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目的】以大肠杆菌ATCC43889为试材,研究热胁迫处理对其细胞膜和膜蛋白的影响,为高温杀菌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奠定理论基础。【方法】研究ATCC43889分别经50℃、60℃和70℃热胁迫处理15 min并转接10次培养后,获得的3种抗热性ATCC43889菌株的细胞膜和膜蛋白变化。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分别观察原始对照菌株和3种抗热性菌株个体形态的变化;采用96孔微量酶标板法测定各菌株生物被膜生成能力的强弱;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各菌株细胞膜脂肪酸组成的变化及其差异;用差示扫描量热法测定各菌株细胞膜磷脂相变温度的变化;通过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法检测各菌株外膜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大肠杆菌ATCC43889分别经50℃、60℃和70℃各10次热胁迫处理并转接10次培养后,其个体形态变化明显,经50℃热胁迫后,部分菌株由球状体变为长杆状;经60℃热胁迫后的菌株个体形态较50℃热胁迫处理的菌株细长;经70℃热胁迫处理后大部分菌株变成了更细长的杆状,大量的菌株聚集在一起,菌体表面呈凸凹不平的无规则形态。随着热胁迫温度的提高,ATCC43889抗热性菌株的生物被膜生成活力增大,其生物被膜生成能力增强,3种抗热性菌株的生物被膜生成能力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60℃和70℃下获得的2种抗热性菌株的生物被膜生成能力差异不显著(P>0.05)。与对照的原始菌株相比,经过50℃、60℃和70℃各10次热胁迫处理并转接10次培养的菌株,缺失了3种脂肪酸,分别为C18:1n9c、C18:3n3和C21:0,随着热胁迫温度的提高,热胁迫菌株细胞膜中C13:0、C16:0和C17:0等饱和脂肪酸(SFA)及其总含量升高,而C14:1、C16:1、C17:1、C18:1n9t和C18:2n6t等不饱和脂肪酸(USFA)及其总含量降低,总SFA/总USFA比值增大,SFA/USFA比值越大,菌体细胞膜流动性越弱。随着热胁迫温度的提高,ATCC43889抗热性菌株细胞膜磷脂的熔点(Tm)升高,表明细胞膜磷脂的相变温度升高,细胞膜流动性降低,热胁迫温度越高,细胞膜流动性越低;随着热胁迫温度的提高,分子质量在63 kD和75 kD附近的条带颜色逐渐变深,分别经60℃和70℃各10次热胁迫并转接10次培养获得的2种抗热性菌株,其细胞外膜蛋白分子质量在48—75 kD均增加了特异条带;胁迫温度越高,一些外膜蛋白表达量及其种类增加,ATCC43889的耐热性越强。【结论】随着热胁迫温度的升高,ATCC43889个体形态变长,生物被膜生成能力增强,饱和脂肪酸含量升高,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下降,细胞膜磷脂的相变温度升高,细胞膜流动性降低,一些外膜蛋白表达量提高、表达种类增加,菌株耐热性增强,这些变化有利于其适应不利的热胁迫环境,提高生存能力。  相似文献   

2.
4个新铁炮百合品系幼苗的抗热指标测定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新铁炮百合(Lilium formolongi)抗热性鉴定的热锻炼温度及在该温度胁迫下的生理生化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8℃为新铁炮百合的最佳热锻炼温度;在38℃胁迫下,新铁炮百合叶片相对含水量降低,脯氨酸含量增加,且品系间的差异比较明显,随着高温胁迫时间的延长,细胞膜热稳定性逐渐降低,抗热性强的品系比抗热性弱的品系保持更大的膜稳定性.丙二醛含量的变化与各品系间的抗热性没有明显的相关性,不宜作为新铁炮百合的抗热性鉴定指标.  相似文献   

3.
热胁迫下黄瓜幼苗生理生化指标变化及CSHSP70基因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2个黄瓜热敏材料和2个耐热材料研究了黄瓜幼苗在不同温度热胁迫下的生理表现,并用RT-PCR技术检测了黄瓜热激蛋白CSHSP70基因的表达.结果表明:随着热胁迫温度的增高,黄瓜幼苗叶片细胞膜透性增加,丙二醛含量升高,膜脂过氧化严重,膜伤害加剧,游离脯氨酸含量增加,超氧化物岐化酶活性增强,CSHSP70被诱导增强表达,耐热材料与热敏材料间表达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环境胁迫因子对猪源多重耐药大肠杆菌生存适应性的影响,为创造多重耐药菌株带来高适应代价的环境及加速降低种群耐药水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分离自贵州省规模化猪场的多重耐药大肠杆菌QL15为研究对象,以大肠杆菌质控(敏感)菌株ATCC25922为对照,经体外竞争试验测定不同环境(培养基浓度、碳源、氮源、pH和温度)胁迫下耐药菌株QL15相对于敏感菌株ATCC25922的适应性,并通过重测序变异位点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分析耐药基因表型及外排泵和外膜孔道蛋白基因表达与细菌适应性代价的关系。【结果】耐药菌株QL15在体外独立及混合培养时,除在稀释LB培养基(1/4、1/8和1/16)中的长势较敏感菌株ATCC25922低外,在低碳源(0.1%和0.5%)、低氮源(0.01%和0.05%)、酸碱性(p H=5.0、pH=6.0和pH=8.0)及低温(20℃)和高温(42℃)胁迫下的生长均优于敏感菌株ATCC25922,且混合培养结果优于独立培养。将耐药菌株QL15基因组序列与敏感菌株ATCC25922基因组序列进行比对,共检测到509个InDel突变位点,其中Delete突变位点233个、Insert突变位点276个;共注释到71个功能基因,以细胞壁与细胞膜相关基因突变最多(10个),占14.1%。与敏感菌株ATCC25922相比,耐药菌株QL15在不同环境胁迫下其外排泵与外膜孔道蛋白相关基因emrB、acrB、tolC和ompC呈下调表达,而ompF基因呈上调表达。【结论】多重耐药大肠杆菌耐药性的获得促使其具有更强的适应性,但对可直接利用营养物质的获取弱于敏感菌株,即处于竞争劣势。耐药大肠杆菌的多重耐药性主要是由多种外排泵和外膜孔道蛋白介导完成,其中,ompF基因在pH胁迫、全营养胁迫和高、低温胁迫下均处于上调表达状态,故推测ompF基因的高表达有利于大肠杆菌在上述胁迫条件下生长。  相似文献   

5.
膜脂流动性的研究方法—DSC,ESR与FP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介绍差示扫描量热法,电子自旋共振及荧光探针3种物理方法的基本原理基础上,测定了二棕榈酰磷脂胆碱的相变温度,讨论了3种方法应用于研究细胞膜或膜脂流动性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对生姜四倍体与二倍体用低温高温处理后,以生长恢复试验和细胞膜透性测定法对二者进行抗热性和抗寒性比较.结果表明:在0℃,2.5℃,25℃,50℃,93℃各温度条件下二者叶片的电导率、膜伤害率以及生长恢复状况均有较大差异,初步证明四倍体植株的抗热性和抗寒性比二倍体植株强.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豌豆根部对热胁迫的生理响应,进而分析高温对豌豆生长发育影响的生理学基础。[方法]通过测定热驯(37℃)、热驯预处理再热胁迫(37~44℃)和直接热胁迫(44℃)的豌豆幼苗根的一些生理指标变化,探讨热胁迫对根生长、细胞膜损伤、膜脂过氧化物和抗氧化剂的影响。[结果]热胁迫(44℃)可抑制幼苗根生长,导致相对含水量(RWC)、细胞膜热稳定性(MTS)和抗坏血酸(AsA)含量下降,致使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升高 经37℃热驯预处理再44℃胁迫处理的幼苗的根长、MTS和AsA含量明显高于直接热胁迫处理的。[结论]热驯预处理能适当提高豌豆根对后继热胁迫的耐性。高温胁迫对豌豆根部造成的不利影响,将直接影响地上部分的生长发育,进而影响豌豆产量。  相似文献   

8.
膜脂流动性的研究方法──DSC,ESR与FP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介绍差示扫描量热法、电子自旋共振及荧光探针3种物理方法的基本原理基础上,测定了二棕榈酰磷脂胆碱(DPPC)的相变温度,讨论了3种方法应用于研究细胞膜或膜脂流动性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了二个草莓品种在二种高温(34/24℃和38/28℃)胁迫下的生理反应。结果表明,在高温条件下,草莓叶片的相对含水量,Vitanim C含量和SOD活性降低,细胞膜透性和MDA含量则上升。在38/28℃处理下的变化幅度大于34/24℃高温处理。抗热性较弱的戈雷拉对高温的反应程度大于抗热性较强的宝交早生。  相似文献   

10.
田学军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3):5915-5916
[目的]探讨热驯预处理对热胁迫下油菜下胚轴的影响。[方法]以油菜幼苗下胚轴为研究材料,通过测定热驯(37℃)、经热驯再热胁迫(37℃→44℃)和直接热胁迫(44℃)下油菜幼苗下胚轴生长量、抗坏血酸(ASA)、丙二醛(MDA)、相对含水量(RWC)及相对电导率的变化,研究热驯预处理对热胁迫下油菜幼苗下胚轴生理的影响。[结果]随着胁迫温度的升高,油菜下胚轴的生长量降低,下胚轴受损程度增加。经热驯预处理再高温胁迫,油菜下胚轴生长量、抗坏血酸含量和相对含水量明显高于直接高温胁迫的,丙二醛含量、细胞膜受损和膜脂过氧化程度则明显低于后者。[结论]热驯提高了耐热性,使下胚轴的生长得到了一定保护。  相似文献   

11.
生姜四倍体抗热性与抗寒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生姜四倍体与二倍体用低温高温处理后,以生长恢复试验和细胞膜透性测定法对二者进行抗热性和抗寒性比较。结果表明:在0℃,2.5℃,25℃,50℃,93℃各温度条件下二者叶片的电导率、膜伤害率以及生长恢复状况均有较大差异,初步证明四倍体植株的抗热性和抗寒性比二倍体植株强。  相似文献   

12.
[目的]揭示高温影响豌豆生长发育的生理学基础。[方法]通过测定热胁迫下豌豆幼苗的电导率、丙二醛(MDA)、抗坏血酸(AsA)变化及下胚轴长度,探讨热胁迫对豌豆一些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温度越高,豌豆细胞膜的完整性损伤越大,外渗的胞内电解质越多。高温使更多的膜脂过氧化,导致MDA含量升高。高温胁迫明显造成叶片中抗氧化剂AsA的损失,降低了豌豆抵抗高温引发的氧化损伤的能力。在高温胁迫下,幼苗下胚轴的生长受抑制,热激温度越高下胚轴越短。[结论]热胁迫使豌豆细胞膜完整性受损,膜脂更多地被过氧化,AsA含量下降,下胚轴生长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13.
热胁迫对植物生理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度是影响植物生理过程的重要生态因子之一,随着全球气温的上升,热逆境对植物的影响日趋显著。从热胁迫对植物生长、细胞膜结构、抗氧化物质、渗透调节、热激蛋白、光合作用的影响等方面对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今后林木抗热性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4.
黄瓜幼苗对热胁迫的生理反应及叶绿素荧光特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研究高温对黄瓜生长的影响,筛选简单可靠的耐热性鉴定指标,对于提高耐热育种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将5个黄瓜自交系分别在38℃和42℃热胁迫下处理3d,测定了处理前后黄瓜幼苗的生理指标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结果表明:热害指数较高的自交系,其细胞膜透性也较大;随着热胁迫温度的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  相似文献   

15.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比较蜡蚧轮枝菌不同菌株VL17和VL18菌株菌丝和分生孢子耐热性的差异,喷雾接菌法测定两菌株高温胁迫下的杀蚜毒力,qPCR法研究高温胁迫后热激蛋白sHsp和Hsp70基因的表达量,初步探索热激蛋白抗高温胁迫的作用机制。结果显示,VL18菌株菌丝和分生孢子对高温的耐受性显著好于VL17菌株,34℃时VL18菌株的菌落直径比VL17大63.16%,37℃时VL18分生孢子萌发率比VL17高103%;温度高于31℃时两者的杀蚜活性差异显著,37℃时VL18对蚜虫的校正死亡率比VL17高166.67%;42℃时胁迫相同时间,VL18的sHsp和Hsp70基因表达量均高于VL17,胁迫120min时VL18的Hsp70和sHsp基因表达量分别是VL17的16.97倍和63.74倍。两菌株sHsp基因的表达量均明显高于Hsp70基因。通过比较分析认为小分子热激蛋白sHsp对蜡蚧轮枝菌抗高温胁迫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通过比较冬季不同海区锯缘青蟹(Scylla paramamosain)细胞膜脂肪酸组成,旨在理解冬季低温对甲壳动物细胞膜脂肪酸组成的影响。利用气相色谱法测定采自厦门和宁海海区锯缘青蟹鳃、肝胰腺和肌肉细胞膜中脂肪酸组成。结果显示:锯缘青蟹鳃和肝胰腺细胞膜中C16∶0和C16∶1在宁海海区显著低于厦门海区(P<0.01或P<0.05);肝胰腺细胞膜中C18∶0在宁海海区显著低于厦门海区(P<0.01);C20∶4在鳃、肝胰腺和肌肉细胞膜中宁海海区均显著高于厦门海区(P<0.01或P<0.05);肝胰腺中C20∶5宁海海区也显著高于厦门海区(P<0.01)。鳃和肝胰腺细胞膜中饱和指数∑SFA/∑UFA宁海海区显著低于厦门海区(P<0.01或P<0.05);肌肉细胞膜中无显著差异(P>0.05)。结果表明:冬季温度较低的宁海海区,细胞膜脂肪酸组成中不饱和脂肪酸增加,饱和指数下降,从而维持细胞膜的流动性和正常生理功能的执行。研究亮点:本研究率先以采自冬季不同海区的锯缘青蟹为研究对象,比较其鳃、肝胰腺和肌肉中细胞膜脂肪酸组成,研究冬季自然低温对青蟹细胞膜脂肪酸组成影响;探讨不同器官组织细胞膜在冬季低温适应上的差异,为青蟹...  相似文献   

17.
低温胁迫对约书亚树幼苗叶片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3年生约书亚树(Yucca brevifolia)容器苗叶片进行低温胁迫处理,对其生理指标进行测定,并分析其抗冻性。结果表明:约书亚树幼苗叶片的细胞膜相对透性随着胁迫温度的降低显著升高,处理Ⅰ和处理Ⅱ的细胞膜相对透性在-10~-20℃时增幅均达77%以上,处理Ⅲ的最大变幅出现在室温~0℃之间,此时细胞膜已经受到严重损害;处理Ⅰ和处理Ⅱ的丙二醛质量摩尔浓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升高,处理Ⅲ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达到-20℃时出现峰值,高出对照66.39%;可溶性糖质量分数随温度降低显著升高,随胁迫时间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处理Ⅱ的可溶性糖质量分数极显著高于处理Ⅰ和处理Ⅲ;脯氨酸质量分数以-20℃为拐点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并且在同一胁迫温度下随着胁迫时间的增加逐渐升高;可溶性蛋白质量分数与过氧化氢酶(CAT)酶活性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随温度的降低而降低,在胁迫时间上其变化趋势与可溶性糖一致,处理Ⅱ要高于处理Ⅰ和处理Ⅲ;低温胁迫对叶绿素质量分数影响显著,随温度的降低及胁迫时间的延长其叶绿素质量分数显著降低。经试验得出-20℃是细胞膜相对透性、丙二醛、游离脯氨酸、可溶性蛋白及CAT活性变化的拐点,低于此温度叶片生理活动受限,约书亚树引种地区冬季温度不宜低于-20℃;此外,约书亚树幼苗主要通过渗透调节物质的变化来适应低温环境,对低温胁迫具有一定的防御和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18.
热锻炼对高羊茅和多年生黑麦草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高羊茅凌志(Festuca arundinacea cv.Barlexas) 和多年生黑麦草爱神特(Loliumperenne cv.Accent) 2种冷季型草坪草热锻炼后进行高温胁迫,并与没有热锻炼的植株在高温胁迫下的表现进行对比分析,来研究热锻炼对高温胁迫下高羊茅凌志和多年生黑麦草爱神特的影响.结果发现,热锻炼通过减缓草坪草叶片活性氧的积累而减轻氧化胁迫,降低膜脂过氧化,减轻高温对细胞膜系统的伤害;高温F经过热锻炼的冷季型草坪草叶片可能通过缓减抗坏血酸(AsA) 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 含量的降低来提高适应高温的能力;随着温度的升高,高羊茅和黑麦草叶片叶绿体的损伤程度不断增加,当温度达到46℃时,热锻炼不能防止高温对叶绿体的破坏.同时对比2种草坪草发现,经过热锻炼处理的高羊茅比多年生黑麦草耐热性更强.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究南移养殖仿刺参在高温胁迫下的应答特征,测定了南移仿刺参在不同温度下热休克蛋白基因hsp10、hsp60、hsp70和hsp90的表达变化,以及不同温度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总抗氧化能力(T-AOC)、过氧化氢酶(CAT)、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和溶菌酶(LSZ)的活性变化。结果发现,实验组(20 ℃、24 ℃、28 ℃、32 ℃)相比于对照组(16 ℃),仿刺参热休克蛋白基因的表达量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尤其在28 ℃和32 ℃高温组中,各基因的表达量显著提高。其中,hsp70相比与其他基因对热胁迫更为敏感。,在28 ℃胁迫下,南移仿刺参群体(N组)和北方群体(S组)肠道组织的对比中,N组表达量随时间增加的变化呈现逐步降低的趋势,S组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除hsp70外,S组其他基因在各个时间点的表达量都低于N组。S组和N组体壁中SOD和LSZ活性随着温度升高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而T-AOC、CAT、ACP 和AKP的活性随温度升高呈下降趋势。;除28 ℃下S组T-AOC和CAT的活性低于N组外,在其他温度下,S组的各个酶的活性都高于N组。结果表明,仿刺参南移群体在南方地区经历了一周年的养殖后,表现出了更高的温度耐受能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不同种源糖槭在我国中南部引种、筛选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该研究以加拿大南部、中部、北部种源的糖槭一年生实生苗作为供试材料,分别在27、33、39、45℃4个温度梯度胁迫3 d后,测定叶片伤害度、相对电导率、丙二醛(MDA)、游离脯氨酸(Pro)、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等指标。[结果]随着温度升高,3个种源糖槭叶片伤害度、相对电导率、MDA含量增加。北部种源叶片Pro含量在45℃胁迫时下降,南部和中部种源的Pro含量一直上升。而3者POD活性在39℃胁迫后均开始下降,但是下降幅度不同。南部种源的糖槭经过45℃的胁迫叶片伤害度和相对电导率下降最小;其MDA含量增幅最小,但Pro含量增幅最大,分别是对照组的3.67倍和12.57倍;4个温度梯度胁迫中其POD活性始终高于中部和北部的。[结论]由以上指标可知,不同种源糖槭的抗热性强弱依次为南部种源抗热性中部种源抗热性北部种源抗热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