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沙江下游四座梯级水库联合调度防洪风险评价能科学地衡量其防洪风险性,为长江中下游川渝河段的防洪安全提供保障。针对防洪调度中的风险问题,基于联合防洪调度方案,通过建立以削峰幅度、防洪风险率、水位变幅和下泄流量超标风险率为指标的风险评价体系,并采用蒙特卡罗法进行风险模拟,构建了基于灾害学的防洪调度风险评价模型,评估了不同来水频率和水库起调水位下的防洪风险。研究表明:在可行起调方案集下,乌东德、白鹤滩两库的削峰幅度随两库起调水位升高呈下降趋势,溪洛渡、向家坝两库削峰幅度在7%以下,金沙江下游梯级水库的入库洪水危险性小;各水库未出现最高库水位超出相应频率防洪高水位(乌东德975 m,白鹤滩825 m,溪洛渡600 m,向家坝380 m)的情况,水库的水位变幅均未超过安全变幅范围,库区整体防洪风险低,川渝河段的防洪风险在可控范围内;当发生较小洪水时下游防护对象的承灾能力较好,保护区控制站的下泄流量低于防洪安全标准值,下游防护对象的防洪风险低,但发生干支流恶劣洪水遭遇(如2012年型1%洪水)时,其遭遇破坏的可能性大,风险超出防洪标准,保障防洪安全需要支流水库配合干流水库联合防洪。模型可有效评估川...  相似文献   

2.
河套灌区是黄河流域引水灌溉最多的河段,1986年以来由于水沙条件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该河段河道严重萎缩,防洪防凌形势严峻,引起管理部门高度重视.在研究内蒙古河段河床演变与水沙变化的响应规律基础上,得到以下主要认识:①内蒙古河段洪水冲刷效率较低,冲刷1t泥沙约需要180 m3水,建议该河段塑槽治理可通机械挖槽结合水库调节洪水冲刷实现.②维持内蒙古河段中水河槽需改善当前不利的水沙条件,基本途径依靠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增加汛期水量,加大支流水土保持投入力度减少入黄沙量.  相似文献   

3.
四湖流域地处江汉平原腹地,流域内地势低洼,洪涝灾害问题突出。针对四湖流域排涝工程建设情况,耦合自然径流模型、受控径流模型、河网一维水动力模型、湖泊调蓄演算模型,构建了四湖流域水文水动力模拟模型,以2016年、2020年为典型年,研究了排涝工程建设及不同调度策略对四湖流域防洪安全的影响。结果表明:排涝工程建设能够显著降低四湖流域中下区防洪压力,2016年、2020年暴雨条件下,洪湖洪峰水位分别下降1.19 m和1.41 m,洪峰水位由保证水位以上降低至警戒水位以下;实施长湖、洪湖联合调蓄能够有效提升四湖流域总体排涝效益,2016年、2020年暴雨条件下,在洪湖洪峰水位仅分别上涨0.05 m、0.16 m,且不超过警戒水位的条件下,长湖洪峰水位分别下降了0.73 m和0.40m,显著提升了四湖流域上区防洪安全性,但受制于水闸和渠道过流能力,长湖水位仍超过警戒水位。排涝工程建设整体上提高了四湖流域内河渠防洪安全性,除排涝河(西)、沙螺渠及螺山干渠在参与流域统排后平均最高水位有一定上涨外,其余主要河渠平均最高水位均有所下降。排涝工程建设能够降低四湖流域中下区对新滩口泵站和高潭口泵站的依赖,20...  相似文献   

4.
基于USLE模型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RS)对Wadsa-Chincholi流域年土壤流失量空间分布进行调查。空间输入数据由Arc GIS 9.3和RS(ERDAS IMAGINE 9.3图像处理软件)提供,利用USLE对网格内年均输沙量的空间分布进行预测。USLE参数基本单元的网格单元尺寸(GCS)分别为50 m×50 m、100 m×100 m和200 m×200 m。根据流域出口对年均输沙量进行估算。此外,将利用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估算的产沙量与观测值进行对比。利用USLE模型预测得到50 m×50 m、100 m×100 m和200 m×200 m的年均输沙量分别为在63.80、18.83和3.67 t(hm2·年)。200 m×200 m GCS预测值与观测得到的产沙量基本相符。因此,在200 m×200 m GCS情况下,利用USLE模型得到的预测结果能够用于对Wadsa-Chincholi流域产沙量空间分布的研究。从水土保持角度来看,研究区域涵盖了侵蚀非常严重、侵蚀严重、侵蚀非常高、高度侵蚀和中度侵蚀类,这都需要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5.
杭州三堡排涝泵站是国内规模最大排涝泵站之一,工程充分利用京杭运河作为排水通道,实现已有资源的有效利用,但必须处理好排涝与航道安全两者的关系。通过建立泵站上游河道水流数学模型,计算上游代表水位站点拱宸桥水位在1.6~3.6 m,泵站排涝流量为50~200 m3/s间的各种工况条件下的流速情况,建立了拱宸桥水位、排涝流量与河道沿程典型断面近底层流速关系,并对主要河段河床质取样进行颗分试验,分析河道典型断面河床冲刷情况。通过计算分析认为在已有河道条件下,水深是影响河床冲刷与否的关键性因素,因此需要按不同水深控制泵站排涝流量,以保证河床稳定和河岸安全。  相似文献   

6.
为指导阳明湖水系综合治理工程,校核防洪水位计和改善水系流场,基于MIKE 21 FM模型构建了阳明湖二维水动力模型,模拟30年一遇降水(风速22 m/s)、30年一遇降水(平均风速1.9 m/s)平水期、枯水期(引水量2.3 m~3/s)和枯水期(引水量4.6 m~3/s) 5种不同工况下水系的水位及流场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在30年一遇降水(风速22 m/s)工况下,最高水位为31.29 m,略超过规划洪水位31.1 m,其余工况下未超过规划洪水位; 5种工况下,阳明湖北部湖区水动力均较差,枯水期随着引水量的增加稍有改善;建议优化设计方案,减少死水区及水流较差区域。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南通市远期需水量将进一步增加.本文通过对农业、工业、生活以及生态用水量相关指标的分析和计算,预测了2030年南通市总需水量和高峰期需水量.在此基础上,通过MIKE 11水动力模型,模拟了不同方案下主要控制点的水位变化和最低水位.结果表明:50%和75%用水保证率下引水基本满足要求,95%用水保证率下需增建60~100m3/s的通吕运河泵站以解决用水矛盾.  相似文献   

8.
长江是中国最重要内陆水运通道之一。近年来,人类活动(梯级水库建设和人工采砂)严重影响了长江上游河道河床演变规律。通过分析长江上游2005至2017年的水沙实测资料,对比长江上游梯级水库联合运行前后(2012年前后)发现,梯级水库群下游年内水文过程与泥沙输运量受水库群运行的影响较大。梯级水库拦沙作用使长江上游河段年均推移质和悬移质较水库群建成前分别减少了87%和98.5%,水库群下游泥沙补给大幅减小引发河床冲刷、粗化,河床表层床沙中值粒径较水库群建成前明显增大。人工大面积采砂破坏长江上游河道河床粗化表层,形成局部挖沙坑,造成河床形态异常演变。总体来看,梯级水库清水下泄与采砂监管将使水库群下游河道表层粗化层更加稳定,河床演变逐渐趋近稳定。  相似文献   

9.
南水北调兴隆水利枢纽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唯一一座新建大型河川枢纽.坝址区地质构造上部为30 m左右的粉细砂,下部为30 m左右的砾卵石,底部为泥岩和砂岩,覆盖层厚达60余m,透水性强,抗冲刷能力较低.本工程采用分期导流方式.一期围右岸,在围堰围护下,进行右侧泄水闸、电站厂房及船闸等主体工程施工,导流明渠及左岸高漫滩过流,明渠通航;二期采用土石坝体直接截断明渠,进行过水土坝的施工,由已完建的泄水闸泄流,船闸通航.导流工程的安全运行是本工程成败的关键,阐述了导流工程投入运行情况和防洪度汛情况,总结了防洪度汛经验、分析了导流工程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为导流工程设计、运行提供了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0.
张琳  刘彩虹  卞建民 《节水灌溉》2012,(4):43-45,50
针对大安灌区存在的水资源短缺、土地退化以及新一轮土地整理可能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在广泛收集该区多年地下水动态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了地下水动态特征分析,运用GM(1,1)模型预测了水位埋深。为分析灌区实施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别计算了灌区建成后引起的地下水位变化回渗量、地下水位上升值,得出了大安灌区水位最高上升1.11m,小于该区地下水位年变幅3.5m,采用计算的水位埋深进行了次生盐碱化发生的可能性分析。  相似文献   

11.
基于Visual MODFLOW模型的三湖灌域地下水资源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内蒙古河套灌区下游的三湖灌域为研究背景,采用Visual MODFLOW模型对研究区未来15年的水资源利用及水资源变化趋势作了详细的预测研究。结果显示,到2010年研究区地下水总补给量为9940.76万m3,2015年为8184.34万m3,2020年为6808.72万m3。3个水平年地下水总补给量分别比现状年减少551.68、2308.1和3666.05万m3。3个水平年地下水位下降幅度分别为0.5~2.0 m、0.5~2.5 m之间和0.5~3.0 m之间。到2020年研究区地下水位下降最大达3 m,已接近生态要求最低水位。研究区引黄灌溉水量最少不能低于6000万m3,否则,将会出现地下水量减少、地下水位持续下降的趋势,危及生态环境的安全。  相似文献   

12.
流域内修建堤防可以抵御洪水侵害,但堤防修建易引发洪水归槽,导致用于洪水灾害风险评估的洪水序列失去一致性,防洪堤的防洪能力受到影响。采用水文变异诊断系统和变化环境下基于小波分析的非一致性水文频率计算方法,结合南渡江三滩站1956-2013年的实测年最大流量序列,对受归槽洪水影响下南渡江的堤防防洪能力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洪水归槽影响下,引起下游断面涨水过程和洪峰流量增大、水位增高,洪水发生的频率和量级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南渡江上游龙州河堤防的防洪能力有所降低。当安全超高在1.0~2.0 m变化时,其堤防可以抵御的洪水标准从过去条件下的10~18年一遇,降到现状条件下的3~6年一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利用广阔河漫滩进行适度开发建设,促进流域高质量发展;了解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冲积性河流洪水特性,提出实现滩区工程建设与河流安全行洪协调一致的解决方案,将保护河流健康落实在河流工程建设中。【方法】选择某冲积性河流宽滩区拟开发生态观光旅游绿道,采用历史演变分析,河床冲淤预测及水动力数值模拟等综合研究方法,分析了工程河段洪水特性、河道演变规律及水库下游的河床调整因素,研究了预测河床边界的处理模式与河流工程等效阻力。通过平面二维洪水数值模拟计算,分析了绿道涉及河段的洪水特性及线路对行洪期流场的影响。【结果】模拟研究首先得到该河段主流自由摆动度受到整治工程限制,洪水河势保持基本不变;其次拟建绿道远离河槽、顺槽平行布线,滩区过流面积阻水比小于2.6%,道路建设引起的局部壅水不超过0.058 m。【结论】科学规划线路与工程布置,可以将工程对河流洪水传播的影响降至最低,满足河道行洪安全与滩区开发建设的协调关系。  相似文献   

14.
基于定额定量分析的农业用水需求预测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分析农业需水预测常用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定额又不同于传统定额法的需水预测方法: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相关分析法定量地辨识农业用水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并利用回归分析法建立需水预测模型。以郑州市为例,对预测方法进行了检验分析。结果表明:在降雨保证率为75%的情形下,郑州市2020年和2030年的灌溉需水总量为66863.40×104m3和64001.63×104m3,灌溉用水呈下降趋势,符合实际发展情况。方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传统水足迹计算方法在评价水电开发中水资源消耗时,未考虑水电站建设前河流天然状态下已有水量蒸发,一定程度上会高估水力发电水足迹。改进传统水足迹计算方法,将水库库区水面年蒸发量E改为年新增蒸发量ΔE,更能直观反映水力发电能耗比。以澜沧江中下游6座已建成水电站为案例,对比水足迹传统及改进计算方法,评估水电开发的水资源消耗,结果显示:传统方法求出平均水足迹为2.38 m3/GJ,改进方法为1.93 m3/GJ;改进计算方法考虑了建坝前河流天然状态下已有水量蒸发,水力发电水足迹计算结果更准确;水电站建设前后水面面积改变程度是影响计算结果改进程度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6.
河套灌区土壤盐分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河套灌区土壤含盐量演变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以解放闸灌域为研究区,以0~100 cm深不同土层土壤含盐量及引排水量、地下水埋深、地下水矿化度、降雨量、蒸发量等数据为基础,结合研究区耕地及盐荒地面积变化情况,定量估算了2006—2016年耕地及盐荒地1 m深土层平均土壤盐分总量变化,定性分析了土壤含盐量变化动态,建立了1 m深土层土壤含盐量预测模型.结果表明:近10 a来,灌域年均积盐量为57.12万t/a,其中46.12%积累在1 m土层内,其余则迁移至1 m土层以下和地下水中积聚.1 m土层中,耕地盐分整体上减小6.34%,而盐荒地则增加86.8%;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灌区地下水埋深、排水量及年蒸发量对土壤含盐量影响最大,其次为地下水矿化度、引水量及降雨量;逐步回归分析表明采用地下水埋深单因子即可预测耕地1 m深土层土壤含盐量,相关系数可达0.732.  相似文献   

17.
以典型黑土区——三江平原为研究区,采用最小二乘法揭示1990—2020年气候变化下研究区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化趋势,借助重心分析和冷热点分析方法揭示研究区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时空分异特征,利用地理加权回归法分析气候因子对碳储量的影响,并借助CMIP6数据模拟和预测高强迫情景(SSP585)和中等强迫情景(SSP245)下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结果表明:气候变化背景下1990—2020年研究区碳储量呈波动下降趋势,碳储量损失约2.66×107t;碳储量高值区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和东部地区,碳储量低值区主要分布在北部和东南部地区;1990—2020年研究区碳储量下降速率变化幅度较大,其中鹤岗市碳储量下降速率最大,佳木斯市最小。1990—2020年研究区碳储量重心向东北方向移动1340m,其中2000—2020年向东北方向偏移1680m;碳储量热点区呈片状和块状分布格局,冷点区呈片状和带状分布格局,热点区范围基本保持不变,冷点区范围缩小。1990—2020年研究区年均气温、年降水量与碳储量关系具有显著性,呈正负无规律交错分布的空间格局。气候与土地利用变化决定碳储量的时空格局,其中林地-林地和耕地-耕地碳储量损失最大。在SSP585和SSP245情景下,2030年研究区碳储量分别为2.22×107t和2.26×107t,相比2020年分别减少2.17×107t和2.13×107t,碳储量空间分布格局未发生显著改变,但冷热点区范围均缩小,重心将持续向东北方向偏移6525m和6000m。  相似文献   

18.
掌握农业温室气体的排放规律对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作用。基于江西省2011~2020年农业数据资料,阐明了江西省农业温室气体(甲烷、氧化亚氮)的二氧化碳排放当量在种植业、养殖业和能源消耗领域的排放水平和时空演变规律;并用STIRPAT模型在多情景模式下模拟分析了江西省在2030年和2060年的减排潜力。结果表明:2011~2020年江西省农业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为3686.91~3967.56万t,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空间上呈现西高东低、南高北低的分布特征。种植业、养殖业和能源消耗年均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当量占比分别约为71.5%、26.9%和1.6%;种植业中稻田甲烷和农用地氧化亚氮的二氧化碳排放当量的占比分别为72.77%和27.23%;养殖业中动物肠道甲烷、动物粪便甲烷和动物粪便氧化亚氮的二氧化碳排放当量的占比分别为31.53%、43.90%和24.57%。在基准发展模式和低碳发展模式下的预测结果表明,2030年江西省农业温室气体排放降幅将达到国家要求,分别为12.66%和14.91%。因此,在满足江西省农业生产目标的基础上,江西省农业的减排固碳应聚焦种植业和养...  相似文献   

19.
以浦阳江为研究背景,选择浦阳江1999年6月17-19日作为研究时段,通过建立二维水动力模型,探讨了浦阳江尖瘦型洪水过程中高湖不同泄洪总量和泄洪方式作用对浦阳江沿程洪水位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上游进口~湄池河段,3种泄洪方式作用下洪峰水位均随着高湖泄洪总量的增大而降低,且"先增后减"泄洪方式的洪峰水位均最低。当高湖泄洪总量大于1 500万m3时,洪水第二日"先增后减"泄洪方式以及洪水第三日"均匀变化"泄洪方式作用下洪水位曲线均位于其他两种泄洪方式的下方,且间距均随泄洪总量的增大而增大。而在浦阳江下游的临浦,高湖泄洪总量与不同泄洪方式组合对洪水位曲线变化规律、洪峰水位值以及洪峰到达时间无影响。研究结论可为优化高湖泄洪闸的调控方式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PS-InSAR和SBAS-InSAR等时序分析技术的提出与发展,有效地克服了传统D-InSAR技术易失相干和受大气影响严重等不足,大大提高了该技术对地表形变监测的精度(mm级)以及可靠性,但依然受限于地面高相干点的数量和空间分布。为了能够更加充分反映研究目标的形变信息,本文采用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小浪底坝址区27景Sentine1-1A卫星TOPS模式下SAR影像,利用融合分布式目标的DS-InSAR时序技术,获取了小浪底大坝区域高空间覆盖度和高密度的时序形变监测结果,分析表明小浪底坝体形变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且与库区水位高程变化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其中以坝体中上部位移变化特征最为显著,雷达视线向形变可达-10 mm/a。随着SAR卫星时空分辨率的不断提高和时序InSAR技术的进步,雷达干涉测量技术将在大坝安全监测方面具有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