸秆用量为0、1.5、3.0、4.5 t/hm24个不同处理,探讨不同秸秆还田量对土壤容重、孔隙状况、饱和导水率、土壤盐分含量和分布以及棉花产量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0~20 cm的秸秆耕翻层,随秸秆还田量的增加,土壤容重降低,土壤总孔隙度增加;与对照处理相比,3个秸秆处理的土壤通气孔隙比例分别增加2.70%、9.52%和12.16%(P0.05),土壤饱和导水率提高56.28%、100.93%和161.4%(P0.01),0~20 cm表层土壤含盐量分别下降了28.08%、50.75%和40.71%(P0.01)。秸秆粉碎还田会明显改善土壤通气状况和土壤水分入渗性能,有效抑制表层土壤盐分积累,对滨海粘质盐土改良具有重要作用,是盐碱土改良的重要途径。但是,要注意控制秸秆还田量,以3.0 t/hm2的秸秆还田量为宜。  相似文献   

4.
土壤水分入渗过程中主要受压力水头、土壤初始含水率、土壤容重、颗粒级配影响。基于一维垂直土柱积水入渗试验研究这些因素对入渗能力影响的主次关系,利用Green-Ampt与Philip入渗模型得到相应土壤入渗特性参数,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研究四个因素对累积入渗量、饱和导水率、稳定入渗率、湿润锋面吸力、吸渗率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压力水头、土壤初始含水率、土壤容重、颗粒级配对累积入渗量、入渗率及Green-Ampt与Philip模型中物理参数有显著影响,各处理中饱和导水率与稳定入渗率间误差较小,吸渗率拟合值与利用湿润锋面吸力所得吸渗率计算值间相似程度较高,决定系数R2大于0.85;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表明,颗粒级配关联度均值r4最高为0.946 3,土壤容重、初始含水率其次,压力水头影响程度最小(r1=0.562 9)。总而言之,颗粒级配对土壤入渗特性影响起主导作用,该研究成果可为农业灌溉及水资源管理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5.
上海市杨浦区公园、道路绿地土壤物理性状及电导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国荣 《中国农学通报》2019,35(26):107-114
为了给土壤改良治理提供数据支撑,笔者采用环刀法测定杨浦区公园和道路绿地的土壤物理性质,使用便携式土壤水分测量仪测定电导率,使用便携式渗透仪现场观测土壤导水率。结果表明:杨浦区土壤电导率略高于标准值0.05 mS/cm3,土壤通气性不良,土壤非毛管孔隙度比城市园林绿化种植要求低5.88%。道路绿地土壤容重比标准高0.03 g/cm3、土壤总孔隙度比城市园林绿化种植最理想的标准低2.42%,公园绿地符合标准。道路绿地土壤含水量与持水能力均显著低于公园绿地。及时翻松地表土壤,通过堆积树皮、凋落叶增大土壤中腐殖质含量,降低土壤紧实度;加强日常养护管理,防止人为因素的破坏干扰;植物绿化种植过程中,从使植物群落结构丰富多样等方面入手改良土壤质量。  相似文献   

6.
重度苏打碱土饱和导水率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3组典型苏打碱土剖面,对0~60 cm土层原状土和表层0~10 cm扰动土的饱和导水率进行了测定,分析了苏打碱土饱和导水率的基本特征。结果表明:苏打碱土饱和导水率极低,原状土仅为0.02~0.19 mm/d;在1.08~1.50 g/cm3容重范围内,表层扰动土饱和导水率变化区间为:0.05~0.80 mm/d。如此低的透水性能必然不利于土壤盐分的淋洗。但是,苏打碱土饱和浸提液电导率已超过盐土阈值(4 dS/m),因此,改良利用苏打碱土时必须进行盐分淋洗。所以,苏打碱土饱和导水率与盐分淋洗的相互关系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不同施肥处理对芹菜农田土壤理化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不同施肥处理对芹菜农田土壤理化性状及产量的影响,以‘文图拉’芹菜为供试作物,设置单施化肥(T)、有机肥配施化肥(YTF1/2)和全量有机肥(YTF)3个处理。结果表明,在不同施肥处理下芹菜农田土壤的理化性质和芹菜产量发生了变化,其中变化最为明显的土壤指标有土壤容重、孔隙度、饱和导水率、碱解氮和有效磷。2019年,YTF处理较T处理显著降低土壤容重13.16%,增加土壤孔隙度10.72%,提升饱和导水率20.73%。YTF1/2处理较T处理显著提升土壤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15.8%和19.6%。2020年,YTF处理较T处理显著降低土壤容重10.71%,增加土壤孔隙度8.23%,提升饱和导水率17.76%。YTF1/2处理较T处理显著提升土壤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16.18%和12.91%。与T处理相比,YTF1/2和YTF处理均能提高芹菜产量。2019年,YTF1/2处理芹菜产量最高,为97984 kg/hm2,与T和YTF处理相比分别提升产量2.65%和22.83%。2020年,YTF1/2处理芹菜产量最高,为93750 kg/hm2,与T和YTF处理相比分别提升产量25%和13.64%。总体来看,有机肥配施化肥效果最优,可在试验开展地区芹菜种植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不同干扰对城市绿化用地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压实对城市新建绿地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以西安植物园新园区为研究对象,依据土壤压实程度的不同以及地表植被的差异进行区域划分,对不同区域内的土壤分层采样,并进行土壤容重、孔隙状况、水分常数等物理性质的测定。结果表明:随着压实程度的增加,土壤各层次间的发生规律发生了改变,土壤出现退化现象。研究区域内的土壤容重偏高,平均值为1.52 g/cm3;土壤总孔隙度、通气孔隙度、土壤含水量、田间持水量、土壤饱和导水率明显偏低,平均值分别为44.71%、12.81%、15.46%、20.77%、20.7 mm/h。土壤容重与总孔隙度、通气孔隙度、田间持水量、自然含水量、饱和导水率之间呈极显著的负相关;通气孔隙度与饱和导水率、自然含水量、田间持水量之间均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压实对各层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表现为表层土>浅层土>深层土,人为践踏产生的压实只影响到表层土壤。  相似文献   

9.
不同改良材料对粘质盐土物理性状和棉花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不同类型的改良材料对滨海粘质盐土物理性状的改良效果,在黄河三角洲滨海粘质盐土区进行田间试验,设置了泥沙用量为20、40 t/hm~2,3种硅藻泥用量为1.5、3.0、4.5 t/hm~2和对照试验,探讨不同改良材料与用量对土壤容重、孔隙状况、饱和导水率、土壤水盐分布以及对棉花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0~20 cm表层土壤中,不同处理的土壤容重和总孔隙度无显著差异;与对照相比,3个硅藻泥处理的大孔隙数量比分别降低0.51%、2.53%和4.75%,土壤饱和导水率降低1.18%、15.88%、22.65%,土壤含盐量降低62.76%、72.01%和75.76%(P0.05),棉花产量降低2.8%、5.0%、11.1%;2个泥沙处理的大孔隙数量比分别增加了17.75%和37.09%,土壤饱和导水率增加17.94%、60.29%(P0.01),土壤含盐量降低23.17%、25.08%(P0.05),棉花产量增加11.1%、16.7%。引黄泥沙有效改善土壤质地和孔隙状况,增加土壤饱和导水率,适宜改良粘质盐土的物理性状。硅藻泥不适用粘质盐土物理性状的改良。因此,改良粘质盐土的关键是选择增加土壤大孔隙数量、比例,提高土壤饱和导水率的材料。  相似文献   

10.
不同施肥处理对马铃薯农田土壤理化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探究不同施肥处理对马铃薯农田土壤理化性状及产量的影响,试验地采用马铃薯连作模式,设置3个施肥处理,即:单施化肥(T)、有机肥配施化肥(YTF 1/2)、全量有机肥(YTF)。结果表明:在不同施肥处理下马铃薯农田土壤的理化性质和马铃薯产量发生了变化,其中变化最为明显的土壤指标有土壤容重、孔隙度、饱和导水率、有效磷。YTF处理较T处理可分别显著(P<0.05)降低土壤容重16.8%,增加土壤孔隙度12.7%,提升饱和导水率25.3%。YTF处理可显著提升土壤有效磷含量43.0%,但各处理间土壤pH、有机碳、全氮、全磷、碱解氮、速效钾之间差异并未达到显著水平。同时,较之T处理,YTF处理亦可显著提升土壤团聚体含量。YTF和YTF 1/2处理可分别较T处理提升马铃薯产量24.6%和12.8%。因此,施用有机肥不仅可以改善土壤结构,改良土壤物理性状,亦能促产增收。  相似文献   

11.
在时间和空间尺度上,利用烘干法(105℃)、pH计和电导仪测定沙丘、草甸、沙丘和草甸结合部位,5—9月的0~300 cm土层土壤垂直剖面的土壤水分含量(SWC)、电导率(EC)和pH,来探究松嫩平原典型的沙丘-草甸复合生态系统中土壤水分和盐碱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不同部位平均土壤含水量存在极显著差异,草甸平均土壤含水量比结合部和沙丘分别高20.5%和52.7%。9月份结合部0~2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较高,而30~15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较低。7月份草甸0~10 cm土层的平均土壤含水量较低,10~150 cm土层中平均土壤含水量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不同部位的EC和pH也存在极显著差异,草甸区和结合部极显著高于沙丘,草甸的EC值比结合部高39.8%。7月份草甸0~10 cm土层和9月份30~70 cm土层有较高的EC和pH,9月结合部0~10 cm土层中有较高的EC和pH。土壤表面的盐碱化主要出现在7月和9月的草甸和结合部,而且两者盐碱化程度的不同主要是由物种、土壤和地下水位差异决定。  相似文献   

12.
探究竖管通气对覆盖栽培条件下雷竹生长的影响,为雷竹林集约化经营提供更为科学合理的技术。本试验共设置4个处理:不覆盖不通气(CK)、不覆盖通气(A)、覆盖不通气(M)、覆盖通气(MA),分析各处理的土壤氧气浓度、土壤矿质元素以及雷竹根系活力、光合参数等指标,探究通气对集约经营雷竹林生长及立地条件的影响。与不覆盖处理(CK)相比,覆盖处理(M)显著增加了土壤表层的有机质、全氮、全磷等的含量,而覆盖加通气处理(MA)则促进了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等物质的分解;在0~10 cm、10~20 cm、20~30 cm、30~40 cm的各土层中,覆盖通气处理(MA)下的土壤氧气含量比覆盖处理(M)分别提高了:26.19%、28.36%、30.77%、26.92%(P<0.05)。MA处理下的雷竹根系活力比M处理增加了57.16%(P<0.05),叶片净光合速率增加了49.47%(P<0.05)。竖管通气显著改善了雷竹林因长期覆盖经营而引起的土壤缺氧、雷竹根系生长不良、净光合速率降低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究模拟氮沉降条件下杉木幼苗光合及叶绿素荧光特征变化规律,从光合生理的角度探讨不同季节杉木幼苗对氮沉降的短期响应。选取杉木幼苗为实验对象,模拟氮沉降实验,设置4个处理水平对照(N0)、低氮(N30:30 kg/(hm2·a)、中氮(N60:60 kg/(hm2·a)、高氮(N90:90 kg/(hm2·a)。结果表明:添加氮以后,杉木幼苗的净光合速率(Pn),初始荧光产量(F0)、最大荧光产量(Fm)、最大PSII光能转换效率(Fv/Fm)、PSII潜在活性(Fv/F0)显著降低,水分利用率(Wue)显著增高(P<0.05)。随着氮沉降水平的增加,气孔导度(Gs)与蒸腾速率(Tr)呈现先升高后下降趋势,水分利用率呈现先下降后升高趋势。在中氮和高氮处理下,Fv/FmFv/F0值显著降低(P<0.05)。在冬季,净光合速率与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和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春季,净光合速率与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呈负相关。氮沉降累积达一定阈值后,增加蒸腾失水,从而降低植株的水分利用效率。在冬季,净光合速率主要受到气孔限制的影响,热耗散增加,PSII反应中心出现光抑制现象,到春季,过量的氮沉降累积破坏了幼苗的光合结构,导致胞间二氧化碳浓度上升而净光合速率下降,非气孔限制成为影响净光合速率的主要原因。中氮处理可能使叶绿体中PSII潜在活性减弱,光反应中心光合电子的传递能力降低,导致光合效率下降。  相似文献   

14.
城市绿地土壤的物理性能影响着城市生态系统的运行,为了研究城市绿地建设过程中不同层次土壤的物理性能,以西安植物园新区为典型案例,选取容重、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田间持水量、自然含水量等六个指标,结合模糊数学法以及SPSS19.0与Excel软件对各层土壤的物理性能(Q)进行评价。结果显示,西安植物园新区表层土壤(0-25cm)、浅层土壤(25-50cm)、中层土壤(50-70 cm)、深层土壤(70-90cm)的Q值分别为21.69、61.24、71.19、66.89;分别处于极差水平、较差水平、良好水平、较差水平。平均Q值为55.25,处于较差水平。表层土壤与浅层土壤Q值过低的原因在于重型机械的重复碾压,碾压力对中层土的影响较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深层土壤的Q值相对中层有所下降。各影响因子的权重比较显示,土壤容重是影响各层土壤物理性能优劣的重要因素,但随着土层的加深,土壤容重的权重逐渐降低。自然含水量的权重随着土层的加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为了实现稻田消纳罗氏沼虾养殖尾水过程中水稻稳产及养分利用效率最大化,设置CK(空白对照)、BC(添加生物炭)、TG(添加土壤改良液)、BT(生物炭及土壤改良液分别减半)4个处理,依据养分运移状况及水稻生长指标的比较,筛选适宜材料类型。结果表明,BC、TG及BT的添加对表层土壤(0~10cm)TN累积、土壤(0~25cm)TP累积及养分损失,BC、TG对土壤(0~25cm)TN累积及养分损失均存在正面效应;TG显著促进表层土壤(0~10 cm)NO3 -累积(P<0.05);除BC外,其他材料的养分表聚作用均促使TN、TP向根部运移(P<0.05);BT处理中灌浆期叶绿素含量显著高于TG和CK(P<0.05),材料处理组在第一节间长度均显著低于CK(P<0.05),其余处理间的差异性均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各处理的理论和实际产量间的差异性均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综上所述,相较于其他材料,有效截留NO3 -为主氮素养分,提高养殖尾水养分利用率,降低淋洗污染风险;显著控制水稻底部节间生长,降低倒伏风险;且其对水稻生长及产量性状并无显著抑制作用,因而将其作为水稻消纳罗氏沼虾养殖尾水中养分利用效率提升材料具有一定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6.
掌握织金县红托竹荪中矿质元素的含量水平,通过适当调控土壤,利于红托竹荪生长,也可为红托竹荪的营养性和安全性评价提供参考依据。通过对基地土壤-红托竹荪矿质元素钾(K)、钙(Ca)、铁(Fe)、锌(Zn)、硒(Se)的测定,并对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中矿质元素平均含量大小为Fe>K>Ca>Zn>Se,红托竹荪中矿质元素平均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K>Ca>Fe>Zn>Se;富集能力最强的为钾元素;基地土壤-红托竹荪间的矿质元素相关性统计显示矿质元素Fe与土壤pH呈显著负相关(P<0.05);土壤(Ca)-红托竹荪(Ca、Zn)、土壤(Se)-红托竹荪(Se)为极显著正相关(P<0.01);土壤(K)-红托竹荪(Fe、Zn)、土壤(Fe)-红托竹荪(Fe)为显著正相关(P<0.05)。基地土壤间矿质元素的相关关系为:K-Fe、K-Se、Ca-Zn呈极显著正相关;K-Ca、Ca-Se在0.05水平上呈显著正相关;Ca-Fe、K-Fe呈极显著负相关。红托竹荪中矿质元素K-Zn、Ca-Fe呈显著正相关;K-Ca、K-Fe、Ca-Zn呈极显著正相关。其他矿质元素则无显著相关关系。在土壤中添加一定浓度的钾、钙元素可能促进红托竹荪对其他矿质元素的吸收,一定程度上可能提高竹荪的品质。  相似文献   

17.
木耳菌糠和鸡粪混合堆肥改良盐碱土壤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评价食用菌菌糠和鸡粪混合堆肥改良盐碱土壤的潜力。笔者研究了木耳菌糠和鸡粪混合堆肥的物理指标,并用混合肥施用盐碱土壤栽培大蒜,测定大蒜苗的生长指标。结果表明:添加一定比例木耳菌糠的盐碱土壤栽培大蒜(对照组),大蒜苗生长指标好于不添加木耳菌糠的盐碱土壤(空白组),差异显著(P<0.05);添加木耳菌糠和鸡粪的盐碱土壤栽培大蒜(发酵组),大蒜苗生长指标好于仅添加木耳菌糠的盐碱土壤(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也明显好于不添加木耳菌糠的盐碱土壤(空白组),差异极显著(P<0.01)。通过交互试验数据分析,混合堆肥的最佳条件:菌糠添加量15%,鸡粪添加量8%,堆肥含水量45%。由此说明,盐碱土壤添加木耳菌糠和鸡粪混合堆肥物,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农作物产量,而且对于农业废弃物资源高效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滇南茶树精准施肥量,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当季施肥量、土壤养分与茶叶产量、净产值的关系。结果表明:各试验点产量表现最好的均为N2P2K2处理;不同试验点缺肥处理产量与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土壤养分校正系数与土壤速效养分含量间的回归方程为:yN=1.888-0.30ln(xN),yP=1.551-0.58ln(xP),yK=0.786-0.13ln(xK);根据最佳经济施肥量和茶园土壤中养分供给量,确定茶树适产养分临界值:滇南茶园适产养分临界值范围N (412.5±25.0) kg/hm2,P2O5 (88.5±27.1) kg/hm2,K2O (180.2±27.7) kg/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